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優美的龍華塔還流傳著一段感人的傳說。相傳有個小孩生下來就被警告不能見水,將來必定成為天才。於是,他的母親時刻看著他。但是有一天母親外出,孩子偶爾見到家附近的一條大河,突然變成一條龍隨風而去。此後,他每年三月十五回來與母相會。因為他已成龍,每次都會帶來洪水,母親要求他下次來不要將水帶到龍華。於是,他在龍華建了一座塔,塔頂放置望娘牌,通過這塊牌子就可以顯示龍來了。如今望娘牌雖然不見了,但是那座塔依然還在,這就是龍華塔。
龍華塔較為細高,塔刹更挺然高舉,體型清麗玲瓏,秀美可愛,和江南風物非常和諧。其他江南各塔,也大都具有這種特點,是江南藝術地方風格的體現。龍華塔被列為中國建築藝術最優秀作品。現存之塔為樓閣式磚木結構,龍華塔七級八角形,總高4064米。磚身空筒式,外形八角,內為方室。每層四麵有壺門,另四麵為長方形龕狀,但未置佛像。壺門方向逐層轉換。一、三、五、七之門正向四方,二、四、六、八則向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各層施木樓板和木梯,樓板下隱出磚拱,拱頭券刹分三瓣。外簷轉角輔作鴛鴦交手拱,均為宋式。底層圍廊廊柱之柱頭呈梭狀,枋上有七朱八白之裝飾,枋底作琴麵狀。每層塔身上有簷,下有廊,簷角高翹。各層外簷翹角下懸簷鈴,磚拱上刻有宋式花紋及塔腳下的宋式瓦當,均具有宋塔之特征。
龍華塔頂層為覆缽、露盤、相輪七重、寶瓶等。塔頂有高達8米的塔刹,造型優美。在刹杆處拖下八根“浪風索”,係著頂層屋麵之翹角。塔下基礎在底層地坪下,有20層磚,長355厘米,闊16厘米,厚75厘米,下為13厘米厚的墊木,墊木下打木樁,深度至30米,克服了地下鬆土質不均造成的沉陷,從而使龍華塔在宋代起至今屹立千餘年。
龍華塔曆代都勤於修葺,除塔身外,木結構部分已被更換多次,1959年龍華塔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5月再次對寶塔進行修葺。新鑄塔尖寶瓶重175公斤,高190米,由上下兩截相套而成。新鑄塔刹重達3.20噸,由覆盆、露盤、相輪、浪風索等18個部件組成。對塔心柱作全麵修補,更換頂部長約10米的塔心柱,並對塔身進行了修葺。
塔的由來
塔起源於古代印度,由梵文翻譯過來的,原為“浮圖”。古印度築塔是為了埋葬佛的舍利,建築也很低。傳入中國後不斷被漢化,變成高層紀念性建築。我國的塔有木、磚、石、琉璃、鐵等多種質地。從平麵造型看有方、圓、六角、八角等形狀。
古城的象征大雁塔
古城西安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內,矗立著古樸雄偉的大雁塔。它是西安現存最著名的古塔,被視為古城的象征。大雁塔,全稱“慈恩寺大雁塔”,樓閣式磚塔采用磨磚對縫,磚牆上顯示出棱柱,可以明顯分出牆壁開間,是中國特有的傳統建築藝術風格。它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師自印度歸來,帶回大量梵文經典和佛像舍利,為了供奉和儲藏這些寶物,而親自設計並指導施工的。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曾排除九九八十一難前往西天取經。唐高宗和唐太宗曾親自撰寫《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述三藏聖教序記碑》。
大雁塔的修建還有一段民間傳說。相傳當年玄奘大師西天取經之時,在戈壁沙漠中的葫蘆灘上迷了路,一直在葫蘆灘裏打轉。就在他坐在沙灘上長歎,為帶來的食水已經用完而發愁之際,忽然飛來一大一小兩隻鴻雁,玄奘大師對大雁恭敬地致禮後說道:“我乃大唐僧人玄奘,去西天取經,迷路於此。神雁若能引我出葫蘆灘,回到長安定為你們修塔致謝。”兩隻鴻雁聽後頻頻點頭,繼而慢慢飛起將玄奘大師引出葫蘆灘。成功從天竺取經回長安後,玄奘大師不忘諾言,修建了大小雁塔。
大雁塔初建時,同印度佛塔的樣式相同:5層,磚表土心。塔上建有相輪露盤。各層儲藏佛經。後幾經改建修繕,形成現在的式樣。如今的大雁塔高641米,共7層,自第一層以上,每層顯著向內收攏,呈方形錐體。塔身仿木構形式,用青磚砌成,每層砌成枋、鬥拱、柱額和突出來的磚欄,形成一個個的房間。每層四麵各有一個磚券拱門。塔內每層有呈方形的塔室,每層四麵各有一個磚券拱門。塔內層有方形塔室,每室有階梯,可逐層盤旋登至塔頂,登高觀賞長安景色,吟詩賦詞,抒發情懷。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底層邊長25米,塔身呈方形角錐體,坐落在底麵積425米×485米,高42米的方形磚台上,青磚砌成的塔身磨磚對縫,結構嚴整,外部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螺旋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麵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築氣魄宏大,格調莊嚴古樸,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是唐代建築藝術的傑作。
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雁塔題名就已形成風俗。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園遊宴,然後登臨大雁塔,並題名塔壁留念。當年27歲的白居易成為進士,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17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劉滄更豪邁地題下“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紫豪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玉樓”,把雁塔題名與登仙並提了,可見他們洋溢著春風得意的喜悅心情,把雁塔題名視作莫大的榮譽了。到後來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題名”的情景。
古塔的起源
古塔,起源於古印度,原本是一種佛教建築,作為埋葬舍利、埋藏經卷之用的,旨在紀念死者。據佛經故事,釋迦牟尼涅槃之後,弟子阿難等人將他的遺骸火化,燒出了色澤晶瑩、擊之不碎的珠子——舍利。眾弟子在各地修建墳家,墳頂立一根尖刹,這種建築,焚語稱為SluPa,漢譯堵婆、浮屠、浮圖等。
天下絕景黃鶴樓
黃鶴樓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之巔,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自古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曆代名士都先後到這裏遊樂,吟詩作賦。而崔顥的詩《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直被認為是“唐詩七律壓卷之作”,很多人都能背誦。因這首詩,成就了黃鶴樓“文化名樓”的地位。
黃鶴樓的建樓傳說是美麗的。一千多年前,有位姓辛的老人在蛇山上開了酒店,常客中有一道士,回回喝酒不買酒菜,隻用隨身帶著的水果下酒。店主人揣想他一定清貧,執意不收他的酒錢,同他交了朋友,道士也不推辭,就此領受。一天,他用橘子佐酒,飲罷,用橘皮在酒店的壁上畫了一隻黃鶴,自言道:“酒客至拍手,鶴即下飛舞。”遂去,再也沒有見他回來。店中吃酒的人裏,有好奇的,想當場試試,麵對壁上的畫拍手,那黃鶴展翅飛下,在店外舞了一圈,又複原位,此事迅速傳開,酒店大旺,連店裏的井水也喝幹了。當地一名貪官借口要除妖,命人把那麵牆壁移到官府,誰想船行到中途,黃鶴抖翅飛走了,貪官追鶴,葬身江中。賣酒老人為懷念仙鶴,在原址建立了黃鶴樓。
黃鶴樓可不好建。傳說魯班從魯國到楚國考察,早已了若在胸。他頭插草標,在集市上要賣給別人做老子,一個窮漢把魯班領回了家。魯班每天上山砍柴,每天從柴裏挑一根好材削成光溜溜的木楔存起來,窮漢不解,在做飯時順手把一根木楔添進灶火中,魯班歎道:“這是無價寶,將來有用。”到了百日,魯班留言:“放得千日貨,自有變錢時。”然後離去。三年之後,蛇山上造起了黃鶴樓,但傾斜嚴重,有險毀之勢,楔了這頭那頭歪,急得工匠團團轉。窮漢照著楔子樣砍了一個,湊成一百,上集去賣。建築師見此寶楔,十分中意,花重金買下。那窮漢站在龜山上對著黃鶴樓,將楔子一個個拋了過去,99個楔子呼呼作響飛過長江,牢牢楔在黃鶴樓上,隻有一個木楔落入江中,那是窮漢削的。黃鶴樓因少了一個楔子,還略微有些傾斜,但也千秋無妨了。
黃鶴樓素有“千古名樓”、“天下絕景”之譽,不同的時代,由於社會生活的需要不同,科學技術的水平不同,人們的審美觀念不同,黃鶴樓產生了不同的建築形式和建築風格。現在我們看到的黃鶴樓是以清代黃鶴樓為藍本,於1981年重建,1984年落成的。黃鶴樓外觀為五層建築,高51米,裏麵實際上是九層。中國古代稱單數為陽數,雙數為陰數。“9”為陽數之首,與漢字“長久”的“久”同音,有天長地久的意思,所謂“九五至尊”,黃鶴樓這些數字特征,也表現出其影響之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