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思維的革命 印刻效應(1 / 3)

第一章思維的革命 印刻效應

——擺脫“先入為主”的束縛

1910年,德國習性學家海因羅特在實驗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親後邊行走。但是,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親,而是其他活動的生物,它也會自動地尾隨其後。尤為重要的是,一旦這隻小鵝形成對某個物體的追隨反應,它就不可能再對其他物體形成追隨反應。用專業術語來說,這種追隨反應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而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它隻承認第一,無視第二。

這種現象後來被另一位德國習性學家洛倫茲稱為“印刻效應”。印刻效應不僅存在於低等動物的世界裏,也同樣存在於人類社會之中——人類對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觸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擺脫“先入為主”的束縛

很多時候,人也和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鵝一樣,認定了一樣東西後,其思維便轉化成一種固定模式,思想也像僵化了似的,在客觀環境已經變化了的情況下,思維卻無法跟著轉變。對小鵝而言,隻跟隨一種活動的生物,可能對它本身造成不了太大的損失或傷害;但對於人而言,如果凡事先入為主,而不顧情況已發生了變化,則必定會遭受損失或失敗。一代魔術大師胡汀尼有一手絕活,他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打開複雜的鎖,並且從未失手。胡汀尼曾為自己定下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目標:要在60分鍾之內,從任何鎖中掙脫出來,條件是讓他穿著特製的衣服進去,並且不能有人在旁邊觀看。

有一個英國小鎮的居民,決定向胡汀尼挑戰,有意給他難堪。他特別打製了一個堅固的鐵牢,配了一把看上去非常複雜的鎖,請胡汀尼來,看看胡汀尼能否從這裏出去。

胡汀尼接受了這個挑戰。他穿上特製的衣服,走進鐵牢,牢門咣當一聲關上了。大家遵守規則轉過身去不看他工作。胡汀尼從衣服中取出自己特製的工具,開始工作。

30分鍾過去了,胡汀尼用耳朵緊貼著鎖,專注地工作著;45分鍾、一個小時過去了,胡汀尼頭上開始冒汗。最後兩個小時過去了,胡汀尼始終聽不到期待中的鎖簧彈開的聲音。他精疲力竭地將身體靠在門上坐下來,結果牢門卻順勢而開。原來,牢門根本沒有上鎖,那把看似很厲害的鎖隻是個樣子。

小鎮居民成功地捉弄了這位逃生專家,門沒有上鎖,自然也就無法開鎖,但胡汀尼心中的門卻上了鎖。人們對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受的人都有著極強的記憶力,故事中,魔術大師先入為主的習慣告訴他:隻要是鎖,就一定是鎖上的。這一點,也恰恰是導致他失敗的關鍵原因所在。因此,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拋棄成見,不要讓先入為主的思想占據自己的腦子。

〖〗權威效應

——不要在權威麵前喪失自我

權威效應,又稱為“權威暗示效應”,是指一個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麼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的重視,並讓人們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美國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在給某大學心理學係的學生們講課時,向學生介紹一位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說這位德語教師是從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試驗中這位“化學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個裝有蒸餾水的瓶子,說這是他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些氣味,請在座的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大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

對於本來沒有氣味的蒸餾水,由於這位“權威”化學家的語言暗示而讓多數學生都認為它有氣味,這是為什麼呢?

究其原因,人們往往都有一種“安全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思想、行為和語言都是正確的,服從他們會使自己有種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係數”。同時,人們還有一種“認可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要求相一致,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會得到社會各方麵的認可。因此,在這兩種心理作用下就誕生了權威效應。不要在權威麵前喪失自我

接受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而在“權威”麵前,人們更容易屈從,從而放棄對事實真相的思考和認識。

麵對權威,我們可以尊敬,可以看重,但千萬不要在權威麵前喪失自我,失去自主。有個剛剛畢業的護理專業的學生,來到一家大醫院實習。一天,醫院裏接收了一個轉院的生命垂危的病人。醫院馬上安排搶救,這位實習護士被安排做一位外科手術專家的助手,這位專家也是該院的院長。複雜的手術進行了近10個小時,終於快結束了,隻剩下最後一道程序——縫合。這時,那個實習護士突然嚴肅地對院長說:“院長,我們用了10塊紗布,可是您隻取出了9塊,要不要再檢查一下?”

院長看了她一眼,但是沒有理睬她的話,說道:“繼續,準備縫合!”

這位實習護士滿臉的不解,憤怒之情溢於言表,她又繼續說道:“做醫生要對病人負責任,你們不能這樣做!在找到第10塊紗布之前,不能縫合!”

所有人都詫異地看著這個不過是個實習生的小護士。這時,一直表現得很冷漠的院長微笑了一下,舉起了左手,手上拿著一塊紗布!這時他說:“第10塊紗布在我手裏,別擔心,縫合吧!”

手術結束後,院長決定讓小護士留在醫院成為一名正式員工。原來,那天他是故意考驗一下現場的工作人員,看他們究竟有沒有職業道德和認真對待工作的態度。他終於如願以償,找到了自己最合格的助手。權威之所以是權威,在於權威在某一方麵有著很強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但權威不是“上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因此,麵對權威,我們必須要保持自己獨立的觀察和思考,必須因時、因地、因人進行分析和辨別,否則,就會在“權威暗示”下徹底喪失自我。故事中的小護士對工作認真堅持,勇敢挑戰權威,不僅得到了別人的尊重,更為自己贏得了這次工作的機會。

人常常會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在某些情況下,人們還會受“權威暗示效應”的影響而做出傾向於權威的錯誤判斷。亞裏士多德曾說:“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人們應當對自己的判斷有信心,並且在某些情況下堅持自己的判斷。

〖〗思維定勢效應

——突破常規思維,才能跳出困境

所謂“思維定勢效應”是指,人們在一定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使人們習慣於從固定的角度來觀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來接受事物。簡單來說,是人們局限於既有的信息或認識的現象。思維定勢有時有助於問題的解決,有時會妨礙問題的解決。

心理學家邁克曾經於1930年研究過思維定勢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在他的實驗中,對部分參加試驗者利用指導語給以指向性暗示,對另一些參加者則不給以指向性暗示。結果,前者絕大多數能解決問題,而後者則幾乎沒有一個能解決問題。這可以說是思維定勢對於解決問題的幫助作用。

美國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曾經講過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

阿西莫夫從小就聰明,年輕時多次參加“智商測試”,得分總在160分左右,屬於“天賦極高者”之列,他一直為此而洋洋得意。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車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對阿西莫夫說:“嗨,博士!我來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題,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確。”

阿西莫夫點頭同意。修理工便開始說思考題:“有一位既聾又啞的人,想買幾根釘子,來到五金商店,對售貨員做了這樣一個手勢:左手兩個指頭立在櫃台上,右手握成拳頭做出敲擊狀的樣子。售貨員見狀,先給他拿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搖頭,指了指立著的那兩根指頭。於是售貨員就明白了,聾啞人想買的是釘子。聾啞人買好釘子,剛走出商店,接著進來一位盲人。這位盲人想買一把剪刀,請問:盲人將會怎樣做?”

阿西莫夫順口答道:“盲人肯定會這樣。”說著,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

汽車修理工一聽笑了:“哈哈,你答錯了吧!盲人想買剪刀,隻需要開口說‘我買剪刀’就行了,他幹嗎要做手勢呀?”

智商160分的阿西莫夫,這時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是個“笨蛋”。

其實,阿西莫夫就是陷入了思維定勢之中。這種思維定勢會束縛人的思維,使思維按照固有的路徑展開。突破常規思維,才能跳出困境

生活中,我們看問題的時候往往習慣於從固定的角度出發,而不善於轉換角度,這樣,由於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習慣的束縛,我們的創造性思維就會受到牽絆,往往不能十分清楚地找尋到問題的症結所在。其實隻要跳出習慣的桎梏,突破常規思維來思考問題,就一定能夠跳出困境。日本的豐田公司在多年以前就發現,世界上有許多人想購買奔馳汽車,但由於價格太高而無法實現。

於是,豐田公司的工程師放手開發淩誌汽車。豐田公司在美國宣傳淩誌時,將其圖片和奔馳並列在一起,用大標題寫道:用36000美元就可以買到價值73000美元的汽車,這在曆史上還是第一次。

經銷商列出了潛在的顧客名單,並送給他們精美的禮盒,內裝展現淩誌汽車性能的錄像帶。錄像帶中有這樣一段內容:一位工程師分別將一杯水放在奔馳和淩誌的發動機蓋上,當汽車發動時,奔馳車上的水晃動起來,而淩誌車上的水卻沒有動,這說明淩誌發動機行駛時更平穩。

麵對這一突如其來的挑戰,奔馳公司不得不重新考慮定價策略。但出人意料的是,奔馳公司並沒有采取跟隨降價的辦法,相反還提高了自己的價格。

對此,奔馳公司的解釋隻有一句話:奔馳是富裕家庭的車,和淩誌不在同一檔次。奔馳公司認為,如果降價,就等於承認自己定價過高,雖然一時可以爭取到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會失去市場忠誠度,消費者會轉向定價更低的公司;如果保持價格不變,其銷售額也會不斷下降。隻有提高價格,增加更多的保證和服務,例如免費維修6年,才可以鞏固奔馳原有的地位。

就這樣,奔馳公司不是跟隨和盲從,而是打破常規,以超常思維和手段,化被動為主動,擺脫了來自淩誌的挑戰。這說明,在市場營銷中,當我們麵對難以解開的局麵時,隻有突破定式、打破常規,以超常思維來解決新問題,才能使企業不斷獲得新的商機。不僅企業的發展需要打破常規思維,對於個人來講,在通往自己理想目標的征途上,也要進行大膽的、多方位的探索,不盲從、不隨波逐流,在探索問題時,要對傳統思維方式中錯誤的、陳腐的東西進行舍棄,不可一條道走到黑,而是要沿著多種方向,從全新的角度,去解決目標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運用逆向思維來解決問題,就是突破常規思維的一個常用手段。所謂“逆向思維”,就是對事對物反過來想一想,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都聽說過,其實馬光所采取的那種救人方法就是依靠逆向思維來完成的。是的,“反其道而思之”,往往也會收到出奇製勝的效果,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其實,能夠把人限製住的,隻有人自己。人的思維空間是無限的,像曲別針一樣,至少有億萬種可能的變化。也許我們正被困在一個看似走投無路的境地,也許我們正囿於一種兩難選擇之間,這時一定要明白,這種境遇隻是因為我們固執的定勢思維所致,隻要勇於重新考慮,就一定能夠找到不止一條跳出困境的出路。

〖〗墨菲定律

——莫存僥幸心理

墨菲定律亦稱莫非定律、莫非定理或摩菲定理,是西方國家常用的俚語,它與“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並稱為20世紀西方文化中最傑出的三大發現。墨菲定律的主要內容是: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最簡單的表述就是:有可能出錯的事情,就會出錯。

1949年,一個名叫墨菲的美國空軍上尉工程師認為他的某位同事是個“倒黴蛋”,不經意說了句玩笑話:“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讓他去做就一定會弄糟。”這句話迅速流傳開來。在流傳擴散的過程中,這句笑話逐漸失去了它原有的局限性,演變出一些其他的意涵豐富的話,比如:“東西越好,越不中用”,“別試圖教豬唱歌,這樣不但不會有結果,還會惹豬不高興”,“任何事都沒有表麵看起來那麼簡單”,等等。莫存僥幸心理

人們越是盡量避免可能發生的惡果,實際上往往越會發生,這就是墨菲定律的本質意義。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觀上存在著一種錯誤的做法,或者隱藏著發生某種事故的可能性,那麼不管其可能性有多小,概率有多低,如果不斷重複去做,結果總難免會導致大的事故或禍患發生。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發射架上升空,僅僅73秒後就突然爆炸,價值12億美元的航天飛機被炸成碎片墜入大西洋,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其中包括美國第一位參加航天飛行的普通公民——37歲的中學女教師麥考利夫。在經過4個月的調查後,事故調查委員會確認,“挑戰者”號爆炸的原因居然是一個小小的O形圈,它在低溫下會失去彈性。美國宇航局的工程師們認為這個小問題無足輕重,結果卻釀成了大禍。

7年之後,2003年2月1日上午,“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返回途中在佛羅裏達上空解體,機上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事後發現,造成航天飛機解體墜毀的“罪魁禍首”仍然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原因——“哥倫比亞”號在發射後不久,外部燃料箱一塊絕緣泡沫碎塊發生了脫落。美國航天飛機的兩次失事堪稱墨菲定律的經典例證。航天飛機是一個有著數萬個部件的高端產品,如此複雜的係統出事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每一次事故之後,積極尋找事故原因,以減少差錯的發生,防止下一次事故的發生。

“認為小概率事件不會發生”是導致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的根本原因。墨菲定律重視的是可能性,包括小概率事件,它強調事物的變化及不確定性。因此,我們亟需拓展自己的思維和觀察的視野,提高警惕,防患於未然。

在生活中,自行車走機動車道,摩托車走人行橫道,汽車在馬路上隨意掉頭,行人闖紅燈等違規事例屢見不鮮。可以說每個人心裏都很清楚這樣做的危險性,但卻還要明知故犯。這幕後的主謀到底是什麼呢?僥幸。

人們在十字路口準備過馬路時,往往會忽略交通規則。紅綠燈指揮著車輛,站崗交警也指揮著行人,我們應該按“紅燈停,綠燈行”的指示過馬路,而不是抱著僥幸的心理:反正沒有車輛,趕緊跑過去就是了!或者想:我才沒那麼倒黴呢!有很多交通事故就是因為司機駕車的一時疏忽和不注意造成的,或者是司機酒後駕車神誌不清造成的。他們通常也都是抱著種種僥幸的心理,而最後都釀成一個個無可挽回的悲慘結局。

“墨菲定律”忠告人們:小概率事件在一次活動中的發生是偶然的,但在多次重複性的活動中發生是必然的,不要存在僥幸心理。

如果你不想讓壞事情發生,那麼你不要試圖去做任何有可能引起它發生的事情,任何一個微小的失誤都有可能給我們帶來持續的災難和損失。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僥幸。

〖〗因果定律

——改變了思維,就能改變了生活

因果定律又可稱為因果法則,是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來的,被認為是人類命運的“鐵律”。

有因才有果,每一個結果的產生都有一個特定的原因或者多個原因。換句話說,當你看到任何現象的時候,你不用覺得不可理解或者奇怪,因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必有其原因。你今天的現狀是你過去種下的“因”導致的“果”。

人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是“因”,都會產生相應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麼“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壞的,那麼“果”也是壞的。人隻要有思想,就必然會不斷地“種因”,種“善因”還是“惡因”由人自己決定。所以無論什麼時候,都必須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個想法會引發什麼樣的語言和行為,這些語言和行為又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出現。改變了思維,就改變了生活

按照因果定律所揭示的道理,你生活的方向以及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情都由你的思維方式所決定,由此刻你大腦裏正在進行的思維所決定,無論它們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建設性的還是危險的。其中最好的消息就是:如果你改變了思維,你就改變了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當人們解決問題時,時常會遇到“瓶頸”,從而束縛了自己。這是由於人們隻在同一角度停留所造成的,如果能換個角度考慮問題,情況就會有所改觀。

生活中有些人,每逢遇到挫折時總是武斷地認為自己的水平、能力有限,進而自暴自棄,而不去積極開啟就在眼前的另一扇窗子,看不到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機會其實就在眼前,結果錯失良機。由此可見,走向失敗的人,其實是因為喪失了一個又一個的機會,才讓人生道路變得艱難而淒苦的。因此,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無法解決時,就要嚐試改變自己的思維,轉入另外一條發展道路上,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一位年輕的媽媽想對剛買的嬰兒床進行一番改造,使它能和自己的大床並在一起,這樣就可以省去夜裏的擔心和麻煩。結果,她拆除小床的護欄時遇到了麻煩。她想按照床的設計,保留一個可以上下伸縮的護欄,而拆除那個固定的護欄,可是那個固定的護欄還起著對床的支撐作用,一拆掉,整個床就散了,這件事隻好不了了之。直到有一天,站到床的另一麵,這位媽媽才突然發現,由於小床和大床並在了一起,所以有沒有移動護欄都是無所謂的,而這個護欄因為在設計時並不起支撐作用,拆了以後,小床依然牢固,問題因此得以解決。如果她不換一種方式,她可能總也看不到這一點,而使自己陷入煩惱。改變思維,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往往能夠帶來新鮮的感覺,帶來另一種分析結果。有些複雜的事物,你換一個角度去觀察,它就會變得簡單明了;有些看似複雜的事物,你變換了看它的位置,則能看到其蘊涵的豐富含義。所以,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往往能夠帶來思維和分析方式的“升華”。王凱因病住院做手術,結果第一次手術失敗,原因是主刀大夫居然是個實習生,第一次握刀,可能由於緊張或者技術不精而導致這個結果。大家都到醫院看望,對醫院的行徑忿忿不平,有出主意狀告醫院的,有要求轉院的,也有要求賠償的。王凱心情沉重,躺在病床上一言不發,眉頭緊皺。他的一個朋友對他說:沒關係,就在這裏做第二次手術,第一次手術失敗了,醫院肯定要高度重視,派一名業務骨幹給你主刀,而且對你肯定會特別精心地護理,手術肯定能圓滿成功。王凱聽了,眼睛一亮,微微點頭,同意了朋友的建議。果然,醫院在第二次手術時請來了省裏著名的專家親自主刀,結果非常成功。我們看問題時往往隻從習慣的角度出發,而不善於轉換位置,因為我們腦子裏充滿了定向思維。就像在腦筋急轉彎裏問1+1在什麼情況下不等於2?很多人都會說1+1在什麼情況下都得等於2。正確答案是,在算錯的情況下1+1不等於2。其實,這個簡單的腦筋急轉彎,揭示了非常深刻的道理。如果按照一般的角度看問題,1+1鐵定了等於2,但如果跳出了這個思維定式,答案就會出現另一種情形。當一個人的思路受到牽絆時,往往不能十分清楚地找尋到一切問題的根源——邏輯。要想找到邏輯,就要跳出習慣上的桎梏,避開思路上的習慣,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當你思考問題時,不妨也可以“避開大路,潛入小徑”,也就是說,躲開那些熱門的問題,而把眼光轉向那些不被人們重視的角落。一條發展道路被封死了,不必絕望。如果能夠在新的發展道路上全力以赴,那麼,取得巨大的成功,也並非異想天開。

一個人在漫長的一生中,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危機,這時,如果對未來感到絕望以致灰心喪氣、一蹶不振的話,那麼你就再也無法爬起來。然而,隻要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改變你的定向思維,你會發現成功可能就在轉彎處。

〖〗彼得原理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每個組織都是由各種不同職位、等級或階層的排列組成的,每個人都隸屬於其中的某個等級。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進行研究後得出的一個結論,即:在各種組織中,雇員總是趨向於晉升到其不稱職的職位。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的原理。

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卻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卻無所作為。

對於一個組織來說,一旦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因此,這就要求改變單純的“根據貢獻決定晉升”的企業員工晉升機製,不能因某人在某個崗位上幹得很出色,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無法很好地發揮他個人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本人的獎勵,反而會使其無法很好地發揮才能,也給企業帶來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