2.學會處世,上好健康成長必修課(2 / 3)

三隻鍾

一隻新組裝好的小鍾擺放在了兩隻舊鍾當中。兩隻舊鍾一分一秒地走著:“滴答”、“滴答”。其中一隻舊鍾對小鍾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擔心,你走完3200萬次以後,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3200萬次。”小鍾吃驚不已。“要我做這麼大的事?太可怕了,我擔心辦不到。”

另一隻舊鍾則說:“別聽他的。小鍾,你不用害怕,你隻需每秒滴答擺一下就行了。”

“每秒隻滴答一下?天下還有這樣簡單的事情。”小鍾將信將疑。“如果這樣,我就試試吧。”

小鍾很輕鬆地每秒鍾“滴答”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擺了3200萬次。

和你一起品:

每個人都有夢想,然而也有人覺得夢遙不可及,由此產生的倦怠和不自信,讓人懷疑自己的能力,進一步放棄了努力。其實,隻管幹就是了,大可不必想以後的事。有時,你一直幹著、幹著,不知不覺已幹出很多,便突然發現,成功並不像最初想象的那麼難。

山羊的悲哀

一隻山羊想到山頂去吃草,便朝山上爬上,爬呀爬呀,爬累了。山羊說:“我不怕累,山有多高我爬多高!”山羊又接著爬呀爬呀,已經很累了,山羊又說:“我不怕累,山有多高我爬多高!”山羊接著爬呀爬呀,山羊已經十分疲勞了,山羊仍然說:“我不怕累,山有多高我爬多高!”

山羊終於爬上這座山,它一心隻想著山頂芳美的鮮草,卻忽略了在途中,也有一片片鮮草路過,而它視而不見。

當山羊終於爬上了山頂,它看到了它的歸宿:山頂,原來並沒有草。

和你一起品:

有人終其一生為自己的目標去奮鬥,卻忽視了身邊的“野草”“鮮花”;有人處處尋找機會,殊不知機會就在自己身邊,隻是沒有被發現。此時,他們要做的,就是停下來,好好想一想,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奮鬥目標,改變一下自己的追求方式,或許,機會會重新出現。不然的話,可能空忙一場。

疑鄰盜斧

從前,有一個人丟了一把斧頭,到處找不到。於是他想:一定是鄰居的兒子偷去了。他就留心觀察那青年的神情、態度,果然發覺大為可疑,不論那人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象是偷過斧子的樣子。他就斷定:“準是他偷的!我早就料到他不懷好心!”

第二天,他上山去打柴,在一棵樹旁,忽然發現他丟失的斧子。他這才想起,原來前天來打柴時,忘記把斧子帶回去。他後悔錯疑了鄰居的兒子。回家後,再留心觀察那人的神情、態度,果然毫無可疑之處,不論那青年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不象是偷過斧子的樣子了。他說:“小小的斧子哪家沒有?誰願意來偷!我早就想過,他決不會幹那樣的事!”

和你一起品:

認識一個人,切忌以自己主觀想象作為衡量的標準,主觀意識太強,經常會造成識人的錯誤與偏差。而大多數人常憑著主觀意識去評價一個人,而不加以客觀,公正地看待。感情用事是識人的大忌。對人對事,我們都不要先入為主,帶上有色眼睛看人,更不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否則,就會與許多優秀的失之交臂。

天堂和地獄

有個記者辦了個護照,去天堂采訪,考察天堂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去時,正趕上人們吃午飯,六個人一組,圍在一口大鍋周圍。奇怪的是,他們使用的勺子柄太長,在約一米,一個人掌勺,根本沒法把舀來的飯菜送到自己的嘴裏。但天堂裏的人具有團隊精神,他們將自己親手舀來的飯菜送到對座的嘴裏,雙方彼此喂食,這樣就解決了吃飯的問題。

記者見此,頷首微笑,頗受感動。接著,他又申請去地獄采訪。剛下地獄時,正好也趕上人們吃午飯。同樣的大鍋,同樣的勺子,但地獄的人自私自利,不懂團隊合作,隻顧往自己嘴裏送食,結果沒有一個人吃得上飯,個個餓得皮包骨頭。

和你一起品:

我們和同學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班集體。在一個小集體中,隻有相互幫助和協作,才能共同完成一個難度較大的工作。如果仍然自行其是,各拿各的號、各吹各的調,勢必幹不成大事。比如,我們打籃球時,隻有每一隊的成員相互配合才能取得勝利。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注意發揚集體主義精神,依靠團隊的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克服自私自利的思想,去共同完成一項任務。

蛻化的玉米

有一個不甘安於現狀的農民,對自己的玉米收成很不滿意,於是四下打聽,買來優質的玉米種子,果然大獲豐收。

他的鄰居在驚羨之餘,都請求他能賣些新種子給他們,可是,這個農民為保全自己的優勢,斷然拒絕了。

不知為什麼,從第二年開始,玉米的收成差了,到了第三年,更是明顯的減少。最後,農民終於找出了原因:原來他的優質玉米,接受的卻是鄰居田中劣等玉米的花粉。

和你一起品: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個人隻想著自己成功,而害怕周圍人成功,這種心態是消極的。試想,一棵生長在貧瘠土地上的大樹,怎麼能茁壯成長?一支盛開在沙漠裏的鮮花,又怎麼能長久?所以,我們不要害怕別人比自己強,隻有在競爭的環境中才能實現共同繁榮,隻有大家都成功了,才是真正的成功。

魚竿和魚

這是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

一次,菩薩恩賜給兩個饑民: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這兩種東西讓他們挑選。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幹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繼續忍饑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渾身的最後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也隻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

不久,菩薩又恩賜另兩個饑民,同樣是一根魚竿和一簍魚,任他們選擇。但這兩個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隻煮一條魚,他們經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富足的日子。

和你一起品:

這是一個哲理故事,至少給我們兩點啟示:其一,一個人隻顧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終將是有限的和短暫的東西,一個人目標再遠大,也要腳步踏地地從眼前開始,隻有把理想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其二,合作和分享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會合作的人,可以互利雙贏;不會合作的人,隻憑一個人的力量,最終會像沙漠上的細流一樣,力量慢慢被耗盡,直至消亡。

學會付出

苦行在沙漠行走了兩天。途中遇到暴風沙。一陣狂沙吹過之後,他已認不得正確的方向。正當快撐不住時,突然,他發現了一幢廢棄的小屋。他拖著疲憊的身子走進了屋內。這是一間不通風的小屋子,裏麵堆了一些枯朽的木材。他幾近絕望地走到屋角,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座抽水機。

苦行興奮地上前汲水,卻任憑他怎麼抽水,也抽不出半滴來。他頹然坐地,卻看見抽水機旁,有一個用軟木塞,堵住瓶口的小瓶子,瓶上貼了一張泛黃的紙條,紙條上寫著:“你必須用水灌入抽水機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離開前,請再將水裝滿!”他拔開瓶塞,發現瓶子裏,果然裝滿了水!

苦行的內心,此時開始鬥爭著——

如果自私點,隻要將瓶子裏的喝掉,他就不會渴死,就能活著走出這間屋子!

如果照紙條做,把瓶子裏唯一的水,倒入抽水機內,萬一水一去不回,他就會渴死在這地方了——到底要不要冒險?

最後,他決定把瓶子裏唯一的水,全部灌入看起來破舊不堪的抽水機裏,以顫抖的手汲水,水真的大量湧了出來!

苦行將水喝足後,把瓶子裝滿水,用軟木塞封好,然後在原來那張紙條後麵,再加他自己的話:“相信我,真的有用。在取得之前,要先學會付出。”

和你一起品:

“在取得之前,要學會付出”。也就是說,當我們想得到什麼——成就、財富、情感、友誼,等等——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先付出,相信有付出才有回報。與人合作也一起,合作講究雙贏,而不是圖占便宜;而要雙贏,最好的辦法就是先予後取。世上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有人隻想得到什麼,從來不考慮付出什麼,這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行為,其行為不啻於是掠奪!而實際上,不想付出的人,也難以得到什麼;即使暫得到了,也必然會付出代價。

理直氣和

“服務員!你過來!你過來!”一位顧客指著麵前的杯子,滿臉怒氣地說,“你看看,你們的牛奶是壞的,把我一杯紅茶都糟蹋了!”

“真對不起!”服務員陪著不是,“我立刻給您換一杯。”

新紅茶很快就準備好了,碟邊跟前一杯一樣,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乳。服務員輕輕放在這位顧客麵前,又輕聲地說:“我是不是該建議您,如果放檸檬,就不要加牛奶,因為有時候檸檬酸會造成牛奶結塊。”

顧客的臉,一下子紅了,匆匆喝完茶,走出去。

有人笑問這位服務員:“明明是他土,你為什麼不直說呢?他那麼粗魯地 叫你,你為什麼不還以一點顏色?”

“正因為他粗魯,所以要用婉轉的方法對待;正因為道理一說就明白,所以用不著大聲!”服務員說,“理不直的人,常用氣壯來壓人。理直的人,要用氣和來交朋友!”

在座的每個人都點頭笑了,對這餐館增加了許多好感。

往後的日子,他們每次見到這位服務員,都想起她“理直氣和”的理論,也用他們的眼睛,證明這位服務員的話有多麼正確——

他們常看到,那位曾經粗魯的客人,和顏悅色、輕聲細氣地與服務服務員寒喧。

和你一起品:

常見有人“得理不讓人”,卻小見有人“有理也讓三分”。實際上,“有理不在聲高”,為什麼不學學“理直氣和”的道理呢?哪怕自己占了十二的理兒,也要用溫和的態度、婉轉的語言加以提醒,其結果既達到了提醒對方的目的,又達到了友好交往的效果。如果用“理直氣壯”的態度與之針鋒相對,那麼結果肯定很糟糕。

報 應

從前,有一對不孝敬父母的夫婦,他們對老人毫不關心,又嫌老人不能幹活,打算把老人趕走。他們的孩子看在眼裏,心裏非常著急。

這一天,夫妻二人讓老人坐在筐裏,抬著他向深山裏走去。他們的孩子也遠遠地跟在後麵。到了山裏,丈夫說:“就扔在這裏吧,離家這麼遠,他肯定回不去了。”

說完,夫妻二人丟下老人和筐子,扭身就走。

老人看到兒子和兒媳這樣對待他們,傷心得流下了眼淚。

這時,孩子突然想起了一個救爺爺的妙計。他衝父母喊道:“爸爸媽媽,應該把筐子也抬回去。”

爸爸不解地問:“要這筐子幹什麼?”

孩子回答:“等你和媽媽老了,不能動彈了,我好用它把你們抬到這裏來呀。”

孩子的話深深地觸動了夫妻倆。他們彼此相視了一眼,頓時悟了一個道理,心理慚愧起來,立即把老人抬了回去,進行悉心照料。

和你一起品:

孝悌,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老人為家庭、為社會創造了許多財富,理應得到後人的孝敬。這是我們的責任所在,不會隨著父母年老力衰而結束。父母的養育之恩,是天高地厚的,怠慢父母是違背倫理的行為,照顧、關心他們是我們的天職。違背這個倫理,必然招致報應。

鸚鵡救火

一隻鸚鵡又累又餓時,來到了一片樹林,受到了動物們的熱情款待。

後來,有一天,這片樹林忽然起了大火,百裏之外都看得見。鸚鵡遠遠地看見後焦急地趕回樹林,一次次地飛到附近的河邊,將羽毛在水中沾濕,然後扇動著翅膀把水灑向山林,也不知道這樣來來回回飛了多少趟,翅膀都快被燒焦了。

天神看見後,對鸚鵡說:“這點水根本撲滅不了山火,你這是何苦呢?”鸚鵡說回答說:“我知道也許幫不了什麼忙,可是這兒的朋友們曾經款待過我,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被燒死!”

天神很受感動,下雨撲滅了大火,鸚鵡的朋友們終於得救了。

和你一起品:

知恩圖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交友的基本原則,它是友誼的潤滑劑,也是感情的催化劑,朋友之間就是在這種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相互支持之間增進友誼的。也許我們對朋友的幫助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杯水車薪的,但我們也要盡我們的努力去幫助他們。因為,友誼不是以給予的多少,而是以真情的付出來衡量的。

拯 救

一天黃昏,瑞祥在一個海灘邊上漫步,忽然看見遠處有一個人在不停地蹲下、起立、然後再甩手,好像在跳舞似的。走近些時,他發現原來是一位當地人在沙灘上拾起一些東西,然後用力地拋到海裏去,並且重複不停地把拾起的東西扔到海裏。

他覺得很好奇,便再走近些,他看清楚原來這人在不停地拾起由潮水衝到沙灘上的魚,用力地把它們拋回大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