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居安思危,時時保持警覺,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或許也可以讓你從中受到啟發。在一座森林裏,有一隻狼臥在草地上辛苦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對它說:“天氣這麼好,大家都在休息娛樂,你也加入我們的行列吧。”
狼沒有說話,繼續磨牙,把它的牙齒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又奇怪地問:“森林這麼安靜,獵人跟獵狗都已經回家了,老虎也不在附近徘徊,又沒有任何危險,你何必那麼用勁地磨牙呢?”
野狼停下來回答說:“我磨牙並不是為了娛樂,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獵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時,我想磨牙也來不及了。而平時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時就可以保護自己了。”其實,我們做事就該這樣居安思危,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於手忙腳亂。要知道“臨時抱佛腳”是不行的。生活中常有人抱怨缺乏機遇,然而這種情況也並不少見:當升遷機會來臨時,哀歎自己平時沒有積蓄足夠的學識與能力,以致不能勝任,追悔莫及。因此,晴天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把雨傘準備好,免得在下雨天時不能出門;一個人的身體,平時就要好好地照顧,要運動,要保健,不能讓它受寒受暑,因為一旦生病了,可能就會積重難返,還會增加家人、朋友們的負擔。
總之,人的目光要放長遠,什麼事都應早做準備、早謀劃,在安逸的時候要想到,遇到危急時該如何處理,這樣或許不一定能把問題解決,但卻能把傷害降低,為自己找到出路。
〖〗從眾效應
——獨辟蹊徑,走出自己的路
一個老者攜孫子去集市賣驢。剛開始上路時,孫子騎驢,爺爺步行,有人指責孫子不孝;爺孫二人立刻調換了位置,結果又有人指責老人虐待孩子;於是二人都騎上了驢,一位老太太看到後又為驢鳴不平,說他們不顧驢的死活;最後爺孫二人都下了驢,徒步跟驢走,不久又聽到有人譏笑:看!一定是兩個傻瓜,不然為什麼放著現成的驢不騎呢?爺爺聽罷,歎口氣說:“還有一種選擇就是咱倆抬著驢走了。”
這雖然隻是一則笑話,但是卻深刻地反映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習焉不察的一種現象——從眾。從眾效應是指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做出判斷、形成印象的心理變化過程。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總是傾向於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態度,以證明自己並不孤立。研究發現,“人多”本身就是說服力的一個明證,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
“從眾效應”既包括思想上的從眾,又包括行為上的從眾。“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從眾效應本身並無好壞之分。所以,在現實生活中,要揚“從眾”的積極麵,避“從眾”的消極麵,努力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問題,既要慎重考慮多數人的意見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分析,而不是“牆頭一棵草,風吹兩邊倒”。獨辟蹊徑,走出自己的路
股神巴菲特在貝克夏·哈斯維公司1985年的年報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石油大亨正在向天堂走去,但聖·彼得對他說:“你有資格住進來,但為石油大亨們保留的大院已經滿員了,沒辦法,隻能把你擠出去。”這位大亨想了一會兒後,請求對大院裏的居住者說句話。這對聖·彼得來說似乎沒什麼壞處,於是,聖·彼得同意了大亨的請求。這位大亨攏起嘴大聲喊道:“在地獄裏發現石油了!”大院的門很快就打開了,裏麵的人蜂擁而出,向地獄奔去。聖·彼得非常驚訝,於是請這位大亨進入大院並要他自己照顧自己。大亨遲疑了一下說:“不,我認為我應該跟著那些人,這個謠言中可能會有一些真實的東西。”說完,他也朝地獄飛奔而去。一味盲目地從眾,可以扼殺一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能否減少盲從行為,運用自己的理性思維判斷是非曲直,並堅持自己的判斷,是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分水嶺。有時失敗離成功隻有一線之隔,獨辟蹊徑,你一定可以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美國作曲家蓋什文成就卓越,名聞遐邇,可是他還想跟法國著名作曲家、歌劇《茶花女》的曲作者威爾第學作曲。他遠渡重洋,來到巴黎。沒想到威爾第竟不領情,一口回絕了蓋什文的請求,並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你已經是一流的蓋什文了,何苦還要成為二流的威爾第呢?”生活中,我們太習慣於走別人走過的路。我們偏執地認為走大多數人走過的路不會錯。但是,回過頭來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的那些成功人士,他們中絕大多數人正是因為走了與眾不同的路才獲得了成功。成功可以複製,人生之路不能複製。漫漫人生旅途中,我們應該勇於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唯有這樣,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吃別人所不能吃的苦,做別人所不願做的事,所以才能享受別人所不能享受的。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我們常常見到很多人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是的,隻有在實際行動中擺脫“從眾效應”,才可能創造一個隻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當然了,一味固執己見也會讓自己與成功擦肩而過,我們也應該適時聽從、采納他人正確、中肯的建議。
〖〗蘑菇定律
——經曆並忍受苦難,才能走向成功
蘑菇生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隻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蘑菇定律就是據此而來的,具體是指,初入社會的人,常常會被置於陰暗的角落而不受重視,不但默默無聞,還要無端忍受各種批評和指責。蘑菇定律也叫“萌發定律”,絕大多數人都要經曆這個萌發過程。因為無論多麼優秀的人才,初次工作都隻能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這是一條必經之路,誰想從這一步跳過去,誰就會栽跟頭。
“蘑菇”的經曆對成長中的年輕人來說,就像蠶繭,是羽化前必須經曆的一步。很多年輕人走出校園時都抱著很高的期望,認為自己應該得到重用,應該得到豐厚的報酬,工資成了他們衡量彼此價值的唯一標準。一旦得不到重用,工資達不到預期,自己編製的夢想就會徹底破滅。這時就容易失去信心,失去工作的熱情,並消極地對待工作。
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都必然會經曆一些苦難,不能忍受苦難的人隻能擁有平庸的一生,能忍受苦難的人才能突出重圍走向成功。經曆並忍受苦難,才能走向成功
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過“蘑菇”的經曆,但這並不一定是什麼壞事,尤其是當一切都剛剛開始的時候,當上幾天“蘑菇”,能夠消除我們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讓我們更加接近現實,看問題也更加切合實際。要記住:經曆並忍受苦難,才能走向成功。湖畔有兩棵樹,一棵粗如熊腰,一棵細若手臂。給湖底清淤泥時,它們被鋸掉了。人馬離去,岸上就多了兩根樹樁。
一天,來了一個花木工人,要挖掉它們重新植樹。這時一個散步的老人走過來說:“大的不敢保證,小的一定會活。”花木工人看了看樹樁,沒有動,收起工具走了。
一年過去了,小樹樁上的嫩芽長成手指粗的枝條,大樹樁上的嫩芽長成了一叢灌木。花木工人很希望大樹樁上的嫩芽也長出粗壯的枝條來,他砍去多餘的枝條,留下最有希望的一枝,可是,一點都沒有用。3年後,這根抽過多次芽的大樹樁在最後一根枝條枯萎後,悄無聲息地死了。
有一天,散步的老人又來到這兒,花木工人遇見了他,很想解開心中的迷惑。老人說:“樹和人一樣,凡是早年受挫的人都是幸運的,他們還有從頭做起的時間,可以鼓起勇氣來不憂不懼地學一門東西,最後成為有用之材。到了四五十歲才災禍臨頭,就真正可憐了,他已沒有從頭做起的時間和精力。”其實,人和樹木是一樣的,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必須付出代價,經曆挫折,承受打擊,才能逐漸長大,並走向成熟。我們切忌因為心理不平衡而怠慢,也不必因為暫時的挫折而煩惱,而是要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繼續努力,這樣,幸運女神才有可能把成功的桂冠戴在我們頭上。
在我們被看成“蘑菇”時,一味強調自己是“靈芝”並沒有用,利用環境盡快成長才是最重要的。有些成功之士,正是因為遭遇逆境,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如蘇東坡晚年時,曾把自己平生最有成就的階段概括為“黃州、惠州、儋州”,而此三州正是他橫遭貶謫的放逐之所。
要知道,人生不可能處處坦途,一勞永逸,當遭遇困境時,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我們應對它的方法和態度。隻要有積極向上、不屈不撓的韌勁,“陰暗”的角落並非不能生長。可見,“蘑菇定律”用得其法,其實就是一種“成功法則”。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平安地度過“蘑菇時期”,把握以下要點,方可成功。
第一,不要好高騖遠。好高騖遠是現代人普遍具有的一種陋習,也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不要對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不要一開始就想得到重用,得到豐厚的待遇,更不能在要求得不到滿足時,牢騷、抱怨滿腹,那樣隻能使自己喪失信心,萎靡不振,“破罐子破摔”,永遠默默無聞。所以請認真對待你現在所從事的工作,並全力以赴地做好它,這是一切事業的開始,同時也可以為以後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堅持到底。很多人在經曆“蘑菇期”時最容易產生的念頭,就是放棄。但是,真正的成功,屬於堅持不懈的人。隻有認準目標,不斷堅持,積累一些可貴的經驗,才能厚積薄發為以後的成功做好鋪墊。
第三,適應環境。適應環境,千萬別等環境來適應你,做好單調的工作,有效地從做蘑菇的日子中吸取經驗,令心智成熟,才有機會幹一番真正的事業。
第四,適時地表現自己。在職場中,適時適地地表現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老板引進新人,大多希望新人有些新想法,能提出有創意的點子。所以及時和上司溝通、交流,彙報自己的成績,可助你早日擺脫“蘑菇定律”。但同時切忌鋒芒太露。
第五,自強自立。一個人在沒有成功時,往往會遭遇諸多不公平的待遇,不要停留在對這些問題的糾纏上。明智的做法是,自強自立,不斷增強自身實力,以實際行動來證實自己的價值。
〖〗投射效應
——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別人
古代一位喜歡吃芹菜的人,總以為別人也像他一樣喜歡吃芹菜。於是一到公眾場合就向別人熱情推薦芹菜,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笑話。但是生活中每個人都免不了犯類似這樣的錯誤,那就是“以己度人”。心理學上將這種“以己度人”稱為“投射效應”,即在人際認知過程中,人們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屬性、愛好或傾向等,常常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心理學家羅斯做過這樣的實驗來研究“投射效應”,即在80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中征求意見,問他們是否願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裏走動。結果,48名大學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園內走動,並且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樂意背,而拒絕背牌的學生則普遍認為,隻有少數學生願意背。可見,這些學生將自己的態度投射到了其他學生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種典型的“投射效應”。當別人的行為與我們不同時,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認為別人的行為違反常規;喜歡嫉妒的人常常將別人行為的動機歸納為嫉妒,如果別人對他稍不恭敬,他便覺得別人在嫉妒自己。
為了克服投射效應的消極作用,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做到嚴於律己,客觀待人,盡量避免以自己的標準去判斷他人。對方是否如我們所想象,隻有嚐試了才會知道。不要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別人
人們都喜歡擁有自己獨立思想,沒有人喜歡接受推銷,或被人強迫去做一件事。他們都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購買東西,或照自己的意思行動,希望別人在做事時征詢自己的願望、需求和意見,不喜歡別人妄下主張。但是有些人做事的時候往往忽略這一點,那是因為他們做事的時候,被一種占有和控製的欲望驅使著,想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別人,希望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從事。但是這種一意孤行的做法往往會落空,因為沒有人喜歡被他人支配。韓敖東專門從事將新設計的草圖賣給服裝設計師和生產商的業務。3年來,他每星期,或每隔一星期,都前去拜訪紐約最著名的一位服裝設計師。“他從沒有拒絕見我,但也從沒有買過我所設計的東西。”韓敖東說道,“他每次都仔細地看過我帶去的草圖,然後說對不起,韓敖東先生,我們今天又做不成生意啦!”
經過150次的失敗,韓敖東體會到自己一定是過於墨守成規,所以決心研究一下人際關係的有關法則,以幫助自己獲得一些新的觀念,找到新的力量。
後來,他采用了一種新的處理方式。他把幾張沒有完成的草圖挾在腋下,然後跑去見設計師。“我想請您幫點小忙。”韓敖東說道,“這裏有幾張尚未完成的草圖,可否請您幫忙完成,以更加符合你們的需要?”
設計師一言不發地看了一下草圖,然後說:“把這些草圖留在這裏,過幾天再來找我。”3天之後,韓敖東回去找設計師,聽了他的意見,然後把草圖帶回工作室,按照設計師的意見認真完成。結果呢?韓敖東說道:“我一直希望他買我提供的東西,這是不對的。後來我要他提供意見,他就成了設計人。我並沒有把東西推銷給他,是他自己買了。”
發生在湯姆醫師身上的一個例子也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湯姆醫師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一家大醫院工作,醫院需要新添一套X光設備,許多廠商聽到這一消息,紛紛前來介紹自己的產品,負責X光部門的湯姆醫師因而不勝其擾。
但是,有一家製造廠商則采用了一種很高明的技巧。他們寫來一封信,內容如下:我們工廠最近完成一套X光設備,前不久才運到公司來。由於這套設備並非盡善盡美,為了能進一步改良,我們非常誠懇地請您前來撥冗指教。為了不耽誤您寶貴的時間,請您隨時與我們聯絡,我們會馬上開車去接您。
“接到信真使我感到驚訝。”湯姆醫師說道,“以前從沒有廠商詢問過他人的意見,所以這封信讓我感到了自己的重要性。那一星期,我每晚都忙得很,但還是取消了一個約會,騰出時間去看了看那套設備,最後我發現,我愈研究就愈喜歡那套機器了。沒有人向我兜售,而是我自己向醫院建議買下那整套設備的。”事實證明,事先征詢意見比自己擅自作主張,把意見強加給別人要好的多。中國的聖人老子曾經說過一些話,對今天的人們也許還是會很有益處: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之王,是因為懂得身處低下;聖人若想領導人民,必須謙卑服務;聖人若想引導人民,必須跟隨其後。因此,聖人雖在上,而人民不覺其壓力;聖人雖在前,而人民不覺有什麼傷害。人各有誌,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當自己的意見與他人產生分岐時,你是經常自以為是,還是考慮他人的意見,很多人都會選擇前者,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者,他們更加愛麵子。而不尊重他人的意見,一是對自己不利,如果他人的意見是正確的,沒聽取就會得不到正確的信息,二是傷害他人的自尊心,造成人際關係上的負麵影響,每個人不可能萬無一失,事事通曉,何不用心考慮他人的意見?
總之,用強製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方法,你可能得到比你期待的更多。參考別人的意見,學習別人的方法,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尊重他人的意見,采納別人的意見,對雙方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我們做事切不可專橫,要給身邊的人多點友善,多點尊重,多份理解,多份聆聽,多份關懷。
〖〗法厄同行為
——剛愎自用等於自掘墳墓
“法厄同行為”是社會心理學概念,與“螳臂當車”的意思相接近。
在古希臘神話中,法厄同是太陽神赫利俄斯生活在人間的兒子。法厄同長成青年後,赫利俄斯對他許諾,讓他隨意索取一件禮物,做父親的一定會滿足他。話剛說完,法厄同就迫不及待地提出想駕駛父親的太陽車,因為那是他夢寐以求的願望。
太陽神聽到兒子的這個過分要求後,馬上後悔起來。年輕的兒子根本就不可能駕馭得了那噴著熊熊烈火的太陽神駒,堅持的話,隻能帶來不幸和災難。但法厄同就是不肯放棄他毫無理智的請求,由於太陽神已經承諾給了兒子,隻好無可奈何地同意了。
法厄同跳上馬車,高興地抓起韁繩。四匹長翼的神馬看到換了駕馭它們的人,野性複蘇了。它們拉著車子離開了原來的軌跡,無論法厄同怎樣使勁拉扯韁繩,神馬也絲毫感覺不到他微小的力量,後來幹脆拉著車子毫無目標地狂奔起來。神馬跑到哪裏,大火就燒到哪裏,所有的森林、城市、生靈都將毀於一旦。
眾神之父宙斯擔心他的奧林皮斯山也被大火吞噬,就發出閃電擊中了這個不自量力的少年。不理智、無理性的法厄同就像流星一樣,掉進了厄裏達諾斯河。
後來,人們就常常把不聽勸告、不自量力的行為稱為法厄同行為。
這一效應告訴我們,行為是不能違反限製的,做事更要量力而行。剛愎自用等於自掘墳墓
剛愎自用的人,一般都有一定的能力,在自己的工作、事業上也取得過一定的成績,因而常常自大自傲,自我感覺良好,甚至達到了自我陶醉、不可一世的地步。其實,剛愎自用往往等於自掘墳墓。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公元228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他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係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並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紮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但是馬謖到達街亭後,卻沒有按照諸葛亮的指示部署兵力,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當時,副將王平提出:“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自潰。請主將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馬謖不但不聽勸阻,反而自信地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有時都請教於我,而你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知何兵法?”接著又洋洋自得地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後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布於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王平再次諫阻,馬謖卻仍然固執己見,將大軍布於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蜀將馬謖占領街亭,立即派驍勇善戰、曾多次與蜀軍交鋒的張郃領兵抗擊,張郃進軍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圍困於山上,然後縱火燒山。蜀軍饑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張郃命令乘勢進攻,蜀軍大敗。馬謖失守街亭,戰局驟變,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
諸葛亮總結此戰失利的教訓,痛心地說:“用馬謖錯矣。”為了嚴肅軍紀,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馬謖剛愎自用,違反諸葛亮的指令,在山上紮營,是丟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丟失,讓蜀漢軍隊喪失了繼續進取陝西的最好時機,作為將領,馬謖需要負主要責任,因此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也就不足為奇了。
剛愎自用的人大都是比較頑固、偏執的人。他們對自己的眼光和能力從來都不懷疑,有時明明是自己錯了,卻怎麼也不承認;有時明明是自己把事情搞得很糟,但就是不認賬;有時明明是自己的指導思想出了問題,卻偏偏說是他人將他的思想理解錯了……其實,剛愎自用不聽他人勸告,往往會使很多人在錯誤的道上越走越遠,以至於與自己初始的奮鬥目標南轅北轍。
總之,剛愎自用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壞毛病,它會使人越來越不知天高地厚,離真理越來越遠,離失敗越來越近。那麼,怎麼才能糾正或消除剛愎自用這一壞毛病呢?
第一,要謙虛,虛榮心不要太強,應盡量多聽取別人的意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第二,學會理解別人,體貼別人,這樣就能少一分盲目和偏執。要善於發現別人見解的獨到性,這樣才能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觀察問題,這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無論如何,不能一聽到不同意見就勃然大怒,更不能利用權勢將他人的意見打壓下去,這樣做是缺乏理智的表現,其結果百害而無一利。
第三,學會尊重他人。尊重領導,人們一般都很容易做到,而尊重被自己領導的人,卻很難,什麼叫尊重?就是認真地聽取別人的意見,對的要吸收,並要在行動上加以改正,即便是不對的,也要耐心聽,耐心地解釋,做到不狹隘、不尖刻、不勢利、不嫉妒,從而將自己推到一個新的思想修養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