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伯納說:“如果我們可憐下去,很可能會一直感到可憐。”桑蘭、張海迪麵帶微笑地工作和生活,有誰能說她們可憐呢?

快樂不分富貴貧窮,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份快樂,隻要你保持樂觀。隻是有的人充分享受了快樂,有的人卻沒有拿出來享用,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擁有快樂。

所以,要活得快樂,就必須先改變自己的態度。讓我們試試看,以一種新的方式開始一天的生活:

(1) 我要盡可能地快樂;

(2) 我要對別人更加友善;

(3) 我要每天練習微笑三次;

(4) 不管發生什麼事,我要盡可能地鎮定明智;

(5) 對自己無法改變的、否定的事實,盡量不去想它;

(6) 對於生活,尋求積極的目標,奮力走向那個目標。

那麼,請你現在就開始行動,練習快樂吧!

〖〗避雷針效應

——善於疏導極端情緒,才能避免禍患

人們通常會在高大建築物的頂端安裝一個金屬棒,用金屬線與埋在地下的一塊金屬板連接起來,利用金屬棒的尖端放電,使雲層所帶的電和地上的電逐漸中和,從而保護建築物避免雷擊。這就是著名的避雷針效應的起源。

“避雷針效應”的寓意是:善疏則通,能導必安。作為個人,我們得到的啟示就是,要注意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矯正自己的心理問題。善於疏導極端情緒,才能避免禍患

情緒與我們如影隨形,而極端情緒則是一種心理病毒,它會使人喪失理智,做出很多後悔莫及的事情來!心理學家分析認為,人是一種情感動物,在對待愛情、友情、事業、婚姻、生活等諸多問題上,感性往往勝於理性。當理智和感情發生衝突時,人往往容易出離憤怒、喪失理智,做出很多傻事,這是大多數人致命的弱點。

法國名將拿破侖,曾統兵數百萬,所到之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他卻也說:“我就戰勝不過我的脾氣!”是的,人們往往都“勝不過自己的脾氣”,在遇到感情挫折、情緒困擾時,容易“想不開”或“鑽牛角尖”,以致怒火中燒,逼自己走上極端。可是,人必須懂得 “脾氣來了,福氣就沒了”的道理,不能讓自己處於氣憤不已的狀態。“避雷針效應”告訴我們,善於疏導自己的極端情緒才能避免可能發生的禍患。

曾經有這樣一些深刻的教訓:一位無所事事的青少年,輟學後拉幫結派,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將“結怨”的同學砍死;一名女研究生,為了博士班的男友,用化學藥劑將閨中密友(情敵)害死;一位父親,在暴怒時,一時失控,一巴掌把兒子打得耳膜破裂,造成終身耳聾……

這些慘痛的事件給我們的是血淋淋的教訓,且讓我們懂得:憤怒,是片刻的瘋狂!隻有善於疏導自己的極端情緒才能避免禍患的發生。約翰·D·洛克菲勒是美孚石油公司(標準石油公司)的創始人,他憑借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冷靜、精明、富有遠見的做事方式,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他那龐大的石油帝國。

一天,洛克菲勒正在工作。突然,一位不速之客闖進了他的辦公室,奔向了他的寫字台,並且用拳頭猛烈地敲擊他的桌麵,對他咆哮道:“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絕對的理由恨你!”接著,那位無禮之徒故意用侮辱性的語言謾罵他長達十幾分鍾之久。

這令辦公室裏所有的工作人員都義憤填膺,他們認為洛克菲勒一定會拿起墨水瓶狠狠地擲到他那副醜惡的嘴臉上去,或者吩咐保安人員立刻將他趕出去。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洛克菲勒停下手中的工作,用溫和的眼神注視著這位不速之客。對方的情緒愈激動,他的眼神就顯得越和善!

那位無禮之徒反而被洛克菲勒弄得手足無措。他是專門來這兒與洛克菲勒作對的,見洛克菲勒沒有任何回應,那位攻擊者隻得作罷,然後在眾人驚異的目光中索然無味地離開了。而洛克菲勒呢,若無其事地繼續工作。洛克菲勒不愧為“石油大王”,他的冷靜與理智超乎常人。遭遇攻擊時,他不但沒有感情用事,反而很理智地控製了自己的情緒,他的做法不僅擊敗了對手,而且贏得了眾人的尊重。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衝突、矛盾時,一定要懂得及時疏導自己的極端情緒,而不是讓極端的情緒來控製我們。在怒不可遏的時候,要保持一點點的冷靜和理智,暫時離開讓自己感到憤怒的人和事,不要急著去處理,待自己思考清楚以後,再以理性的方法加以解決。

〖〗霍桑效應

——適度發泄,輕裝上陣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這個工廠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製度和養老金製度,但員工們仍然憤憤不平,生產狀況也很不理想。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等各方麵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該工廠開展了一係列的實驗研究。這一係列研究的中心課題是生產效率與工作物質條件之間的關係,其中有一個“談話實驗”,即用兩年多的時間,專家們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人次,並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們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對工人的不滿意見,不準反駁和訓斥,並做詳細記錄。

這一談話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廠的產量一升再升。這是由於工人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種管理製度和方法有諸多不滿,無處發泄,“談話實驗”讓工人覺得自己被重視,使他們得到一種“發泄的滿足”,從而感到心情舒暢,幹勁倍增。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奇妙的現象稱為“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提示我們: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不稱心的事情時,不要對情緒采取一味壓抑的辦法,而是要適度向家人、朋友傾訴和發泄。適度發泄,輕裝上陣

自從潘多拉的魔匣打開以後,人類的煩惱、痛苦、疾病等便一股腦兒地降臨了。同時,造物主也賜予了人類治愈它們的各種療法,霍桑效應告訴我們,適度的發泄消極情緒,就是一副靈丹妙藥。正像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詩中所言:

我對朋友感到憤怒:

我盡情地發泄著,它消失了。

我對敵人感到憤怒:

我埋在心頭,它滋長了。

這段詩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一個人有了煩惱,或者感到憤怒時,就要盡情地發泄出來。這樣,疾病、痛苦才會遠離你,千萬不要埋在心裏,否則,就是自己懲罰自己。

因為任何情緒在未被承認和接受之前,人的生理反應與大腦思維之間一直在爭吵,身體要求我們釋放情緒,而大腦則將所有事情封存起來。“一定要理智”,這是大腦常說的一句話,像個學究一樣孜孜不倦。往往,情緒需要表達的力量越大,頭腦想要控製和阻止表達的阻力也越大,這樣,你的緊張度就越高,壓力也隨之增大。所以,適度地釋放和發泄情緒,對我們是有好處的。美國明尼蘇達州的生化學家佛瑞,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讓一批自願者先看打動人心的情感電影,如果被感動得哭了,就將淚水滴進試管。幾天後,再利用切洋蔥的辦法讓同一群人流下眼淚,並收集進試管內。

這項有趣的實驗結果顯示,因悲傷而流的“情緒眼淚”和被洋蔥刺激出的“化學眼淚”成分大不相同,在“情緒眼淚”中,蘊含著兒茶酚胺,而“化學眼淚”中卻沒有。兒茶酚胺是一種大腦在情緒壓力下釋放出的化學物質,過多的兒茶酚胺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嚴重時,甚至還會導致心肌梗塞。所以,當我們落下“情緒眼淚”時,排除的是有可能致命的“毒”。這項實驗很形象地說明了“哭”的解壓妙用。事實上的確如此,哭也是一種發泄不良情緒的方式,眼淚可以緩解人的壓抑感,我們要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方法,發泄消極情緒。

《聖經》裏有一句經典名言:“不可含怒到日落。”後來許多人用這句話來強調情緒發泄的重要性。是的,情緒一旦出了問題,疏導比阻塞好,回避和拖延則很容易將問題升級,不僅對我們的工作起不到任何積極作用,對我們身心的健康也是百害而無一利,而且還會把我們的日常生活攪得一團糟。所以,想讓工作、生活變得舒心、愜意,就要學會適度發泄,讓自己輕裝上陣。當然了,我們也要把握一個適度的原則,隨便亂發脾氣也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

〖〗當下定律

——遺忘過去,把握當下

我們不能控製過去,也不能控製將來,能控製的隻有此時此刻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隻有當下此刻是最真實的。所以修造命運的專注點、著手處隻能是“當下”,舍此別無他途。

如果我們總是懷念過去,就會被內疚和後悔牢牢套住,無法解脫;如果總是擔心將來,就會把不想發生的情況吸引到現實中來。正確的心態應該是不管命運好也罷壞也罷,隻管積極專注於當前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這樣命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向好處發展。遺忘過去,把握當下

既然人生注定了要錯過,那就讓它錯過好了,我們盡可以享受它過去的美麗,但不可以陷得太深,留戀得太久。假如我們一味地迷戀過去,而忽視了現在的美麗,那我們就將失去生活的全部意義。喬根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一名學生,有一年暑假,他去華盛頓觀光。喬根到達華盛頓時,在魏拉德旅館登了記,但他在那兒的賬早已經有人給預付了,這使他高興到了極點。可是,當他準備就寢時,他發現錢包不見了,錢包裏裝有護照和現款。他跑到樓下的旅館櫃台,向經理說明了情況。“我們盡一切努力幫助你。”經理說。

第二天早晨,錢包仍然下落不明。喬根的衣袋裏隻有不到兩元的零錢。現在,他孑然一身,飄零異邦,怎麼辦呢?打電報給芝加哥的朋友,告訴他們所發生的事嗎?到警察總局坐等消息嗎?突然間,他說:“不!我不願做任何無意義的事情!我要參觀華盛頓。我可能再不會到這兒來了。我在這個偉大國家的首都裏隻能呆上寶貴的一天。畢竟,我還有去芝加哥的機票,還有許多時間解決現款和護照問題。如果我現在不去參觀華盛頓,我就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了。”

“現在應當是很愉快的時候。”

“現在的我和昨天失去錢包前的我應是同一個人。那時我很愉快。”

“我應該愉快地過好今天。”

於是,他步行出發了。他看到了白宮和國會大廈,參觀了一些恢宏的博物館,他爬上了華盛頓紀念碑的頂端。雖然不能到華盛頓郊區以及他計劃中的其他地方去,但凡是他到過的地方,他都看得很仔細,心裏很興奮。

回到丹麥後,他回憶起這段美國的旅程,總是很開心。因為他覺得,他沒有因為錢包被偷而沮喪,從而失去一天的美好時光。事實證明,在他回國5天後,華盛頓警察局幫他找回了錢包,物歸原主。人們常常留戀一些失去的—東西,不斷地在回憶中給失去的東西塗抹色彩,使其在自己的想象中更加完美。假如你能夠像喬根那樣,明白隻有今天才是最真實的,你就不會沉浸於痛苦中不能自拔了。把握好今天,把昨天看成是今天的經驗、借鑒,把明天看成是今天努力的收獲,這樣,你的人生就會充滿鮮花,你就會愉快地過好每一個今天。

上天賜給我們很多寶貴的禮物,其中之一即是“遺忘”。隻是我們過度強調“記憶”的好處,卻反而忽略“遺忘”的功能與必要性。

假如你失戀了,總不能一直沉溺在憂鬱與消沉的情緒裏,必須盡快遺忘;假如股票失利,你損失了不少金錢,當然心情苦悶提不起精神,此時,也隻有嚐試著遺忘。再如,期待已久的職位升遷,人事令發布後竟然不是你!情緒之低可想而知。解決之道無外乎——遺忘。

可見,“遺忘”在生活中有多麼重要!

盡管“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人人皆知,但是麵對失去,許多人還是扼腕歎息,有的人更是痛苦不已。坦然麵對失去是一種豁達的心態,更是追求卓越的樂觀心理。與其抱殘守缺導致煩惱痛苦,不如果斷放棄獲得輕鬆快樂,這是多麼大的人生智慧!消除人生不必要的留戀與顧盼,是保持愉悅心情的重要前提。

然而,想要遺忘,卻不是想象中那麼容易。遺忘是需要時間的。隻不過,如果你連“想要遺忘”的意願都沒有,那麼,時間再長也無濟於事。

一般人往往很容易遺忘歡樂時光,但對於哀愁的經曆卻經常憶起,這是對遺忘哀愁的一種抗拒。換言之,人們習慣於淡忘生命中美好的一切,但對於痛苦的記憶,卻總是銘記在心。為什麼呢?難道我們真的如此笨拙?

不,當然不是。關鍵在於我們的“執著”。我們很少靜下心來檢查自己“已有的”或“曾經擁有的”,卻總是“看到”或“想到”自己“失去的”或“沒有的”。這,當然注定了難以遺忘。

的確,我們這一代人,好像個個都太精明了。無論是待人或處事,很少檢討自己的缺點,總是記得“對方的不是”以及“自己的欲求”。其實到頭來,還是很少如願——因為,每個人的心態正彼此相克。

反之,如果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夠試圖將對方的不是及自己的欲求盡量遺忘,多多檢討自己並改善自己,那麼,彼此之間將會產生良性的互補作用,這也才是我們所樂意見到的。

有句俗語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生活中,誰都會遇到令人不偷快的事:好不容易得到了上司的賞識,他卻又調往別處;全力以赴做了投標書卻因為最後一個數據沒有核實而失去了機會……

與其讓這些無可挽回的事實破壞我們的情緒,毀壞我們的生活,還不如讓自己對這些事情坦然接受,並加以適應。要記住,有些時候後悔是無濟於事的,我們已經失去了很多,隻要不失去教訓就行。

生活就好比一場接力比賽,過去的精彩和美好就應該讓它適時地過去,畢竟持續著的生命裏還有下一棒,下下一棒!

〖〗蔡戈尼效應

——調整目標,放棄無謂的固執

從前,有一位大作曲家非常愛睡懶覺,他的妻子為了使他盡快起床,便在鋼琴上彈出了一組樂句的頭三個和弦。作曲家聽了之後,輾轉反側,終於不得不爬起來,彈完最後一個和弦。趨合心理逼迫他在鋼琴上完成他在腦中早已完成的樂句。

這其實就是蔡戈尼效應在起作用。

1927年,心理學家蔡戈尼做了一個實驗:將受試者分為甲乙兩組,同時演算相同的數學題。其間讓甲組順利演算完畢,而乙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後讓兩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乙組明顯優於甲組。這種未完成的壓力深刻地留存於乙組人的記憶中,久擱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滿足,便輕鬆地忘記了任務。

這就是著名的蔡戈尼效應。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同一動機便促使他對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蔡戈尼效應容易使人走入兩個極端:一個是過分強迫,麵對任務非得一氣嗬成,不完成便死抓著不放手,甚至偏執地將其他任何人事物置身事外;另一端是驅動力過弱,做任何事都拖遝羅嗦,時常半途而廢,總是不能把一件事情全部完成後再轉移目標,永遠無法徹底地完成一件事情。

這兩種人都需要調整他們的完成驅動力。調整目標,放棄無謂的固執

平日裏我們經常會聽到“做事要有始有終”這句話,但今天,我們要說:對於某些事,不應該害怕“半途而廢”。

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對於自己所確定的目標也要隨時審視和調整,放棄無謂的固執,冷靜地用開放的心態做出正確的抉擇。或許這時的“半途而廢”,反而會指引你走向成功的坦途。牛頓早年是永動機的追隨者。在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失敗之後,他很失望,但他很明智地放棄了對永動機的研究,在力學研究中投入了更大的精力。最終,許多永動機的研究者默默而終,而牛頓卻跳出了這無謂的研究,在其他方麵脫穎而出。所以,當你確定了目標以後,下一步便是要審慎地鑒定自己的目標,或者說確定自己所希望達到的領域。如果你決心做一下改變,就必須考慮到改變後是什麼樣子;如果你決定解決某一問題,就必須考慮到解決問題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