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行動的力量 破窗效應(2 / 3)

耶垂斯基說:“假如你想打中,先要有打不中的準備。”吉寧定理給我們的啟示是:成功與失敗是相對的,失敗有時並不是壞事,而是產生新機遇的潛在墊腳石。不怕錯誤,才能親近成功

雨果曾說:“盡可能少犯錯誤,這是人的準則。不犯錯誤,那是天使的夢想。”每個人都會犯錯,隻要你以正確的態度對待錯誤,錯誤不僅不會成為你發展的障礙,反而會成為你前進的推動器,促進你更快地成長。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正反兩麵,錯誤當然也不例外,關鍵在於你從什麼樣的角度去看待它,以怎樣的態度去處理它。在德國,有一個造紙工人在生產紙時,不小心弄錯了配方,生產出了一批不能書寫的廢紙。因而,他被老板解雇。正在他灰心喪氣、愁眉不展時,他的一位朋友勸他:“任何事情都有兩麵性,你不妨變換一種思路看看,也許能從錯誤中找到有用的東西來。”

於是,他發現,這批紙的吸水性能相當好,可以吸幹家庭器具上的水分。他把紙切成小塊,取名“吸水紙”,拿到市場去賣,竟然十分暢銷。後來,他申請了專利,獨家生產吸水紙發了大財。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利用錯誤體現了自己的另一番價值。遇到問題不要畏懼,要勇敢地去麵對,抱有這種想法的人一定會取得最終的成功。

人從小到大,從大到老,就是一個不斷犯錯誤,不斷改正錯誤的成長、成熟過程。全球最大的日用產品生產商寶潔公司流傳著這樣一個規定:如果員工三個月沒有犯錯誤,就會被視為不合格的員工。對此,寶潔公司全球董事長白波先生的解釋是:那說明他什麼也沒幹。因為害怕犯錯誤,就會止步不前,而止步不前,又注定是一個錯誤。錯誤提供了獲取新知識的機會,一個人錯誤犯得越多,他從錯誤中所吸取和學到的東西也就越多,進步也就越快。

我們每個人窮盡一生都在竭力避開那些妨礙我們的事物,其實有些妨礙我們的事物常常隻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之中,是我們自己想象出來的。有時候,我們不敢去謀求某個職位,不敢去學拉小提琴,不敢去學習外語,甚至不敢打個電話給某位老朋友,等等。這種種“不敢”,其實往往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設下的障礙,害怕犯錯,使我們永遠無法超越現在,錯過了許多我們本來應該去做而且能夠做好的事。

真正的強者是在失敗之後,能較快地從挫折情緒中走出來,對自己的力量進行重新估價,從各個方麵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或是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最後擊敗對手;或是轉向其他領域,找到自己正確的位置,尋找新的成功之路。為了躲避錯誤而固步自封是愚蠢的;因為過去的錯誤而耿耿於懷,裹足不前的人是懦弱的。隻有不怕錯誤的人,才是勇敢而智慧的人,這樣的人才能親近成功。

〖〗馬蠅效應

——給自己找一個競爭對手

再懶惰的馬,隻要身上有馬蠅叮咬,它也會精神抖擻,飛快奔跑,這就是著名的“馬蠅效應”的含義。

馬蠅效應的由來,得自於美國前總統林肯的一段有趣經曆。1860年大選結束後的幾個星期,有位叫巴恩的大銀行家看見參議員薩蒙·蔡思從林肯的辦公室走出來,就對林肯說:“你不要將此人選入你的內閣。”林肯問:“你為什麼這樣說?”巴恩答:“因為他認為他比你偉大得多。”“哦,”林肯說,“你還知道有誰認為自己比我要偉大的?”“不知道了,”巴恩說,“不過,你為什麼這樣問?”林肯回答:“因為我要把他們全都收入我的內閣。”

事實證明,這位銀行家的話是有根據的,蔡思的確是個狂傲十足的家夥。不過,蔡思也的確是個大能人,林肯十分器重他,任命他為財政部長,並盡力減少與他的摩擦。蔡思狂熱地追求最高領導權,而且嫉妒心極重。他本想入主白宮,卻被林肯“擠”了,他不得已而求其次,想當國務卿。林肯卻任命了西華德,他隻好坐第三把交椅,因而懷恨在心,激憤難已。

後來,目睹過蔡思種種形狀、並搜集了很多資料的《紐約時報》主編亨利·雷蒙特拜訪林肯的時候,特地告訴他蔡思正在狂熱地上躥下跳,謀求總統職位。林肯以他那特有的幽默神情講道:“雷蒙特,你不是在農村長大的嗎?那麼你一定知道什麼是馬蠅了。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個農場犁玉米地,我吆馬,他扶犁。這匹馬很懶,但有一段時間它卻在地裏跑得飛快,連我這雙長腿都差點跟不上。到了地頭,我發現有一隻很大的馬蠅叮在它身上,於是我就把馬蠅打落了。我的兄弟問我為什麼要打掉它。我回答說,我不忍心讓這匹馬那樣被咬。我的兄弟說:‘哎呀,正是這家夥才使得馬跑起來的嘛!’”然後,林肯意味深長地說:“如果現在有一隻叫‘總統欲’的馬蠅正叮著蔡思先生,那麼隻要它能使蔡思的那個部不停地跑,我就不想去打落它。”

馬蠅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一種動物如果沒有外界的刺激,就會變得死氣沉沉。同樣,一個人如果沒有對手,那他就會甘於平庸,養成惰性,最終導致庸碌無為。給自己找一個競爭對手

有壓力才有動力。一個人如果沒有對手,他自己也不會強大。一位知名的企業家曾經說過:“對手是一麵鏡子,可以照見自己的缺陷。如果沒有了對手,缺陷也不會自動消失。”是的,對手可以讓你時刻提醒自己,沒有最好,隻有更好。康熙大帝在繼位執政60周年之際,特舉行“千叟宴”以示慶賀。在宴會上,康熙敬了三杯酒:

第一杯敬孝莊太皇太後,感謝孝莊輔佐他登上皇位,一統江山;

第二杯敬眾大臣和天下萬民,感謝眾臣齊心協力盡忠朝廷,萬民俯首農桑,天下昌盛;

當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時說:“這杯酒敬我的敵人,吳三桂、鄭經、噶爾丹,還有鼇拜。”宴會上的眾大臣目瞪口呆。康熙接著說:“是他們逼著我建立了豐功偉績,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朕,我感謝他們。”感謝對手,這需要一種怎樣的胸襟和氣度,康熙也正是因此而建立了豐功偉業,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最輝煌的一頁。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懶惰的,都盡可能避免競爭。殊不知,隻有競爭,才能讓你更加進步,有競爭對手存在才能讓你快速成長起來。一位動物學家在考察生活於非洲奧蘭洽河兩岸的動物時,注意到河東岸和河西岸的羚羊大不一樣,前者繁殖能力比後者更強,而且奔跑的速度每分鍾要快13米。

動物學家感到十分驚奇,既然環境和食物都相同,為什麼有這樣大的差別呢?

為了進一步解開其中之謎,動物學家和當地動物保護協會進行了一項實驗:在兩岸分別捉10隻羚羊送到對岸生活。結果一年後,送到西岸的羚羊發展到14隻,而送到東岸的羚羊隻剩下了3隻,另外7隻羚羊被狼吃掉了。

謎底終於被揭開,原來東岸的羚羊之所以身體強健,隻因為它們附近居住著一個狼群,這使羚羊天天處在一個“競爭氛圍”之中,為了生存下去,它們變得越來越有“戰鬥力”;而西岸的羚羊長得弱不禁風,其原因是缺少天敵、沒有競爭和生存壓力。大自然的法則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沒有對手,自己也不會強大。換言之,敵人乃至競爭對手,根本不足畏懼,相反,他還會給予你刺激,促使你進步。因此,當生活中出現一個競爭對手、一些壓力或一些磨難時,並不一定全是壞事。隻要不斷地挑戰自己,就能擺脫平庸;崇尚競爭,超越他人,就能使自己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華盛頓合作定律

——獨立成事,別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1964年3月,紐約克尤公園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謀殺案。一位年輕的酒吧女經理被人殺死,作案時間長達半個小時,附近住戶中有38人看到或聽到女經理被刺的情況和反複的呼救聲,但沒有一個人出來保護她,也沒有一個人及時給警察打電話。

事後,美國大小媒體同聲譴責紐約人的異化和冷漠。然而,兩位年輕的心理學家——巴利和拉塔內認為旁觀者們的無動於衷與異化和冷漠關係不大,認為應該另有解釋。為此,他們專門尋找了72名不知真相的參與者與一名假扮癲癇病的患者進行了一項試驗,讓他們以一對一或四對一兩種方式保持遠距離聯係,相互間隻使用對講機通話。事後的統計數據出現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在交談過程中,當假病人大呼救命時,在一對一通話方式進行的實驗中,有85%的人衝出工作間去報告有人發病;而在四個人同時聽到假病人呼救的實驗中,隻有31%的人采取了行動!

通過這個實驗,人們對克尤公園現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會心理學解釋。這就是著名的“華盛頓合作定律”的來源。兩位心理學家把它叫做“旁觀者介入緊急事態的社會抑製”,更簡單的說,就是“旁觀者效應”。

華盛頓合作定律的核心就是: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類似於中國流傳久遠的一句俗語:“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具體說來,當一個人從事某項工作時,由於不存在旁觀者,自然由他一個人承擔全部責任,雖然有點敷衍了事,但也還能勉強成事,所以一個和尚挑水喝。如果有兩個人,雖然兩個人都有責任,但是因為有另一個旁觀者在場,兩個人都會猶豫不決,相互推諉,最後隻好兩個和尚抬水喝。如果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人,旁觀者更多,情況就更加複雜,關係也更加微妙,彼此之間相互踢皮球,結果永無成事之日,最後三個和尚沒水喝。

這就說明,當許多人共同從事某項工作時,雖然群體成員都有責任,但是群體的每一個成員都成了旁觀者,彼此相互推諉,最後誰都不願意承擔責任,結果合作不成功,於是產生了華盛頓合作定律。所以,不管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獨立成事,別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華盛頓合作定律告訴我們,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能力都為1,那麼10個人的合作結果就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1還要小。人的合作就像物理課本中學過的:作用於同一物體上的力,相互推動時自然能事半功倍,相互抵觸時則一事無成。

所以,依賴別人的習慣,是你走向成功的絆腳石,要想成大事就必須學會獨立成事,千萬別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有一位學術界知名的學者曾這樣告誡青年學生們說:“如果你過分依賴別人,那你就會很容易上當,因為你不能辨別人的話究竟是對的還是不對的,而你對別人的動機也就茫然不知。”成大事者身上具有許多種優良品質——勇敢、忠誠、創新、進取,當然獨立也是這些品格中不可缺少的品質之一。如果一個依賴於他人的人也會獲得成功的話,恐怕曆史上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民族為獨立而戰了。有些年輕人生活在優越的環境裏,溺愛使他們失去了獨立的機會,因此成為了生活中的低能兒,養成了依賴別人的習慣。他們在父母的羽翼下可以安然無恙地生活,感受不到外界的任何幹擾,但是一旦走出家庭,麵對社會,他們的缺陷就會暴露無疑,麵對競爭激烈的社會,他們能否生存,很是令人擔憂。孫明輝是一名優秀的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高智商的優秀生,在生活中卻是一個低能兒。從進小學到高中畢業的12年,由於他學習成績好,深得學校老師們的稱讚和父母的溺愛。父母為了使他集中精力讀書,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家中什麼活兒都不讓他幹,做飯、洗碗、洗衣服等事,從不讓他學著幹,甚至連他的床鋪也是父母替他收拾的。每次吃飯都是母親把飯端到他跟前,真可謂“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因此,到他十七八歲時,和他同歲的孩子,什麼活都能幹,也都會幹,而他卻連疊被子、洗碗的基本生活技能都不會。孫明輝參加高考,以全縣第一名、全省第三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了全國重點大學——清華大學。這一振奮人心的喜訊,給家裏帶來前所未有的歡樂,親戚朋友都投以羨慕的目光,稱讚他聰明。同年夏天,孫明輝以無比興奮的心情,來到了首都,跨進了令人向往的清華大學,實現了成為一名大學生的理想。然而,當他開始大學生活沒多久,由於沒有起碼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會買飯,不會洗衣服,而感到十分苦惱,盡管同學們也給了他應有的幫助,但還是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他隻好向校方申請休學。學校根據他入學後的實際情況,批準了他的申請。第二年開學時,學校給他寄去了複學通知書。但誰也沒有料到,接到複學通知書的孫明輝,居然因懼怕離開父母後自己不能獨立生活而悲觀厭世,在這種思想驅使下,他縱身從高樓跳了下去,過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社會不是家庭,社會是充滿競爭的地方。如果想獲得成功,那麼你應該做個品格獨立的人,首先你應該學會對自己負責。當你陷入困境遭遇孤獨的時候,如果僅僅簡單地去抱怨社會冷漠,別人自私,這隻能說明你對外界的依賴性太強,你太脆弱。當我們遭遇逆境的時候,我們首先應該學會依靠自己。這並不是教你在社會上打腫臉充胖子,更不是教你萬事不求人,而是想告訴你,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麻煩。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就意味著命運掌握在別人手中。沒有獨立做前提,成功也許隻是個假設。獨立性格是成功者的必備條件,曆史既然如此證明,現實生活也是這樣。獨立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事業、未來、人生都有莫大的好處,所以若想成就事業,這是不可少的一個條件。

〖〗多米諾骨牌效應

——防微杜漸,將隱患消除於萌芽中

多米諾骨牌效應是根據中國的“骨牌遊戲”發展而來的。宋宣宗二年(公元1120年),民間出現了一種名叫“骨牌”的遊戲。這種骨牌遊戲在宋高宗時傳入宮中,隨後迅速在全國盛行。當時的骨牌多由牙骨製成,所以骨牌又有“牙牌”之稱,民間則稱之為“牌九”。

1849年,一位名叫多米諾的意大利傳教士把這種骨牌帶回了米蘭。作為最珍貴的禮物,他把骨牌送給了小女兒。多米諾為了讓更多的人玩上骨牌,製作了大量的木製骨牌,並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玩法。之後不久,木製骨牌就迅速地在意大利及整個歐洲傳播,骨牌遊戲成了歐洲人的一項高雅運動。

玩時將骨牌按一定間距排列成行,輕輕碰倒第一枚骨牌,其餘的骨牌就會產生連鎖反應,依次倒下。後來,人們為了感謝多米諾給他們帶來這麼好的一項運動,就把這種骨牌遊戲命名為“多米諾”。

人們不但從這個遊戲中獲得了快樂,還總結出了“多米諾骨牌效應”,也可稱為“多米諾效應”,它告訴我們:在一個相互聯係的係統中,即使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也能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第一棵樹的砍伐,最後導致了森林的消失;一日的荒廢,可能是一生荒廢的開始;第一場強權戰爭的出現,可能是使整個世界文明化為灰燼的力量。防微杜漸,將隱患消除於萌芽中

中國有句古話叫“防微杜漸”,意思是說,在壞思想、壞事或錯誤剛冒頭時,就加以防止、杜絕,不讓其發展下去。不論是在政治、軍事,還是商業、生活領域中,如果能做到防微杜漸,將隱患消除於萌芽之中,那麼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多米諾效應”的發生。

但大部分時候,“防微杜漸”並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因為很多變化都是漸進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漸進,猶如從和緩的斜坡上走下來,很難察覺其遞降的痕跡。所以,提高警惕,關注不起眼的小事情,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手段。楚國有個邊境城邑叫卑梁,那裏的姑娘和吳國邊境城邑的姑娘同在邊境上采桑葉,她們在做遊戲時,吳國的姑娘不小心踩傷了卑梁的姑娘。卑梁的人帶著受傷的姑娘去責備吳國人。吳國人出言不恭,卑梁人十分惱火,殺死吳人走了。吳國人去卑梁報複,把那個卑梁人全家都殺了。卑梁的守邑大夫大怒,說:“吳國人怎麼敢攻打我的城邑?”於是發兵反擊吳人,把當地的吳人老幼全都殺死了。吳王夷昧聽到這件事後很生氣,派人領兵入侵楚國的邊境城邑,攻占以後才離去。吳國和楚國因此發生了大規模的衝突。吳國公子光又率領軍隊在雞父和楚國人交戰,大敗楚軍,俘獲了楚軍的主帥潘子臣、小帷子以及陳國的大夫夏齧,又接著攻打郢都,俘虜了楚平王的夫人回國。從做遊戲踩傷腳,一直到兩國爆發大規模的戰爭,直到吳軍攻入郢都。這中間一係列的演變過程,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把事件一步步地推入不可收拾的境地。

對於我們的人生來講,這樣的疏忽幾乎存在於任何角落。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大家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是吸煙的人依然不少,就是因為抽一根煙並沒有覺得有什麼影響,但是一根接一根的抽,它所產生的影響不但累計,最後的後果就和上麵的例子一樣,一個再偉大的人還是被不起眼的香煙“毀滅”了。

其實,類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都是可以避免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防微杜漸,將一切可能的隱患消除於萌芽之中!

〖〗快魚法則

——速度決定成敗

有兩個人在樹林裏過夜。早上,突然從樹林裏跑出一頭大黑熊來,兩個人中的一個忙著穿球鞋,另一個人對他說:“你把球鞋穿上有什麼用? 反正我們也跑不過熊啊!”忙著穿球鞋的人說:“我不是要跑得快過熊,我是要跑得快過你。”

故事聽起來有點無情,但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因為,我們麵對的是一個充滿變數且競爭激烈的世界,跑得快不快,很可能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所在。

當今市場競爭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這就是“快魚法則”。這個法則是由美國思科公司總裁約翰·錢伯斯提出來的,他在談到新經濟的規律時說:“現代競爭已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的吃慢的。”

以往,“大魚吃小魚”被視為常理,可是在信息社會的市場競爭中,不論大小,“快魚吃慢魚”的事時有發生。

快魚吃慢魚啟示我們,“快者為王”,進入信息時代後,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速度才是生存的基本法則。速度決定成敗

現實生活中學過騎自行車的人都知道:沒有速度,就無法讓兩輪的自行車行走起來!唯一的辦法就是要讓兩隻腳不停地踩,騎快些,不要讓車子慢下來,更不能停下來,也就是說,要保持自行車的速度。

速度決定成敗,騎車如此,事業與人生同樣如此。競賽以快取勝,搏擊以快打慢,軍事先下手為強,商戰已從“大魚吃小魚”變為“快魚吃慢魚”,跆拳道要求心快、眼快、手快……這些無一不告訴我們,速度決定成敗。有一匹著名的賽馬,在其競賽生涯中贏得過多次大獎,為主人賺取了數千萬元獎金,其所有參賽時間加起來還不到一個小時,但其轉售的價格卻比其他賽馬高出100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是它比其他賽馬的速度快上100倍嗎?不是,它隻是比其他賽馬跑得快一點點。在大多數比賽中,它隻超過亞軍一個鼻子,裁判甚至隻能借助兩匹馬衝刺的錄像才能確定誰輸誰贏。

在人類的每一個領域,把贏家和入圍者區別開來的就是這種細微的差距,而入圍者占人口總數還不到5%。想一想那些二流人物的所得所失吧,他們隻比一流人物差一點點,可是在享有的聲譽和利益方麵卻相去甚遠。一類是經過努力獲得回報的成功者,另一類是同樣付出卻功虧一簣的失敗者。他們隻慢了一點點,不幸的是,那卻是最有價值的。

所以,速度是決定成功的關鍵性因素之一,一步領先,才能步步領先。在非洲的一個草原,每天早晨,斑馬一睜開眼,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須跑得更快,否則,我就會被豹子吃掉。而同一時刻,豹子從睡夢中醒來,首先浮現在腦海的一件事就是:我必須跑得更快一些,追上更多的斑馬,要不然我就會餓死。於是,幾乎同時,斑馬與豹子一躍而起,迎著朝陽競跑。誰快誰就贏,誰快誰生存。斑馬和豹子,等級差異,實力懸殊,但生存卻麵臨同一個問題——如果斑馬快,豹子就餓死;如果豹子快,斑馬就被吃掉。人類生活雖然不像斑馬與豹子那樣弱肉強食,但市場競爭卻是不可避免的。你隻有快速行動,立刻去做,比你的競爭對手更早一步知道、做到,你才有成功的機會。

美國著名時間效率專家蘭肯也這樣說過:“麵對任何任務,沒有不可能完成的,沒有特別可怕的,你需要的僅僅是開始做起來,這才是你最應該關注的。因為它將使你獲得先機與繼續行動的動力,而這樣的‘僅僅做起來’也最終將帶領你走向成功。”

生活是公正的,在人生的每一個驛站、每一個瞬間,我們若消極懈怠、不思上進,必然會被時代拋得遠遠的,或是淘汰出局。所以,當我們已經確定某一行動方案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應該是如何趕快開始,趕快將自己的想法變為實際的行動。這樣,我們才能最終獲得想要的一切。無論你是斑馬還是豹子,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的時候,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向前奔跑!

〖〗醞釀效應

——善於休息,激發靈感

在古希臘,國王讓人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但他又懷疑工匠在王冠中摻了銀子。可問題是這頂王冠與當初交給金匠的一樣重,誰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沒有搗鬼。國王把這個難題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冥思苦想,他起初嚐試了很多想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他一邊坐進澡盆,一邊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覺身體被輕輕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運用浮力原理解決了這個棘手的 問題。

阿基米德在這一過程中所運用的方法,被心理學家稱為“醞釀效應”。

所謂“醞釀效應”,是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如果反複探討而毫無結果時,我們可以把難題暫時擱置在一邊,放上一段時間,由於某種機遇,會突然使問題得到滿意的答案。醞釀效應,又被稱為“直覺思維”。

醞釀效應是一種有非邏輯性和自發突變性的創造活動,它往往是一種突破性的創造活動,不受形式邏輯的約束,能打破常規思路,產生驚人的成果和方法突破。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對一個難題束手無策,不知從何入手,這時思維就進入了“醞釀階段”。直到有一天,當我們拋開麵前的問題去做其他的事情時,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卻突然出現在我們麵前,令我們忍不住發出類似阿基米德的驚歎。

究其原因,心理學家認為,醞釀過程中,存在潛在的意識層麵推理,儲存在記憶裏的相關信息在潛意識裏組合,人們之所以在休息的時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為個體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緊張,忘記了個體前麵不正確的、導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創造性的思維狀態。因此,如果你麵臨一個難題,不妨先把它放在一邊,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許真的會實現“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境界。善於休息,激發靈感

休息,可以使一個人的大腦恢複活力,提高工作效率。麵對一時無法解決的難題,最好的方法就是休息一下,把問題暫時擱置。或許,靈感就會在你將問題放置在一旁的時候悄然來臨。古人講“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教授舉起一杯水,問他的學生們:“各位認為這杯水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