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家裏舒適柔軟的沙發上,翻弄著老師發的一大張卷子的小男孩根本沒有要寫的意思。然而,當他的目光停留在“吃意大利通心粉的藝術”上時,生動的記憶便從他腦海中傾瀉出來:那是一個非常溫馨的夜晚,窗外圓月高掛,皎潔的月光灑滿了庭院,全家人圍坐在餐桌旁,靜靜地等著姑姑端來意大利通心粉;雖然這是姑姑第一次做通心粉,味道怪怪的,可是全家人吃得很認真,還不停地讚美和鼓勵姑姑,其樂融融,樂在其中,銀鈴般的歡笑聲響徹了整個屋子。
那是一種很溫暖的感覺,男孩突然想把它寫下來,僅僅隻是出於自己的喜歡,而不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作業。於是,男孩以他自己喜歡的方式再現著當晚的情形和感受,而將學校裏學的那些作文技巧和語法規則統統拋在了腦後。寫完之後,他覺得渾身舒暢,那是從來沒有的寫作經曆,他也幾乎忘了自己是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第二天,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將文章交給了老師。
出乎男孩的意料,他的文章竟被老師當範文在全班同學麵前朗讀,同學們認認真真地聽著他的文章,教室裏隻有老師渾厚好聽的聲音在回蕩。老師讀罷,同學們不約而同地發出了讚歎的掌聲。在稱讚和掌聲中,男孩悟出了寫作的真理——為自己而寫。
這個男孩長大後在一家地方報當上了記者,由於寫作和選材敏感超人被主編派駐白宮,後又受聘於《紐約時報》,成為著名的專欄作家。他就是羅素·貝克,兩次普利策新聞獎的得主,後來又擔任了普利策新聞獎的評委。這個故事就來自他的獲獎作品《成長》。
和你一起品: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越是認認真真、一本正經地去做一件事,卻往往越做不成;勉強做了,卻吃了很多苦,結果還不盡人意。而輕輕鬆鬆地做了一件自己喜歡的、並按自己的思想自由發揮的事,反而很成功。這是因為,外在的壓力、紛繁複雜世界的幹擾,常常讓我們迷失方向,找不到真正的自我。這時,我們不妨學學羅素·貝克,嚐試為自己全心全意地做一件事,也許會有喜出望外的收獲。有的時候,輕鬆做事就能結出正果。
小虎鯊
小虎鯊一出生就在大海裏,很習慣大海中的生存之道。肚子餓了,小虎鯊就努力找大海中的其他魚類吃,雖然要費力氣,卻也不覺得困難。
有時候,小虎鯊必須追逐良久,才能獵食到口。這種困難度,隨著小虎鯊經驗的長進,越來越不是問題,獵食的挫折並不對小虎鯊造成困惑。
很不幸,小虎鯊在一次悠遊追逐時,被人類捕捉到。離開大海的小虎鯊還算幸運,一個研究虎鯊的單位把它買了去。關在人工魚池中的小虎鯊,雖然不自由,卻不愁獵食。研究人員會定時把食物送到池中,都是些大大小小魚食。有一天,研究人員將一大片玻璃放到池中,把水池隔成兩半,小虎鯊看不出來。
這一天,研究人員把活魚放到玻璃的另一邊,小虎鯊等研究人將放下魚之後,就衝了過去,撞到玻璃,痛得頭眼昏花,什麼也沒吃到。
小虎鯊不信邪,等了幾分鍾,看準了一條魚,咻!又衝過去,撞得更痛,差點沒昏倒,一樣吃不到。
休息10分鍾之後,小虎鯊餓壞了,這次看得更準,盯住一條更大的魚,咻!又衝過去,情況沒改變,小虎鯊撞得嘴角流血。想不通到底是怎麼回事?小虎鯊癱在池子裏。
最後,小虎鯊拚了最後一口氣,咻!再衝,仍然被玻璃擋著,撞了個全身翻轉,魚就是吃不到。小虎鯊終於放棄了。
研究人員又來了,把玻璃拿走。然後,又放進小魚,在池中遊來遊去。小虎鯊看著到口的魚食,卻是不敢去吃,可是又餓得眼睛昏花,不知道怎麼辦?
和你一起品:
一連串的碰壁,容易喪失自己的鬥誌。比如,當你被一次又一次被人拒絕時,你是否就放棄了,失望了,改為聽其自然?或者,當你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你是否聽天由命、自甘淪落?這是一個生活態度的問題。一個人的成功貴在堅持,曙光是總是出現在黎明前的黑暗之後,成功往往在取決於最後一刹那。隻要有堅持到底的英雄氣概,“獵物”就一定會等著我們呢!
尋找懷表
一個城市裏的有錢人,到鄉下收田租,到了佃農的穀倉,有錢人東看看,西看看,不知何時把心愛的懷表弄丟了。有錢人心急如焚,佃農也不知如何是好,隻好去把村裏所有人找來搜找懷表。翻遍穀倉,但是懷表依然不見蹤影。
天色漸漸晚了,有錢人一臉失望的神情,村裏的人也一個個回家去了,但是有個人留了下來。“我有把握找到你心愛的懷表。”這人告訴有錢人,信心十足。
“好吧!那就麻煩你,找到了我會獎賞於你的。”
隻見這個人再走穀倉,找定位置後,靜靜的坐了下來。切都安靜了,悄然無聲,但是有個小小的聲音從穀倉的右後方角落傳來。
“滴答,滴答,滴答……”
這人輕輕的像貓一樣,踏著幾乎無聲的腳步,尋聲走向右後方角落去。到了附近,這人伏身下來,耳朵貼地,在一堆稻草中找到了懷表,走出穀倉,露出得意的微笑,朝有錢人走去。
和你一起品:
當世事纏繞著你時,當你愁腸百結無所適從時,當你為某事急得團團轉時……不要心慌,也不要幹著急,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靜下心來,認真尋思對策,或靜靜地等待著,許多問題或許就迎忍而解。一個人難得有一份對世事泰然處之的超然態度,心平、氣和,永遠是解決問題的良方。
窗外的風景
從前,有兩個重病人,同住在一家大醫院的小病房裏。房間很小,隻有一扇窗子可以看見外麵的世界。其中一個人,在他的治療中,被允許在下午坐在床上1個小時(有儀器從他的肺中抽取液體)。他的床靠著窗,但另外一個人終日都得平躺在床上。
每當下午睡在窗旁的那個人在那個小時內坐起的時候,他都會描繪窗外景致給另一個人聽。從窗口向外看可以看到公園裏的湖。湖內有鴨子和天鵝,孩子們在那兒撒麵包片,放模型船,年輕的戀人在樹下攜手散步,在鮮花盛開、綠草如茵的地方人們玩球嬉戲,後頭一排樹頂上則是美麗的天空。
另一個人傾聽著,享受每1分鍾。他聽見一個孩子差點跌到湖裏,一個美麗的女孩穿著漂亮的夏裝……他朋友的述說幾乎使他感覺自己親眼目睹外麵發生的一切。
然而,在一個天氣晴朗的午後,他心想:為什麼睡在窗邊的人可以獨享看外頭的權利呢?為什麼我沒有這樣的機會?他覺得不是滋味,他越這麼想,就越想換位子。他一定得換才行!有天夜裏,他盯著天花板瞧,另一個人忽然驚醒了,拚命地咳嗽,一直想用手按鈴叫護士來。但這個人隻是旁觀而沒有幫忙——盡管他感覺同伴的呼吸已經停止了。第二天早上,護士來的時候那人已經死了,隻能靜靜地抬走他的屍體。
過了一段時間後,這人開口問,他是否能換到靠窗戶的那張床上。他們搬動了他,幫他換位子,使他覺得很舒服。他們走了以後,他企圖用手肘撐起自己,吃力地往窗外望——
窗外隻有一堵空白的牆。
和你一起品:
一個人心情好壞,全在於自己內心的感受。一個樂觀開朗的人,哪怕是身處沙漠之中,也會從偶爾飛過的蒼蠅那裏找到生命的玄機和生活的勇氣;哪怕是身處牢籠中,也會從偶爾鑽出地洞的老鼠那裏找到一絲樂趣。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片晴朗的天空,隻要你揮手掃去心頭的烏雲。生命操之在我,過去、未來皆然。
不要擔心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為勸說青年當兵,軍方請心理學家編了一套勸說詞:
“當了兵有兩個可能:一個是留在後方,一個是送到前方。留在後方的沒有什麼擔心的;送到前線又有兩種可能:一個是受傷,一個是沒有受傷。沒有受傷不用擔心;受傷的話也有兩個可能:一個是輕傷,一個是重傷。輕傷的不用擔心;重傷的話也有兩種可能:一個是能治好,一個是不能治好。能治好的不必擔心;治不好也有兩個可能:一個不死,一個是死。不死的話不有用擔心;死了嘛……也好,因為他已經死了,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和你一起品:
一個人的接受能力,受語言的左右。難得這個心理學家會編這麼委婉的說詞。其實,他要說明的事很簡單:要麼戰死,要麼生還。但他卻用了許多假說,在假說裏將生的可能說得很多很多,而把死的可能說得很少很少,這就給人造成一個錯覺:生的希望很大,死的機會很小。受眾被這冗長的語句所糾纏,最後隻能剩下這樣的結論:不用擔心!可見,語言對人的心理作用多麼重要而複雜。
芥菜種子
有一個婦人去到佛陀那裏,她的小孩死了,所以她又哭又泣。她是一個寡婦,已經不能夠再有另外的孩子,而她唯一的小孩死了,那是她所有的愛和所有的注意,她一直在佛陀的麵前哭泣。
如果她去到耶穌那裏,那麼那個奇跡一定是:耶穌會碰他一下,而使他複活,就好象他使拉薩拉斯複活一樣。
佛陀怎麼做呢?佛陀笑著對她說:“你到鎮上去,找到一戶人家,從來沒有死過人的,向他們要一粒芥菜種子。”
那個女人衝到鎮上去,她來到每一戶人家。不管她來到哪裏,他們都說:“你要多少芥菜籽我們都可以給你,但是我們無法符合你的條件,因為我們家曾有很多人死過。你不必發瘋,佛陀在你身上耍了一招,你在整個地球上都無法找到有一戶人家沒死過人的。”
但是她還是心存希望:“或許有誰知道?或許有某一個人家不知道死亡。”
她整天繞來繞去,到了晚上,她終於領悟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一定會發生,不是某種私人的事,它不是發生在我身上的私人災難。”
和你一起品:
難得佛陀沒有明說,而是用一個委婉的方式向這名婦女表明: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每一個家庭都無例外。言外之意是:人生總是有歡笑有悲傷的,每一個人都難以避免;最好的辦法就是坦然麵對這一切,接受難以改變的事實,擦幹眼淚,開始新的生活。
爬山的羊
羊要到山頂去吃草,它往山上爬,爬呀爬呀,爬累了。羊說:“我不怕累,山有多高我爬多高!”羊又爬呀爬呀,已經很累了,羊說:“我不怕累,山有多高我爬多高!”羊接著爬呀爬呀,羊非常累了,羊說:“我不怕累,山有多高我爬多高!”
羊終其一生來爬這座山,它一心隻想著山頂芳美的鮮草,卻忽略了在途中,也有一片片鮮草路過,而它視而不見。
當羊終於爬上了山頂,它看到了它的歸宿:山頂,原來並沒有草。
和你一起品:
有人終其一生追求一個目標,卻忽視了身邊的“野草”“鮮花”;有人處處尋找機會,殊不知機會就在自己身邊,隻是沒有被發現。此時,他們要做的,就是停下來,好好想一想,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奮鬥目標,改變一下自己的追求方式,或許,機會會重新出現。
真正的淘金人
兩個墨西哥人沿密西西比河淘金,到了一個河叉分了手,因為一個人認為阿肯色河可以掏到更多的金子,一個人認為去俄亥俄河發財的機會更大。
10年後,入俄亥俄河的人果然發了財,在那兒他不僅找到了大量的金沙,而且建了碼頭,修了公路,還使他落腳的地方成了一個大集鎮。現在俄亥俄河岸邊的匹茲堡市商業繁榮,工業發達,無不起因與他的拓荒和早期開發。
進入阿肯色河的人似乎沒有那麼幸運,自分手後就沒了音訊。有的說已經葬身魚腹,有的說已經回了墨西哥。直到50年後,一個重2.7公斤的自然金塊在匹茲堡引起轟動,人們才知道他的一些情況。當時,匹茲堡《新聞周刊》的一位記者曾對這塊金子進行跟蹤,他寫道:“這顆全美最大的金塊來源與阿肯色,是一位年輕人在他屋後的魚塘裏撿到的,從他祖父留下的日記看,這塊金子是他的祖父仍進去的。
隨後,《新聞周刊》刊登了那位祖父的日記。其中一篇是這樣的:昨天,我在溪水裏又發現了一塊金子,比去年淘到的那塊更大,進城賣掉它嗎?那就會有成百上千的人擁向這兒,我和妻子親手用一根根圓木搭建的棚屋、揮灑汗水開墾的菜園和屋後的池塘,還有傍晚的火堆、忠誠的獵狗、美味的燉肉山雀、樹木、天空、草原,大自然贈給我們的珍貴的靜逸和自由都將不複存在。我寧願看到它被扔進魚塘時蕩起的水花,也不願眼睜睜地望著這一切從我眼前消失。
18世紀60年代正是美國開始創造百萬富翁的年代,每個人都在瘋狂地追求金錢。可是,這位淘金者卻把淘到的金子扔掉了,有很多人認為這是天方夜譚,直到現在還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可是我始終認為它是真的。因為在我的心目中,這位淘金者是一位真正淘到金子的人。
和你一起品:
是以破壞大自然的和諧為代價獲得的財富最重要,還是與此相反獲得的財富最重要?事實證明,許多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搞經濟的地方,最後又花巨資恢複生態環境。那是一種短視行為。可貴的是,很早就有人認識到這一點。那位去阿肯色淘金的人,並沒有視金塊為財富,而是將“他親手用一根根圓木搭建的棚屋、揮灑汗水開墾的菜園和屋後的池塘,還有傍晚的火堆、忠誠的獵狗、美味的燉肉山雀、樹木、天空、草原,大自然贈給我們的珍貴的靜逸和自由”當做真正的“金塊”。是啊,還有什麼比寧靜、幽美、安逸和自由的生活更重要的東西呢?沒有一份灑脫、寧靜的態度,也就不會真正理解這一點。
黑暗裏的燭光
在日本集中營的一個潮濕陰暗的小屋裏,他們被關押了起來。室內暗無天日,隻有當太陽或月亮照在外麵破舊的鐵絲網上沒有生鏽的部位是堵偶爾可以看到一兩點反射進來的小亮光。
這樣已經是好幾年啦!——或許是好幾個十年了也不一定。他們都已太虛弱太憔悴,沒法再來計算時日了,剛開始時他們還指盼著,後來一切都已不存在了。
他們的前後左右,都躺著剛剛死去的戰友——因為疾病、饑餓,還有最後一絲希望的消失,他們已不再相信戰爭會停止,自己會自由。他們遲鈍恍惚地生活著,隻有一件東西還使得他們關注:那就是動物般的饑餓,就連老鼠和蛇也被他們抓來吃光了。
然而,集中營裏隻有歌利還有一樣額外的東西可吃,那就是蠟燭。當然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把它當作食物的——一個正常的人是吃不下蠟的,但如果你看到四周全是和你一樣的瘦弱的身體時,你就不會低估這根蠟燭的價值了,當他實在沒法忍受饑餓的折磨時,他就小心地把壓得扁平的小皮箱從隱藏的地方拿出來,取出蠟燭輕輕地咬一小口,他把它當作最後的糧食,不到每一個人都被餓得發瘋的那一天,他絕對不輕易動用它。
作為他的朋友,他答應留給吉夫一小塊。所以吉夫每日每夜地守護著他的小匣子,以防他他一個人全部吃掉,這早已變成了吉夫生活的全部支柱了。
一個晚上,一個“犯人”在數了數他刻在屋梁上的記號後,告訴大家今天是聖誕節。他用平淡而毫無生氣的語調說:“明年的聖誕我們都在家裏了。”隻有幾個人點了點頭,大多數的人一落千丈點反應都沒有,誰還能對這種生活存有信心呢?
這時,有人用一種奇怪的語調歎道:“聖誕之夜,蠟燭在閃爍,鈴兒在叮當。”他的聲音似乎來自一個非常遙遠的不可知的世界,輕微得幾乎聽不見。沒有人為之動情,他所說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夜很深了,他們躺在各自的床板上,想著各自的心事——或者更準確地說,什麼也不想。歌利變得輾轉不安,一會兒他起身摸出他的小皮箱把蠟燭拿了出來,吉夫清晰地看見它在黑暗中的白光。“他餓了,他要吃那根蠟燭了,除非他沒忘記我!”他這麼想到。
歌利把蠟燭放在他的床上,然後走到外麵日軍燃著一團炎的地方,取回一小埠燃燒著垢木柴,這一點點微光在漆黑的小屋像鬼炎一般地閃耀。他坐回到他的鋪信上,點燃了蠟燭。
蠟燭站在他的床上,燃燒著。
沒有人說話,慢慢地,黑影一個一個地靠過來,沉默中,這些雙頰深陷,兩眼饑餓,半裸著的男人把蠟燭團團地圍了起來。
更多的人一個又一個地圍攏過來,還有牧師和教士。
“這是聖誕節,”牧師用沙啞的聲音說,“燭光在黑暗中燃燒。”
於是教士說道:“長夜終將被征服。”
你可以在約翰福音中找到這一章節。然而那一夜,圍繞著那根蠟燭,這一切不再是幾個世紀前寫在書上的話,它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事實,清清楚楚地放在他們每一個人的麵前。
光明在黑暗中閃耀,連魔鬼征服它。這不僅僅因為他們看見了,而且在圍繞著一小團火焰的沉默裏強烈地感受到了。
那根蠟燭比他們以前所見到的所有的蠟燭都要潔白美麗,在火光中,他們看到了不屬於這個世界的東西,他們原來深陷於泥濘和沼澤之中,而今天他們聽到了上千個銀鈴在風中叮當響成一片,還有天使們為他們快樂地歌唱。
蠟燭越燃越亮,火光在不停地閃耀,它衝破了小屋那沉鬱的屋頂,衝向了漆黑無垠的天空,所有的事物都變得那麼光明,蒼蒼廣宇刹那間都變得通明發亮,再沒有人可以看到比這還亮的世界了。
他們自由了,他們不再饑餓,他們精神振奮。
如果現在有人說:“明年的聖誕我們在家裏了。”沒有人再會懷疑它,因為燭火默默地向他們這麼說著,聖誕的火焰用燃燒的信箋這麼向他們說著。他們都真真切切地看到了。
和你一起品:
毛澤東說過:“越是在困難的時候,我們越是要看到光明,看到希望,提高我們的勇氣。”一個人處在最艱難的關頭,最重要的是不要失去了自己的希望和生活的勇氣,要用樂觀的思想去麵對苦難,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未來,從而增強自己的韌性、信心和力量,戰勝一切阻礙和挑戰,迎接自由快樂的曙光。
格林尼亞改錯
格林尼亞的父親是瑟爾堡船舶製造公司的老板,極其富有。6歲時,格林尼亞父母用重金聘請了一位家庭教師教格林尼亞讀書。但放縱慣了的格林尼亞根本不把家庭教師放在眼裏,不僅不肯好好學習,反而經常搞些惡作劇,捉弄老師,不久就把這位教師給氣走了。隨後,父母又給他請了好幾位老師,可過了不多久,這些老師都被格林尼亞一個個氣走了。 光陰似箭,格林尼亞轉眼間長成了一個英俊青年。但由於從小沒有認真學習,他既沒有學問,更沒有本事,人們都稱他為“繡花枕頭”。他還結交了許多不三不四的朋友,成天吃喝玩樂,正派人都厭惡他,瞧不起他,但他自己一點也不知道。
一次,和朋友聚會,格林尼亞突然看見一位從未見過的美麗女子走了過來,她既高貴又美麗,簡直像仙女一般。一個朋友把格林尼亞拉到一邊,告訴他:“這女子是城裏大名鼎鼎的波多麗女伯爵,她的美麗和賢淑譽滿法國,多少上層人士巴結她都巴結不上呢。”格林尼亞不肯錯過機會,趕忙走過去,請她跳舞。
“尊敬的小姐,請——”格林尼亞身子一躬,手向斜前方一伸,頭微微下垂,等待著對方答應。誰知,對方把頭微微一抬,表示拒絕。驕傲的格林尼亞不肯認輸。他再次走到女伯爵跟前,貌似道歉,實則挑釁:“尊敬的小姐,您為什麼不同我跳舞呢——我哪裏配不上您,請賜教。”
美麗的波多麗伯爵連眼皮都沒抬一下,冷冷地說:“算啦,請站遠一點,我最討厭您這樣不學無術的花花公子和我說話,我的眼神不願看見放蕩和愚蠢、無知和驕傲,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請您這位無知的先生離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