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中國古代四大名橋
①趙州橋——在河北省。②洛陽橋——在河南省。③盧溝橋——在北京郊區。④廣濟橋——在廣東省潮州市, 此四橋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
多孔石拱橋寶帶橋
寶帶橋,又名長橋,與趙州橋、盧溝橋等合稱為我國四大名橋。橫臥在距蘇州城3公裏的古運河和澹台湖之間的玳玳河上。它始建於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是馳名中外的多孔石拱橋。現在被列為江蘇省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寶帶橋的由來還有一段政治曆史,它同我國曆史上的漕運關係十分密切。江、浙一帶,自古為魚米之鄉,曆代帝王無不以此作為征斂財賦重地。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隋煬帝開鑿江南大運河,將江浙的糧食和珍寶大量運往京都。到唐代,漕運已空前繁忙,但以蘇州到嘉興的一段運河,係南北方向,載滿皇糧的漕船,秋冬季節要頂著西北風行進,不背纖是很困難的。可是,纖道在澹台湖與運河交接處,卻有個寬約三四百米的缺口,於是需填土作堤,以為換舟之路。可是,填土作堤也就切斷了諸湖經吳淞江入海的通路,且路堤又會被水衝決。以橋代堤,勢在必然。蘇州刺史王仲舒,為保證漕運的順利暢通,決計下令廣駁纖道,建橋湖上,並且捐出自己玉質寶帶以充橋資,寶帶橋因此得名。
寶帶橋的設計具有經濟、實用和美觀的特點。橋為適應大型船舶通過,在橋中部設3個大孔,其餘均設小孔,這樣可降低橋麵,節省工程。橋址地基軟弱,采用木樁基,每墩用直徑15~20厘米圓木樁60根,樁頭間用石塊嵌緊,上建較窄的條石墩基,堅實可靠,且不阻礙泄洪。從北端計第27號墩是由兩個橋墩並立而構成的剛性墩,能抵抗單向推力,這種應用聯拱的方法,對其他若幹個墩能起保護作用。橋堍成喇叭形,下端寬61米。橋兩端各有一對威武的青石獅,北端還有四出碑亭和五級八麵石塔各一。石塔高4米,以整塊青石雕鑿而成,底座正方形,刻海浪雲龍紋;塔簷塔也均以石塊刻成。每級八麵,各設佛龕,龕內鐫有佛像。在26與27孔間水盤石上,也有同樣及塔一座。整座寶帶橋狹長如帶,多孔聯翩,倒映水中,虛實交映,有如蒼龍浮水,又似鼇背連雲;不僅為行人纖夫提供了方便,還為江南水鄉增添了旖旎景色。在工程技術上,它使用的是柔性墩。這樣,可防止多橋孔連鎖倒塌。它的砌拱法,既不同於趙州橋的單拱並合,也不同於蘆溝橋的條石弧砌,而是結合了兩者之優。這在古代建橋史上是極罕見的。
寶帶橋,宋代、明代、清代都曾重建。抗日戰爭中(1937~1945年),南端一段有6個橋孔被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6年修複。修複後的寶帶橋,橋拱照原式樣用花崗石砌成,橋麵和兩端橋堍也照原式樣進行了修繕,並把墜入河中的4隻石獅打撈出來,安裝就位。
中國的拱橋
拱橋,是在墩台之間以拱形的構件來作承重結構的橋型。中國的拱橋曆史,雖比古羅馬晚了三四百年,卻因其獨特的風情和美麗的造型,在世界橋梁史上負有盛名。古老的拱橋今天仍遍布我國江南水鄉的彎曲河道上,成為我國橋梁建築中一道美麗的風景。
民間工藝篇
民間工藝篇
魅力燈彩
燈彩,是我國著名的工藝美術品。每逢節日或喜慶,往往懸燈結彩,以示慶祝。
相傳遠在公元前2世紀的秦代,宮庭內已經有了富麗堂皇的彩燈。在漢代,就有燃燈以祭祀道教太乙神的習俗,以後曆代相沿不輟。自唐代以來,逐漸形成了上元節觀燈賞夜景的風俗,又叫“燈節”。宋代的燈節更為壯觀,一過正月初五,花燈便紛紛上市,品類豐繁,技藝精絕。明時,上元燈節張掛燈影的風俗沿襲下來。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不久,為慶賀元宵節,曾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隻。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還增設燈市。現在北京的燈市口大街就是當時最大的燈市。
建國以後,民間燈彩之花如久旱逢甘霖,妖豔多姿,蓬勃發展。我國燈彩品種極其豐富:有碩大無比的,也有極小巧而玲瓏的;有人物、山水、花果、禽魚;有龍船燈、走馬燈;有京製、滬製、蘇製、粵製,亦有浙製的;有紙製、絹紗絲綢製,亦有琉璃及其他質料製的。真可謂是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令人目不暇接。
海寧是觀潮勝地,又是燈彩之鄉,古鎮硤石製作燈彩的曆史悠久。據傳,始於唐而盛於宋,至今已有1000餘年曆史。每到觀潮時節,這裏就掛滿硤石燈彩,甚是好看。
海寧硤石燈彩融工藝、書畫為一體,以精湛的針刺工藝而獨樹一幟,早在宋代就已列為貢品。其采用竹篾為骨架造型,糊紙繪圖,完全手工針刺花紋,精心製作,巧奪天工。一座燈彩少則刺1萬多孔,多則刺20萬至30多萬孔,可謂“萬窗花眼密”,再配以現代照明技術,集傳統“針、拗、結、紮、刻、畫、糊、裱”技法與現代高科技於一體,光線透過針眼,構劃出一幅幅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圖畫。
硤石燈彩不僅名聞江南,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1910年“南洋勸業博覽會”及1934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均獲得獎章和獎狀。1955年,周恩來總理將一對硤石花燈作為國禮贈送給斯裏蘭卡貴賓。1994年海寧市人民政府把硤石工藝社製作的兩對宮燈作為禮品,贈給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先生及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受到高度稱讚。
燈彩——上猶九獅拜象
我國民間,曆來有農曆正月十五元宵“賞燈”的風俗,所以早在宋代,燈彩在蘇州已成為獨立的工藝行業。當時流行的花燈有“萬眼羅”、“琉璃球”等。尤其是城內吳趨坊、皋橋一帶,製燈的店雲集,每逢春節前夕,燈市興旺。“賞燈”習俗目前在許多農村已逐漸消失,但是,蘇燈仍然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外地來蘇州選購和預訂彩燈的人也絡繹不絕。蘇州民間工藝廠除生產傳統風格的各種花燈外,還大膽創新,設計了“紅樓夢故事燈”、“虎丘風景電轉座燈”、“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大型電動壁燈”,更使古老的蘇燈藝術,別開生麵,大放異彩。
水燈
水燈是用來通告水府幽魂(溺斃的鬼)來享用祭品。水燈分為水燈頭、水燈排兩種。水燈頭分為圓形燈籠和紙厝(房屋狀的水燈)兩種。水燈排是用木材紮成木筏上麵再懸放燈籠。放水燈的遊行隊伍以樂隊為前導巡回市街一周,來到河岸,並備有三牲祭品,請僧道誦經致祭後再將水燈放入水中,相傳水燈流得越快,該姓人家當年運氣越好。
中國風箏
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曆史,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這些說明,中國風箏的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關於風箏的起源,學術界有以下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風箏起源於先秦時代。第二種說法是,韓信是風箏的發明者。第三種說法認為風箏的發明年代在南北朝時期。第四種說法是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的。
和合二仙
在曆史上,風箏的用途曾經有過多次的轉換,其最初的功能據說是用於軍事,許多曆史資料中都曾提到:漢將韓信曾將風箏放飛到空中,根據風箏的放飛線長度來計算到未央宮的距離之事。在史書中曾經記載過,文宣帝下令讓囚犯乘坐風箏,從八丈高的金風台上向下飛行,能夠飛出城的便可赦其死罪。結果其中有一個叫黃頭的死囚乘風箏滑翔成功,安然飄到城外一個叫紫陌的地方。
又記,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唐將張丕被叛軍田悅的軍隊困在臨名,情況危急,張丕“急以紙為風鳶”,其上書有“三日不解,臨名士且為悅食”之言,風鳶升空後“高百丈,過悅營上”,田悅命善射者射之,竟不能及,求救書終於由風箏送達援軍,因而解圍。
在音響裝置上也有發展,除過去的響弓外,“又以竹蘆貼簧,縛鷂子之背,因風氣播響,曰‘鷂鞭’”,在沿海一帶,還有用葫蘆、白果殼做成哨子,個數、大小不一地裝在風箏上,發音雄渾,周圍幾裏均能聽到。
北京風箏基本形式有硬翅、軟翅、排子、長串和桶形五種。天津風箏也是很有特色的風箏流派之一。天津風箏的製作技術,曆史悠久,工藝精湛,
貴妃醉酒
清代的楊柳青年畫《十美圖放風箏》即可證實有串燈、盤鷹、唐僧取經、蝴蝶等十種風箏。對天津風箏製作技術做出重大貢獻的,是已故風箏藝人魏元泰。他從事風箏製作70餘年,先後研製了平拍類、圓形立體類和軟翅風箏,還創造了折翅風箏,他的作品在1914年巴拿馬世界博覽會獲得了金牌,為天津風箏贏得了榮譽。
以“風箏魏”為代表的天津風箏,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細。箏麵大多用絲綢,輕而結實,骨架選用質地細密、節長、彈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天津風箏在繼承傳統製作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造型更加美觀,彩繪更加精美,放飛晴空令人賞心悅目,又可放於室內以供觀賞,是民間工藝的珍品。四川風箏主要流傳於成都、綿竹等地,半印半畫,先在紙上印好人物或動物形象的墨線輪廊,糊在骨架上,再用紅、黃、藍、綠等水畫粗粗刷幾筆,顯得瀟灑流暢。風箏以大為貴。
大約在12世紀,中國風箏傳到了西方,從此,這項古老的活動在以後的歲月裏不斷發展,形成各有特色的東西方風箏文化特色。可以想象,人類在開始發明風箏的時候,一定是在追求一種神奇。一種能由人類自己駕馭的飛起物,足以讓人高興至極。因為那時畢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因此,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裏掛著一隻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中國風箏之鄉陽江
陽江風箏已有1400年的曆史,與山東的濰坊匹敵,南北遙相呼應,成為中國南北風箏最大的兩個流派。陽江背山麵海,曠野遼闊,到處都是天然的放飛場。每年中秋至重陽期間,天氣晴朗,秋風勁且順,是紙鳶上天的最佳時節,放風箏便自然成了民間的活動。自古以來,城鄉各處,男女老少,在重陽節期間,都要舉行盛大的風箏賽會。陽江的風箏藝人,在重陽節前,更要趕製大量的風箏,以滿足市場需求。1993年7月,中國風箏協會命名陽江為“中國風箏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