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熱貢藝術
始於15世紀甚至更為久遠的熱貢藝術是我國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堆繡、雕塑、建築彩畫、圖案、酥油花等多種藝術形式,因發祥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河畔的熱貢(藏語“金色穀地”)而得名。在熱貢地區的吾屯、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等藏族、土族聚居村,數百年來村中男子十有八九都傳承著從宗教寺院走出來的民間佛教繪塑藝術,其從藝人員之眾多,群體技藝之精湛,歎為觀止,故有“藏畫之鄉”的美譽。勤勞的熱貢藝人數百年來足跡遍及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內蒙古等國內各地和印度、尼泊爾、泰國、蒙古等國,給這些地方留下了眾多精美藝術品。
世外仙境桑耶寺
桑耶寺藏文意為“無邊寺”、“超出意想寺”、“存想寺”,始建於公元762年,建成於公元779年,是藏傳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廟,位於山南紮囊縣境內,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哈布日山兩側,距離澤當鎮38公裏。桑耶寺以其殿塔林立,樓閣高闊,規模宏大,融合了藏、漢、印三種風格而造型完美的建築和題材廣博,技藝高超,繪塑精湛的壁畫造像,以及眾多木雕石刻、唐嘎等文物瑰寶而馳名於世。
桑耶寺具有藏族宗教建築藝術特色。它是以古代印度婆羅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烏達波寺為藍本而建造的。主殿建成以後,曆代增修擴建,占地麵積為4900多平方米,規模宏偉。整個建築群完全按照佛經中的大千世界布局:宏偉的烏策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須彌山;太陽、月亮兩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兩輪;烏策大殿四角的四座佛塔代表四大天王;大殿周圍均勻分布有四大殿、八小殿,表示四鹹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環繞寺廟的圓形圍牆象征世界外圍的鐵圍山。建築群占地麵積11萬餘平方米。烏策大殿門口有一“興佛盟誓”碑。多吉德殿大門外右側有一吐蕃石碑,高38米,座高08米,碑文為古藏文(漢文為“吐蕃金石錄”)。主殿門前有石獅一對,獅高12米,石座為方形,上雕有方形蓮花紋。寺內還有一對漢白玉石象,高105米,造型古樸、線條柔美,富有唐代雕刻之風,是該寺現存石雕藝術的珍品。寺內還有一口大銅鍾,鍾高11米,直徑055米,鍾上鑄有古藏文,十分罕見。據《賢者喜宴》載,此銅鍾是西藏地區所鑄的第一口鍾。桑耶寺主殿回廊及配殿均有年代久遠的精美壁畫。
在公元8世紀吐蕃王朝讚普赤鬆德讚之前,佛教雖早已傳入西藏,但大多寺院無住寺僧人和佛教儀式。赤鬆德讚親政後,決定利用佛教來鞏固政權,因此,決定興建三寶(經、律、論)所依之桑耶寺。桑耶寺建成後,赤鬆德讚命在此剃度的第一批七名藏人出家為僧,號稱“七覺士”,桑耶寺遂成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齊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的寺基由蓮花生大師測定,整個寺院的建築由寂護設計,赤鬆德讚主持奠基。
桑耶寺建成後,赤鬆德讚從內地、印度、於闐等地邀請高僧住寺傳經、譯經,鼓勵貴族子弟出家到桑耶寺修行,並宣布吐蕃全民一律尊信佛教,從此奠定了桑耶寺的崇高地位。曆史上著名的印度佛教與漢地佛教教義之爭便發生在這裏。桑耶寺是雅礱江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區之一。院周圍樹木茂盛,蔥鬱成林,河渠縈繞,黑頸鶴悠然覓食,可謂世外仙境,高原綠洲。
寺廟的稱謂
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如白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廟。還有石窟,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
中國第一塔嵩嶽寺塔
嵩嶽寺塔,在河南省登封縣城西北6公裏太室山南麓嵩嶽寺內。嵩嶽寺原名閑居寺,早先是北魏皇室的一座離宮,後改建為佛寺。此寺的建造年代在北魏永平元年至正光元年(公元508~520年)之間,最少也有1450多年的曆史。
嵩嶽寺塔,高大挺拔,雄偉壯觀。因沒塔棚木梯,遊人走進塔去,卻登不上塔頂,塔棚和木梯哪裏去了呢?傳說是寺裏的和尚放火燒掉了。
相傳在很早以前,寺中和尚們住在一起,種菜、煮飯等事情都分工明確,那個最小的和尚專門負責清掃塔房,他每天把那兒打掃得幹幹淨淨。有一天,小和尚正在掃地時,突然感到自己的兩隻腳慢慢離開了地麵升到了空中,然後又徐徐落到地上。以後,他每次去塔房清掃都要升空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升得高。小和尚心花怒放,以為自己已修成正果,成為得到西天古佛超度的出家人。因此,他每次騰空時都雙手合十,低首斂眉,默默感謝佛祖的恩典。當小和尚快升到最高一層塔棚的時候,他心想:我從小進寺,師父待我最好。現在我比他先升天,應當跟他說一聲啊。於是找到師父把情況告訴了他。老和尚一聽,覺得挺蹊蹺,便說:“你在這兒升一下給我看看。”小和尚在師父麵前又振臂又踮腳的,可就怎麼也飛不起來,他隻好說:“這兒不行。您若不信,明早跟我到塔房去看看好啦。”老和尚更覺奇怪,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塔房,不一會兒,果然見小和尚兩腳嵩嶽寺塔
慢慢離地,身體越升越高。小和尚開心得大叫:“師傅,快看!”老和尚卻沒吭聲,隻是留神四處觀察。當小和尚就快升到最高一層時,老和尚順眼一瞧,不禁大吃一驚。原來塔棚口上,一條巨蟒正張開血盆大口,把小和尚往肚子裏吸呢!他大喝一聲:“黑蟒!”黑蟒受驚,一下子縮了頭,小和尚“撲通”一聲落在了地上。老和尚把嚇癱的小和尚往肩上一扛,背出塔房,回身急忙把塔門鎖上。老和尚招來眾和尚,把情況一說明,當下一合計,決定用火燒來除掉巨蟒以絕後患。大夥說幹就幹,不到半天工夫就到山裏砍了許多柴來。他們打開塔門把柴火堆得老高,熊熊大火燒死了黑蟒,也燒掉了塔棚和木梯,從此嵩嶽寺中便隻剩下一座沒有塔棚和木梯的空塔了。
嵩嶽寺塔的建築設計藝術,堪稱“古塔一絕”。嵩嶽寺為單層密簷式磚塔,是此類磚塔的鼻祖。為十二邊形,也是全國古塔中的一個孤例。磚塔由基台、塔身、密簷和塔刹幾部分構成,高約40米。基台隨塔身砌作十二邊形,台高85厘米,寬160厘米。塔前砌長方形月台,塔後砌南道,與基台同高。
基台以上為塔身,塔身中部砌一周腰簷,把它分為上下兩段。下段為素壁,各邊長為281厘米,四向有門。上部為全塔最好裝飾,也是最重要的部位。東、西、南、北四麵與腰簷以下通為券門,門額做雙伏雙券尖拱形,拱尖飾三個蓮瓣,券角飾有對稱的外券旋紋;拱尖左右的壁麵上各嵌入石銘一方。十二轉角處,各砌出半隱半露的倚柱,外露部分呈六角形。柱頭飾火焰寶珠與覆蓮,柱下砌出平台及覆盆式柱礎。除壁門的四麵外,其餘八麵倚柱之間各造佛龕一個。呈單層方塔狀,略突出於塔壁之外。龕身正麵上部嵌石一塊。龕有券門,龕室內平麵呈長方形。龕內外,有彩畫痕跡。龕下部有基座,正麵兩個並列的壺門內各雕一蹲獅,全塔共雕16個獅子,有立有臥,正側各異,造型雄健。
塔身之上,是15層疊澀簷,每兩簷間相距很近,故稱密簷。簷間砌矮壁,其上砌出拱形門與欞窗,除幾個小門是真的外,絕大多數是雕飾的假門和假窗。密簷之上,即為塔刹,自上向下由寶珠、七重和輪、寶裝蓮花式覆缽等組成,高約35米。全塔外部,原來都敷以白灰皮。塔室內空,由四麵券門可至。塔室上層以疊澀內簷分為10層,最下一層內壁仍作十二邊形,二層以上,則通改為八角形。這種富於創造與變化的做法,表現出我國人民的高度建築才能。嵩嶽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多邊磚塔,它屹立在太室山之陽,襯以綠樹紅牆,巍峨壯麗,煞是好看。
中國古建築的特點
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平麵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建築造型優美。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而且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寶塔之冠龍華塔
龍華塔被譽為申城的“寶塔之冠”,位於上海市徐彙區龍華鎮北、龍華寺前。相傳始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公元238~250年),由吳孫權建,賜額“龍華”,用藏西竺康居僧會所請得的五色佛舍利。今存之塔建築結構及造型乃宋代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7年)所建,塔的磚身是北宋原物。昔人稱讚龍華塔“規製秀麗,諸方所無”,有譯者謂其“工巧得中”。當年登上這座塔,可以飽覽黃浦江風帆,江村阡陌,極為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