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行動的力量 破窗效應
——及時矯正和補救小過錯
196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進行了這樣一項試驗,他找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放在帕羅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布朗克斯街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輛,他把車牌摘掉了,並且把頂棚打開。結果這輛車一天之內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羅阿爾托的那一輛,擺了一個星期也無人問津。後來,菲利普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以這項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破窗效應”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會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破窗效應所闡明的道理很像我們常說的“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千裏之長的大堤,可能由於一個小小的螞蟻洞而崩潰。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這一規律,並且自覺地加以運用,則可以防患於未然,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及時矯正和補救小過錯
“亡羊補牢”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從前有一個牧民,養了幾十隻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一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的羊圈內。
一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現羊少了一隻。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裏鑽了進來,把一隻羊叼走了。
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羊圈幹什麼呢?”他沒有接受鄰居的好心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又少了一隻羊。原來狼又從窟窿裏鑽進羊圈,叼走了一隻羊。
這位牧民很後悔沒有認真接受鄰居的勸告,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於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對整體進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實實的。
從此,這個牧民的羊就再也沒有被狼叼走過了。這個故事的道理與破窗效應類似,一個人有了錯,如果不及時矯正和補救,就會導致更大的錯誤和失敗發生;反之,吸取教訓,及時改正,就可以遏製錯誤的蔓延,避免造成無法挽回的惡果。英國有個叫吉米的“電視廚師”,1998年在BBC剛露麵的時候,還是個可愛帥氣的大男孩,他把燒菜變成了一種生活藝術,在燒菜的時候又表現得很“酷”,以至於有媒體說“整個英國都為他瘋狂了”。他不僅成了能讓年輕人放棄垃圾食品的楷模,而且他出的書,還成了人們生日和聖誕節的最好禮物。1999年,首相布萊爾宴請意大利總理時,還特地請他到唐寧街去燒正宗的意大利菜。
然而,就如他當年一夜之間成名一樣,他的名氣也在一夜之間變臭了——他竟然成了2001年全英最讓人嫌棄的名人。原本熱愛他的媒體,全都“仇恨”起他來了。雖然他的菜譜還受人歡迎,但是報紙再提到他時,已是噓聲一片。
吉米從天上掉到深溝裏的主要原因,是他成了一家超市集團的廣告明星——他居然鬥膽把從媒體那裏賺來的名聲當成了自己的賺錢機器,居然膽敢把他的妻子和朋友都拉扯到電視廣告中,以至讓媒體和公眾極其反感、厭惡。
在現代社會,媒體是無冕之王,“得媒體者得天下”,“失媒體者失天下”,一旦失寵,那就幾乎沒有翻身的機會,而且無數失寵者,都是一旦失寵,就此“消失”的。隻是誰也沒想到,吉米竟然在一年之後卷土重來,再度成為媒體和大眾的寵兒——這件被許多人當成天方夜譚的事,吉米是怎麼做到的呢?
吉米對自己的失寵雖然頗感冤枉,但他卻沒有在人們的批評指責聲中灰心喪氣,破罐子破摔。相反,在他冷靜下來之後,就開始從人們的批評指責聲中,去尋找自己重新受到人們歡迎的“法寶”。這個法寶他終於找到了,這就是一個人做人必須有社會責任感,必須無私地讓自己的智慧與能力發揮更大的作用。於是他自掏135萬英鎊(有些錢是用自己的房產作抵押在銀行貸來的),建立了一個餐館烹飪學校。他專門從吃救濟金的人中挑選了15名年輕人來培養。他決心每屆15人——就這樣一屆接一屆地培訓下去。
這些學徒向來就是逃學搗蛋、惹是生非的主兒,“聽從指揮”、“有事業心”向來就不是他們熟悉的詞彙。但餐館總算按時開業了,而且15位學徒中有12位堅持到底——居然真的都成了地地道道的讓人刮目相看的頂尖廚師。於是從批評者到一般公眾,大家都為吉米的成功而心頭發熱,又重新把最熱情的讚美和最熱烈的掌聲獻給了他。“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生難免要犯錯,隻要我們像吉米一樣,在批評與指責中總結教訓,就能防止更大、更多的錯誤發生,讓自己重新站起來。要記住,犯一次錯,長一分見識,增一分閱曆。不過,聰明的人能因別人犯錯而增見識、長閱曆;糊塗人雖是一錯再錯,也不知道錯在哪裏,更不懂得亡羊補牢,這樣必會一錯到底,含恨千古。
破窗理論告訴我們:有“破窗”不可怕,隻要我們記得及時更換“新窗子”。
犯錯之後,一味地沉浸在悔恨之中是於事無補的,正確的心態應該是放下包袱,克服自卑心理,把悔恨變為前進的動力,努力改正所犯的錯誤,亡羊補牢,彌補這個錯誤造成的損失,克服心理上的障礙,保持廣闊的胸懷,走出自我封閉的狀態,主動敞開心扉,傾聽人們善意的勸告,讓親朋好友幫助自己找出自身的缺點與不足,繼而消除敵對心理,不再無故猜疑,用平常心麵對一切,這樣就會慢慢地恢複自信。同時也要為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標和要求,在各個方麵更加的勤勉努力,自強不息。
〖〗最後通牒效應
——甩掉拖遝的壞習慣
很多時候,人們對於不需要馬上完成的任務,不是按部就班地去做,而是拖到最後期限來臨時,才去努力完成,這種現象被稱為“最後通牒效應”。
“最後通牒效應”反映了人類心理的某種拖拉傾向,即人們在從事一些活動時,總覺得時間尚有或預備不足,能拖就拖,但在不能拖的情況下,例如當不答應預備的時候,或者已經到了規定的時間,人們基本上也都能夠完成任務。例如:教師在星期一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寫一篇作文,要求星期五之前交上來,同時強調最好是盡快完成,那麼星期二到星期四能夠收到的作業將是寥寥無幾,星期五會是交作業的高峰,並且星期五放學之前基本上可以收齊。假如布置作業時要求星期三之前交上來,即使不再強調最好盡快完成,那麼學生也會在星期三放學之前交齊作業的。
其實,有拖遝習慣的人,在開始做事的時候,並不像他們表現得那樣輕鬆,心理也是備受煎熬,雖然一再警告自己,但就是進入不了工作狀態。加拿大心理學專家蒂姆·彼齊爾曾經為此做過一次調查:他找到了100名有拖遝工作習慣的員工進行研究,在他們工作的最後一周內,進行重點的跟蹤調查,起初這些人想到工作就會有焦慮感和內疚感,但就是采取不了行動,於是他們安慰自己,告訴自己在高壓之下工作會做得更好,隻不過稍晚些罷了……但是他們一旦進入工作狀態,就會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根據“最後通牒效應”,為了避免拖拉的傾向,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就應該製定負荷合理的目標和計劃,對可支配的時間進行管理,強迫自己在約定的時間分階段地完成任務。也就是說,及早地給自己一個“最後通牒”,才不至於使自己到了最後關頭拚命地趕,結果完不成或者影響做事的質量。甩掉拖遝的壞習慣
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心理特點:對於不需要馬上完成的任務,習慣於在最後期限即將到來時才去努力完成。這種習慣反映了人類拖遝的心理傾向。
從某種程度來說,我們人人都有拖遝的習慣:大掃除的計劃,常常被我們拖了一天又一天;與好友見麵的約會,也一改再改;一本一直想讀完的書,書簽卻還是停留在那一頁;一個可充足準備的報告,卻拖到限期前幾天才匆匆完成……連你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成堆的任務如大山般壓頂而來,你也為此萬分焦慮,但你就偏偏缺乏做事的動力,甚至還浪費時間去做一些毫不相幹的事情。
其實這就是拖遝的心理傾向在起作用的緣故。拖遝不僅容易引起焦慮和內疚,產生自我心理折磨,還有可能給我們帶來無法挽回的後果。比如,你是一名大學生,把論文拖到最後期限即將到來時才趕著完成,你很可能因為時間不夠,無法寫出高質量的論文,結果可能是你因此無法完成學業。你是一名白領,如果你麵臨的是重要的大型項目,而你指望在期限到來之前再把任務完成,可是如果在最後期限到來時生病了怎麼辦?或者突然接到了新的任務怎麼辦?或者,你突然發現該項目所需要的時間比你預期得要長,又該怎麼辦?結果可能是你因此而丟掉了工作……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的作者史蒂芬·柯維也曾講到自己這樣一個經曆: “幾年前我曾經買過一項物質資產——電動割草機。我經常使用,卻從不保養。前兩季還沒有問題,到第三季就出故障了。這時我才著手維修,可是已經太遲了,引擎隻剩下不到一半的馬力,可以說成了一堆廢鐵。如果我及早開始保養這項資產,那麼現在還能享受它的產出——修剪平整的草皮。如今我必須花費更多時間與金錢來更換一部新機器。”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相信拖遝習慣的危害已經讓很多人悔不當初。其實拖遝並非性格缺陷,而隻是一種不良習慣,通常可以被改變。根據最後通牒效應,我們要改掉這一壞習慣,就一定要給自己規定一個“最後期限”,促使自己趕在期限前把事情做完。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設定清晰、詳細、具體的目標。設定清晰、詳細、具體的目標,你可以把任務分成更小的部分,然後一次一個地完成。你的目標應該是詳細的、適當的和有時間限製的,然後在做這件事上要始終和目標保持一致。
第二,停止自欺欺人。許多有拖遝習慣的人深信,他們在重壓之下將工作得更為出色;又或者他們認為,把事情往後拖一拖能讓自己的感覺好一些。其實這是自欺欺人。停止自欺欺人,行動起來,才能盡早完成任務。
第三,摒棄完美主義。生活中完美的事物幾乎沒有。比起耗費幾個小時而沒有任何進展,還不如列出一個粗略的草案,然後再修改來得好。不必去擔心他人怎麼看待你的工作,不必苛求完美,立即行動起來即可。
第四,尋求專業的幫助。如果拖遝影響了你的前程,不妨去看看心理醫生,認知行為學的療法可能會很有效。
〖〗二八法則
——成功在於堅持
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帕累托在研究中偶然注意到這樣一件奇怪的事情:19世紀英國人的財富分配呈現一種不平衡的模式,大部分的社會財富都流向了少數人手裏。
在當今社會,這件事本身並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但令帕累托真正感到疑惑的是,這種不平衡模式會反複出現,在不同時期或不同國度都能見到——不管是早期的英國,還是與它同時代的其他國家,或是更早期的資料,而且這種不平衡的模式有統計學上的準確性。
帕累托從研究中歸納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20%的人口擁有80%的財富,那麼就可以預測,10%的人將擁有約65%的財富,而50%的財富,是由5%的人所擁有。
在這裏,重點不僅是百分比,而在於一項事實:財富分配的模式是不平衡的,而且這種不平衡是可以預測的。
因此,二八法則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它教給了人們一種獨特的思考方向與分析方法,可以讓人們針對不同問題采取明智的行動。凡是認真看待二八法則的人,都會從中得到有用的思考和分析方法,可以更有效率地做事,甚至因此改變命運。
對我們個人的成功而言,人在達成目標前80%的時間裏通過努力,隻能獲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後20%的時間裏通過努力獲得。導致很多人在追求目標的時候,由於久久不能見到明顯的成果而失去信心並最終放棄。須知命運修造是長久之事,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預期前80%的努力會有很大收獲,隻要不放棄,最後20%的努力就會有長足的進步。成功在於堅持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終,堅持把它做完,不要輕易放棄。如果放棄了,你就永遠沒有成功的可能。遇到挫折時,你要反複告訴自己:把這件事堅持做下去。成功在於堅持,堅持到底就是勝利。開學第一天,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學生說:“今天咱們隻學一件最簡單、最容易的事兒。每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後再盡量往後甩。”說著,蘇格拉底示範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同學們都笑了。這麼簡單的事,有什麼做不到的呢?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同學們:“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又問,這回,堅持下來的學生隻剩下八成。一年以後,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同學們:“請大家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整個教室裏,隻有一個人舉起手。這個學生就是後來成為古希臘另外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在奔向成功的路上,我們會遇到許多挫折,會麵臨許多意想不到的挑戰。這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成功學家們考察了那些具有傑出的個人品質並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得出了下麵的結論:把一件事堅持做下去,是所有成功者共同的訣竅。有一位推銷員,為一家公司推銷日常用品。一天,他走進一家小商店,看到店主正忙著掃地,他便熱情地伸出手,向店主介紹和展示公司的產品,但是對方卻毫無反應,很冷漠地對著他。這位推銷員一點也不氣餒,他又主動打開所有的樣本向店主推銷。他認為,憑自己的努力和推銷技巧一定會說服店主購買他的產品。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那個店主卻暴跳如雷起來,用掃帚把他趕出店門,並揚言:“如果再見你來,就打斷你的腿。”麵對這種情形,推銷員並沒有憤怒和感情用事,他決心查出這個人如此恨他的原因。經過多方打聽,原來在他以前這個店主購買了另一位推銷員推銷的產品,一直賣不出去,造成產品積壓,占用了許多資金,店主正發愁如何處置呢!了解了這些情況後,這個維銷員就疏通了各種渠道,重新做了安排,使一位大客戶以成本價格買下店主的存貨。不用說,他受到了店主的熱烈歡迎。這個推銷員麵對被掃地出門的處境,依然充分發揮自己的堅持精神,同時不斷尋找突破的途徑,把事情圓滿地做了下來。許多事情看起來敗局已定,其實,隻要我們再堅持一段時間,並付出巨大的努力,往往就會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這往往是一個成功人士的必經之路。一個農場主在巡視穀倉時不慎將一隻名貴的金表遺失在了裏麵,他遍尋不獲,便在農場門口貼了一張告示,要人們幫忙,懸賞100美元。
人們麵對重賞的誘惑,無不賣力地四處翻找,無奈穀倉內穀粒成山,還有成捆成捆的稻草,要想在其中找尋一塊金表如同大海撈針。
人們忙到太陽下山仍沒有找到金表,他們不是抱怨金表太小,就是抱怨穀倉太大、稻草太多,一個個放棄了100美元的誘惑。隻有一個穿破衣的小孩在眾人離開之後仍不死心,努力尋找。他已整整一天沒吃飯,希望在天黑之前找到金表,解決一家人的吃飯問題。
天越來越黑,小孩在穀倉內堅持尋找,突然他發現一切喧鬧靜下來後有一個奇特的聲音“滴答”、“滴答”不停地響著。小孩頓時停止尋找。穀倉內更加安靜,滴答聲響十分清晰。小孩循聲找到了金表,最終得到了100美元。成功有時就是這樣簡單,而成功者之所以稀有,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沒有堅持下去。成功就如同穀倉內的金表,早已存在於我們周圍,散布於人生的每個角落,隻要執著地去尋找,專注而冷靜地思考,我們就會聽到那清晰的滴答聲。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多多少少都會遇到一些坎坷和波折。世界上之所以有強弱之分,究其原因是前者在接受命運挑戰的時候說:“我會堅持下去。”後者說:“算了,我承受不住。”
意誌力堅強的人懂得培養自己的恒心和毅力,並將它轉化為一種習慣,無論遭受多少挫折,仍堅持朝成功的頂端邁進,直至抵達為止。經得起考驗的成功者常常以其恒心耐力獲酬甚豐,作為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補償。不論他們所追求的是什麼目標,都能如願以償、取得成功,他們還將得到比物質報酬更重要的經驗:“每一次失敗都伴隨著一顆同等利益的成功種子。”
任何成績的取得,事業的成功,都緣於人們不懈的努力和執著的探索追求;淺嚐輒止,一曝十寒,朝三暮四,心猿意馬,隻能望著成功的彼岸慨歎。勝者的生存方式就在於,能夠堅持把一件事做下去,積跬步以成千裏,積小流以成江河。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跳蚤效應
——給自己再試一次的勇氣
“跳蚤效應”來源於一個有趣的生物學實驗:生物學家在玻璃杯中放入一隻跳蚤,跳蚤很輕易地跳了出來。再把這隻跳蚤放入加蓋的玻璃杯中,結果跳蚤一次次跳起,一次次被撞。最後,這隻跳蚤變得聰明起來,它開始根據蓋子的高度來調整自己所跳的高度。一周之後取下蓋子,跳蚤卻再也跳不出來了。
道理很簡單,跳蚤調節了自己跳的目標高度,而且適應了它,不再改變。並非它已喪失了跳躍出玻璃杯的能力,而是由於一次次受挫學乖了,習慣了,麻木了。人有些時候也是這樣,不是不敢去追求夢想,不是追不到,而是因為多次的挫折讓他們失去了“再試一次”的勇氣,行動的欲望和潛能被自己扼殺了。給自己再試一次的勇氣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經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我們也一次又一次和命運進行抗爭,當這些抗爭都無一例外地宣布失敗以後,我們就漸漸地學會了順從命運,漸漸地失去了和命運抗爭的勇氣,漸漸地連抗爭的想法都沒有了,以至於我們有能力擊敗命運時,卻依然頹喪地安於命運的擺布,不敢再去嚐試。我們與玻璃杯中的跳蚤一樣,太信任“命運”了。
如果不想繼續做一隻蹦不起來的跳蚤,現在,我們就需要用再一次的努力,撞破“蓋子”,擺脫困境,將一切不可能化為可能,不做命運的奴隸。也許就在這一次,成功就會走向你。1863年冬天的一個清晨,凡爾納剛吃過早飯,正準備到郵局去,突然聽到一陣敲門聲。凡爾納開門一看原來是一個郵政工人。工人把一包鼓鼓囊囊的郵件遞到了他的手中。一看到這樣的郵件,凡爾納就預感到不妙。自從他幾個月前把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乘氣球五周記》寄到各地出版社後,收到這樣的郵件已經有14次了。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拆開—看,上麵寫道:“凡爾納先生:尊稿經我們審讀後,不擬刊用,特此奉還。某某出版社。”每看到這樣一封退稿信,凡爾納都是心裏一陣絞痛。這次是第15次了,還是未被釆用。
凡爾納此時已氣餒,那些出版社的“老爺”們是如何看不起無名作者。他憤怒地發誓,從此再也不寫了。
他拿起手稿向壁爐走去,準備把這些稿子付之一炬。凡爾納的妻子趕過來,一把搶過手稿緊緊抱在胸前。此時的凡爾納餘怒未息,說什麼也要把稿子燒掉。他妻子急中生智,滿懷關切地安慰丈夫:“親愛的,不要灰心,再試一次吧,也許這次能碰上好運的。”聽了這句話以後,凡爾納搶奪手稿的手慢慢放下了。他沉默了好一會兒,決定接受妻子的勸告,抱起這一大包手稿到第16家出版社去碰運氣。
這次沒有落空,讀完手稿後,這家出版社立即決定出版此書,並與凡爾納簽訂了20年的出書合同。很多時候,我們欠缺的就是這第16次的努力。來自於外界太多的批評、指責和打擊,讓我們奮發向上的熱情和鬥誌被“自我設限”,讓我們既對失敗惶恐不安,又對失敗習以為常,逐漸喪失了信心和勇氣,逐漸養成了懦弱、狹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擔責任、不思進取、不敢拚搏的缺點。假使你想成就生命的偉大,求得自我的充分發展,就必須給自己再試一次的勇氣。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亞海岸籠罩在濃霧中。在海岸以西21英裏的卡塔林納島上,一個34歲的女人涉水進入太平洋中,開始向加州海岸遊去。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個遊過這個海峽的婦女。這名婦女叫費羅倫絲·柯德威克。在此之前,她是從英法兩邊海岸遊過英吉利海峽的第一個婦女。那天早晨,海水凍得她身體發麻,霧很大,她連護送她的船都幾乎看不到。時間一個鍾頭一個鍾頭過去了,千千萬萬人在電視上注視著她。在以往這類渡海遊泳中她的最大問題不是疲勞,而是刺骨的水溫。15個鍾頭之後,她被冰冷的海水凍得渾身發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遊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親和教練在另一條船上。他們告訴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棄。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濃霧什麼也看不到。幾十分鍾之後,人們把她拉上了船。而拉她上船的地點,離加州海岸隻有半英裏!
當別人告訴她這個事實後,從寒冷中慢慢複蘇的柯德威克小姐很沮喪,因為她知道真正令她半途而廢的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因為缺乏再次嚐試的勇氣,缺乏堅持到底的信念。我們大部分人的缺點,就是心中有誌於成功,然而遭遇挫折之後卻不肯再次努力去求得成功。千千萬萬的人,生活在一種被束縛和阻礙的環境中,生活在一種足以摧毀熱忱、消磨意誌、分散精力、浪費時間的空氣中,他們沒有勇氣去掙脫束縛思想的鎖鏈,去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終,他們的誌向,會因沒有努力及失望而歸於毀滅。
有一句話說得好:“上帝隻拯救能夠自救的人。”成功屬於那些願意成功的人。如果你不願成功,誰拿你都沒辦法;如果你自己不行動,上帝也幫不了你。因此,如果你不幸失敗了,請給自己再試一次的勇氣和機會。堅持不懈地去追求,一定可以迎來收獲成功的那一天。
〖〗吉寧定理
——不怕錯誤,才能親近成功
“吉寧定理”是由美國多布林谘詢公司集團總裁吉寧提出來的,其內涵是:真正的錯誤是害怕犯錯誤。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通過大量的動物實驗也證明了這一定理,其中他用貓做的“迷籠”實驗最為經典:將貓放在一個特製的迷籠內,籠外放有可望不可及的食物。貓在籠中亂撞亂跑的活動中偶然觸動了開關,從而得到食物。在以後的重複實驗中,貓的紛亂動作隨著嚐試次數的增多而逐漸減少,最後貓一進入迷籠就去觸動開關,一下就得到了食物。
桑代克認為,動物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嚐試,不斷錯誤,最後才獲得成功的漸進過程。人的學習與動物的學習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隻是複雜程度不同。因此,隻有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嚐試,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