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戲麵具用丁木或楊木雕刻,已具有戲曲臉譜程式化的表現雛形,主將麵具分為文、武、老、少、女等五種類型,俗稱“五色相”,麵部色彩豐
富多變,已開始運用一定的色彩或圖案因素來表現角色的身份、年齡、地位等。頭盔和耳翅是地戲麵具的顯著特征,裝飾也相當講究,一般分為龍鳳裝飾、星宿裝飾與吉語裝飾三種類型。地戲麵具是研究戲曲、美術、曆史、宗教和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麵具作為世界上古老民族共生的文化現象,有著悠久的曆史。中國少數民族麵具有著豐富的種類和鮮明的特色。隨著時代的發展,麵具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內涵逐漸淡化,而其藝術性、娛樂性的審美價值日益增強,已成為一種文化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少數民族戲劇中麵具使用現狀
少數民族戲劇在孕育、初成階段,大多戴有麵具,後來受漢族戲劇的影響,逐漸改成勾臉,隻有飾演神、鬼及動物時,還殘留著佩戴麵具和假形的情況。目前全部用麵具或以麵具為主演出的戲劇有流行於藏、川、甘、青等地的藏戲,流行於貴州的土家族儺堂戲,仡佬族儺壇戲、地戲和湖南侗族的跳戲等。
娃娃保護神——布老虎
虎為百獸之王,以其華麗的皮毛和王者之風的威力曆來為文人墨客所喜愛。虎也為普通百姓所好,民間老虎枕、虎頭鞋、剪紙藝術家高金愛剪刀下的老虎,都呈現另外一種造型,虎沒有凶猛之相,而變得平和可愛。
布老虎看起來根本不像一隻凶惡的老虎,而是像一隻溫馴討人喜愛的小花貓哩!在陝北民間,流傳著“家裏有獅虎,平安又幸福”的民謠。各家各戶,窗子上有用紅紙剪的虎,清明節有麵捏的虎,最有趣的還是炕頭上的布老虎枕頭,還有小孩穿的虎頭鞋。舊社會陝北地區醫學落後,娃娃夭折多,當地人把娃娃夭折認為是邪魔所致,給小孩枕老虎枕頭;穿“虎頭”鞋子,意在借點虎的威力驅魔降妖。因此,這些老虎造型的藝術品成為娃娃健康成長的保護神。
布老虎
“小猴孩,你別哭,給你買個布老虎;白天拿著玩,黑夜嚇‘麻胡’。”這是河南東部流傳的一首民謠。“麻胡”是隋朝曾殘酷地蒸食過小孩的將軍“麻祜”的轉音。人們把他比喻為惡鬼。所以,每逢春節、端午節或是孩子滿月的喜慶日子,做母親的總會用一些鮮豔的碎布縫製虎頭帽、虎頭鞋以及老虎枕送給孩子,以鎮惡鬼,保護孩子。照理一提起老虎,人們對它的印象必定覺得殘暴、可怕,然而,不論是誰,當他麵對這些布老虎,卻必定會愛不釋手。它們不單色彩豔麗奪目,而且造型方麵也並不是真老虎的簡單模擬,而是扭曲了其原形,但結構合理,誇張適度,變形得法,顯得十分“卡通化”。
端午節的時候,婆姨們在做好的布老虎裏邊裝上艾葉,綴在娃娃肩膀上,叫“艾虎”,用來“鎮邪除惡”。更多的是用布料給娃娃做一個老虎枕頭,一雙虎頭鞋。這些布製品用料方便,用平時做衣服剩下的零碎布頭,拚在一起即可,色彩鮮豔,應用誇張手法,造型活潑可愛。虎的額頭上特意做上一個“王”字,還有圓圓的眼睛,直直的耳朵,彎曲上翹嘴角,表現出一種天真的笑意,完全把它人格化了,就像可愛的小孩子。
布老虎身上沒有工藝裝飾,花紋和圖案都是藝人們手繪。猶如中國畫的大寫意一般,是粗線條的,隻求神似,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布老虎繡製是用絲線,肚子裏邊充以小米、蠶沙或蕎表皮、豌豆皮、艾葉,胖乎乎、圓鼓鼓的,晚上是枕頭,白天是玩具。
豫東的布老虎的造型更具代表性,它的頭部是扁平狀,誇大其頭部的外形特征,重點描繪虎的兩隻傳神的大眼,額頭突出了“百獸之王”的“王”字。而豫西的布老虎製作精美,色彩豔麗,裝飾性強,造型豐富端莊,使人看了產生一種喜慶、快樂的感受。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渴望安寧生活,並無過高奢求的老百姓給了老虎一顆平和的心,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間藝術之鄉——靈寶市
靈寶市素有民間藝術之鄉的美稱,民間藝術品類繁多,布老虎就是其中之一。布老虎俗雅並存的藝術品,大都出自鄉村農婦之手。民間藝人利用彩絲綢、錦緞、絨布、皮毛、彩線、空心珠等材料,經過複雜細致的精心剪裁,精心縫製而成。靈寶的布製工藝,有布老虎、布娃娃、猴子、小豬等各種動物玩具。還有雙頭枕,就是做一個人的形狀,然後做兩個頭,這樣,小孩既可以做枕頭,也可以玩耍。
曆史悠久的泥塑
泥塑由於不能耐久,尚未發現很久以前的出土泥塑。但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製小狗、小雞、小豬、小人等,可以證明早在約7000年以前我國就已經有泥塑了。泥塑在我國分布很廣,曆代都有新的發展,各地都有自己的傳統特色。從陝西、甘肅到海南島,從山東到西藏,各地都有製作泥塑的作坊。陝西、河南的泥塑風格粗拙憨稚,蘇州、無錫的泥塑風格精細靈巧,福建泉州的泥塑以佛教色彩濃鬱見長,玉田泥塑則以品色敷彩、裝飾和繪畫結合的技藝而與眾不同。
鳳翔彩塑曆史悠久,傳說明代朱元璋的軍隊駐紮此地,士兵大部分是江西老俵,後落戶為農。他們都會製陶手藝,在農閑時做些玩具和禮品,久而久之不斷加工完善,發展成為今天的彩繪泥塑。由於黃土地特有的四季分明的特點,這裏的人們一年四季有一半的時間和泥土為伴。鳳翔泥塑采無錫泥人“大阿福”
用當地獨有的白土作坯,采用傳統的手工工藝製作。在農閑時或農忙時的夜晚休息為之。鳳翔彩繪泥塑,造型優美,生動逼真。具有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泥塑內容有人物、動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圓塑作,也有浮雕式的掛片。其製作方法簡便易行,將黏土和紙漿攪拌成塑泥,先製好模子,翻成胎坯涼幹,上白色底粉,隨後塗彩、繪畫和上光。鳳翔泥塑的色彩別具一格,非常鮮豔,對比強烈。它用色不多,以大紅、大綠和黃色為主:以黑墨勾線和簡練的筆法塗染,給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覺。在孩子過生日、年輕人結婚時,是最好的禮物。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已享有很大聲譽。使天津泥人大放異彩、成為民族藝術奇葩的是“泥人張”的彩塑,它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泥人張”是北方流傳的一派民間彩塑,它創始於清代末年,“泥人張”創始人叫張明山,生於天津,家境貧寒,從小跟父親以捏泥人為業,養家糊口。張明山心靈手巧,富於想象,時常在集市上觀察各行各業的人,在戲院裏看多種角色偷偷地在袖口裏捏製。他捏製出來的泥人居然個個逼真酷似,一時傳為佳話。張明山繼承傳統的泥塑藝術,從繪畫、戲曲、民間木版年畫等姊妹藝術中吸收營養。經過數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創作了一萬多件作品。他的藝術獨具一格而蜚聲四海,老百姓都喜愛他的作品,親切地送給他一個昵稱“泥人張”。
張明山的泥人,有民間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說戲曲中的角色,有表現勞動人民現實生活中瞬間的形象,有正麵人物,還有反麵人物。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趣味性。例如他塑造的《蔣門神》,就非常傳神。蔣門神像通高隻有11厘米,人頭不過蠶豆大小,卻是有個性而令人可憎的形象,生動泥人張的“吹糖人”
地呈現在讀者眼前。隻見這個流氓惡棍,雙手背在身後,蠻橫地腆著肚皮,一副霸悍相,他如同一頭猙獰的怪獸,隨時隨地都可能向人施發狂暴。青筋露起的脖頸,滿麵殺氣的麵孔。眉目上挑,嘴角下撇,把一個惡霸刻畫得淋漓盡致。泥人張對反麵人物的刻畫,表現了對惡勢力的揭露和抨擊。這個蔣門神不是肖像寫生,但造形比較準確,塑法嫻熟有力,充分體現了作者高度的寫實能力。泥人張善於在泥塑中運用繪畫技巧,使泥塑單純雅致,富於裝飾趣味,作品透出一種明快清新的氣息,也表現了棄惡揚善的道德意義。天津“泥人張”彩塑藝術是近代民間發展起來的著名工藝美術流派,這支數代相傳的藝術之花,紮根於古代泥塑藝術的傳統土壤中,再經大膽創新,遂成為今日津門藝林一絕。
江蘇無錫的惠山泥人產生的時間很早,現在已無從可知其確切時間了。在這裏,一到農閑季節,幾乎家家都作泥人,自古有“家家善塑,戶戶會彩”的說法。每逢過年,在廟會和集市上,人們托個盤子,盤子裏放著自己做的泥人到處叫賣,這也是農家的一份收入。在清代,惠山有袁、朱、錢等姓的專業作坊。彩塑師王春林製作五盤泥孩兒進獻,得到清代乾隆皇帝的讚賞。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出現大量戲劇為題材的戲文泥人,這也是惠山泥人曆史上最昌盛的時期。這一時期,惠山有作坊、店鋪40多家,專業匠師30多人。在慈禧太後60大壽時,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戲文泥人《蟠桃會》供奉內廷,從此惠山泥人成為貢品。惠山泥人有粗貨、細貨之分。粗貨為玩具,用模具翻製,大批量生產,細貨手捏而成,製作精細。題材多為戲曲人物,或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壽星等。惠山泥人造型豐滿、簡練,誇大頭部,著重刻畫表情。匠人特別重視彩繪,有所謂“三個坯子七分畫”之說。常用的色彩有大紅、綠、金黃、青等原色,對比強烈,主次分明。
民間藝人用天然的或廉價的材料,能夠做出精美小巧的工藝品,博得民眾的喜受。泥塑藝術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的一種,它早已走出國門,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遠涉重洋,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所接受和珍愛。
陝西鳳翔彩繪泥塑
陝西鳳翔彩繪泥塑是有著數千年曆史的傳統民間手工藝美術品,是民間藝人手工製作,以創作毛稿製模、翻坯、黏合成型,經精拋、彩繪、勾線、裝色、上光等數十道工序精製而成。其形態逼真、粗獷誇張、簡練概括、色彩大紅大綠或素描。其種類主要是坐虎、掛虎、五毒、臥牛、十二屬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鸚鵡等玩具類,八仙、三國、西遊記等神話民俗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