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園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江南私家園林建築的代表。
蘇州的四大名園
蘇州的四大名園為:建於宋代的滄浪亭、建於元代的獅子林、建於明代的拙政園、建於清代的留園。滄浪亭原是北宋著名文人蘇舜欽所建。他的《滄浪亭記》是北宋散文中的名作。現在的滄浪亭大體上保持了當初的山水格局,園內建築在清代改建。它的特點是以山景為主,園外有一帶開闊的水麵。獅子林離拙政園不遠,以湖石假山規模最大而聞名。據《畫禪寺碑記》說,獅子林古寺是元代高僧維則所建。元末明初著名畫家倪雲林曾作獅子林圖,從此園名大振。湖石玲瓏,盤旋曲折,各洞景象不同,素有“桃源十八景”之稱,其中有含暉、吐月、玄玉、昂霄等名峰,尤以獅子峰為最著名,獅子首尾口眼俱全。全園奇峰怪石,千變萬化,頗有意趣。
寒碧山莊留園
留園位於蘇州閶門外,原是明嘉靖年間太仆寺卿徐泰時的東園。園中假山為疊石名家周秉忠所作。清嘉慶年間,劉恕以故園改築,名寒碧山莊,又稱劉園。園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為奇觀。鹹寧年間,蘇州諸園頗多毀損,而此園獨存。光緒初年為盛康所得,修葺拓建,易名留園。現全園占地約50畝,大致可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其間以曲廊相連。迂回連綿,達700餘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
留園內原本有一瑞雲蜂“高三丈餘,研巧甲於江南”。關於它也有一段傳奇式故事。話說當年朱緬在太湖中采得兩塊奇特的湖石,分別命名為“大謝姑”和“小謝姑”。“大謝姑”先運往東京,深得徽宗的喜愛。而“小謝姑”在裝船啟運過程中突然連船帶石沉沒於太湖深處。以後朱緬派了很多人前去打撈,奇怪的是尋遍周圍水域,就是尋不到“小謝姑”,仿佛這塊奇石“遊”走了,朱緬沒有辦法,隻得懊喪地放棄了打撈計議。
後來,到了明朝,吳縣陳姓人氏竟在西洞庭山找到了這“小謝姑”,陳氏欣喜若狂,連忙雇人將此石裝載上船,準備運往蘇州,而奇怪的事情又發生了,石頭上船後不久,突然船漏艙破,“小謝姑”又落入湖底,打撈半天還是找不到,陳氏急了,花大本錢在峰石沉處的四周築成堤圍,將圍中之水抽幹,這才將“小謝姑”取出水,運到家中,安置在堂屋前。過了一段時間,浙江董氏花費巨資從陳氏手中買下了這塊奇石,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運輸這塊奇石的途中,運石船又沉沒了,董氏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小謝姑”打撈上來後,董氏將此石贈給女婿徐泰時,徐泰時將此石置於自己的“東園”內(現留園的一部分)。乾隆四十四年,蘇州地方官為迎接乾隆南巡,裝修行宮,為拍馬邀寵,特將此石搬移到行宮內。時至今日,這塊頗帶傳奇色彩的奇石仍屹立在那裏。
留園的結構建築很富有藝術特色。中部是原來寒碧山莊的基址。中辟廣池,西、北為山、東、南為建築。假山以土為主,疊以黃石,氣勢渾厚。山上古木參天,顯出一派山林森鬱的氣氛。山曲之間水澗蜿蜒,仿佛池水之源。池南涵碧山房、明瑟樓是故園的上體建築,樓閣如前艙。敞廳如中艙。形如畫舫。樓閣東側有綠蔭軒,小巧雅致,臨水掛落與欄杆之間,湧出一幅山水畫卷。涵碧山房西側有爬山廊,隨山勢高下起伏,連接山頂聞木樨香軒。山上遍植桂花,每至秋日,香氣浮動,沁人心脾。此處山高氣爽,環顧四周,滿同景色盡收眼底。池中小蓬萊島浮現十碧波之上。池東濠濮亭、曲溪樓、西樓、清風池館掩映於山水林木之間,進退起伏,錯落有致。池北山石兀立,澗壑隱現,可亭位於山岡之上,有淩空欲飛之勢。
東部重門疊戶,庭院深深。院落之間以漏窗、門洞、廊廡溝通穿插,互相對比映襯,成為蘇州園林中院落空間最富變化的建築群。土廳五峰仙館俗稱楠木廳,廳內裝修精美,陳設典雅。其西有鶴所、石林小院、揖峰軒、還我讀書處等院落,竹石倚牆,芭蕉映窗,滿目詩情畫意。林泉耆碩之館為鴛鴦廳,中間以雕鏤剔透的圓洞落地罩分隔,廳內陳設古雅。廳北矗立著著名的留園三峰。冠雲峰居中,瑞雲峰、岫雲峰屏立左右。冠雲峰高65米,玲瓏剔透,相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係江南園林中最高大的一塊湖石。峰石之前為浣雲沼,周圍建有冠雲樓、冠雲亭、冠雲台、佇雲庵等,均為賞石之所。
西部以假山為主,土石相間,渾然天成。山上楓樹鬱然成林,盛夏綠蔭蔽日,深秋紅霞似錦。至樂亭、舒嘯亭隱現於林木之中。登高望遠,可賞西郊名勝之景。山左雲牆如遊龍起伏。山前曲溪宛轉,流水淙淙。東麓有水閣,橫臥於溪澗之下,令人有水流不盡之感。
北部原有建築早已廢毀,現廣植竹、李、桃、杏,“又一村”等處建有葡萄、紫藤架。其餘之地辟為盆景園,花木繁盛,猶存田園之趣。留園以宜居宜遊的山水布局,疏密有致的空間對比。獨具風采的石峰景觀,成為江南園林藝術的傑出典範。
古代園林的建築藝術
園林,是我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追求自然美的特征。我國古代的園林,是在統治階級居住與遊覽的雙重目的下發展起來的。其主要特點是模仿自然風景,因地製宜地布置房屋花木,疊山理水,並運用造園手法,將亭、台、樓、閣等建築,與小橋流水、小石花卉和諧地融於一體。著名的園林有蘇州拙政園、留園、怡園以及無錫的寄暢園等。
江南名園寄暢園
無錫寄暢園坐落在無錫市西郊東側的惠山東麓,位於錫惠公園旁,別名秦園,是著名的明朝園林建築。此園元朝時曾為僧舍,名“風穀行窩”,明朝時擴建。全園分東西兩部分,東部以水池、水廊為主,池中有方亭;西部以假山樹木為主,是中國江南著名的古典園林。
康熙、乾隆兩朝帝王對寄暢園更是十分垂青,在100年間,他們祖孫倆分別六下江南,每次必到此園遊覽。康熙帝特地為寄暢園題寫了“山色溪光”、“鬆風水月”。乾隆帝為寄暢園專門寫了20來首讚美的詩篇和匾聯。他認為“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且“愛其幽致”,真是“清泉白石是仙境”。因此特地命如意館宮廷畫師把寄暢園秀麗景色描繪成圖,帶回京城,不惜耗費巨資下旨在北京萬壽山麓按照寄暢園圖專門造了一個園林,取名“惠山園”,就是目前在頤和園中的“諧趣園”。至今“寄暢”、“諧趣”兩座名園,一南一北互相輝映。小小的寄暢園受到這兩位帝王的如此厚愛,這在我國園林史上是少有的。
寄暢園園景布局以山池為中心,假山依惠山東麓山脈作餘脈狀,又構曲澗,引“二泉”水流注其中,潺潺有聲,園內大樹參天,竹影婆婆,蒼涼廓落,古樸清幽,經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山水,洗練的建築,在江南園林中別具一格,屬山麓別墅園林。
出了寄暢園的八音澗,眼前突然一亮,南北伸展的錦彙漪便在眼前。錦彙漪寬僅三畝,是一個南北長,東西窄的水麵,其池水的北麵,建有七星橋和廊橋,曲折幽深,令人難以猜測水流的去向。除此之外,沿池還建有鬱盤亭、知魚檻、清響月洞、涵碧亭等建築,豐富的園景令水麵顯得分外得寬闊,極盡曲岸回沙的藝術效果。寄暢園的西南段還有一方池水,旁側聳立著一座太湖石峰,丈餘高,這就是有名的美人石,其造型猶為栩栩如生,令遊人不由得感歎園藝的構思奇巧。
總體上說,寄暢園的成功之處在於這“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練的園,古拙的樹,巧妙的景”。難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遊曆此處,一再題詩,足見其眷愛賞識之情。寄暢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確是遊人不可錯過的遊覽佳地。
古代造園專著《園冶》
《園冶》是中國古代造園專著。明末造園家蘇州吳江人計成著,崇禎四年(1631年)成稿,崇禎七年刊行。全書共3卷,附圖235幅。主要內容為園說和興造論兩部分。其中園說又分為相地、立基、屋宇、裝折、門窗、牆垣、鋪地、掇山、選石、借景10篇。全書論述了宅園、別墅營建的原理和具體手法,反映了中國古代造園的成就,總結了造園經驗,是一部研究古代園林的重要著作。
天下第一橋趙州橋
趙州橋原名安濟橋,俗稱大石橋,建於隋煬帝大業年間(公元595~605年),至今已有1400年的曆史,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石拱橋是用石塊拚砌成彎曲的拱作為橋身,上麵修成平坦的橋麵,以行車走人。而趙州橋的特點是“敞肩式”,即在大拱的兩肩上再辟小拱,是石拱橋結構中最先進的一種。它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單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敞肩型石拱橋,被世人公認為“天下第一橋”。其設計者是隋朝匠師李春。趙州橋是正常的交通運輸橋,它的橋身弧線優美,遠眺猶如蒼龍飛駕,又似長虹飲澗。尤其具有藝術特色的是欄板以及望栓上的浮雕。充分顯示了隋代矯健、俊逸、渾厚、嚴整的石雕風貌。整個大橋堪稱一件精美的藝術珍品,稱得上是隋唐時代石雕藝術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