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建築的藝術特點在不同時期體現出不同的風格。宋代黃鶴樓由主樓、台、軒、廊組合而成的建築群,建在城牆高台之上,四周雕欄回護,主樓二層,頂層十字脊歇山頂,周圍小亭畫廊,主次分明,建築群布局嚴謹,以雄渾著稱。元代黃鶴樓具有宋代黃鶴樓的遺風,但在布局與內容構成方麵有不小的發展,植物配置的出現,更是一大進步,使原來單純的建築空間發展成為濃蔭掩映的庭院空間,特點是堂皇。明代黃鶴樓,樓高三層,重簷歇山,頂上加有兩個小歇山,樓前小方廳,入口兩側有粉牆環繞, 特點是清秀。清代黃鶴樓具有鮮明的特色。它拔地而起,高聳入雲,表現出一種神奇壯美的氣質。建製格調以三層八麵為特點,主要建築數據應合“八卦五行”之數,其特點為奇特。現代黃鶴樓以清同治樓為雛形重新設計,樓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72根大柱拔地而起,60個翹角層層淩空,琉璃黃瓦富麗堂皇,五層飛簷鬥拱瀟灑大方。
黃鶴樓前勝象寶塔
勝象寶塔,是元代至元三年(公元1343年)威順王寬徹普化的世子所建,用以供奉舍利和安放佛教法物,是一座大型菩提佛塔,分為地、水、火、風、空五輪,所以又稱“五輪塔”。塔原在武漢市蛇山西端黃鶴樓前,1955年修長江大橋時,把它遷移到蛇山上。
勝象寶塔是典型的元代覆缽式塔,總高936米。塔部分用石砌成,塔室則磚石混用。塔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組成。塔室內為中空式,全部密封,沒有地宮。後來曾打開過,發現塔心內有石幢一個,高103米,下為圓座,幢身八角形,頂刻各種蓮花裝飾,雕刻精巧。塔室內還發現一個銅瓶,瓶底刻有“洪武二十七年歲在甲戌九月乙卯謹誌”十六個字。
江南名樓嶽陽樓
湖南嶽陽市著名古建築,它屹立在洞庭湖畔,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譽。前身是三國時(公元215年),吳國魯肅練水兵士構築的閱兵台。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謫守嶽州,在此修樓,正式定名為“嶽陽樓”。宋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滕子京守巴陵郡時重修,並請範仲淹撰《嶽陽樓記》,於是名聲更大,成為我國南方一大名勝。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再建,保持宋代建築的藝術風格。
嶽陽樓還流傳著許多有趣的神話傳說,其中以體現嶽陽樓風情的《呂洞賓三醉嶽陽樓》最為又名。仙人呂洞賓望氣得知嶽陽郡中將有神仙得到度化,便來到嶽陽樓,以一錠墨換酒喝,醉後便睡。樓下有一千年老柳樹已成精,杜康廟前有一株白梅花也已成精。梅精在嶽陽樓上作祟,柳精前往巡查,唯恐梅精傷人。呂洞賓遇到柳精,勸他出家修道,但柳精苦於自己土木形骸未得人身,不能成道。呂洞賓讓他投胎樓下賣茶人家為男,梅精則投胎為女,即為郭馬兒與賀臘梅,30年後再來度化。二人長大後結為夫妻,在嶽陽樓下開茶坊。呂洞賓兩次前來度化,郭馬兒並不醒悟。呂洞賓第三次來到嶽陽樓,郭馬兒已改為賣酒,呂洞賓喝了他的酒,給他一把劍,讓他殺妻出家。郭馬兒並不舍得殺妻,但帶劍回家後,賀臘梅的頭顱忽然掉落,郭馬兒便將呂洞賓告到官府。呂洞賓卻說賀臘梅未死,一喚之後,她果然來了。問官要判郭馬兒誣告罪,郭馬兒急忙向呂洞賓求救,這時才發現問官原來是另一仙人漢鍾離。郭馬兒自悟到前生是一株老柳,賀臘梅前生則是一株梅花,二人跟隨呂洞賓入道成仙。
嶽陽樓雄踞在洞庭湖畔,巍峨壯麗,氣勢雄渾,下瞰八百裏洞庭,煙波帆影,風景如畫。嶽陽樓全為純木結構,未用一鉚一釘,造型古樸,與武昌黃鶴樓、南昌滕王閣並稱“江南三大名樓”。唐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曾先後遊嶽陽樓並留下許多為後人傳誦的詩篇,杜甫的“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李白的“樓觀嶽陽盡,川回洞庭開”,白居易的“嶽陽樓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欄”,李商隱的“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嶽陽樓”,均各有特色。
嶽陽樓的建築很有特色。主樓3層,樓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負全樓重量,再用12根圓木柱子支撐2樓,外以12根梓木簷柱,頂起飛簷。彼此牽製,結為整體,全樓梁、柱、檁、椽全靠榫頭銜接,相互咬合,穩如磐石。其建築的另一特色,是樓頂的形狀酷似一頂將軍頭盔,既雄偉又不同於一般。嶽陽樓側旁有仙梅亭、三醉亭、懷甫亭等建築。在嶽陽樓下的沙灘上,有三具枷鎖形狀的鐵製物品,重達1500斤,也吸引不少遊人觀看。其用途為何,至今說法不一。
嶽陽樓享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盛譽,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址原貌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流傳千古,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佳句膾炙人口。“白銀盤裏一青螺”之君山,聳立七十二峰,掩映在碧波浩瀚之中,其迷人景致,一直為古今中外遊人所傾倒,島上古跡尚存虞帝二妃墓、柳毅井、傳書亭、飛來鍾、龍涎井、酒香亭、朗吟亭、封山印、猴子洞等。君山還出產異竹,如斑竹、羅漢竹、方竹等十餘種,均為世之罕有。文橋鄉的培風塔、雲溪鄉坪田的貞節牌坊、市區內的慈氏塔、宋式文廟等,氣勢古樸,藝術鑒賞價值高。三國魯肅墓、小喬墓常令人發思古之幽情。山清水秀、碧波萬頃的風景區南湖,保留大自然風貌,將建成一座美麗的水上公園。汨羅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殉國的地方,留有屈子祠,“騷壇”等遺跡,它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祥地。平江起義舊址和任弼時故居,也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嶽陽集名山、名水、名樓、名人於一體,以洞庭水鄉和龍舟文化為特色的旅遊在全國獨樹一幟,1979年被國務院列為對外開放的甲級旅遊城市,1979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
嶽陽樓記
《嶽陽樓記》共360字,文情並茂,讀之感人肺腑。文中許多警句已成為後人處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更為人所傳誦。嶽陽樓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北宋著名文學家範仲淹(公元989~1052年)寫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嶽陽樓記》。
嶺南第一勝覽鎮海樓
鎮海樓是廣州標誌性建築之一,位於廣州越秀山上,屬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樓高25米,呈長方形,闊31米,深16米。下麵兩層圍牆用紅砂岩條石砌造,三層以上為磚牆,外牆逐層收減,有複簷5層,綠琉璃瓦覆蓋,飾有石灣彩釉鼇魚花脊,朱牆綠瓦,巍峨壯觀,被譽為“嶺南第一勝覽”。鎮海樓氣宇非凡,古今曾以“鎮海層樓”、“越秀遠眺”和“越秀層樓”先後列為“羊城八景”之一。鎮海樓頂層正麵高懸“鎮海樓”橫匾。鎮海樓兩側對聯:“千萬劫,危樓尚存,問誰摘鬥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鎮海樓氣宇非凡,古今曾以“鎮海層樓”、“越秀遠眺”和“越秀層樓”先後列為“羊城八景”之一。
鎮海樓的建造海由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故事。鎮海樓於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亮祖創建。朱亮祖原是元朝時的一位大將,兵敗後向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投降,並為朱元璋打江山出過不少力,最後被封為永嘉侯,鎮守廣東。有一天,朱亮祖登臨越秀山遊覽,登山一望,但見江流如帶,沃野爭碧。那時有位風水先生說越秀山有“帝王之氣”,暗示說這“氣”一旦上升,朱家天下就會完蛋,於是朱亮祖就下令在越秀山蓋起這座鎮海樓。
鎮海樓形狀奇特,“樓成塔狀,塔似樓形”,通體絳紅,這些都有特殊的寓意。鎮海樓建於越秀山上,越秀山為白雲山的“餘脈”,是“生氣融結”的所在,建樓者認為壓住此“脈”便壓住了南方的“霸氣”。樓高五層,外觀紅色,是“火生土,土克水”的寓意。“五樓”在五行中屬土,紅色屬火。五行中土能製水。建五層樓就能起到“鎮海”的作用。這些“壓龍脈”,“土克水”的觀念,在今天看來是不可理喻的,但在古代,統治者對這一套是深信不疑的。
中國三大鎮海樓福州屏山之巔的鎮海樓被海外閩籍僑胞視為風水樓,與廣州越秀山和杭州吳山的鎮海樓齊名為“中國三大鎮海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