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多會兒,蓋蒂下定了決心,把那個空煙盒揉成一團扔進了紙簍,脫下衣服換上睡衣回到了床上,帶著一種解脫甚至是勝利的感覺,幾分鍾就進入了夢鄉。
從此以後,保羅·蓋蒂再也沒有拿過香煙,當然他的事業越做越大,成為世界頂尖富豪之一。
我來告訴你
在生活中,我們稍一留心就會發現一種很奇怪的現象:成功的人似乎永遠都在成功,仿佛有一種非自然的力量在驅趕著他不停地向成功邁進;而失敗的人似乎永遠都在失敗,仿佛他這一生注定必敗不可。如果說一定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支配著他們的命運的話,答案就是:習慣。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就是克服不良習慣的過程,也是學習自律的過程。
失敗的衛冕賽
有一場舉世矚目的台球賽事,參賽的上屆世界冠軍已走到衛冕的門口。他隻要把最後那個八號黑球打進球門袋,凱歌就奏響了。
就在這時,不知從什麼地方飛來一隻蒼蠅。蒼蠅落在握杆的手臂上,有些癢,前冠軍停了下來,蒼蠅飛走了。前冠軍剛凝神貫注準備擊球,這回蒼蠅竟停在了他鎖著的眉頭上。前冠軍隻好又停下來,煩躁地去打那隻蒼蠅。蒼蠅又輕捷地脫逃了。冠軍做了一番深呼吸,再次準備擊球。誰料,那隻蒼蠅又回來了,並且像個幽靈似的落在了八號黑球上。前冠軍怒不可遏,拿起球杆對著蒼蠅捅去。
蒼蠅受到驚嚇飛走了,可球杆觸動了黑球,但沒有進洞。按照比賽規則,該輪到對手擊球了。對手抓住機會死裏逃生,一口氣把自己該打的球全打進了。
衛冕失敗,前冠軍恨死了那隻蒼蠅。可惜的是他後來患了不治之症,再也沒有機會走上賽場。
我來告訴你
一隻蒼蠅和一個冠軍的命運膠連在一起,也許是偶然的,但倘若那位前世界冠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並靜待那隻蒼蠅飛走的話,故事的結局也許不會是這樣的。可見,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養成淡定平和的心態,對一個人的成功是多麼重要。
禁 閉
希區柯克是英國著名電影導演,譽為電影天才,而小時候卻是個十分頑皮的孩子,讓父母傷透了腦子。4歲時起,他就與夥伴們打鬧,搞惡作劇,捉弄別的孩子。他有時故意把東西摔壞,有時異想天開從高處跳下來;他還故意把鄰居的玻璃打碎,把別人的孩子打傷……幾乎天天在外麵惹是生非。經常可以看到怒氣衝衝的鄰居找到家裏來,向他的父母告狀。結果是:他的父母向對方賠禮道歉,賠償受到的經濟損失,或支付受傷孩子的醫療費。
稍大之後,他腦子的稀奇古怪的想法使他鋌而走險。8歲時,因為幻想要做一個探險家,便成天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而是尋思著如何去旅行。於是,他終於瞞著家長,乘公共汽車去了倫敦,想從這裏開始環行世界。這樣的“探險”不僅令家人捏了一把冷汗,還造成了家庭經濟上的負擔。一氣之下,父親狠狠揍了他。
父親一直在尋找教育這個頑劣兒子的機會和方法。為了懲罰這個惹禍的兒子,他在一次憤怒之後,突發奇想,決定用一種希區柯克意想不到的辦法來懲戒他。令父親沒有想到的是,這個辦法還真起到了作用,使孩子有機會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
一天,父親將一封寫好的信交給希區柯克,對他說:“這封信非常重要,你必須把它送到信封上寫的這個地址,而且親手把信交給收信人。你不得有誤,否則就將承擔後果。”本來就想在外麵亂跑的兒子,接到這封信後,高高興興地去了。他按信上的地址,找了很久,才找到一所房子前,門口正站著一個警察。他一打聽,這個警察正是收信人。於是,他把信交給了這個警察。警察看了信後,很嚴肅地說:“你叫希區柯克?”希區柯克道:“是的。”“請跟我來吧。”警察麵無表情地說。希區柯克跟著警察走進裏麵,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被警察關進一間房子裏。“這是為什麼?”希區柯克不解地問。“因為你的父親告訴我,你從小到大經常犯錯誤,屢教不改,給家人造成不小的精神壓力。為了讓你記住過錯,思考今後的打算,你的父親希望關你的禁閉,以示警戒。”然後,警察添了一句:“我們就是這樣處罰不聽話的孩子的。”
希區柯克在禁閉室雖然隻關了10分鍾,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在禁閉室裏,他回憶起自己的所作所為,明白了父親讓他送信的苦衷,知道自己的過錯使家裏人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從這之後,他決心好好學習,不再冒失。經過努力,小學畢業後,他的成績逐漸好了起來,被父親送到倫敦聖伊格納修斯學校學習。在這裏,他開始接觸藝術,並最終走上了藝術之路。
我來告訴你
對於犯了錯誤的孩子,決不可姑息。從孩子能理解大人的話時開始,家長就要注意幫助孩子逐步學會正確評價和判別自己行為的適宜度,讓孩子慢慢明白,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一般來說,孩子比較小時,自製力的培養主要是生活習慣上的問題,如規定孩子有規律地生活,讓孩子按時就寢、準時起床、按時吃飯、按時做作業及遊戲、按時完成父母指定的家務等。隨著年齡增長,在培養孩子約束自己的同時,要讓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及時進行道德教育。孩子一旦陷入了難以自拔的地步,家長必須采取催人警醒的斷然措施,讓孩子“猛回頭”。
林子的家教
一個名叫林子的孩子,在他差一個星期就可以離開感化院時,和一位心理專家進行了談話。專家問他在感化院待了一年多學到了什麼?有沒有好好反省?他的回答竟是:“這一年我一直在反省,當初為什麼會失手被逮住,結果發現是因為我找了一個笨手笨腳、沒見過世麵的共犯。這次出去以後,我一定要物色一個靠得住的夥伴;而且今天在這個城市作案,明天一定要換另一個城市下手,絕不在同一個地方連續作案。”
這,居然是林子蹲了一年感化院的“收獲”。
林子來自一個犯罪家族,父親有20多次前科,母親也有10多次前科,6個哥哥也是前科累累。如果把他送回家,在那樣的環境下根本不可能改過自新,所以,院方打算讓他離開感化院後,住進更生保護會。不料,他隻在那兒落了腳,沒幾天就溜了,而且從第二天起就夥同“靠得住”的共犯,在全國各地展開了“巡回盜竊之旅”。
林子之所以如此冥頑不化,是有家庭教育背景的。他3歲那年的某個黃昏,他和父親一起去散步。走著走著,突然發現前方有一隻別人掉下的錢包,父親立刻對他說:“林子,去把錢包撿起來。”林子移動短粗的小腿,搖搖晃晃地走向前去,抓起地上的錢包,交給父親。
不湊巧的是,這一幕被一名警察看到了。警察把他們父子帶到警察局,訓斥了一個多小時,苦口婆心地對他父親說:“你這個做父親的不合格呀,你應該從小好好教育孩子啊。”
回家後,他父親轉念一想,警察說得一點兒沒錯,應該從小就好好教育孩子。於是,他把林子叫來,把自己的皮夾往前一扔,說:“來,林子。你看,那兒掉了一個皮夾。當你在路上看到它時,眼睛千萬不要發亮,也不要加快腳步走過去。記住,要若無其事地接近它,不落痕跡地把隨身攜帶的手帕丟在它上麵,然後在彎腰撿手帕時,順便把它撿起來。這樣才能神不知鬼不覺。聽到了嗎?”
父親一麵說一麵做示範。就這樣,林子的父親不僅沒有從小禁止他偷竊,反而認真傳授他各種偷竊技巧,使他的良知沒有機會萌芽生長。所以,他四處作案,不以為恥,反而樂在其中。
在感化院,心理專家問林子:“當老師教育你不要再偷東西時,你有什麼感覺?”
林子回答:“我覺得他們好像是張著嘴在吐氣的金魚,說了一堆我從來沒有聽過的神話。”
我來告訴你
一個人的是非觀念是從小養成的。在父母和老師的引導下,懂得哪是美的,哪是醜的;哪是善的,哪能是惡的。一個人有了是非觀念,為人做事就有選擇、取舍,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哪些是善舉,哪些是醜行。如果沒有是非觀念,就會混淆是非,對醜惡的事情沒有羞恥感,對美好的事情沒有榮譽感,一切以自我需要為中心,甚至胡作非為,走上與人類和社會為敵的對立麵。。
自負的代價
拿破侖就是個過分自負的人。在滑鐵盧戰役前夕,與法國關係友好的奧地利已經看出了法國即將戰敗的端倪,派出外交大臣進行調解,希望法國與反法同盟握手言和。這對法國是十分有利的,也是爭取奧地利至少保持中立地位的良機。
可是,勝利蒙蔽了拿破侖的雙眼。他認為自己還會勝利。因此,他不僅沒有認真考慮奧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意見的可貴之處,反而認為這是對他天才的一種侮辱。他暴跳如雷,大罵梅特涅:“英國給了你多少好處,讓你扮演這個角色來反對我?好吧,讓戰爭爆發吧!再見吧,我們在維也納再見吧!”
這種侮辱對一個大國來講是無法忍受的,因此,奧地利加入到了反法聯盟中,隨之而來的就是法軍的慘敗。這場戰爭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但由於拿破侖的自不量力和一時衝動,引發了戰爭,導致了慘敗。
我來告訴你
拿破侖在軍事上無疑是天才,但卻有些過分驕傲、自視太高,盛氣淩人。拿破侖無視歐洲聯盟的團結、不顧歐洲人民對侵略戰爭的強烈反抗,不惜與整個歐洲為敵,甚至把奧地利這樣的朋友主動推向對方,把自己完全孤立起來。結果表明,他在政治和外交上是完全失敗的。實事表明,拿破侖不是敗在軍事上,而是敗在狂傲的性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