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描述了理想的目標以後,你必須研究一下達到該目標所需的時間、財力、人力的花費是多少,你的選擇、途徑和方法隻有經過檢驗,方能估量出目標的現實性。你或許會發現自己的目標是可行的,否則,你就要量力而行,修改自己的目標。

許多成功人士一生不敗,關鍵就在於他們用絕了為人處事的變通之道,進退之時,俯仰之間,都超人一等,讓左右暗自佩服,以之為師。

人的思維是跳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辦事時適時地做一些變通是一種很明智的做法,放棄毫無意義的固執,這樣才能更好地辦成事情。雖然堅持是一種良好的品性,是值得稱讚的事情,但在某些事情上,過度的堅持就會變成一種盲目,那將會導致最大的浪費。兩個貧苦的樵夫靠上山撿柴糊口,有一天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以供家人一個月衣食。於是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急忙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著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換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進。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快邀同伴放下肩頭的麻布及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挑黃金。他同伴仍是那套不願丟下棉花,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並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一場空歡喜。

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走到山下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濕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已經完全背不動了,那樵夫不得已,隻能丟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在很多時候,過分的執著都是一種負擔,我們要學會放棄固執,變通行事。一個機智的人可以靈活運用一切他所知的事物,還可巧妙地運用他並不了解的事物。能在恰當的時間內把應做的事情處理好,這不僅是機智的體現,更是人性藝術的表現。

成敗論英雄,有許多滿懷雄心壯誌的人毅力都很堅強,但是由於不會進行新的嚐試,因而無法成功。人要堅持自己的目標,不要猶豫不前,但也不能太生硬,不知變通。如果一種方法不能幫你解決問題的話,那就嚐試另一種方式吧。

那些百折不撓、牢牢掌握住目標的人,都已經具備了成功的要素。如果把靈活的做事方法和你的毅力相結合,便更容易獲得期望的結果。每當你做事遇阻的時候,告訴自己“總會有別的辦法可以辦到”。在一個大城市,每年有幾百家新公司獲準成立,可是5年以後,隻有一小部分仍然繼續營運,那些半路退出的人都會這麼說:“競爭實在是太激烈了,隻好退出為妙。”真正的關鍵在於他們遭遇障礙時,隻想到失敗,沒有考慮到用另一種方法去解決障礙,因此才會失敗。

因此,當你認為困難無法解決,真的找不到出路的時候,一定要拒絕“無能為力”的想法,應先停下來,然後再重新開始。成功的秘訣在於隨時檢查自己的選擇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調整目標,放棄無謂的固執,輕鬆地走向成功。

〖〗狄德羅效應

——生活簡單,才會快樂

狄德羅效應來源於18世紀法國著名哲學家丹尼斯·狄德羅的故事。

有一天,朋友送給狄德羅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走來走去時,總覺得家具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舊的東西先後更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就把這種感覺寫成一篇文章叫《與舊睡袍別離之後的煩惱》。

200年後,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將這種現象稱為“狄德羅效應”,或“配套效應”,專指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

狄德羅效應給人們一種啟示:對於那些非必需的東西盡量不要。因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麼外界的和心理的壓力會使你不斷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東西。生活簡單,才會快樂

人生最大的苦惱,往往不在於自己擁有的太少,而在於自己向往的太多。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我們並不需要,但是卻能對我們造成困擾的東西。

耳朵上戴了漂亮的耳環,我們可能還必須在脖子上掛一條項鏈,在衣服上別一枚胸針,在頭上戴一頂最流行樣式的帽子。有了這些,我們可能還需要到一些不必去的場合,做不必做的表情,說不必說的話,交一些不必交的朋友……但是,深究一下,其中有什麼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呢?

對此,也許我們可以學學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處理方式。有一天,幾位學生慫恿蘇格拉底去熱鬧的集市逛一逛。他們七嘴八舌地說:“集市裏的東西可多了,有很多好聽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數不清的新鮮玩意兒,衣、食、住、行各方麵的東西應有盡有。您如果去了,一定會滿載而歸。”他想了想,同意了學生的建議,決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蘇格拉底一進課堂,學生們立刻圍了上來,熱情地請他講一講集市之行的收獲。他看著大家,停頓了一下說:“此行我的確有一個很大的收獲,就是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我並不需要的東西。”其實,隻有我們自己的生活簡單了,才會成為自己的主人。我們的人生要有所得,就不能讓誘惑自己的東西太雜太多,否則心靈裏累積的煩惱也會太雜太多。我們要簡化自己的人生。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準備離開他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他隻帶了一塊布當作衣服,就一個人到山中居住了。

後來他想到當他要洗衣服的時候,他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們乞討一塊布當作衣服,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於是毫不猶豫地就給了他一塊布,當作換洗用的衣服。

當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後,他發覺在他居住的茅屋裏麵有一隻老鼠,常常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他早就發誓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那隻老鼠,所以他回到村莊中,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了一隻貓之後,他又想到了——“貓要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跟我一樣隻吃一些水果與野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頭乳牛,這樣那隻貓就可以靠牛奶維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照顧那頭母牛,於是他又回到村莊中,他找到了一個可憐的流浪漢,於是就帶著這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到山中居住,幫他照顧乳牛。

那個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他跟修道者抱怨說:“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

這個故事就這樣繼續演變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後來,也許是半年以後,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欲望就像是一條鎖鏈,一個環扣連著一個環扣,永遠都沒有滿足的時候。殊不知,欲望越多,所需要的東西也就越多,心靈的負擔就會越重。生命如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虛榮,要想使之在抵達彼岸時不在中途擱淺或沉沒,就必須輕載,隻取需要的東西,把那些應該放下的果斷地放下。這就是獲得快樂的秘訣。

〖〗攀比效應

——比較是人生苦惱的根源

“攀比效應”是指當一項產品、服務或身份開始比較容易獲得,並且開始逐級形成一種趨勢時,大家會感到別人有了,我也得去搞一個。這些東西對個人不一定很有用,但是如果沒有,你會感到低人一等;對自己有多大用處不一定,但是一定不能夠落後,並且一旦推廣到某個爆發點,則會更加快速地發展。

生活的差別無處不在,於是人們在差別中情不自禁地產生了攀比的心理。攀比的人總是活得很累,容易讓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盲目地攀比是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比,用自己的弱勢對抗別人的強項,結果自然可想而知。有一位哲人說過:“與他人比是懦夫的行為,與自己比才是真正的英雄。”所以,把眼光放在自己的身心上,生活便會多一分快樂與滿足。比較是人生苦惱的根源

當今社會,誘惑繁多,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攀比現象更是隨處可見,比如,有些人已經有了房子,可以安居樂業了,但看到別人的房子更大,就千方百計要買大房子。隨後,看到別人住了別墅,又緊衣縮食地想買別墅……如此“這山望著那山高”,不停地盲目與比自己擁有更多的人攀比,在心理上就會永遠陷入“比上不足”的憂愁之中。結果,盡管有房有車,物質充足,卻很少擁有真正的快樂。所以說,與人盲目比較是一把刺向心靈深處的利劍,傷害的隻能是自己的快樂和幸福。人生的苦惱,更多的來自於與別人盲目比較。當然了,“見賢思齊”式的比較有助於個人的提高和社會的發展,另當別論。國王的禦櫥裏有兩隻罐子,一隻是陶的,另一隻是鐵的。驕傲的鐵罐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嗎,陶罐子?”鐵罐傲慢地問。

“不敢,鐵罐兄弟。”謙虛的陶罐回答說。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鐵罐說著,現出了更加輕蔑的神氣。

“我確實不敢碰你,但不能叫做懦弱。”陶罐爭辯說,“我們生來的任務就是盛東西,並不是來互相撞碰的。在完成我們的本職任務方麵,我不見得比你差。再說……”

“住嘴!”鐵罐憤怒地說,“你怎麼敢和我相提並論!你等著吧,要不了幾天,你就會破成碎片,消失了,我卻永遠在這裏,什麼也不怕。”

“何必這樣說呢,”陶罐說,“我們還是和睦相處的好,吵什麼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恥,你算什麼東西!”鐵罐說,“我們走著瞧吧,總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會。

時間過去了,世界上發生了許多事情,王朝覆滅了,宮殿倒塌了,兩隻罐子被遺落在荒涼的場地上。曆史在它們的上麵積滿了渣滓和塵土,一個世紀連著一個世紀。許多年以後的一天,人們來到這裏,掘開厚厚的堆積物,發現了那隻陶罐。

“喲,這裏頭有一隻罐子!”一個人驚訝地說。

“真的,一隻陶罐!”另一個人說,大家都高興地叫了起來。

大家把陶罐捧起,把它身上的泥土刷掉,擦洗幹淨,和當年在禦櫥的時候完全一樣,樸素、美觀。

“多美的一隻陶罐!”一個人說,“小心點,千萬別把它弄破了,這是古代的東西,很有價值的。”

“謝謝你們!”陶罐興奮地說,“我的兄弟鐵罐就在我的旁邊,請你們把它掘出來吧,它一定悶得夠受的了。”

人們立即動手,翻來翻去,把土都掘遍了。可是卻絲毫沒有發現鐵罐的蹤影——它,不知道什麼年代,已經完全氧化,早就無影無蹤了。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令人羨慕的東西,也有令自己遺憾的東西,沒有一個人能擁有世界的全部,重要的在於自己的內心感受。那些生活幸福的人也許物質享受並不比任何人好,隻是他們心態平和,懂得知足而已。但是大部分的人卻在比較中迷失了自我,障蔽了自己心靈原有的氤氳馨香。

如果能夠體會到每個生命都有欠缺,就不會再去與人作無謂的比較了,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人各有其長,各有其短,多把目光放在自己的身心上,生活必定會充滿快樂。

〖〗三分之一效應

——不要讓他人的評價左右了自己

人生在世,經常要麵臨各種選擇。選擇無非有兩種:二者擇一,或多者擇一。二者擇一,當然也有難度,但難度不大;而在“多者擇一”的決策中,隨著選擇對象的增多,選擇餘地的增大,選擇難度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在逐漸增多和加大,最後使當事者陷入迷茫。所謂“三分之一效應”,說的就是決策過程中的心理偏差。

為了證實“三分之一效應”,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小實驗,他做了三個鬮兒,其中兩個寫上“有”字,一個空白,然後一字排開,擺放的順序是“有”字鬮在兩邊,空白鬮在中間。然後讓被試者從中抽取一個,機會隻有一次。雖然每個鬮的中彩概率是均等的,但絕大多數人在心理上對第一個和第三個都會有點兒抗拒,總認為不可能那麼巧,兩個“有”字鬮正好排在最前和最後,因此絕大多數人都抽取第二個。

在生活中,“三分之一效應”最典型的體現就是人們購物時對於店鋪的選擇。當顧客走進一條商業街的時候,通常是不可能在第一家店鋪成交的,他總認為前方有更合適的。通常也不會是最後一家,因為一旦前方沒有了可供選擇的店鋪,顧客會產生一種後悔心理,覺得前邊看過的似乎更好一些。如果這條街是一眼看到頭的,通常情況下,分別處於街道兩頭三分之一位置的店鋪最好。不要讓他人的評價左右了自己

生活中,我們常常因別人對自己不好的言論而苦惱不已,其實,大可不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不必為那一份沒有得到的理解而遺憾歎息。有一個小和尚非常苦惱沮喪,禪師問他何故,他回答:“東街的大伯稱我為大師;西巷的大嬸罵我是禿驢;張家的阿哥讚我清心寡欲,四大皆空;李家的小姐卻指責我色膽包天,凡心未了。究竟我算什麼呢?”禪師笑而不語,指指身邊的一塊石頭,又拿起麵前的一盆花。小和尚不解。

其實,禪師的笑而不語,恰恰道破了生命的本質意義。他的意思是說,石塊就是石塊,花朵就是花朵,自己就是自己,根本不必因為別人的流言蠻語而煩惱,別人說的,由得別人去說,那隻是別人的看法而已。很多時候我們陷於別人給我們的評價之中不能自拔。別人的語氣、眼神、手勢……都可能攪擾我們的心,消減我們繼續前進的勇氣,白白損失了本屬於自己的自由和快樂。白雲守端禪師有一次和他的師父楊岐方會禪師對坐,楊岐問:“聽說你從前的師父茶陵鬱和尚大悟時說了一首偈,你還記得嗎?”

“記得,記得。”白雲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星朵。’”語氣中免不了有幾分得意。楊岐一聽,大笑數聲,一言不發地走了。白雲怔在當場,不知道師父為什麼笑,心裏很愁煩,整天都在思索師父的笑,怎麼也找不出他大笑的原因。那天晚上,他輾轉反側,怎麼也睡不著,第二天實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去問師父為什麼笑。楊岐禪師笑得更開心了,對著因失眠而眼眶發黑的弟子說:“原來你還比不上一個小醜,小醜不怕人笑,你卻怕人笑。”白雲聽了,豁然開朗。是啊,隻要自己沒有錯誤,笑又何妨呢?要知道,嘴長在別人身上,你若想要別人在你背後閉嘴不談論你,除非你是隱形人,或者你和大家都沒有利害關係和衝突。事實上這是不可能實現的。那麼,你惟一能做的就是,不理會這些流言蠻語,讓它們隨風而去。因為如果你在意它們,它們就會滲入你的身體,折磨你的神經,腐蝕你的信心,將你改造成一個畏頭畏尾的驚弓之鳥。

當別人對你的所做所為蜚短流長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心態。如果你沒有做錯事,那麼就挺起胸膛,勇敢地麵對眾人挑剔的目光。相信一句老話:“時間能證明一切。”你的所作所為終究會代替先前的傳言,從而在別人心中塑造出你真正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