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樓閣
樓閣是我國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建築。古往今來,曆朝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縣府,都喜歡修建樓閣。中國古代的樓閣,或用來紀念大事,或用來宣揚政績,或用來鎮妖伏魔,或用來求神拜佛,其中又以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嶽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最為出名,並稱“中國三大名樓”。
慈禧太後的寢宮頤和園
頤和園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澱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係,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係,中間的“甕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決定在甕山一帶動用巨額銀兩興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20公裏的皇家園林區。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於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曆時15年竣工,是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最後建成的一座。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被英、法侵略軍焚毀。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開始重建,光緒十四年,改名頤和園。光緒二十一年工程結束,是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修建的。光緒二十六年又遭八國聯軍破壞,翌年修複。全園可分為宮廷區和苑林區。
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水麵占全園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國園林藝術的精華,構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它的長達728米的長廊,長廊和廊中的繪畫本身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另外它還起到了將園內各個景點有機地聯係起來的作用,烘托出園林整體的美。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麵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麵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由於島堤分隔,湖麵出現層次,避免了單調空疏。西堤本是一條不寬的堤岸,沒有什麼實際作用,可是設計者偏要將平坦的堤岸人為地斷開,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橋”,形成優美的“六橋煙柳”,景色絲毫不亞於杭州西湖的蘇堤,六座橋中最美的是玉帶橋。昆明湖的南邊是建園時有意保留下來的小島,人們也叫它龍王廟,用十七孔橋將它與湖的東岸連接起來。由十七孔橋、龍王廟和西堤將昆明湖裝點起來,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借景手法,將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納入遊人的視線,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萬壽山的南坡(即前山)瀕昆明湖,湖山聯屬,構成一個極其開朗的自然環境。這裏的湖、山、島、堤及其上的建築,配合著園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連續展開、如錦似繡的風景畫卷。前山接近園的正門和帝、後的寢宮,遊覽往返比較方便,又可麵南俯瞰昆明湖區,所以園內主要建築物均薈萃於此。造園匠師在前山建築群體的布局上相應地運用了突出重點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組體量大而形象豐富的中央建築群,從湖岸直到山頂,一重重華麗的殿堂台閣將山坡覆蓋住,構成貫穿於前山上下的縱向中軸線。這組大建築群包括園內主體建築物——帝、後舉行慶典朝會的“排雲殿”和佛寺“佛香閣”。
後湖的河道蜿蜒於萬壽山北坡即後山的山麓,造園匠師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與宮牆的局促環境,在北岸堆築假山障隔宮牆,並與南岸的真山脈絡相配合而造成兩山夾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麵有寬有窄,時收時放,泛舟後湖給人以山複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為園內一處出色的幽靜水景。
後山的景觀與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環境,林木蓊鬱,山道彎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須彌靈境”外,建築物大都集中為若幹處自成一體,與周圍環境組成精致的小園林。它們或踞山頭,或倚山坡,或臨水麵,均能隨地貌而靈活布置。後湖中段兩岸,是乾隆帝時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買賣街”遺址。後山的建築除諧趣園和霽清軒於光緒時完整重建之外,其餘都殘缺不全,隻能憑借斷垣頹壁依稀辨認當年的規模。
慈禧挪借海軍經費
北京頤和園大修工程是清政府為慈禧六十大壽挪借海軍經費進行的。但很少有人知道,此前同時期進行的另一個規模更大的南海、中海、北海(下稱三海)的修繕工程,更挪借了大量的海軍經費,這與明治天皇帶頭獻金造艦形成鮮明的對比。
慈禧的大修三海和頤和園的10年間,共耗費白銀1250萬兩,其中挪借海軍衙門經費800萬兩左右。相當於海軍衙門兩年的經費總和。
三海大修和頤和園工程,對清末的社會產生了惡劣的影響,進一步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也帶來了清朝的滅亡。
蘇州四大名園之首拙政園
拙政園,全國四大古典名園之一,蘇州最大的園林。傳說這裏曾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故宅舊址,元代這裏建有大弘寺,明嘉靖年間,禦史王獻臣因官場失意,棄官還鄉,構築園林,取晉代潘安《閑居賦》中“拙者之為政也”句,取園名為“拙政園”。
拙政園初建時比現在的規模還要大。王獻臣死後,他的兒子以拙政園做賭注,一夜之間就把拙政園輸掉了。以後拙政園又數次易主,還曾做過官府辦公衙門。
拙政園的特點是園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間進行分割,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對景等造園藝術,因此拙政園的美在不言之中,有人說拙政園是蘇州四大名園之首。
拙政園是中國園林的經典之作,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因有江南才子文征明參與設計,文人氣息尤其濃厚,處處詩情畫意。園以水景取勝,平淡簡遠,樸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園林疏朗典雅的古樸風格。
拙政園風格明朗樸素,平淡自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各種亭、台、樓、閣,臨水而建,水麵約占全園麵積的一多半。池水的交彙與轉曲處,皆以小橋或走廊相連,遊人沿著這些線路,邊遊邊賞,境界也是漸深漸遠。
拙政園分東、中、西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獨具特色。進得園門即為東園,原為明代“歸田園居”,現以草地為主,鑿池壘山,遍植樹木,再綴以館堂、亭榭,因襲傳統,又有創新。
中園是拙政園的主體部分和精華所在。以池水為中心的布局,在這裏體現的最為充分。由東園橫過一帶花窗長廊,至東半亭,過亭前小橋,即到園中住建築遠香堂。遠香堂的建築特點是庭柱巧妙地分設在四周廊下,室內不見一根阻礙行走和視線的柱子,便於人們觀賞四周景物,又稱四麵廳。此處麵臨荷池,荷花盛開,徐風吹來,清香滿堂。
中園的一切景點均圍繞遠香堂而設。堂南隔有平台池水,築以黃石假山,而繞過假山,卻又是豁然開朗,境界大開。堂北為主景所在,池水堆土,壘石成山。西山上有“雪香雲蔚”亭,東山上有待霜亭,兩山之間,連以溪橋,與遠香堂隔水相望,山因水秀,水隨山轉。由雪香雲蔚亭處下山,可到園西南部的荷風四麵亭,此亭的位置恰置水池中央,三麵環水,一麵鄰山,亭上楹聯“四壁荷花三麵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是此亭最好的寫照。此亭也為園中交通要道,往北可至見山樓,往南可至倚玉軒,登見山樓,園中佳景可盡收眼底。倚玉軒往南有小橋一座,是蘇州園林中唯一的廊橋,有“小飛虹”之稱,橋南有水閣三間,號小滄浪。
折北至得真亭,植有鬆柏。得真亭再向前,即到畫舫“香洲”,香洲的西南是玉蘭堂,傳為明畫家文征明作畫之所。
遠香堂以東有綠漪亭、梧竹幽居、繡綺亭、枇杷園、海棠春塢、玲瓏館等景點。梧竹幽居,有梧有竹。枇杷園為園中之園,遍植枇杷,夏初時節,碩果累累。海棠春塢有海棠,玲瓏館有修竹,嘉實亭、聽雨軒是荷、竹、蕉兼備。
從中部進入“別有洞天”門,便是西園,舉目望去,的確是別有一番景象。西部的主體建築是十八曼陀羅花館和卅六鴛鴦館。曼陀羅花即山茶花。鴛鴦館池中原養鴛鴦,從前是園主宴會、聽曲、觀戲之處。
館之東有六角形宜兩亭,取白居易“綠楊宜作兩家看”之意。館之南有八角形塔影亭,是園內最精致的建築物之一。從塔影亭往北可到留聽閣,這之間有一盆景園,有數百盆樹木、水石盆景,也值得一看。
西園的北半部還有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倒影樓等景點,浮翠閣是全園最高點,登得閣來,滿目蒼翠,故以此名。倒影樓和宜兩亭之間,沿池水邊建有一條高下起伏的波形長廊,俗稱水廊,是蘇州園林建築中又一典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