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皮影戲從唱腔音樂、故事腳本,到表演形式、人物造型都和陝西東路皮影類同。

清乾隆年間,渭南地區落第舉子李十三,創作了“十大本”,如《紫霞宮》、《火焰駒》、《春秋配》等,逐漸也在山西地區傳播開來,同時

,晉南人還過黃河到陝西購置影箱,有的去學藝,陝西雕簇皮影的藝人也到晉南來開業。皮影戲在晉南遍及城鄉,蔚然成風。據新絳縣誌載,明末清初新絳縣有影戲劇社16個,活躍在民間,新絳縣北王馬村文家影戲班,子承父業百餘年,譽滿晉南城鄉。1979年老藝人文徐丁又重操舊業,移值改編了《雙報恩》、《白陽河》、《火焰山》、《三打白骨精》等20多個劇目,寓情於影,頗受群眾歡迎。

“活皮影”舞出生死情

話劇《淩河影人》講述的是兩代皮影藝人上演傳奇抗日故事。該劇由遼寧人民藝術劇院與朝陽市話劇團聯合創作,獲得2004~2005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劇目”等幾乎所有戲劇界大獎,是一部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話劇。它取材於中國北方遼西民間皮影藝人的生活。該劇講述了遼西大淩河一帶民間皮影藝人的一段傳奇故事:兩大皮影班為爭奪“熱河皮影王”而結下了血海深仇。20年後,兩家被日寇同時圍困在大淩河邊修築鐵路橋,麵臨死亡,但就在危難的時刻,兩代皮影藝人釋家仇共赴國難,最後與大橋同歸於盡,上演了驚天動地、悲壯慘烈的“活人影”。大淩河畔的皮影藝人,以決絕的氣節和自己的血肉之軀,用血與火的洗禮,完成了各自生命的升華。該劇主題緊扣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

最具中華風情的中國結

“中國結”全稱為“中國傳統裝飾結”。它是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具有悠久的曆史。“中國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當時的繩結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用具,同時還具有記載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們的心目中是十分神聖的。很早以前人們就開始使用繩紋來裝飾器物,為繩結注入了美學內涵。除了用於器物的裝飾,繩結還被應用在人們的衣著、佩飾上,因此繩結也是中國古典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結”的編製過程十分複雜費時。每個基本結均以一根繩從頭至尾編製而成,並按照結的形狀為其命名。最後再將不同的基本結加以組合,間配以飾物,便成為富含文化底蘊,表示美好祝福,形式精美華麗的工藝品。

中國結的種類有很多如蝴蝶結、福字結、魚結、壽字結、藻井結、雙喜結、盤長結、磐結、同心結、戟結、平安結、祥雲結、團錦結、桂花結、如意結、花籃結、雙錢結。每種結都有個自獨有的意義。如同心結是來表達相愛的情愫,用錦帶編成連環回文式的結,形如心,就美其名曰同心結。如盤長結、藻井結、雙錢結等,體現了我國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濃鬱的宗教色彩,體現著人們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願望。在新婚的帳鉤上,裝飾一個“盤長結”,寓意一對相愛的人永遠相隨相依,永不分離。在佩玉上裝飾一個“如意結”,引申為稱心如意,萬事如意。在扇子上裝飾一個“吉祥結”,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劍柄上裝飾一個“法輪結”,有如輪黑心行,棄惡揚善之意。

唐代是我國文化藝術發展的一個重中國結要時期,詩詞等文學作品對結的稱頌也較為突出。唐朝著名詩人孟郊的《結愛》,當屬這方麵的代表之作:“心

心複心心,結愛務在深,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結妾獨守誌,結君早歸意。始知結衣裳,不知結心腸。坐結亦行結,結盡百年月。”“結”

字,把我們同祖先思緒相連;“結”字,使我們與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謂是:“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悠久的曆史和漫長的文化沉澱使“中國結”蘊涵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它不僅是美的形式和巧的結構的展示,更是一種自然靈性與人文精神的表露。因此,對傳統“中國結”工藝的繼承和發展是極有意義的。

黃永鬆與中國結

近年來,“中國結”紅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征,其中黃永鬆功不可沒。1980年,為整理中國傳統古老結藝,黃永鬆向許多老奶奶學習編結法,從最常用的紐扣結、老床帳鉤下的結飾,到故宮珍藏的玉如意掛的結飾,發現中國流傳的結藝眾多,但非常零散,黃永鬆和同事們對此進行程式化的整理,建立係統的理論,將中國編結藝術總結成11種基本結,14種變化結,並將其總結命名為“中國結”,出版《中國結》係列叢書。從此“中國結”的名字由台灣傳遍全世界華人區,再傳回祖國大陸。提起這些黃永鬆總是很開心,他說,“這是民間技藝結合傳統與發展最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