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麵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進而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窗花是民間剪紙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大、最為普及的品種。其他剪紙品種都是在窗花基礎上的發展與延伸。南北各地農村在春節期間都要貼窗花,以此達到裝點環境、渲染氣氛的目的,並寄托著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願望。

傳說張果老住的山下有個村莊,莊裏有個叫傅荷的姑娘。傅荷模樣俊秀,心靈手巧。尤其她有一手剪紙的絕藝,一般人無法可比。那真是剪出的花支棱棱,剪出的草鮮靈靈,特別是她剪出的動物,活脫脫跟真的一樣,真絕了!傅荷姑娘不但人樣俊,手兒巧,而且心眼好。她最喜歡幫助人,鄉親們平時求她剪個窗花,鉸個鞋樣,從來沒有推脫過。

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夜的鵝毛大雪,天氣冷得可真是滴水成冰。早晨起來,傅荷打開門要去掃街,突然發現門口雪地裏躺著一個老大爺,雪白的胡子,破舊的衣裳。她急忙過去把老大爺扶起來,一摸胸口還熱乎乎的,就忙把老大爺攙到屋裏,放到炕上蓋好被子,又燒了碗薑湯給老大爺灌下去。不一會兒,老大爺醒了。待到下午,老大爺要走,臨出門,從懷裏掏出一把明光閃閃的剪刀遞給傅荷說:“姑娘,你真是個好心人,我沒有什麼東西感謝你,就把這把剪刀送給你吧。它會使你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我走了,以後你有什麼事可上西邊山上找我。”說完,他拄著拐杖往山上去了。原來這老頭就是張果老扮的,他聽說傅荷人善心好,故意來試探點化地,並把織女下凡洗澡時忘在七裏河邊的金剪也給姑娘送來了。

傅荷自從得了這把金剪,那可真神了。她剪出一隻鳥,鳥“撲棱”飛了;她剪一條狗,狗“汪汪”叫著跑到門口看門去了。東家大叔缺少牛耕田,她剪了一頭牛,牛活了,她送給大叔。西家大娘需要幾隻雞,她剪了一群活蹦亂跳的雞送給大娘。後來傅荷修道成仙,就是八仙中的荷仙姑。

潮州銅襯料剪紙

荷仙姑看到張果老年紀大了,雲遊四海步行實在太費力,就為他剪了個紙驢。這個紙驢有個好處,不用時把紙驢一疊,屋裏一放,不用管它了。需要出門,就噴口水,隻要紙驢一濕,馬上就變成了一頭活蹦亂跳的小毛驢。張果老騎著很是省力。有時想讓活驢變成紙驢,隻要一拉驢的尾巴,小毛驢立時就變成了紙驢。張果老所以倒騎毛驢。據說那就是為了拉驢尾巴方便才這樣騎的。

民間剪紙多單色,但技巧多變化。剪紙以黑白、陰陽關係在畫麵上所占主次的不同,從形式上可分成“陽刻法”;“陰刻法”和“陰陽混刻”。“陽刻法”是中國畫線描造型的發展,有些陽刻剪紙作品細如毫發,精妙非凡。“陰刻法”則是利用剪影效果,在黑色物像上再用亮點或白線豐富表現力,形象比陽刻更顯樸厚凝重。陰刻與陽刻交替結合更豐富了剪紙語言。熟練的民間藝人隻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紙剪成圖形,專業藝人則有用刻刀在蠟板上製作者,稱“刻紙”。經起稿、剪刻、粘貼、揭離、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層紙,而提高產量。

雲南德宏傣族則有一種特殊剪紙藝術“冬紮”,即插於佛前或龍亭前的五色旗幡形紙飾品,被剪刻成各種花鳥、動物形,下垂穗狀,另有用金銀紙箔剪貼而成的掛幡,垂於寺廟佛堂梁下。所造成的氣氛確令人有步入另一“世界”之感。北方農村民風淳樸,黃土窯洞與灰色院落景觀較渾莽肅穆,婦女們創造了窗花、牆花、頂棚花、禮花、喜花、炕沿花、燈籠花、門箋等剪紙在節日貼於房舍各部以點綴氣氛,特別是用於舊式窗紙上的窗花,利用逆光產生特殊美感,冬日映著窗外雪光常給人以一種溫馨的暖意。農村婦女更把剪紙用作繡花底樣,也有用用經幡、神帳、冥幣、明器等的宗教物品,不勝枚舉。

蔚縣剪紙

蔚縣剪紙源於明代,是一種風格獨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民間藝術,其製作工藝在全國眾多剪紙中獨樹一幟,這種剪紙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拿小巧銳利的雕刀刻製,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其基本製作工藝為:設計造型—薰樣—雕刻—染色。蔚縣剪紙是全國唯一的一種以陰刻為主的點彩剪紙,素以刀工精細,色彩濃豔而馳名,所謂“陽刻見刀,陰刻見色,應物造型,隨類施彩”而成。蔚縣剪紙當地俗稱“窗花”。

小型雕塑藝術品——麵塑

麵塑,俗稱“捏麵人”,是以麵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小型雕塑藝術品,已有千年曆史,是人們最喜歡的一種小巧玩賞品和陳設品。現在故宮內仍然收藏著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當時玩賞的麵塑。

山西的獅子花麵饃

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曆史淵源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料。宋代《夢粱錄》中曾記載著把麵塑用在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的喜慶日子。在陝西、河北也有把麵塑稱作“麵花”和“年饃”的,並將這古老習俗一直貫穿於節慶日子的始終。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鄉村中到處可見互送禮饃的歡快場麵。

在陝西關中東部婦女幾乎人人都是製作禮饃的高手,其中尤以年長的婦女技藝更是高超。就捏製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獷、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致、優美、精巧。它以糯米麵、富強粉為主料,調入不同色彩的顏料和防腐劑,用手指和簡單工具剪刀、梳子、篦子、竹針等,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塑像。

雲南白族“魚形壓花餌餅”

山西民間有個習俗,那就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他喜慶時日,都要捏製麵塑以示慶祝。麵塑,民間俗稱“麵人”、“麵羊”、“羊羔饃”、“花饃”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態也各有特點。這些麵塑,大都出自農村、鄉鎮、城市家庭婦女之手。尤其是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幾乎家家都要用麵粉塑製諸如人物、動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樣繁多、技藝精湛的麵塑。

山西麵塑,本身就是一種民間藝術品,它又與各地風俗人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這些麵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與當地民俗活動、民俗風情緊密聯係並發展變化著。在山西南部的新絳縣、襄汾縣蒸製麵塑講究染色,麵塑製品華麗別致。霍州一帶,麵塑不講究修飾著彩,有著樸素雅致的特點。忻州、定襄等地的麵塑,則以塑為主,著色為輔,色與麵的本色相間。

就全省而言,山西麵塑以上等白麵為原料,經過揉麵、造型、籠蒸、點色而成。一般麵塑,造形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樸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著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

製麵饃的工具十分簡單,白麵、剪刀、菜刀、梳子、紅棗、花椒等物,隻要掌握好發麵技術,按照式樣進行捏製,那麼一個鮮活的麵饃形象就會脫穎而出。”麵塑藝術的特點是“一印、二捏、三鑲、四滾”(泥塑的步驟),還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現在,這一古老的傳統民間工藝,已發展成為無所不塑,中外聞名的藝術了。產品行銷美國、法國、日本等,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

“三倒手”硬麵饃

相傳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倉皇西逃,行至臨晉縣城,已饑餓難奈。適逢謝氏一家“三倒手”饃鋪的硬麵饃剛出籠,慈禧嚐後,連聲稱讚味道好。到長安後,仍向往“三倒手”饃,便將之列為貢品享用。從此,“三倒手”美名遠揚。“三倒手”硬麵饃製作工藝複雜,係手工操作,經過3次倒手,使麵粉充分發酵,因而達到了層次分明,圓潤飽滿,入口醇馨,味美香甜的上佳效果。“昔日慈禧用膳必列為貢品,今朝人們食用後無不讚賞。”這幅對聯如今就貼在運城市區南環西路個體工商戶謝斌祖傳“三倒手”的門前。

代表古老文化的麵具

麵具作為一種古老文化,曾廣泛地進入中國各民族的社會生活領域,並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它所蘊涵的文化積澱,涉及宗教、祭祀、民俗、藝術等各個領域,是各民族曆史的一麵鏡子。

地戲麵具

麵具,是中國各民族共生的古老文化現象。在史前文化中,炎帝後裔之三苗九黎所信奉的黃金四日、銅頭鐵額、鬢如劍戟、頭有角的戰神形象,就是最古老的麵具寫真。古人出於對圖騰、神靈的敬畏,不得不祈求它們發揮超自然的威力,戰勝自然的或人為的災難,來保護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而麵具正能起到超脫紅塵,超脫自我的通神、祈祖、驅鬼、逐疫的作用。所進行的活動稱為祭祀。中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文明古國,麵具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卻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

麵具藏語稱為“巴”,是藏戲藝術獨有的麵部化裝手段。早在吐蕃時期,苯教文化的祭禮儀式中所表演的土風舞、擬獸舞等百技雜藝,就采用了麵具化裝手段。後來由於宗教發展,土風舞便與金剛舞相結合,產生了跳神舞時所戴的麵具。到了公元14世紀,雲遊高僧唐東傑布為築橋修路籌集資金,創造了深受藏族人民喜愛的藏戲。後來藏戲表演者視他為藏戲始祖,並按他本人麵目做模式製作了白發白須的白山羊皮麵具。

溫巴(意為漁夫或豬人)麵具又分白、藍兩類。早期的白溫巴麵具,麵部施白色或黃色,周圍全用山羊毛裝飾,後麵披背,前麵齊胸。藍溫巴麵具比白溫巴麵具略大,麵部貼藍布或黑布,整個麵具包括輪廓造型、眼、眉、鼻、嘴等,由八種吉祥圖案巧妙構成,下額部分用獐子毛或山羊毛裝飾胡須。個別藍溫巴麵具用五彩錦緞裝飾,繡有噴焰來尼三寶和日月圖案。藏戲麵具的產生,使藏族古老的麵具藝術從神秘的宗教世界邁進了新的更加廣泛的藝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