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保持快樂,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2 / 3)

青年問:“尊敬的智者,我怎樣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給別人帶來快樂的人呢?”

隱士笑著說:“年輕人,在你這個年齡有這樣的願望,已經是很難得了。我送給你四句話吧。第一句是,把自己當成別人。”

青年說:“是不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作別人,這樣痛苦自然就減輕了;當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樣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一些?”

隱士微微點頭,接著說道:“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

青年沉思了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要,並給予適當的幫助。”

隱士無語,接著說:“第三句,把別人當成別人。”

青年默默地思索著,回答說:“這句話是不是說,要充分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

隱士哈哈大笑,說:“很好!很好!孺子可教啊!這第四句話就是,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你留著以後慢慢品味吧!”

青年說:“也好。不過這四句話我怎樣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呢?”

“很簡直,用一生的時間和經曆。”隱士說。

和你一起品

隱士的四句話概括了人的一生追求快樂的主要內涵。簡直地說,就是:當別人不快樂時幫助別人快樂;當自己快樂時,想想別人還在不快樂。或者說:快樂是在幫助別人快樂中得到的,快樂也是在與人分享快樂中得到的。這是隱士的答案。但並不需要我們用一生去體驗,現在我們就可以體會以這一點:試一試吧。

微笑的力量

達沃斯已經結婚18年多了,在這段時間裏,從早上起來到要上班的時候,他很少對自己的太太微笑,或對她說上幾句話。達沃斯覺得自己是華爾街最悶悶不樂的人。

他決定改變這種狀況。一天早晨他梳頭的時候,從鏡子裏,看到自己那張繃得緊緊的臉孔,他就向自己說:你今天必須要把你那張凝結得像石膏像的臉鬆開來,你要展現一副笑容來,就從現在開始。坐下吃早餐的時候,他臉上有了一副輕鬆的笑意,他向太太打招呼:“親愛的,早!”

太太的反應是驚人的,她完全愣住了,可以想象到,那是出於她意想不到的高興,達沃斯告訴她以後都會這樣。從那以後,他們家庭的生活完全變樣了。

達沃斯要去上班的時候,會對大樓的電梯管理員微笑著說一聲“早安”;他以微笑跟大樓門口的警衛打招呼;他對地鐵的檢票小姐微笑;當他站在交易所時,他對那些以前從未見過自己微笑的人微笑。

達沃斯很快就發現,每一個人也對他報以微笑。他以一種愉悅的態度,來對待那些滿肚子牢騷的人。他一麵聽著他們的牢騷,一麵微笑著,於是問題就容易解決了。同時,達沃斯還發現微笑帶給自己了更多的財富。

達沃斯跟另一位經紀人合用一間辦公室,對方的職員之一是個很討人喜歡的年輕人。達沃斯告訴那位年輕人自己最近在微笑方麵的體會和收獲,並聲稱自己很為所得到的結果而高興。那位年輕人承認說:“當我最初跟您共用辦公室的時候,我認為您是一個非常悶悶不樂的人。直到最近,我才改變了看法:當您微笑的時候,充滿了慈祥。”

和你一起品

微笑是從心底流露出來的,因而是溫暖的,也是快樂的體現。微笑是上帝賜予我們的一筆可貴的財富,在我們對生活、對學習感到厭煩時,別忘記試試用微笑來麵對自己的生活,用微笑來演繹自己的人生,或許那樣世界會再次向你展現它迷人的光彩。因而你別人微笑,別人也會回報微笑。

珠寶和快樂

有個財主,背著許多珠寶去遠方尋找快樂,可是走遍了千山萬水也沒有找到。

一天,他正愁眉不展地坐在路邊歎息,一位衣衫襤褸的佃農唱著山歌走過來。財主向佃農討教快樂的秘訣,佃農笑笑說:“哪裏有什麼秘訣,快樂其實再簡單不過了,隻要把背負的東西放下就可以了。”

財主忽然省悟——自己背著那麼沉重的珠寶,腰都快壓彎了,而且住店怕偷,行路怕搶,成天憂心忡忡,驚魂不定,怎麼能快樂得起來呢?

於是,他放下行囊,把珠寶分發給過路的窮人。這樣,不僅背上的重負沒有了,還看到一張張快樂的笑臉,他終於成了一個快樂的人。

和你一起品

在我們身邊,有人不快樂的原因是因為自己身上的欲念和需求太多了,當這些欲念和需求不能滿足時,整天愁眉苦臉,拚命索取;當這些欲念和需求得到了滿足時,又舍棄不下。因此,本來屬於快樂的空間都被這些無休止的欲望所擠占,一生便在惶惶不安中度過。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很簡單,就像那個財主一樣,樂善好施,拿得起放得下。

窗外的景致

從前,有兩個重症病人,同住在一家大醫院的小病房裏。房間很小,隻有一扇窗子可以看見外麵的世界。其中一個人,在他的治療中,被允許在下午坐在床上一個小時,當儀器從他的肺中抽取液體時。他的床靠著窗,但另外一個人終日都得平躺在床上。

每當下午,睡在窗旁的那個人在那個小時內坐起的時候,都會繪聲繪色地描述窗外景致給另一個病友聽。從窗口向外看可以看到公園裏的湖。湖內有鴨子和天鵝,孩子們在那兒撒麵包片,放模型船,年輕的戀人在樹下攜手散步,在鮮花盛開、綠草如茵的地方人們玩球嬉戲,後頭一排樹頂上則是美麗的天空。

另一個人靜靜聽著,享受每一分鍾窗外的樂趣。他聽見一個孩子差點跌到湖裏,一個美麗的女孩穿著漂亮的夏裝……他朋友的述說幾乎使他感覺自己親眼目睹外麵發生的一切。

然而,在一個天氣晴朗的午後,他心想:為什麼睡在窗邊的人可以獨享看外頭的權利呢?為什麼我沒有這樣的機會?他覺得不是滋味,他越這麼想,就越想換位子。一天夜裏,他盯著天花板瞧,另一個人忽然驚醒了,拚命地咳嗽,一直想用手按鈴叫護士來。但這個人隻是旁觀而沒有幫忙——盡管他感覺同伴的呼吸已經停止了。第二天早上,護士來的時候那人已經死了,隻能靜靜地抬走他的屍體。

過了一段時間後,這人開口問,他是否能換到靠窗戶的那張床上。他們搬動了他,幫他換位子,使他覺得很舒服。他們走了以後,他企圖用手肘撐起自己,吃力地往窗外望去——

他看見,窗外隻有一堵空白的牆。

和你一起品

你的心情是好是壞,全在於你自己內心的體驗。一個樂觀開朗的人,哪怕是身處沙漠之中,也會從偶爾飛過的蒼蠅那裏找到生命的玄機和生活的勇氣;哪怕是身處牢籠中,也會從偶爾鑽出地洞的老鼠那裏找到一絲樂趣。而沒有這種心態的人,即使身處繁華鬧市也覺得冷漠孤獨。其實,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片晴朗的天空,隻要你揮手掃去心頭的烏雲。

老奶奶的煩惱

一位老奶奶,生養了兩個女兒。大女兒是一位賣雨傘的小商販,小女兒是賣太陽帽的個體戶。總之,她們都是做生意的人。然而,因為對兩個女兒過度關愛,老奶奶天天處在煩惱中,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當晴天萬裏時,老奶奶就擔心大女兒的雨傘賣不出去,感到十分憂慮。而當陰雨連綿時,她又擔心小女兒的太陽帽滯銷,又替小女兒著急。

後來,一位老姐妹對老對她說:“老姐姐,你真是一個有福的人,不管是晴天還是陰天,你都有好事。晴天你小女兒有太陽帽賣,雨天你大女兒又有雨傘賣,你兩個女兒天天都有生意做,你豈不是天天都高興得合不攏嘴啊!”這句不經意的話讓這位老奶奶恍然大悟。從此,她改變了對兩個女兒做生意的心態,天天都生活在快樂中。

和你一起品

你覺得這個故事有趣嗎?其實,我們在生活所遇到的愁苦,大都數是與老奶奶一樣的,因為隻想到不利的一麵,或令人擔心的一麵,但處在煩惱中不能自拔;而一旦換一種思維看問題,馬上就會感到釋然。例如,你這次考試考了個不及格,如果隻想到會挨父母的責罵,一定就會擔憂的;但是,如果你想到這件事可以讓你汲取教訓,從中得到某些知識,你不是應該感到欣慰嗎?

好事和壞事

從前,非洲叢林裏有一個小國。一天,該國國王召見宰相來商議事情,適逢天下大雨,國王便問宰相一個問題:“愛卿,你說下雨是好事還是壞事啊?”

宰相說:“臣認為是好事!這樣的天,陛下正好可微服私訪啊。”

過了一些時日,天下大旱,國王又問宰相:“愛卿,你說大旱是好事還是壞事啊?”

宰相說:“臣認為也是好事!陛下正好可以微服私訪啊。”

一天,國王出去打獵,在追逐獵物的途中不小心從馬上摔下,把一節食指弄斷了。劇痛之餘,國王立即召來宰相,問他斷指是好事還是壞事。宰相不慌不忙地對國王說:“陛下,我認為是一件好事。”國王以為宰相出言諷刺他,勃然大怒,命人將他關進監獄。

斷指傷口痊愈後,國王又興致衝衝地四處打獵,不料卻誤闖一個土著部落的邊境,被一群土著抓住了。依照部落的慣例,活捉的人馬首領必須獻祭給他們的神,於是就抓了國王放到祭壇上。正當祭奠儀式開始,主持巫師突然發現國王斷了一截手指,按照部落的律例,獻祭不完整的祭品給天神,會遭天譴的。那些野人連忙將國王放下祭壇,驅逐他離開,而把另一位隨從的大臣抓了獻祭。

國王狼狽回朝,慶幸自己大難不死,忽然想起宰相的話,便把他從牢裏放出,並向他道歉。然後,國王問:“愛卿,我將你打入大牢,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宰相微笑著說:“當然是好事。陛下把我下到牢中,我還要感謝你呢。”

國王問:“為什麼呢?你說我斷指是好事,如今我能接受,那說我把你下到牢中受苦,這難道也是好事嗎?”

宰相回答道:“臣在牢中,當然是好事,陛下請想一想,今天臣若不是在牢中,那陪陛下出獵的會是誰呢?”

國王笑起來:“高哇!”

和你一起品

從某種角度來說,凡事有利有弊,要善於從積極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用快樂的心情處世。當你遇到好事時,不必過於狂喜;當你遇到壞事時,也不必過於悲傷,要始終保持一顆平常的心,始終把微笑掛在臉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想想看,你在生活和學習有沒有這樣的體驗?

塞翁失馬

從前有一個老人,住在長城腳下,人們叫他“塞上老翁”或“塞翁”。塞翁養了許多馬,一天,他的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鄰居們聽說這件事,跑來安慰,勸他不必太著急,年齡大了,多注意身體。塞翁見有人勸慰,笑了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會帶來什麼福氣呢。”

鄰居聽了塞翁的話,心裏覺得很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過了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返回家,還帶回一匹匈奴的駿馬。

鄰居聽說了,對塞翁的預見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賀說:“還是您有遠見,馬不僅沒有丟,還帶回一匹好馬,真是福氣呀。” 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而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

鄰居們以為他故作姿態純屬老年人的狡猾。心裏分明高興,有意不說出來。

塞翁有個獨生子,非常喜歡騎馬。他發現帶回來的那匹馬顧盼生姿,身長蹄大,嘶鳴嘹亮,膘悍神駿,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馬。他每天都騎馬出遊,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興得有些過火,打馬飛奔,一個趔趄,從馬背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聽說,紛紛來慰問。

塞翁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征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去當兵。入伍的青年都戰死了,唯有塞翁的兒子保全了性命。

和你一起品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成語故事。與這個故事意義相近的有許多。例如,一個漂亮的女孩天天在為買不到一雙漂亮的鞋而苦惱。有一天,她發現一個無腳的、長得和她一樣漂亮的女孩在地上吃力地爬行,突然感到自己能有一雙健全的腳太幸福了。是啊,當天上下著小雨時,我們隻要把雨傘打開就夠了,犯不著去說:“真見鬼,又下雨了!”倒不如說:“多好的一場雨啊!”雖然這句話對雨滴不起任何決定作用,但它會抖動一下身子,振奮一下精神,讓我們全身發熱。因為最微小的愉快動作也會產生這種效果。這樣,你就不必擔心自己會因為淋雨而感冒。你說對嗎?

沙 灘

一位美國旅行者到了非洲北部,他穿著泳裝在撒哈拉大沙漠遊玩,一群非洲土著好奇地盯著他,不知道他何以沙漠還穿著這身裝束。

“不明白是嗎?”這位旅行者笑道,“告訴你們,我打算去海裏遊泳的。”

“天啦,海洋離這裏遠著呢,大約在800公裏以外呢。”非洲土著人吃驚地提醒道。

“才800公裏!”旅行者高興地說,“好家夥,多大的海灘啦,太棒了!”

在悲觀的人眼裏,沙漠是葬身之地,800公裏太遙遠了,遙遠得令人看不見盡頭;而在樂觀的人眼裏,沙漠隻是海灘,是海洋的一部分,800公裏海灘不是障礙,而是享受。

和你一起品

有一個經典的比喻,是關於說甘蔗的,樂觀的人如果從蔗頭吃起,他會想現在吃的總是最甜的;如果從蔗尾吃起,他會想現在吃得越來越甜了。悲觀的人如果從蔗頭吃起,他會想現在吃的越來越不甜了;如果從蔗尾吃起,他會想現在吃得總是最不甜的。可見,明明是同一件事,樂觀的人與悲觀的人處理起來,結果會有巨大差別。土著人和旅行者的態度不同,實際上就是兩種不同的心態:一種是悲觀的、消極的,一種則是樂觀的、積極的。

快樂的根

傳說武當山上出產一種快樂藤,凡是得到這種藤的人,一定會喜形於色、笑逐顏開,不知煩惱為何物。

曾經有一個人,為了得到不盡的快樂,不惜跋山涉水,曆經艱辛去找這種藤。他吃了許多苦,走走停停,終於來到了武當山麓,在險峻的山崖上,他找到了快樂藤。可是,他雖然得到了這種藤,卻發現他並沒有預想中快樂,反而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空虛和失落。

這天晚上,他來山下一個村莊,找到一位老人借宿。在老人的門前,他麵對皎潔的月光,發出了一聲長長的歎息。老人聞聲而至:“小夥子,是什麼讓你這樣歎息呢?”於是,他說出了心中的疑問:為什麼已經得到快樂藤的自己,卻沒有得到快樂呢?

老人一聽,朗聲笑起來,說道:“小夥子,你不要迷信武當山,其實快樂藤並非這座山才有,而是人人心中都有。隻要你有快樂的根,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能夠得到快樂。”老人的話讓這個年輕人覺得耳目一新,就又問:“什麼是快樂的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