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心靈的修煉
〖〗除草原則
——時常自省,方可保持心靈純淨
我們都知道,花園裏的雜草不需要專門的照料和養分,自己就能長得非常茂盛,如果任其自由發展,花園就會“雜草叢生”,逐漸荒蕪。所以,一個漂亮的花園必須時常進行除草,所謂“時時勤拂拭”。而人的雜念和妄想就像花園裏的雜草。相反,正見和善念就像花園裏的花朵,必須細心種植栽培,才能生長得更好。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誘惑多多,人生麵臨著各種考驗。麵對人生、事業、名利、情感,如果讓喧囂的繁華遮住了雙眼,如果讓紛亂的誘惑蒙蔽住了耳膜,我們的心中就會雜草叢生,此時若不能及時、認真地做自我審視與剖析,心靈的領地很快就會荒蕪,並遍及全身。
所以,我們要經常為自己的心靈打掃和除草,保持其純淨,經常為自己加油,讓積極打敗消極,讓高尚打敗鄙陋,讓真誠打敗虛偽,讓寬容打敗褊狹,讓快樂打敗憂鬱,讓勤奮打敗懶惰,讓堅強打敗脆弱,讓偉大打敗猥瑣……這樣就會為正見善念騰出更多更大的空間,就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使雜亂的心變得清淨,從而告別煩惱和困惑。時常自省,方可保持心靈純淨
孔子有個學生,叫曾參,家境貧苦,以砍柴種地為生。不過他很受孔夫子的賞識,孔子把中庸之道的精髓傳授給了他。他在儒家是一個響當當的人物,孟子也不過是他的一個再傳弟子,這個人就是曾子。曾子為人內向,貌似遲鈍,但忠厚老實,處事謹慎,尤其是他的孝心,有口皆碑。他曾言:“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慎而無咎。”他還認為賢士要以弘揚仁道為己任,不要怕犧牲。
就是這樣一個道德高尚、美玉無瑕的人,還要“吾日三省吾身”,那我們又當如何?
有人說:“心靈不會是一塊閑置的空地,你不種莊稼,它就會生長雜草。”是的,每個人的內心,都好比一個花園,時間的積澱會讓心靈裏長滿各種各樣的“雜草”:追名逐權,落井下石,唯利是圖……它們隱藏在燈紅酒綠的生活中,隱藏在衣著光鮮的背後。隻有定期“除草”,才不至於使思想和心靈的花園中“雜草叢生”,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才能更好地享受工作的快樂和生活的幸福。不然,就會犯錯誤,幹出蠢事、傻事或壞事,使人生的道路充滿坎坷。有一部電影講述了紐約一位極其精明、詞鋒銳利的律師的故事,這個律師常常能將別人看似無望的官司打贏。
在法庭上他能言善辯,在生活中,他與家人的交流也像是打官司。孩子哪怕打翻一杯果汁,也會被他像犯人一樣審訊,並常在和孩子訓話完畢後加上一句:“看!我贏了!”
後來有一天晚上,這位律師去買香煙卻不幸遇上槍匪,被擊中兩槍昏死過去!
當在醫院醒過來的時候,他什麼都不記得了,甚至連他的家人也不認得。更嚴重的是,他癱瘓了,隻能癱睡在床上,甚至連話也不會說。
因此,他必須重新學習,學習講話、學習走路。簡單的說,重頭開始學做人。
過了一段時日,他的意識漸漸清楚。他重讀自己以前的案子,卻嚇呆了:“為什麼我會為了打贏這場官司,而昧著良心,處心積慮?”電影裏的律師不過是一麵鏡子,借給我們照見自己。現實生活中,我們幾乎沒有機會重頭開始學做人,但如果有一天,你我已不再是如今的你我的時候,我們到底會對自己過去的所做所為給予怎樣的評價呢?會不會也問自己:“我為什麼當初會昧著良心做這件事呢?”
不必一定要行到水窮處時,我們才來思索是否應該重新來過。人的一生總有許多的轉折和價值取向的轉變,“除草原則”要我們時時檢討,不時自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人生腳步。“吾日三省吾身”,就一定能夠昂首挺胸,一步步走得踏實。
〖〗安慰劑效應
——遠離消極的心理暗示
安慰劑,是指不含任何藥理成分的製劑或劑型,外形和真藥很像,實際成分不過是蒸餾水、葡萄糖或澱粉之類。1955年,美國科學家亨利·K·比徹對15種安慰劑做了臨床試驗,他的結論是:在一般情況下,35%的病人在使用安慰劑後病情能得到有效改善。這種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就是所謂的安慰劑效應。
專家分析,安慰劑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能夠穩定病人的情緒,給病人積極的心理暗示,並通過精神影響肉體,從而發揮治療作用。
一個性質完全相反的效應亦同時存在——反安慰劑效應。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令病情惡化。這是由於接受藥物的病人對於藥物的效力抱有負麵的態度,因而抵消了安慰劑效應,出現了反安慰劑效應。這個效應並不是由所服用的藥物引起的,而是基於病人心理上對康複的無望。
綜上所述,在生活中懷有陽光的心態和積極的信念是非常重要的。遠離消極的心理暗示
生活中,雖然有很多人都知道安慰劑效應的原理,但卻很少有人去思考它真正的含義。如果說積極的思考可以讓你擺脫憂鬱,甚至讓你受損的膝蓋複原,可想而知消極的思考對你的生命會產生什麼影響。1974年,克裏夫頓·米德醫生遇到了一位名叫山姆·朗德的病人,這位病人是位退休的鞋貨推銷員,罹患了食道癌。這樣的病在那個時候完全沒有存活的幾率。朗德接受了治療,但是醫學界的每個人都知道他的食道癌會複發。所以當朗德在診斷罹癌後數周即死亡時,沒有人感到意外。
令人意外的是,朗德的屍體解剖顯示他體內的癌細胞其實很少,絕對不足以致他於死。他的肝上有兩三個點,肺上有一點,至於每個人都以為他死於的食道癌,卻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米德說:“他帶著癌死去,卻不是死於癌。”如果朗德不是死於癌症,那他是死於什麼呢?他是否因為“相信”自己要死了,所以才死的?在朗德死後的三十年後,這個案例在米德心中仍然揮之不去:“我以為他得了癌症,他以為他得了癌症,他周遭的每個人都以為他得了癌症……我是否不經意地剝奪了他的希望?”
這個令人惋惜的案例告訴我們:消極的心理暗示有多麼的可怕,它甚至會剝奪一個人生的希望。不僅如此,消極的心理暗示也會影響到我們生命的其他層麵。小明隻有3歲,在幼兒園裏上學。
有一天,小明突然對老師說:“老師,我長的很醜,我的頭太大,眼睛太小,不好看!”
聽了孩子的話,老師大吃一驚。後來,老師在跟這個孩子的母親溝通的時候,才知道,這個孩子的母親有一次帶著孩子去朋友家,無意中與朋友聊起孩子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當時,母親認為自己的孩子很小,不會在意大人談話的內容,她沒有想到,一句不經意的話,竟然對孩子構成了這樣巨大的傷害。不到3歲,就關心起自己的容貌:認為自己不好看!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見到這樣的父親或母親,他們在與周圍的人談起自己孩子的時候,會語氣低沉地說:“我的孩子比你們家的孩子差遠了!我家那孩子不是學習的料,怎麼教都學不會。”“唉,我們家的孩子如果能趕上你家孩子的一半就好了!”
其實,這些父母並不知道,他們這些無心的言語都是侵蝕孩子心靈健康的毒藥,這些對心靈有害的語言會在孩子未來的成長中,成為限製他們人格發展的障礙。而積極的心理暗示,特別是來自親人的良性暗示,如父母的表揚或者肯定等,則定會在孩子的心理和心智方麵產生良好的作用,這一觀點還得到了愛丁堡大學一名教授的證實。
該教授把一群孩子隨機地分成兩組,然後告訴老師,A組是優等級組,在智力、意誌品質和特長上明顯較好;B組則相反。老師接收到這種信號後,各自開始相同課程的教學。一個學期後,A組的成績和各項測評真的優於B組。
後來又經過幾組實驗,這一原理同樣被證明。
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夠獲得成功,成為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一定要遠離那些腐蝕的毒素,積極地麵對每天的生活。
當我們真正認識到信念的偉大力量時,我們也就擁有了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雖然我們不能輕易地改變我們的基因藍圖密碼,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想法。
記住印度聖雄甘地的這句話:“你的信念成為你的思想,你的思想成為你的話語,你的話語成為你的行動,你的行動成為你的習慣,你的習慣成為你的價值觀,你的價值觀成為你的命運!”
〖〗踢貓效應
——別讓壞情緒汙染了你的生活
斯坦德是一位經理,一天醒來,發現上班時間快要來不及了,便急急忙忙地開了車往公司奔。
一路上,為了趕時間,斯坦德連闖了幾個紅燈,終於在一個路口被警察攔了下來,給他開了罰單。
這樣一來,上班遲到更是確定無疑。到了辦公室之後,斯坦德猶如吃了火藥一般。看到桌上放著幾封昨天下班前便已交代秘書寄出的信件,斯坦德更是生氣,把秘書叫了進來,劈頭就是一頓痛罵。
秘書被痛罵之後,拿著未寄出的信件,憤然走到總機小姐的座位前,將總機小姐一頓狠批,責怪總機小姐昨天沒有提醒她寄信。
總機小姐被罵得心情惡劣至極,便找來公司內職位最低的清潔工,借題發揮,對清潔工的工作,沒頭沒腦地,又是一連串聲色俱厲的指責。
清潔工底下,沒有人可以再罵下去,她隻得憋著一肚子悶氣。
下班回到家,清潔工見到讀小學的兒子趴在地上看電視,衣服、書包、零食丟得滿地都是,當下逮住機會,便把兒子好好地修理了一頓。
兒子電視也看不成了,憤憤地回到自己的房間,見到家裏那隻大懶貓正盤踞在房門口,一時怒由心生,狠狠地一腳,把貓給踢得遠遠的。
無故遭殃的貓,成了最終的犧牲者。
這就是社會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的不滿情緒一般會隨著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高到低,由強者傳向弱者,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弱小者便會成為最終的犧牲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這種傳染是可以在其中任何一個環節上停止的。別讓壞情緒汙染了你的生活
我們在生活中難免會遭遇不愉快的事情,在處理事情之前,切記要先處理心情,千萬別讓壞情緒傳遞,汙染了生活。當然,要我們時時保持豁達的姿態,是很具挑戰性的。但是,如果這時還能夠保有風度,就意味著對自己心理弱點的克服,這也是一種成功。“進門前,請脫去煩惱;回家時,帶快樂回來。”一位家庭主婦在門前掛了這樣一塊木牌。而她的家中也是男主人一團和氣,孩子大方有禮,一種看不見卻感覺得到的溫馨、和諧,滿滿地充盈著整個空間。
詢問那塊木牌,女主人甜蜜地笑笑,慢慢地解釋說:“其實也沒什麼,一開始隻是提醒我自己,身為女主人,有責任把這個家經營得更好……有一次我在電梯鏡子裏看到一個充滿疲憊、灰暗的臉,一雙緊鎖的眉頭,下垂的嘴角,憂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嚇了一大跳。於是,我開始想,當孩子、丈夫麵對這種愁苦暗沉的麵孔時,會有什麼感覺?假如我麵對的也是這樣的麵孔時,又會有什麼反應?接著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這些在我原來認為是他們不對的事實背後,隱藏的真正原因竟是我!當時我嚇出一身冷汗,為自己的疏忽……當晚我便和丈夫長談,第二天就寫了一塊木牌釘在門上提醒自己。結果,被提醒的不隻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智慧的女人。生活中,我們往往不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的壞情緒,而壞情緒卻總能直接影響和波及到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也極有可能造成一係列的連鎖反應,就像扔進平靜湖麵的小石頭,漣漪一波一波地擴散一樣。其實隻要我們稍稍用心,把這種豁達和寬容用於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麵麵,“踢貓”鏈條就會輕易地被截斷了。兄弟二人在一起生活,哥哥非常喜歡蘭花,工作之餘,常常花費許多時間去觀賞。他種了很多美麗的蘭花,尤其是放在花架上的幾盆,更是蘭花中的極品。
一年暑假,哥哥要外出旅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他告訴弟弟,要好好幫他照顧那幾盆珍貴的蘭花。
在他出門的這段時間,弟弟一直細心地幫他照顧著蘭花,但是有一天在弟弟給蘭花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花盆都跌碎了,蘭花散了滿地。
弟弟非常難過,打算等哥哥回來後,向他道歉。同時弟弟又禁不住去想,等哥哥回來後發現失去了心愛的蘭花,會不會大發雷霆。
幾天後,哥哥回來了。他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後,不但沒有責怪弟弟,反而安慰他說:“我種蘭花,一是用來觀賞消遣,美化環境;二是用來陶冶情操,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不要為打碎的蘭花生氣,這就是成功者的態度。一個人如果不能與人為善,不能寬以待人,而是經常向周邊釋放消極的因子,成為心理疾病的一個傳染源,導致所處環境的惡化,怎麼能談得上是真正意義的成功呢?我們應該學學故事中的哥哥,灑脫一些才會有更高的生活品質。多一些理解,多一份體諒,會讓我們的心情更加愉快。
人生猶如跌宕起伏的海洋,我們是那航海的船,而情緒無疑就是那船上的帆。我們隻有適時地調整帆的方向,也就是學會控製自己,才能避免有可能發生的“船毀人亡”,阻止可能由此帶來的一係列不良因果鏈的產生。
〖〗塞利格曼效應
——快樂的人生來自樂觀的情緒
塞利格曼效應來源於一個心理學實驗:
1975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塞利格曼做了一個實驗,他把狗分成兩組,一組為實驗組,一組為對照組。
塞利格曼先把實驗組的狗放進一個籠子裏,這個籠子是狗無法逃脫的,裏麵還有電擊裝置。隻要鈴聲一響,就給狗施加電擊,其強度能夠引起狗的痛苦,但不會傷害狗的身體。結果發現,這隻狗在一開始被電擊時,拚命掙紮,想逃脫這個籠子,但再三努力發覺仍然無法逃脫後,掙紮的程度便逐漸降低了。
這樣的實驗進行了多次以後,把這隻狗放進另一個籠子,這個籠子中間用隔板隔開,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輕易跳過去的。隔板的一邊有電擊,另一邊沒有電擊。當把經過前麵實驗的狗放進這個籠子時,鈴聲響起後,它非但不逃到沒有電擊的一側,反而不待電擊出現,就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和顫抖。而把對照組中的狗,即那些沒有經過前麵第一個程序實驗的狗直接放進後一個籠子裏時,卻發現它們全部從有電擊的一邊跳到安全的另一邊,逃脫了電擊之苦。
這個實驗在心理學界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塞利格曼效應,又叫“習慣性無助”。由“習慣性無助”而產生的絕望、抑鬱、意誌消沉,正是很多心理和行為問題產生的根源。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那些常常遭遇失敗或受挫的人,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習慣性無助的特征,因為當他們發現無論怎樣努力都沒有希望,或者無法控製局麵的時候,他們就會萬念俱灰,選擇放棄。其實,隻要保持積極和樂觀的態度,我們就能轉變局麵,進而贏得快樂的人生。快樂的人生來自樂觀情緒
半杯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樂觀的人認為我還有半杯水,悲觀的人歎息,唉,我隻剩下半杯水了。由此可見,困惑人們的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看待事物的方式。樂觀主義者失敗時,他們會將失敗歸結於某些他們可改變的事情,然後努力去克服困難,改變現狀,爭取成功。樂觀又與人的經曆有關,就像前麵實驗中的小狗,如果我們想遠離絕望,遠離意誌消沉和抑鬱,就需要有堅強的信念,練就在磨難中戰勝環境的本領,培養自己的樂觀情緒,人也就會變得開朗快樂起來。一個寒冷的冬天,紐約一條繁華的大街上,有一個雙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麵寫著:“自幼失明。”有一天,一個詩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詩人乞討。詩人說:“我也很窮,不過我可以給你點別的!”說完,他便隨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寫了一句話。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於是,疑惑的乞丐問身邊的人:“他給我寫了什麼呢?”那人便向乞丐念了牌子上詩人所寫的句子:“春天就要來了,可是我卻不能見到它。”其實,牌子上的意思是一樣的,詩人隻是換了一種表達方式,卻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結果。生活中,每個人都無一例外地,或多或少地承受著生活的壓力和不如意,一味用悲觀的態度麵對生活中的痛苦,隻會讓自己體會到更加深刻的痛苦和挫敗感。然而,樂觀的情緒卻會讓人在不如意的境遇中發現希望,讓陽光照進生活,讓沉悶的心得到快樂。一家賣甜甜圈的商店門麵前掛著一塊招牌,上麵寫著:“樂觀者和悲觀者的差別十分微妙:樂觀者看到的是甜甜圈,而悲觀者看到的則是甜甜圈中間的小小空洞。”這個短短的幽默句子,透露了快樂的本質。事實上,人們眼睛見到的,往往不是事物的全貌,而是自己想尋求的東西。樂觀者和悲觀者各自尋求的東西不同,因而對同樣的事物,采取的態度也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