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個人來說,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著不停的升職,但不要將“往上爬”作為自己的唯一動力。與其在一個無法完全勝任的崗位上勉力支撐、無所適從,還不如找一個自己能遊刃有餘的崗位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世界上每一種工作,都會碰到無法勝任的人。拋棄本職工作,盲目地追求別人頭上耀眼的光環,最終可能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隻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久居河邊的一隻青蛙,對自己四條腿用力、一蹦一跳的的走路方式極為不滿,看那些人,兩腿直立行走,又高級又瀟灑,要能像人那樣走路該有多好啊!
於是青蛙不停地到河邊的寺廟中去拜佛許願,盼望有朝一日能像人一樣走路。年複一年,青蛙的誠意終於打動了神靈。青蛙的願望實現了。
青蛙驕傲地站了起來,邁開兩條長腿(原先的後腿),大步流星地走了起來,可是它莫明其妙地離河邊越來越遠,怎麼也走不回水邊去,也無法再捕捉到食物,饑渴難當的青蛙終於死掉了。
原來,青蛙站起來走路後,它的眼睛卻隻能望見後麵,腿往前走,眼往後看,這樣的怪物自然無法生存。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盲目地追求不適合自己的東西,到頭來可能演化成一出悲劇。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你隻有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否則,也會像這隻學人走路的青蛙一樣,落得悲劇收場。小王是一個成功的銷售人員,學曆雖然不高,但非常努力,加上口才了得,顧客網絡廣闊,因而個人銷售成績非常好,多年來都是公司最佳銷售員。公司因此提升他到主管職位,領導一整隊銷售人員。
小王到任後,問題出現了。由於他領導及執行能力不強,而下屬又不認同他的做事方式及政策,公司也不滿他未能提高整體銷售業績,因此他麵對很大的壓力,漸漸地信心受到打擊,工作士氣低落。更大的問題是,他發現自己無路可退,降級再擔任原來的銷售員職位,等於抹殺了自己以往的成就。去別的公司求職,自己的學曆及近年表現又不出色。更糟的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公司計劃裁員,自己變成了高危一族,惶恐終日,工作表現也就更加糟糕。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著不斷晉升,但也要考量自己的能力,隻有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才能實現自己最大的價值。案例中的小王,本來可以在低一級的職位上遊刃有餘地施展自己的才能,現在卻不得不處在一個自己所不能勝任的但是級別較高的職位上,惶惶終日。這種狀況對於個人和組織雙方來說,無疑都沒有好處。
彼得原理在這個社會上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一個甘於忍受不適合的位置帶來的煎熬的人,將會附帶忍受更多的痛苦。所以,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認清自己,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妄自菲薄,這才能真正地發揮自己的作用,也才能真正地在工作中體味到快樂,當然,這一點也不僅僅局限於工作中,其他環境和條件下也同樣適用。
〖〗馬太效應
——成功是成功之母
《聖經·新約》中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便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裏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它的寓意是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20世紀60年代,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將“馬太效應”歸納為:任何個人、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麵(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累積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成功是成功之母
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名言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絕對的。對於那些在挫折與困難中掙紮的人們來說,對於那些屢嚐失敗苦果的人們來說,或許它能起到激勵人心的作用。可是,試想一下,如果你屢戰屢敗,從未嚐到過成功的甜頭,你還有必勝的信念嗎?所以更多的時候,失敗是失敗之母,而非成功之母。
例如,當一個滿懷壯誌的人去參加考試,失敗時他會鼓勵自己下次再努力,當再次參加又失敗,第三次、第四次……多次失敗後仍然有毅力繼續拚搏的人又會有多少呢?有時,失敗會激發人的潛能,使他一鳴驚人,使他取得輝煌的成就。但是,要知道,失敗更會使人頹廢,一次不會,兩次、多次後,激情不再時,成功不再可能回來,再去嚐試也隻會是徒勞。因為經過多次失敗之後,人就會喪失信心,甚至再也沒有勇氣嚐試了。而越沒有信心就越容易失敗,形成惡性循環,所以成功就很難實現了。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你越成功,你就會越有自信,也就會越容易成功。一言以蔽之,成功是成功之母!近代物理學的先驅伽利略不僅在力學而且在天文學方麵也有著突出的成就和貢獻。1609年,他製成了一架簡陋的管狀儀器,用它可以看到放大了的物體,隨後他又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增大放大倍數,終於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遠鏡。這隻是一個開端。隨後他又用這架望遠鏡觀察天象,發現了月亮上的山穀、木星的四個最大衛星、金星的盈虧、太陽黑子和太陽的自轉等一係列天文現象。這為哥白尼的日心說提供了有利證據。而這一切貢獻不能不歸功於他當初望遠鏡的成功研製。其實不僅是伽利略,牛頓的經典力學、焦耳的能量守恒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一係列著名理論及定律,都是在一個個小成功的基礎之上繼續深入研究而得出的。正是在正確經驗的指引下,這些成功者們才找到了走向輝煌的捷徑。
但我們也不能盲目地追求成功,設定“一口吃個大胖子”的期望值隻會阻礙自己成功。掌握“點滴成功激勵”的方法,才能真正實現成功是成功之母。如針對某些家長對成績差的孩子要求過嚴,一位教師指出,“為什麼非要考100分?孩子假如這次隻考了50分或60分,下次你就讓他考62分行不行,隻要不斷進步,就是一次成功。”
強者總是“循序漸進”變強的,“中國飼料大王”劉永行在創業初期和兄弟在街上賣小雞,難道這種收獲僅僅是錢嗎?嚐試的成功帶來的價值要遠遠超過金錢本身。如果一個人期望值過高,他很可能一無所獲。
製定最有可能實現的目標,這是成功的明智選擇。每天進步一點點,讓成功成為成功之母。
〖〗犬獒效應
——不經曆挫折的成功不堪一擊
犬獒效應源自於獒的生存法則。
其實,獒在剛出生時,也隻不過是一種普通的犬。當年幼的犬長出牙齒並能撕咬時,主人就把它們放到一個沒有食物和水的封閉環境裏,讓這些幼犬互相撕咬,最後剩下一隻活著的犬,這隻唯一幸存的犬被稱為獒,而十隻犬才能產生一隻獒。
對於這些犬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生存下來。而對於彼此之間存在激烈競爭的我們而言,處境與這些犬一樣,也是生存之戰。
犬獒效應啟示我們:困境中蘊藏著機遇,主動迎戰並在競爭中越戰越勇的人才能成為強者。不經曆挫折的成功不堪一擊
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境,如果陷入困境不能自拔,便會痛苦萬狀,如果你有積極樂觀的心態,轉變看問題的角度,困境不但不會束縛你的手腳,相反,你的人生還會得到更大的提高。
聞名世界的女作家海倫·凱勒年幼時因為一場大病失去了視力、聽力和說話的能力,但是她卻堅強地在黑暗中伸出雙手奮力抗爭,終於成為有影響力的作家與社會活動家;貝多芬在中年時喪失了聽力,這對於一個作曲家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但是他沒有在無聲的世界中意誌消沉,而是堅持創作,譜寫了不朽的名曲,也譜寫了生命的壯歌……
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卓越與出色的人,往往不是得到了上天更多的恩賜,相反是經曆了更多的磨難。人往往會由挫折和苦難得到更大的考驗和提高。吃點苦,受點挫折,會讓我們學會更加堅強、勇敢地麵對人生的無限挑戰。從前,在一座寺廟中有一個小和尚。他從小就出家了,是寺裏的和尚們把他撫養長大的。他很勤勞。每天天還蒙蒙亮,他就要去擔水、打掃,做過早課後要去寺後的市鎮上購買寺中一日所需的日常用品。回來後,還要幹一些雜活,晚上還要讀經到深夜。就這樣,他過了十年。
有一天,小和尚有了點空,就和其他小和尚在一起聊天。他發現別的小和尚都過得很清閑,隻有他一個人整天忙忙碌碌。他發現,雖然別的小和尚偶然也會被分派下山購物,但他們去的是山前的市鎮,路途平坦而且也比較近,買的東西也都是比較輕便好拿的。而十年來方丈一直讓他去寺後的市鎮,要翻越兩座山,道路崎嶇難走,回來時肩上還要背著重重的米或者油等很重的東西。小和尚很奇怪,他就跑去問方丈:“為什麼別人都比我自在呢?沒有人強迫他們幹活讀經,而我卻要每天都幹個不停呢?”方丈沒有回答,隻是微笑。
第二天中午,當小和尚扛著一袋小米從後山走回來時,發現方丈正在等著他。方丈把他帶到前門,自己就在那裏坐下讀經,讓小和尚在旁邊等著。太陽快要下山了,前麵山路上出現了幾個小和尚的身影,當他們看到方丈時,一下愣住了。方丈問那幾個小和尚:“我一大早讓你們去買鹽,路那麼近,又那麼平坦,怎麼回來的這麼晚呢?”
幾個小和尚麵麵相覷,說:“方丈,我們說說笑笑,看看風景,就到了這個時候。十年了,每天都是這樣的啊!”
方丈又問站在自己身旁的小和尚:“寺後的市鎮那麼遠,翻山越嶺,山路崎嶇,你又扛了那麼重的東西,為什麼回來的還要早些呢?”小和尚說:“我每天在路上都想著早去早回,因為肩上的東西重,我才更小心地走,所以反而走得又穩又快。十年了,我已經養成了習慣,心裏隻有目標,沒有道路了。”
方丈聽了他這一番話,就笑了,說:“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標上了。隻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煉一個人的心誌啊!”
這個當年的小和尚就是後來著名的玄奘法師。在去西方取經的路上,雖然艱險重重,他的心卻一直閃著執著的光。他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完成了自己神聖的使命,成為曆史上有名的大法師。人生經曆一些必要的坎坷,能強健“心誌”,以後遇到更大的波折也不至於脆弱得不堪一擊。
如果你也想擁有不同凡響的人生,那麼就不要拒絕那些困難和艱辛,因為這些都是通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階梯。
〖〗戈森定律
——不要盲目重複以往的成功經驗
生活中,人總是會覺得喝下的第一杯水最解渴,第二杯就差了一些,如再喝第三杯、第四杯,非但不解渴,反而會脹得難受。
這個現象雖然普通,但卻揭示了一條重要的經濟學定律。1854年,德國經濟學家赫爾曼·海因裏希·戈森就根據這種現象提出了他關於人的享受規律的重大發現:如果我們連續不斷地滿足同一種享受,那麼這同一種享受的量就會不斷遞減,直至最終達到飽和。這種連續享受或重複享受時出現的享受量遞減的規律性,後來被稱為邊際效用遞減法則,又叫戈森定律。不要盲目重複以往的成功經驗
現代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的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時刻都在發生著變化,一個人若不能以更寬廣的心靈,跳脫出自己原有世界觀的局限與束縛,就不容易在快速發展與改變的社會競爭中掌握先機。也就是說,若是我們還停留在既有的成功架構中,盲目重複以往的成功經驗,很可能就要麵對被淘汰的命運。山腳下的樹林裏住著一群猴子,聰明的猴子阿三就是其中的一員。因為樹林不是很大,猴子們總是會因為野果的有限而餓肚子。有一天,阿三想到:在半山腰的那片樹林也許會有果子吃。於是阿三就和幾隻猴子一起爬到了半山腰。果然,因為到山腰裏來采野果的動物比山腳的樹林裏要少得多,所以它們很快找到了足夠的野果,美美地吃了一頓。過了一段時間,半山腰的果子也不夠吃了,阿三又想:在更高的山頂一定會有更多更好的果子。
於是,阿三向山的更高處攀登。隨著高度的增加,一路上越來越冷;而阿三期待的果樹林卻一直沒有出現。猴子阿三想,既然我上一次往山上爬就找到了更多的果子,這一回這麼做應該也不會有錯。於是它堅持向上爬,絲毫沒有注意到身邊的樹木已經越來越少,而天氣也越發寒冷。
過了幾天時間,阿三終於來到了山頂。這裏覆蓋著皚皚白雪,四周根本沒有果樹,隻有零零星星的幾棵雪鬆。此時,阿三想回到山腳,卻因為精疲力竭而倒下了。兩次同樣的嚐試,為什麼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其實我們可以將猴子阿三的失敗歸結為“經驗陷阱”:初次的成功往往存在著很大的偶然性,也隱藏著潛在的危險,盲目重複過去成功的經驗,其結果往往注定是失敗的。
那麼怎樣才能擺脫“經驗陷阱”,獲得持續的成功呢?關鍵就在於擺脫傳統思維,打破常規,不被任何條條框框所束縛,更不要被任何經驗、習慣所製約。在今天這個高速發展、瞬息萬變的社會裏,過去成功的經驗,往往就是此刻失敗的根源,隻有隨時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不讓經驗左右自己,才能避免失敗,贏得成功。
〖〗奧卡姆剃刀定律
——成功源自簡單
14世紀初期,英國邏輯學家、聖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的威廉提出了奧卡姆剃刀定律,他說:“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概括來說,就是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這把“剃刀”出鞘後,剃禿了幾百年間爭論不休的經院哲學和基督教神學,使科學、哲學從神學中分離出來,引發了歐洲的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同時,這把剃刀使很多人受到了威脅,被認為是異端邪說,威廉本人也受到傷害。然而,這並未損害這把刀的鋒利,相反,經過數百年的磨礪變得越來越快,並早已超越了原來狹窄的領域,具有了更加廣泛、豐富和深刻的意義。
奧卡姆剃刀的含義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保持事情的簡單性,抓住根本,解決實質問題就好,我們不需要人為地把事情複雜化,這樣我們才能更快、更有效率地將事情處理好。而且多出來的東西未必是有益的,相反更容易徒增麻煩和煩惱。成功源自簡單
如果你認為隻有焦頭爛額、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以取得成功,那麼,你錯了。複雜隻會造成浪費,而效能則來自於簡單。在你做過的事情中,可能絕大部分是毫無意義的,真正有效的活動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們通常隱含於繁雜的事物中。找到關鍵的部分,去掉多餘的活動,成功就會變得很容易。
這裏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日本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收到客戶抱怨,買來的肥皂盒裏麵是空的。於是他們為了預防生產線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工程師想盡辦法發明了一台X光監視器去透視每一台出貨的肥皂盒。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另一家小公司,他們的解決方法是買一台強力工業用電扇去吹每個肥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沒放肥皂的空盒。同樣的事情,采用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辦法,你認為哪個更好呢?
對於現象,最簡單的解釋往往比複雜的解釋更正確,因此,如果你有兩個類似的解決方案,請選擇較簡單的那個。這裏所提到的其實就是馭繁於簡。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所以“奧卡姆剃刀定律”給我們的啟示是值得深刻記憶的。隻要我們能勇敢地拿起“奧卡姆剃刀”,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我們就會發現人生其實很簡單,成功離我們也並不遙遠。一家百貨商場,雖地處鬧市中心,地理位置也不錯,但總是門外車馬喧嚷,而店內冷冷清清,許多人都是從店門前的大街上匆匆而過,很少有人進店駐足。沒有顧客,商場的生意就一直很清淡。經理對此一籌莫展。一次,經理的朋友偶然路過商場,聽經理歎息著說了商場的慘淡經營後,朋友沉思良久,笑著對經理說:“要讓過往行人都能到你店裏來看看並不難,有一麵鏡子就行了。”
經理半信半疑,但還是按照朋友的吩咐,在臨街的牆上裝上了一麵僅幾個平方米的鏡子。鏡子的上方,用紅紙貼了一行大字:朋友,請注意您的儀容!鏡子的下方貼了一行小字:店內備有免費的木梳。
當許多人又從商場門前經過時,會不由自主地走到鏡子前照一照,然後就踅進了商場梳理頭發,如果需要打鞋油,鞋刷備有十幾把,可以免費使用,但各種鞋油店內卻在櫃台上銷售。
商場內的人一下子擁擠起來,有買鞋油就地擦鞋的,有買發膠就地梳理頭發的,有買口紅對著店裏的鏡子塗抹的,當然,店內的護膚品、日用小百貨等也銷量激增,商場的生意一下子就火爆了起來。一麵鏡子,就把匆匆而來的路人“照成”了店內購物的顧客,成功有時就是這麼簡單。
所以,我們在處理事情時,應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學會砍削與本質無關的工作,抓住根本,用最簡略的方式對問題進行表述和解決。複雜是成功的大敵。我們能夠越簡潔地執行我們的計劃,就能夠越有效地實現我們的目標。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為完成每一項任務尋找更簡便、更高效的方法。
麵對紛繁複雜、變化萬千的表象,要先動腦,想想這件事情能不能用更簡單的方法去做,而不是急急忙忙去動手,以致白白忙碌了半天,卻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拿起手中的“剃刀”,去偽存真、刪繁就簡、直指問題的實質,成功自然就會“浮出水麵”。
〖〗青蛙效應
——居安思危,不做溫水裏的青蛙
“青蛙效應”源自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所進行的一次著名的“青蛙試驗”:他們將一隻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裏,青蛙立即觸電般地躥了出去。後來,人們又把它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裏,任其自由遊動。然後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卻因惰性而沒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後來熱度難忍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
科學家經過分析認為,這隻青蛙第一次之所以能“逃離險境”,是因為它受到了沸水的劇烈刺激,於是便使出全部的力量跳了出來;第二次由於沒有明顯感覺到刺激,於是便失去了警惕,沒有了危機意識,它覺得這一溫度正適合,然而當它感覺到危機時,已經沒有能力從水裏逃出來了。
青蛙效應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若一個人久久沉迷於無變化、安逸的生活時,往往就會忽略周遭環境的變化,當危機到來時就會像那隻青蛙一樣坐以待斃。
回顧一下過往,當我們遭遇強烈的挫折和困難時,往往會激發自己的潛能;可一旦趨向平靜,便耽於安逸、享樂、奢靡、揮霍的生活,從而不斷遭遇失敗。因此,“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思想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居安思危,不做溫水裏的青蛙
環境是我們每一個人生存的空間,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空間。麵對競爭環境的變遷,為什麼有的人能應付自如,獲得生機,而有的人卻步履維艱,慘遭淘汰?其原因從青蛙試驗裏可見一斑。變化的環境,如同逐步加熱的水溫,有些人敏感性強,及時覺察,積極應對,因而處危不驚,應變自如,擺脫危機;可有些人感覺麻木,抱殘守缺,得過且過,圖一時之快,到了積重難返之時,就難逃青蛙的厄運了。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後,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並把他送回越國。
其實勾踐並沒有放棄複仇之心,他表麵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並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磨煉意誌,安逸反而會消磨意誌。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誌,所以他為自己安排了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隻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裏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嚐嚐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越國逐漸強大起來,並最終找到時機,滅掉了吳國。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終於東山再起,一舉滅吳的事跡,恰恰印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而吳王夫差卻陶醉於溫柔鄉裏不能自拔,缺乏憂患意識,可以說是落進了溫水煮蛙的陷阱,最終落得一敗塗地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