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學會處世,上好健康成長必修課
家庭和學校,是我們健康成長的兩大課堂。我們不僅要從中學習書本知識,也要從中學習社會知識。盡管我們還沒有走向社會,但我們所學的一切,都是為了未來的需要。我們時刻準備著,為闖蕩世界、鑄造輝煌的人生打下良好基礎。所以,人生離不開處世課,處世課也應該從小學起。
石頭與金子
一個自以為有才華的人,一直得不到重用,為此,他愁腸百結,異常苦悶。
有一天,他去質問上帝:“命運為什麼對我如此不公?”
上帝聽了,沉默不語,隻是撿起了一顆不起眼的小石子,並把它扔到亂石堆中。上帝說:“你去找回我剛才扔掉的那個石子吧。”
這個人翻遍了亂石堆,結果卻無功而返。
上帝又取下了自己手中的那一枚戒指,然後以同樣的方式扔到了亂石堆中。結果,這一次,他很快便找到了那枚金光閃閃的金戒指。
這個人一下子醒悟了:當自己還隻不過是一顆石子,而不是一塊金光閃閃的金子時,就永遠不要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平。
和你一起品:
人的命運有時確實不一樣,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有的幸福,有的悲慘……遇到反差時,一些人習慣於抱怨命運的不公,卻很少從自身找原因。是啊,是金子終會發光,終會被人備加珍惜;如果是一塊石頭呢?恐怕會被丟之路旁而無人問津。所以,我們不要抱怨命運,首先看自己是不是一塊“金子”,如果不是,那就打磨自己,提升自己,讓自己早日成為“金子”,一旦成了“金子”,還怕什麼呢?
走自己想走的路
一個俄國男孩十幾歲就打定主意要加入克格勃。他跑到列寧格勒的克格勃辦事處,一位官員告訴他,他們隻招大學畢業生和複員軍人,大學畢業生最好是學法律的。男孩於是決定報考列寧格勒大學的法律係,以便日後加入克格勃。
大學入學考試時,柔道教練力舉他去報考列寧格勒金屬工廠附屬高等技術學校。根據他的成績,他可以免試被保送,還能免服兵役。
柔道教練特意約見了男孩的父母,父母聽了他的話有些動心,原先支持兒子考大學的想法開始動搖。於是,他們一起做孩子的工作。
小男孩陷入了“兩麵夾擊”的境地,訓練場上,教練勸他,回到家,父母也勸他。
但這個小男孩太想加入克格勃了,他說:“我就是要考大學,就這麼定了……”
“萬一考不上,你就得去當兵。”
“沒什麼可怕的,當兵就當兵。”他堅定地回答。
服兵役將會推遲加入克格勃,但總的來說,並不妨礙他實現自己的人生計劃。
後來,這個男孩如願以償地考上了列寧格勒大學法律係,畢業後加入了克格勃,他的人生由此跨入了一個新階段。
這位立下遠大誌向並決不放棄的男孩,就是俄羅斯現任總統普金。
和你一起品:
我們從小就要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主,自已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一旦確立了自己的奮鬥目標,就要毫不動搖的堅持下去,直至達到成功的彼岸。有時,親人的勸告,朋友的擔心,都是出自一種善良的願意。但他們的意見代表了他們的觀點,由於人的思想、認識和誌向是不一樣的,他們的觀點未必就適合自己的想法,隻能作為參考。重要的是,我們要堅定自己的信心,用自己的成功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進不了天堂的人
有一個安分守己的人,一生從不與人爭,一輩子連一隻蚊子也舍不得打死。小時候,他是夥伴的“馬兒”,被他人騎在胯下。長大了,他是人們取笑的對象,即使是乞丐也笑話他的迂腐,他從來不會生氣。
在這個人世中,他像野草一樣活了一生,慢慢老了,最後死了。他來到了天堂,發現天堂的門前排著長長的隊伍,所有人都你擠我擁,想早點進入天堂的大門。
他想,他不能和人爭,不然會有麻煩的。於是,他又排到了隊伍最後麵。前麵不斷有人在插隊,為此,許多人混戰成一團,然後妥協,隊伍又恢複了平靜。他可不敢插隊,即使連這樣的念頭也沒有。不時不斷有人向他請求,能不能把位置讓給他們。於是,他答應了,他又站到了隊伍的最後麵。他在這裏有很好的名聲,所有新來的人,都會求他把位置讓給他們。
他永遠都排在隊伍的最後麵,這樣過了幾十個世紀,他還沒有進入天堂。
他慢慢有些不耐煩了,但他不敢和人說,更別說是生氣了。所有人都說他的脾氣好,然後像在人間一樣,開始把取笑他作為一種遊戲。
終於,他遇上了一位天使。他壯著膽子問:“天使啊,我在這裏站了幾百年,為什麼不能進入天堂啊?”
天使說:“好吧,我把你的情況向上帝轉達。”
天使來到了上帝的麵前,把他的情況告訴了上帝。上帝說:“你說的是那個永遠排在隊伍最後麵的人嗎?讓他下地獄吧。”
天使不解地問:“你不是把天堂留給那些溫良、仁慈的人嗎?他可是夠資格呀。”
上帝說:“是的。但是,我是留給那些勇於進取,而不是等著進入天堂的人!如果不需要奮鬥,不需要進取,那麼地獄最適合他了。”
和你一起品: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好人”,他們與世無爭,老實本分,從不與人發生衝突,也沒有任何理想,隻是機械地活著。這樣的人像行屍走肉,生時無聲無息,死後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沒有人看得起他,偶爾提起他,人們也會嗤之以鼻,說:“白活了一回!”所以,我們從小就要樹立遠大目標,並養成主動進取的習慣。要知道,要實現一個目標,哪怕這個目標很微小,也是靠主動爭取獲得的,而不是靠坐等“天上掉餡餅”等來的。
裝罐子
一次哲學課上,老師在講台上放了一隻罐子,接著又從講台下麵拿出一些正好可以從罐口裝進去的鵝卵石。老師把鵝卵石放進去後問學生:“你們說這隻罐子是不是滿的?”
“是!”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真的嗎?”老師又問。然後,他從講台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從罐子口倒進去,搖一搖,再加一些,再次問大家:“你們說,現在這罐子是不是滿的?”
這次,學生們不敢回答得太快。班上隻有一位學生輕聲說:“也許沒有滿。”
“很好!”老師說完,又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進罐子裏。倒完後,他又問學生:“現在請告訴我,這隻罐子是滿的,還是沒有滿?”
“沒有滿!”全班學生一致回答道。
“好極了!”老師再一次稱讚他的學生。然後又拿出一大瓶水,倒在看起來已被鵝卵石、小碎石、沙子充滿了的罐子裏。
做完這一切後,老師問學生:“你們從上麵的這件事中得到了什麼啟示?”
一陣沉默後,一個學生回答:“無論我們的生活多忙,行程排得多滿,如果擠一下的話,還是可以做一些事的。”
老師點了點頭,微笑地說:“說的不錯,但這不完全是我要告訴你們的信息。”老師停了一下,繼續說:“我想告訴告訴你們的是,如果不先將大的‘鵝卵石’放進罐子裏,也許以後你就沒有機會把它們放進去了。”
和你一起品:
人生是有限的,就像那隻罐子,容量就那麼大。如何充實人生這隻“罐子”,那就是很有講究的。首先,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充實自己,因為青少年是人生最寶貴的年華,一切知識的積累、修養的培育,都需要這個年齡段打好基礎。錯過了這個年齡段,讓青春一晃而過,長大後再“亡羊補牢”,恐怕為時已晚了。
我還要回來
一天,著名主持人杜拉克在主持一個公共節目時,問一名6歲的小朋友佳佳:“你長大後想要當什麼呀?”佳佳天真的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
杜拉克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佳佳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
當在現場的觀眾笑的東倒西歪時,杜拉克繼續著注視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小家夥。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的杜拉克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於是杜拉克問他說:“為什麼要這麼做?”
小孩的答案出人意料:“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和你一起品:
我們常犯這樣的錯誤:不聽人把話說完就斷章取義地下斷言,以致誤會了對方的原意。所以,我們在與人交流時,就要反問自己:真的聽懂他說的意思了嗎?是字義上的還是詞麵下的含義呢?也許你會說:他不說又怎能希望我來理解,但是,到底是他不說,還是你不願聽?總之,我們不要把自己的臆斷強加別人,學會耐心傾聽,直到別人把話說完。
小和尚學剃度
從前有一個小和尚,在師傅的指導下學剃度。他將一隻大葫蘆掛在門前,每天磨亮一把剃刀,在葫蘆上麵實習。他學的很認真,但他有一個毛病,就是每次練完剃度,就順手把剃刀往葫蘆一插,下課去了。師傅看到這種現象後,批評說:“做事不要這樣莽撞。你應該把剃刀收起來,放在一個地方。”小和尚不以為然地說:“沒關係。咱這不是方便嗎?下次實習不用再找刀了。”不管師傅怎麼說,他就是改不掉這個壞毛病。
實習結束後,小和尚正式開始為和尚們剃度。然而,當他剃完發後,由於習慣的驅使,他仍然把刀往腦袋上一插……
和你一起品:
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改變的。因為,人的行為有時是無意識的,在無意識的狀態下,一切舉止按習慣方式進行。比如,我們一旦養成早上起床刷牙的習慣,不管我們自覺不自覺,以後一起床就會拿起自己的牙刷、牙膏;如果我們養成說髒話的習慣,就會在任何場合下不自覺地說出來。這個故事再一次說明,養成好習慣會使我們終身受益,一旦養成壞習慣,就會害人害己。
存錢罐和白紙
一隻存錢罐和一張白紙,它們都躺在主人的桌子上。有一天,存錢罐挺了挺裝滿硬幣的肚子,裝出一副大款的腔調說:
“白紙先生,你一無所有,難道不感到空虛嗎?瞧瞧我,肚子裏有了錢,可充實多了。”
白紙說:“存錢罐先生,我並不感到空虛,因為我的未來不會是蒼白的。”
存錢罐聽了,露出輕蔑的冷笑。
一會兒,主人回來了,他今天顯得很高興,提起筆在白紙上寫下了兩行精美的字,然後裱成條幅掛在書房裏。來往客人見了這幅書法作品,無不嘖嘖稱讚。
後來,這幅書法作品成了傳世珍品,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而那隻存錢罐卻早就被主人的孫子摔碎了。
和你一起品:
傲慢無禮的人,遲早會誤入歧途。因為人一旦驕傲,就容易裹腳不前,容易自滿自足,容易自我炫耀,最後一事無成;而保持謙虛的人,則會進步。因為人一謙虛,就會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便會虛心學習,尋找差距,不斷地提升自我。因此,我們要養成謙虛的習慣,克服驕傲的態度,學做一個虛懷若穀的人。
趕 路
一位遠行的商人,牽著驢,想趕在天黑前到家。於是,他把裝錢的背包放在驢背上捆好,騎著驢動身了。
中午,商人下驢歇腳時,店小二對他說:“客官,您的驢左後腳上的蹄鐵掉了顆釘子!”
“隨它去吧,”商人說,“還有六個小時的路程,蹄鐵不會掉的。我急著趕路呢。”
下午,在一個小地方歇腳時,路人又對他說:“先生,您的驢左後腳上的蹄鐵掉啦!”
“隨它去吧,”商人說,“隻剩下兩小時的路程了,驢能挺得住的。”
商人騎上驢走了。可是,沒多久,驢腿就瘸了;瘸了沒多久,就摔倒了,折斷了一條腿。商人不得不丟下驢,解下背包扛到肩上,步行回家。
和你一起品:
有個成語,叫做“欲速則不達”。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人一門心思想快點到達目的地,就容易大意,心存僥幸,顧不得“磨刀”;殊不知,有時似乎不起眼的小事,恰恰釀成了大事。所以,我們做事時,不要急功近利,要仔細做好每一件小事,以免因小失大,到時悔之晚矣。
一口痰與一筆生意
有一家企業,為了從德國引進一條先進的輸液軟管生產流水線,做了長期的艱苦努力,終於說服了對方,且德方代表也已來到中國,就差在合同上正式簽字了。可是,就在步入簽字會場的那一刹那,中方代表突然咳嗽了一聲,一口痰湧了上來。他環視了一下,一時沒有找到痰盂,便隨口把痰吐在了牆角,並小心翼翼地用鞋底蹭了蹭。
那位嚴肅認真的德國人見此情景,不由得皺了皺眉。因為這位中方代表不注意形象的行為引起了他深深的憂慮。他想:輸液軟管是專供病人輸液用的,必須絕對無菌才能符合標準,可西裝革履的中方負責人居然會隨地吐痰,想必該廠工人的素質也好不到哪裏去,如此生產出的輸液軟管,怎能保證絕對無菌?到時豈不影響生產線的聲譽?於是他當即拒絕在合同上簽字。這家企業將近一年的努力就這樣在轉瞬之間付諸東流!
和你一起品:
像這樣一口痰壞了一筆生意的教訓,我們經常能夠從報紙上,從電台裏,從人們日常的談資中找到。可見,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修煉良好的生活細節是多麼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