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染製作方法,是將白布平鋪於案上,置蠟於小鍋中,加溫溶解為汁,用蠟刀蘸蠟汁繪於布上。一般不打樣,隻憑構思繪畫,也不用直尺和圓規,所畫的中行線、直線和方圓圖形,折疊起來能吻合不差;所繪花鳥蟲魚,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繪成後,投入染缸漬染,染好撈出用清水煮沸,蠟溶化後即觀出白色花紋。
文山族蠟染男上裝
繪製蠟染的織品一般都是用民間自織的白色土布,但也有采用機織白布、綿綢、府綢的。防染劑主要是黃蠟(即蜂蠟),有時也摻和白蠟使用。蜂蠟是蜜蜂腹部蠟腺的分泌物,它不溶於水,但加溫後可以融化。就是利用它的這一特點作為蠟染的防染劑。所用的染料是貴州生產的藍靛。貴州盛產藍草,這是一種蓼科植物,莖高約二三尺,七月開花,八月收割。把藍草葉放在坑裏發酵便成為藍靛。貴州鄉村市集上都有以藍靛為染料的染坊,但也有把藍靛買回家自己用染缸浸染的。繪製蠟花的工具不是毛筆,而是一種自製的鋼刀。因為用毛筆蘸蠟容易冷卻凝固,而鋼製的畫刀便於保溫。這種鋼刀是用兩片或多片形狀相同的薄銅片組成,一端縛在木柄上。刀口微開而中間略空,以易於蘸蓄蜂蠟。根據繪畫各種線條的需要,有不同規格的銅刀,一般有半圓形、三角形、斧形等。
蠟染藝術之鄉排倒莫
排倒莫的蠟染是丹寨縣蠟染藝術的典型代表,排倒莫是中國蠟染藝術的發祥地之一。以排倒莫為中心,遍及丹寨東南部的也彎、河溝、雙堯、宰沙、基加、烏灣、台浪、高寨、水家灣等地,方圓幾十裏,婦女們個個都會蠟染,寨寨都有蠟染能手,家家都珍藏有蠟染珍品。排倒莫製作蠟染的曆史悠久而久負盛名,以蠟染製品表現出古樸典雅、粗獷豪放、美觀大方的藝術風格而著稱於世,素有蠟染藝術之鄉的美稱。這裏製作的蠟染不論是畫麵或是工藝手法,都獨具特色,堪稱中國古代藝術中的瑰寶。此後專家學者們不斷著書稱道,撰文讚譽,使丹寨蠟染的知名度不斷提高,贏得了“蠟染藝術之鄉”的美譽。
活靈活現的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影戲”等。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與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它是我國曆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並遠播海外,成為世界性的藝術。
演出皮影戲的主要道具多為獸皮或紙板製作而成。製作皮影需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藝。如今,國外不少工藝美術愛好者把皮影作為壁飾的櫥窗裝飾品。河北灤縣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較為著名。
皮影戲的內容,多為傳統的曆史戲、神話劇等,雖然各地製作皮影的風格不同,但精工雕刻,造型概括洗練,裝飾紋樣誇張,具有藝術韻味,卻是共同的。
清代皮影“古城會”
皮影的製作,最初是用厚紙雕刻,後來采用驢皮或牛羊皮刮薄,再進行雕刻,並施以彩繪。風格類似民間剪紙,但手、腿等關節分別雕刻後再用線連綴在一起,表現能活動自如,關於皮影的傳統雕刻技法和過程,藝人們歸納為順口溜說:“先刻頭帽後刻臉,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裝發須一身全,最後整裝把身安,刻成以後再上色,整個製作就算完。”
皮影不僅具有使用價值和欣賞價值,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指流行在湖北省潛江、天門、沔陽(今仙桃市)、監利、洪湖等縣(市)具有相同藝術特征的皮影戲。雖然其源頭尚無法考證,但早在明末清初這一帶凡舉辦謝神會事,逢年過節都有唱皮影戲的習慣,日積月累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雕鏤特色。江漢平原皮影戲的唱腔以歌腔、漁鼓腔為主。歌腔皮影中的“雞鳴腔”,源於東周時期的楚國《四麵楚歌》,是我國傳統音樂中的活“化石”。漁鼓腔出自舊時藝人的乞討唱曲,調式多樣,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江漢平原皮影製作精細、造型生動、唱腔優美,富有古樸的楚文化風格,深受曆代人民群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