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魯班是我國古代的著名工匠,被人們尊為木匠祖師,他不僅木工出神入化,在其他工藝上也有驚人的成就,民間有很多關於他的傳說,趙州橋就是其中的一個。

相傳,魯班有個妹妹,對各種工藝也很在行,決定與哥哥一決高下,就與魯班約定,一夜之間,看誰能造出最好的建築。當晚,魯班的妹妹,來到山西的五台山,在這裏的懸崖峭壁上鑿一些洞,插上木頭作為支撐,建造了一座懸浮在空中的懸空寺。魯班則建成了趙州橋。兩個驚世駭俗的作品,一夜之間出現在世上。張果老聽說了,便約上柴王來趙州橋。趙州橋石欄板魯班正坐在橋邊休息,二神仙變成凡人模樣,一個騎上毛驢,一個推上一輛獨輪

車,走到橋上,各運仙術,以千斤之力壓在橋上,橋卻紋絲不動,二人覺得很沒麵子,便決定難為魯班。第二天,二人又來試橋,他二人剛一上橋,橋便搖晃起來,還不時掉下石塊,原來張果老的毛驢背了五嶽來,柴王的車裏,裝了太陽和月亮。隻見張果老的毛驢在橋麵上留下一串蹄印,柴王的車壓出一道轍痕,魯班大驚急忙跳到橋下,用雙手撐起橋,在橋底留下兩個大手印。張果老和柴王過去了,對趙州橋和魯班十分佩服。從此,趙州橋聞名天下。

趙州橋的藝術風格主要體現在腰鐵、蓮花飾件、欄板圖案、望柱的雕刻。

腰鐵:側觀趙州橋,主拱外側麵上下各起線3條。4個小拱稍有收回,上下各起線兩條,大拱、小拱、拱石均用雙銀錠形腰鐵聯結,這種銀錠形腰鐵,除增加拱石間拉力外,其裝飾作用很重要,塊塊腰鐵好似蒼龍之片片鱗甲,使券麵呈現“龍腹”形象,令人備感橋身有向上攢動的趨勢。主拱和4個小拱拱頂各雕龍頭狀龍門石一塊。建橋者運用浪漫手法,塑造出想象中的吸水獸,寄托石橋不受水害,長存無恙的美好願望。

蓮花飾件:主拱和四小拱之上為仰天石,外露橋側,在仰天石的邊側和上麵,雕刻有等距的八瓣蓮花飾件。這種圓形飾件,是從木結構的帽釘及帽釘之下的墊板模仿而來的,並且加以裝飾美化,把帽釘和蓮瓣形的墊板結合起來,好似一朵落地蓮花。此種花形,在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中的地板上和雲岡石窟中的門楣上均有類似的裝飾。建橋者李春設計這一圖案可謂獨具匠心。此種橋外裝飾,既增加美感,又增強牢固感,寓有“步步生蓮”之意。仰天石與主拱上下相映,增強了“虹飛”的意境。在構思中既仿自然景物,又有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優美圖案點綴橋側,正是中國美術寫實傾向與浪漫主義創作思想交織的生動表現,李春不愧為卓越的藝術家。

趙州橋

欄板和望柱:從趙州橋的欄板、望柱精美浮雕看,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全橋兩側共設欄板21塊,望柱22根。中間設饕餮、蛟龍欄板5塊,盤龍竹節望柱6根,其餘為鬥子卷葉欄板和寶珠竹節望柱。欄板圖案兩側欄板均在正中,一塊內外兩麵刻饕餮、浪花浮卷葉菡萏。在諸多龍欄板中,以兩側北數第二塊為最。正麵雕左龍夾尾執蓮葉、卷葉、菡萏、飄帶一束,向右龍獻舉,右龍展尾執蓮瓣寶珠一枚,向左龍回敬,二龍相向戲逗,細節真實,畫麵生動,耐人尋味;背麵雕二龍戲水。龍頭口微張開,巨牙微露,龍眼橢圓,眼珠光滑,似能轉動,雙龍對視,極為傳神;腮旁刻龍須一攝,末梢四卷,頸上一簇鬃毛,末端尖俏,龍角微曲,龍耳後背,內壁有葉脈狀弧線,備覺逼真,二龍身上皆無片片鱗甲,刀法細膩圓潤,整體輪廊盡用曲線,極富動感;足分三爪,刻工精細剛勁有力。二龍浮遊於水層,二爪外露,二爪內藏於水,似乎在水下握接。

望柱的雕刻:龍欄板中間和兩側設蟠龍竹節望柱,共12根。長柱身,底為地袱,在地袱之盆唇之間浮雕蟠龍,技法近於龍欄板。盆唇之上連續用鬥形攝頂和覆缽,再加上有竹節4節。與蟠龍竹節望柱相接的是鬥子卷葉欄板,共32塊。欄板下為地袱,地袱與尋杖間設盆唇一道,盆唇與地袱間的華板刻工精細,交錯鑽紋,盆唇之上銘刻鬥子卷葉,葉數為二、三、四不等。從鬥子卷葉的樣式看,與趙縣附近的天龍山、響堂山等石窟中雕刻風格相似。鬥子卷葉欄板中間和邊側有竹節寶珠望柱刻工工整,形式自地袱之上采用竹節,然後連續刻畫盆唇、鬥形攝頂覆缽,頂端是輪廓柔和的單寶珠。

各類人行橋的主要建築特點

①梁(板)橋特點:簡潔,樸素,厚實,坦直,線條平順,通過平豎曲線、墩梁變化、細節處理,可與環境較好協調;②拱橋特點:拱圈曲線優美,柔中有剛,韻律感強,傳統與現代風格可有機融合;③索橋特點:索塔剛勁,大纜柔緩懸渡,高下起伏,氣韻生動;④斜拉橋特點:視覺衝擊較強烈,剛強,突出,挺拔,流暢;⑤組合體係特點:以梁、拱、索為基本體係進行組合。

革命紀念地盧溝橋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上,始建於金代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於明昌三年(1192年),初名廣利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建。盧溝橋是北京地區現存最古老的一座聯拱石橋。

盧溝橋橋名的由來,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從前,這裏沒有盧溝橋,隻有一個渡口,有個姓盧的山西人在渡口附近經商,生意非常興隆。一年秋天,他帶著錢財,搭乘田氏的擺渡船準備回老家探親,誰料田氏見盧錢財不少,頓起歹心,將盧氏翻入永定河中淹死,將銀元據為己有,也經起商來。次年,田氏生個兒子,兒子10歲時,每天要打田氏三個嘴巴,不讓打就哭鬧不止,田氏十分懊惱,求教於老和尚。老和尚對田氏說,你這兒子是被害死的盧氏轉世而來的,與你算賬。田氏一聽,驚慌失措,求老和尚開恩救命,老和尚說:“救你不難,隻要你把劫走的錢財都拿出來修座橋,讓過路行人不再受你們這些人的坑害就行了。”田氏聽了老和尚的話,請了不少工匠修起一座橋,橋修好後,田氏又向老和尚討教橋名,那老和尚微笑著說:“你這是還盧氏的賬,我看就叫盧溝橋吧。”盧溝橋的傳說就這樣流傳至今。

著名的“七七事變”也發生在盧溝橋上。駐防在盧溝橋一帶的29軍,原是西北軍馮玉祥的舊部。每當日寇接近陣地時,戰士們就躍出戰壕,掄刀同敵人搏鬥。日本軍隊集中火力連續猛攻盧溝橋石橋和平漢路鐵橋,鐵橋曾一度失守,駐守鐵橋的一個連僅4人幸存,其餘全部壯烈犧牲。29軍將士勇猛頑強不怕犧牲,經過4小時激戰,又從日寇手裏奪回了鐵橋。永定河畔的戰鬥整整進行了一晝夜,幾百具日軍的屍體橫臥在盧溝橋頭,而中國守軍卻一直堅守在自己的陣地上。盧溝橋的炮聲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從此,一場偉大的抗日戰爭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盧溝橋的造型美觀,極富藝術特色,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墩下麵呈船形,迎水麵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衝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後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遊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亂,最後隻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謎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複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今後是否還會發現,誰也不敢來畫這個句號。

盧溝橋建築的經典之處還在於橋上的獅子。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麵;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