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讓自製的種子,綻開在人格的土壤上(2 / 3)

不久,他和一位朋友去航海,船快要接近大洋的時候,朋友對他說:“我們不能再前進了,前麵水勢很險,過去了就難再回來了。”但他依舊把船開了過去。一股旋流把船轉了進去,險些讓他葬身海底。直到9年以後,一次強烈的大海風,才把他們坐的好隻船又吹了回來。

此時,他的頭發和胡子全白了,人也衰老了許多。他神情懊喪地對朋友哀歎道:“這次航海咱們幾乎老死在海外,我真該早聽你的勸告啊!”

我來告訴你

這是一個隻知道懊悔卻死不悔改的家夥!在交往中,我們不僅要學會傾聽朋友的忠告,相信朋友的忠告是善意的,還應該積極聽取朋友的正確意見。有時,朋友的忠告不見得符合自己的想法,甚至很刺耳。這時,我們不要犯一意孤行的錯誤,不要用情緒說話,而要靜下心來,認真研究朋友的建議,適時調整自己的行為。

把“早”字刻在心中

魯迅13歲時,他的祖父因科場案被逮捕入獄,父親長期患病,家裏越來越窮,他經常到當鋪賣掉家裏值錢的東西,然後再在藥店給父親買藥。有一次,父親病重,魯迅一大早就去當鋪和藥店,回來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老師看到他遲到了,就生氣地說:“十幾歲的學生,還睡懶覺,上課遲到。下次再遲到就別來了。”

魯迅聽了,點點頭,沒有為自己作任何辯解,低著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學校,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早”字,心裏暗暗地許下諾言:以後一定要早起,不能再遲到了。

以後的日子裏,父親的病更重了,魯迅更頻繁地到當鋪去賣東西,然後到藥店去買藥,家裏很多活都落在了魯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裏的事情,然後再到當鋪和藥店,之後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課。雖然家裏的負擔很重,可是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裏,每當他氣喘籲籲地準時跑進私塾,看到課桌上的“早”字,他都會覺得開心,心想:“我又一次戰勝了困難,又一次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

後來父親去世了,魯迅繼續在三味書屋讀書,私塾裏的壽鏡吾老師,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老師的為人和治學精神,那個曾經讓魯迅留下深刻記憶的三味書屋和那個刻著“早”字的課桌,一直激勵著魯迅在人生路上的繼續前進。

我來告訴你

每一個人都可能上學遲到過,麵對偶爾的遲到,我們是否像魯迅那裏嚴肅認真地對待過?魯迅把“早”字刻在桌子上,也刻在自己的心中,從而督促自己遵守時間,勤奮讀書。看起來平常的一件事,卻表現了他善於自律,勤於自勉的學習態度。這無疑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吃煙頭

馮玉祥將軍作戰猛、善練兵,素以治軍嚴格而著稱。為了把他統帥的西北軍練成一支有教養的軍隊,馮玉祥製定出許多軍令,其中有一條就是“戒煙”。有次他當眾宣布全軍戒煙,如果有違紀者,就罰其吃煙頭。

後來,在懲罰一位吸煙士兵時,士兵頂撞說他也吸煙了。原來馮玉祥與支鄰部隊長官會麵時偶爾吸了幾口煙。馮玉祥猛地摔下軍帽,大聲說:“我馮玉祥上梁不正下梁歪。我是吸煙了!”說著從士兵手裏搶過煙頭,塞進自己嘴裏。違紀的士兵見此情景,嚇得目瞪口呆,慌忙下跪。馮玉祥咽下煙頭後又說:“以後待客,我也不吸煙了。把我屋裏留著待客的煙卷,全搬出來燒了!”於是,一箱上好的香煙頃刻間化作熊熊煙火。

由於馮玉祥身先士卒帶頭戒煙,遂使西北軍成為一支稱雄當時的“無煙鐵師”。

我來告訴你

馮玉祥罰自己吃煙頭,體現了他官兵一致、帶頭維護軍紀的精神。一個單位,一個集體,如果說紀律渙散的話,多因領導者自己不受約束的緣故;隻有為官者帶頭遵守紀律,下屬一般都不敢違法亂紀。以此類推,在一個家庭裏,父母帶頭遵守規定;在班級裏,班長帶頭遵守紀律;在兄弟之間,兄長帶頭做事,都能起到示範作用。這也是一條重要經驗。

周恩來的故事

周恩來和鄧穎超是共同奮鬥的親密戰友,又是相濡以沫的終身伴侶。他們一生奉行“互敬、互愛、互信、互勉、互助、互讓、互諒、互慰”的“八互”原則,堪稱恩愛的模範夫妻。盡管這樣,周恩來對鄧穎超不但沒有絲毫關照,反而要求格外嚴格。鄧穎超是早期中共黨員,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憑她的能力、貢獻、資曆、經驗和聲望,完全可以勝任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職務。但是,周恩來始終不予考慮。他說:“隻要我當一天總理,鄧穎超就不能到政府裏任職。”1974年籌組四屆人大領導班子時,毛澤東批準提名鄧穎超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也被周恩來給壓下來了。直到他去世後,1977年全國人大選舉鄧穎超任常委會副委員長,她才知道毛澤東早有批示。

1968年,周恩來的一個侄兒和一個侄女先後赴延安和內蒙古插隊勞動。由於他們表現好,1970年經當地群眾推薦,按照正常手續,分別應征參軍了。當他的侄女穿著新軍裝,高興地回到北京看望伯父母時,他一見麵就問道:“你參軍雖然符合手續,但內蒙古那麼多人,專挑上了你,還不是看在我們的麵子上。我們不能搞特殊化,一點也不能搞。”經過耐心動員,他終於讓侄女脫下了軍裝,重新返回內蒙古草原插隊勞動。侄兒也聽伯父母的話,痛快地辦了離隊手續,重回延安插隊勞動。

周恩來個人請客吃飯一律自費。他的客人很多,有來西花廳拜訪的、談話的,還有來請示工作的。每當快要吃飯時,他總說:“別走了,一塊兒吃飯吧,今天我請客。”他請客吃飯,一般都是簡樸的家常飯菜,不大吃大喝。1952年初夏,他邀請冰心夫婦倆到西花廳做客,共進晚餐,吃的是四菜一湯,而唯一的好菜是一盤炒雞蛋。謝冰心回憶說:“這使我感到驚奇而高興。驚奇的是總理的膳食竟是這樣地簡單,高興的是總理並沒有把我們當作外人。”

周恩來不收受饋贈禮物。1961年春節前夕,他收到家鄉淮安縣委托人捎來的蓮子、藕粉等土特產,當即委托辦公室回信,並寄去100元錢。信中說:“周總理和鄧大姐認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準送禮的情況下,你們這樣做是不好的。”

有一次,他過去的一位老警衛員給他捎來一筐新鮮桔子。他問清值25元錢後,讓寄去50元。他說:“多餘的錢讓他處理,不這樣做,就製止不了他,這樣以後他就不再送了。”

我來告訴你

周恩來嚴於律己,遵守各種規章製度,決不搞一點特殊化,幾十年如一日,堪稱世代楷模。一個人如果在方方麵麵都嚴格要求自己,不符合要求的堅決不做,長此以往,就會不自覺地形成非凡的道德品位,成就高尚的人格力量。相比之下,有些人在會上、文件裏大談黨紀國法,卻在背地裏大搞特殊化,這種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行為,不僅起不到帶頭作用,也暴露出心靈肮髒的一麵,是非常可恥的。

把信燒掉

一天,美軍陸軍部長斯坦頓來到林肯總統那裏,氣呼呼地對他說:有一位少將用侮辱的話指責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議斯坦頓寫一封內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夥。

“可以狠狠地罵他一頓!”林肯說。

斯坦頓立刻寫了一封措辭強烈的信,然後拿給總統看。

“對了,對了。”林肯高聲叫好,“要的就是這個!好好訓他一頓,真寫絕了,斯坦頓。”

但是,當斯坦頓把信疊好裝進信封裏時,林肯卻叫住他,問道:“你想幹什麼?”

“寄出去呀。”斯坦頓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不要胡鬧!”林肯大聲說,“這封信不能發,快把它扔到爐子裏去。凡是生氣時寫的信,我都是這麼處理的。這封信寫得好,寫的時候你已經解了氣,現在感覺好多了吧,那麼就請你把它燒掉,再寫第二封信吧。”

我來告訴你

憤怒是一種不好的情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做出出格的舉動,說出出格的語言。憤怒不僅使人際關係緊張,也會傷害身體,於事無補,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所以,控製怒火,使情緒穩定,是我們一生都應該做到的。發怒不好,似乎人人都懂,卻難以根治。這裏,林肯給我們出了個好主意:把憤怒寫在紙上,然後燒掉!

我這是幹什麼

美國石油大亨保羅·蓋蒂曾經是個大煙鬼,煙抽得很凶。

有一次,他度假開車經過法國,天降大雨,開了幾小時車後,他在一個小城的旅館過夜。吃過晚飯,疲憊的他很快就進入了夢鄉。

清晨兩點鍾,蓋蒂醒來。他想抽一根煙。打開燈,他自然伸手去抓睡前放在桌上的煙盒,不料裏頭卻是空的。他下了床,搜尋衣服口袋,毫無所獲,他又搜索行李,希望能發現他無意中留下的一包煙,結果又失望了。這時候,旅館的餐廳、酒吧早關門了,他唯一希望得到香煙的辦法是穿上衣服,走出去,到幾條街外的火車站去買,因為他的汽車停在距旅館有一段距離的車房裏。

越是沒有煙,想抽的欲望就越大,有煙癮的人大概都有這種體驗。蓋蒂脫下睡衣,穿好了出門的衣服,在伸手去拿雨衣的時候,他突然停住了。他問自己:我這是在幹什麼?

蓋蒂站在那兒尋思,一個所謂知識分子,而且相當成功的商人,一個自以為有足夠理智對別人下命令的人,竟要在三更半夜離開旅館,冒著大雨走過幾條街,僅僅是為了得到一支煙。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習慣,這個習慣的力量有多麼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