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好人緣的秘訣在於會寬容(1 / 3)

6.好人緣的秘訣在於會寬容

寬容,反映了一個人的心胸和氣度,它既是人的性格,也是人的品德。私欲過重者不會寬容,誌向不足者不會寬容,愚妄者不會寬容,個性小氣者不會寬容。隻有懂得做人之道的人才能理解寬容的價值,隻有具備健全人格的人,才會用寬容的心態去看待一切人和事。寬容的人,是偉大的。

總督和他的兒子們

以前,有一位年老的總督,他決定不久後就將位子傳給三個兒子中的一個。一天,總督把三個兒子叫到跟前說:”我老了,決定從你們三兄弟中挑選一個叫繼承人,但你們三個都要到外麵去遊曆一年。一年後回來告訴我,你們在這一年內所做過的最高尚的事情。隻有那個真正做過高尚事情的人,才能繼承我的位子。”

一年後,三個兒子回到了總督跟前,告訴父親自己這一年來在外麵的收獲。

大兒子說:”我在遊曆期間,曾經遇到一個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托我把他的一袋金幣交給他住在另一個鎮上的兒子,當我遊曆到那個鎮上時,我把金幣原封不動地交給了他兒子。”

總督說:”你做得很對,但誠實是你做人應有的品德,不能稱得上是高尚的事情。”

二兒子接著說:”我旅行到一個村莊,剛好碰一夥強盜打劫,我衝去幫村民們趕走了強盜,保護了他們的財產。”

總督說:”你做得很好,但救人是你的責任,還稱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三兒子遲疑地說:”我有一個仇人,他千方百計地想陷害我,有好幾次,我差點就死在他的手上。在我的旅行中,有一個夜晚,我獨自騎馬走在懸崖邊,發現我的仇人正睡在一棵大樹下,我隻要輕輕地一推,他就掉下懸崖邊摔死了。但我沒有這樣做,而是叫醒了他,告訴他睡在這裏很危險,並勸告他繼續趕路。後來當我下馬準備過一條河時,一隻老虎突然從旁邊的樹林裏躥過來,撲向我。正在我絕望時,我的仇人從後麵趕過來,他一刀結果了老虎。我問他為什麼要救我的命?他說:‘是你救我在先,你的仁愛化解了我的仇恨。’這……其實算不了什麼大事。”

“不,孩子!能幫助自己的仇人,是一件高尚而神聖的事。”總督嚴肅地說,”你做了一件高尚的事,從今天起,我就把我的位子傳給你。”

我來告訴你

在這個總督看來,最高尚的人,是那種善於化敵為友,具有寬大胸懷的人。這樣的人,不乘人之危,不計較前嫌,能夠化幹戈為玉帛。的確,一個人如果沒有博大的胸懷、向前看的眼光、正直無私的心腸,是很難做到的。我們常常願意幫助我們的親人、朋友,以及素不相識的人,但對與自己有過節的人,往往不願意伸出救援之人。所以,要做到這一點,確實需要有一顆寬容和諒解他人的心。

“六尺巷”的傳說

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住著兩戶人家,一戶姓張,一戶姓吳,鄰裏關係一直很和睦。有一天,吳家因砌新房,侵占了張家三尺宅基地,兩家各不相讓,最終對簿公堂。

張家有個兒子叫張文瑞,在朝廷當官。為官清正廉明,體恤百姓。處世待人寬容大度,官緣、人緣都非常好。

張文瑞官高權重,長住京城,極少回鄉。老家的親屬認為張大老爺做了大官,又陪伴在皇上左右料理朝廷大事,一定很有權勢和威風,因此就驕傲起來了。他們常仰仗老爺權威而橫行鄉裏,特別不講理。這天,正趕上家裏要蓋新房,張文瑞老家的親屬為擴大地盤和鄰居吳家吵了起來,兩家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吳家認為張家仗勢欺人,不講道理,咽不下這口氣,偏不相讓!

張家認為自己有後台,不行就打官司,十有九贏。於是張父連夜寫信給兒子,要求他出麵給當地縣衙寫封信,縣太爺的官銜低,敢不服從宰相的命令?那時,縣衙門裏麵作出判決,哪個小子敢違抗?

沒想到,書信送給了張大老爺好幾個月了,也沒接到回信。這是怎麼回事呢?張家的人慌了手腳,鄰居家又不依不饒,隻好斬時停下工程,等著京城來信。左等右等,大老爺的信終於來了,張家人拆開一看,全傻眼了。原來,信上隻寫著一首小詩:”萬裏家書隻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看後像泄了氣的皮球,都蔫蔫地低下了頭。這下他們不但知道了張大老爺的主張,還明白了他的用意。就是說,張文瑞要自家大大方方地先讓出三尺地界,不許再與鄰居爭搶了。他還規勸家裏的親人,要放開心胸朝前看,不要效法秦始皇的霸道。人生在世,總有一死,犯不上活著的時候爭爭奪奪的又費力又生氣。當年的秦始皇吞並六國占領多麼大的地盤,後來他一死,還不是都丟光了嗎?隻有他修的萬裏長城直到今天還保存著。人去物留,平添多少感慨!

因此,張家立即讓出三尺。吳家十分感激張家的寬宏大量,也主動退讓了三尺。從此,張吳兩家相敬如賓,兩家中間便多了一條小街,人們稱之為”六尺巷”。

我知道嗎

在這場爭端中,張文瑞雖有權的勢,卻沒有斤斤計較,反倒主動退讓,最終使鄰裏之間化幹戈為玉帛。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往往缺乏這種容人之量,謙讓之度,常常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計較,為一些蠅頭小利而耿耿於懷,最後鬧得得不償失,結果,既失去了時間和友誼,也失去了人品和誌氣。

容 納

這是一個關於越戰結束後一名士兵的故事——

他打完仗回到國內,從舊金山給父母打了一個電話,”爸爸,媽媽,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請你們幫我一個忙,我要帶我的一位朋友回來。”

“當然可以,”父母回答道,”我們見到他會很高興的。”

“有些事情必須告訴你們,”兒子繼續說,“他在戰鬥上受了重傷他踩著了一個地雷,失去了一隻胳膊和一條腿。他無處可去,我希望他能來我們家和我們一起生活。”

“我很遺憾地聽到這件事,孩子,也許我們可以幫他另找一個地方住下。”

“不,我希望他和我們住在一起。”兒子堅持。

“孩子,”父親說,“你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麼,這樣一個殘疾人將會給我們帶來沉重的負擔,我們不能讓這種事幹擾我們的生活。我想你還是快點回家來,把這個人給忘掉,他自己會找到活路的。”就在這個時候,兒子掛上了電話。父母再也沒有得到他們兒子的消息。

幾天後,接到舊金山警察局打來的一個電話,被告知,他們的兒子從高樓上墜地而死,警察局認為是自殺。悲痛欲絕的父母飛往舊金山。在陳屍間裏,他們驚愕地發現,他們的兒子隻有一隻胳膊和一條腿。

我來告訴你

人們喜歡和相貌姣好或談吐別致的人交往,不喜歡接受那些會給他們造成不便或不快的事,常常和那些不如他們聰明、美麗或健康的人保持距離。歸根到底,這是一種缺少“雅量”的行為,這種行為會在不經意中傷害了對方,也給自己的心靈投上某種陰影。麵對他們,我們為什麼大度一些呢。

解 脫

紀伯倫年輕時曾經拜訪過一位聖人。這位聖人住在山中的一個幽靜的樹林裏。正當紀伯倫和聖人談論著什麼美德的時候,一個土匪瘸著腿吃力地爬上了山嶺。他走進樹林,跪在聖人麵前說:“啊,聖人,請你解脫我的罪過吧。我罪孽深重。”

聖人答道:“我的罪孽也很深重。”

土匪說:“我是盜賊。”

聖人說:“我也是盜賊。”

土匪又說:“但我還是個殺人犯,多少人的鮮血還在我耳中翻騰。”

聖人回答說:“我也是殺人犯,多少人的熱血也在我耳中呼喚。”

土匪說:“我犯下了無數的罪行。”

聖人回答:“我犯下的罪行也無法計算。”

土匪站了起來,他兩眼相著聖人,露出一種奇怪的神色。然後他就離開了我們,連蹦帶跳地跑下山去。

紀伯倫轉身去問聖人:“你為何給自己加上莫須有的罪行?你沒有看見此人走時已對你失去信任?”

聖人說道:“是的,他已不再信任我,但他走時畢竟如釋重負。”

正在這時,他們聽見土匪在遠處引吭高歌,回聲使山穀充滿了歡樂。

我來告訴你

聖人畢竟是聖人,很快就讓一個罪人得以解脫。盡管這種方法是以犧牲自己的形象為代價的。可見,理解和寬容別人,是幫助別人走出樊籬、邁向新天地的前提。這樣,不僅能夠得到他人的尊敬,也會使自己的覺悟得到提高。

最大的寬容

在一次戰役中,一支部隊在森林中與敵軍相遇,激戰後兩名戰士與部隊失去了聯係。他們來自同一個小鎮。

兩人在森林中艱難跋涉,他們互相鼓勵、互相安慰。10多天過去了,仍未與部隊聯係上。這一天,他們打死了一隻鹿,依靠鹿內又艱難度過了幾天。也許是戰爭使動物四散奔逃或被殺光了,這以後他們再也沒看到過任何動物。他們僅剩下的一點鹿肉,背在年輕戰士的身上。這一天,他們在森林中又一次與敵人相遇,經過再一次激戰,他們巧妙地避開了敵人。就在自以為已經安全時,隻聽一聲槍響,走在前麵的年輕戰士中了一槍——幸虧傷在肩膀上!後麵的士兵惶恐地跑了過來,他害怕得語無倫次,抱著戰友的身體淚流滿麵,並趕快氫自己的襯衣撕下包紮戰友的傷口。

晚上,未受傷的士兵一直念叨著母親的名字,兩眼直勾勾的。他們都以為他們熬不過這一關了,盡管饑餓難忍,可他們誰也沒有動身邊的鹿肉。天知道他們是怎麼過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隊救出了他們。

事隔30年,那位受務的戰士說:“我知道誰開的那一槍,他就是我的戰友。當時在他抱住我是無碰到他發熱的槍管。我怎麼也不明白,他為什麼對我開槍?但當晚我就寬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獨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為了他的母親而活下來。此後30年,我假裝根本不知道此事,也從不提及。戰爭太殘酷了,他母親還是沒有等到他回來,我和他一起祭尊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來,請求我原諒他,我沒讓他說下去。我們又做了幾十年的朋友,我寬容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