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的回答各種各樣,從20克到500克,回答各異。
“是的,它隻有200克。那麼,你們可以將這杯水端在手中多久?”教授又問。
很多人都笑了:200克而已,拿多久又會怎麼樣!
教授沒有笑,他接著說:“拿一分鍾,各位一定覺得沒問題;拿一個小時,可能覺得手酸;拿一天呢,一個星期呢?那可能得叫救護車了。”大家又笑了,不過這回是讚同的笑。
教授繼續說道:“其實這杯水的重量很輕,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覺得越沉重。這如同把壓力放在身上,不管壓力是否很重,時間長了就會覺得越來越沉重而無法承擔。我們必須做的是放下這杯水,休息一下後再拿起,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拿得更久。所以,我們所承擔的壓力,應該在適當的時候放下,好好地休息一下,然後再重新拿起來,如此才可承擔更久。”
說完,教室裏一片掌聲。 生活中,人們考慮一個問題時往往會百思不得其解,遲遲不能攻破,這主要是由於人們在較長時間內把思路集中在一個問題上,並圍繞一些常規方法思來想去,從而束縛了人們思維的創造性,使自己的思路走入了“死胡同”。就像這杯200克的水一樣,拿得越久就會越沉重。所以,此時的最佳選擇是放鬆。把它擱置下來,去研究另外的問題,或者置換一種新的環境,過一段時間再回到這個問題上來,或許就會突然悟出解決之道。這樣的成功例子不勝枚舉:愛因斯坦的那個“奧林匹克科學院”,就是采用“擱置問題法”進行業餘研究的;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的決定性觀念,就是在他提著箱子準備上火車之際突然閃現的;德國著名數學家希爾伯特長期未解出的一個數學難題,據他說也是在一次看戲時突然領悟的。著名科學家傑克遜就一直勸說他的學生們,在一天工作完畢之後,坐在一把舒適的椅子上,任思想圍繞白天有趣的事物去遐想,隨手寫下所產生的念頭。
當然了,一般“擱置”的辦法就是去從事體育活動、文藝活動,也可以去散步、賞花、談心、下棋、看戲等,但切記不可為問題“牽腸掛肚”,這樣不僅妨礙休息,對於問題的解決也是不利的。
〖〗崔西定律
——簡化程序,把事情變簡單
明朝鬱履行在《謔浪》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王安石任宰相期間,曾召集士大夫們大談興修水利的問題。有個人獻計說:“如果把占地方圓八百裏的巨野大澤梁山泊開發出來,辟為農田,這將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王安石聽了很高興,低頭沉思了一會兒,提出疑問:“把梁山泊的水排放到哪裏去呢?”善於言談的劉貢父一本正經地說:“可以在梁山泊的附近開鑿一個大水池,大小正和梁山泊一樣,不就可以收受從梁山泊排放出來的大水嗎?”在座的人哄堂大笑起來,提建議的那個人羞得麵紅耳赤。
這位自作聰明的先生迂腐可笑,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也常常陷入其中而不自知。往往為了使一件事情完成得更快捷而設計出更多的程序,但是卻像上麵的那位先生一樣,忘記了設計出來的程序,也是需要占用我們的時間的。
崔西定律是指:任何工作的困難度與其執行步驟的數目平方成正比,例如,完成一件工作有3個執行步驟,則此工作的困難度是9;而完成另一工作有5個執行步驟,則此工作的困難度是25。
崔西定律告訴我們簡化工作流程的重要性:工作越簡化,越容易完成,而且越不會出問題。簡化程序,把事情變簡單
美國威斯門豪斯電器公司董事長唐納德·C·伯納姆在《時間管理》一書中提出了自己提高效率的一項重要原則:在做每一件事情時,應該先問自己三個“能不能”:①能不能取消它?②能不能把它與別的事情合並起來做?③能不能用更簡便的方法來取代它?
在這三個原則指導下,善於利用時間的人就能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辦事效率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不至於被複雜紛繁的現象所迷惑,處於被動忙亂的局麵中不可自拔。所以,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為了提高效率,就必須學會放棄那些不必要或者不太重要的環節或程序,並且把重要的事情也進行有序化。世界500強企業之一的寶潔公司,其製度就具有人員精簡、結構簡單的特點。寶潔公司一向推行簡單高效的工作方法,這一風格可以追溯到該公司前任管理者理查德·德普雷。
理查德·德普雷強烈地厭惡任何將簡單問題複雜化的做法,所以,他十分反感那些超過一頁的備忘錄。他通常會在退回一個冗長的備忘錄時加上一條命令:“把它簡化成我所需要的東西!”如果該備忘錄過於複雜,他會加上一句:“我不理解複雜的問題,我隻理解簡單明了的東西!”化繁為簡是高效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追求簡單,事情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我們可以從工作中的一些細節入手,達到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的目的。
第一,抓重點,分先後。了解你的主要目標是什麼,其他目標是什麼。當需要區分做事的先後順序時,誠實對待。先做最重要的事,不管這事有多乏味。
第二,簡化任務清單。花幾分鍾時間回顧你的任務和項目清單,想想如何簡化他們。或許你可以把這當作一項考驗:把自己的任務消去一半。如果你有50個任務,試著減少到25件。該如何清除任務呢?有些任務是很久以前的,不再需要做了,而還有一些任務可以被拖延。
第三,簡化信息源。有些新聞是不能帶給我們任何價值的,所以簡化你生活中的信息輸入,從而也簡化輸出。
第四,定期回顧。每過一段時間去回顧、清除那些不必要的任務,你不需要一份龐大的任務清單來變得高效。
第五,小事放在一起做。這些小事可能是:打電話、回複電子郵件、處理信息或文件等。快速地完成它們,然後將它們從清單中消除出去。
化繁為簡,可以讓你的工作變得可行,你的信心也會跟著大增。
〖〗倒U形假說
——半興奮狀態下做事效率最高
“倒U形假說”是由英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他的學生多德森提出來的。其意思是:當一個人處於輕度興奮時,能把工作做得最好;當一個人一點兒興奮都沒有時,也就沒有做好工作的動力了。相應地,當一個人處於極度興奮時,隨之而來的壓力可能會使他不能完成本該完成的工作。
世界網壇名將貝克爾之所以被稱為常勝將軍,其秘訣之一就是在比賽中自始至終防止過度興奮,保持一種輕鬆而不放鬆的心態。所以也有人將“倒U形假說”稱為“貝克爾境界”。“貝克爾境界”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度”,在我們中國有“過猶不及”、“把握分寸”等類似的說法。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做過一個實驗對這個假說進行求證:齊加尼克把自願受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去完成20項工作。其間,齊加尼克對一組受試者進行幹預,使他們無法繼續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務,而對另一組則讓他們順利完成全部工作。
實驗結果顯示:雖然所有受試者接受任務時都顯現出一種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隨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持續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困擾,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難以消失。
“倒U形假說”給我們的啟示是:良性的壓力會驅使人們工作更加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而負麵的壓力或壓力過重則會帶來不良影響。半興奮狀態下做事效率最高
生活中我們總是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然而,我們必須進一步思考:壓力真的能轉化成動力嗎?壓力在什麼情況下才能轉化為動力?在壓力和動力之間究竟有沒有一個讓人處於最佳狀態的平衡點?
“倒U形假說”給我們的答案是:隻有不溫不火地處於半興奮狀態,我們才既不會懶怠,又不會放棄,從而獲得最佳的工作效率。在一次重要的國際比賽上,一位跳高運動員麵臨著衝擊金牌的最後一跳,教練對她說:跳過這兩厘米,你想要的那幢別墅就到手了。然而,她就是沒有跳過這兩厘米。
在第23屆奧運會上,受了傷的跳水王子洛加尼斯同樣麵臨著衝擊金牌的最後一跳,教練對他說的是:跳完這輪,你就可以回家吃你媽媽做的小餡餅了。結果,洛加尼斯用他的毅力和精神風貌超越了自己,也征服了世界。同樣是激勵性誘導,房子卻不如餡餅,這就是“倒U形假說”理論的奧妙。因為沒有壓力我們會鬆懈,而壓力過大,我們又會喪失信心和激情。運動員極度興奮或一點兒興奮都沒有時,都不能達到最佳狀態,而隻有處於半興奮狀態中,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水平。
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個故事:有一艘輪船在卸貨返航途中遭遇到了可怕的風暴。水手們驚慌失措,經驗豐富的老船長卻果斷地命令水手們立刻打開貨艙,往裏麵灌水。“船長是不是瘋了,往船艙裏灌水隻會增加船的壓力,使船下沉,這不是自尋死路嗎?”年輕的水手們嘟囔著。但是看著船長嚴厲的臉色,水手們還是照做了。
隨著貨艙裏的水位越升越高,隨著船一寸一寸地下沉,依舊猛烈的狂風巨浪對船的威脅卻一點一點地減少,貨輪漸漸平穩了。
船長望著鬆了一口氣的水手們說:“百萬噸的巨輪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輕的小船。船在負重的時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時,則是最危險的。當然這種負重是要根據船的承載能力界定的,適當的壓力可以抵擋暴風驟雨的侵襲,但如果是船不能承受之重,它就會如你們擔心的那樣,消失在海麵。”老船長就是運用了“倒U形假說”的原理,才使得人船俱存。
人也是一樣,那些得過且過、沒有一點壓力的人,像風暴中沒有載貨的船,往往一場人生的狂風巨浪便會把他們打翻。而那些負荷過重的人,卻不是被風浪擊倒,而是自己沉寂於忙碌的生活。
所以,掌握好節奏,把握好壓力的“度”,永遠讓自己處於不溫不火的半興奮狀態,循序漸進地前進,才是正確的做法。
〖〗懶螞蟻效應
——業興於勤,亦興於“懶”
懶螞蟻的存在是螞蟻王國中一種奇特而有趣的自然現象。
日本北海道大學進化生物研究小組曾經對三個分別由30隻螞蟻組成的黑蟻群的活動進行觀察。結果發現,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地尋找、搬運食物,少數螞蟻卻整日無所事事、東張西望,人們把這少數螞蟻叫做“懶螞蟻”。
但是,當生物學家在這些“懶螞蟻”身上做上標記,並且斷絕蟻群的食物來源時,那些平時工作很勤快的螞蟻表現得一籌莫展,而“懶螞蟻”們則“挺身而出”,帶領眾螞蟻向它們早已偵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轉移。生物學家又把“懶螞蟻”全部抓走放在一起,結果其中絕大部分的“懶螞蟻”變成了勤勞的螞蟻,但仍然有小部分的螞蟻“懶惰”依舊,而它們原來所在蟻群中的所有螞蟻都停止了工作,亂作一團,直到把那些“懶螞蟻”放回去後,整個蟻群才恢複繁忙有序的工作。
原來,這些看似無所事事、從不幹具體事務的懶螞蟻,實際上是整個螞蟻王國的思想者和領導者。它們時時擔負著開辟食源、危險預警、組織分工等特殊使命。一旦蟻群遭遇危機,懶螞蟻們就會挺身而出,指揮全體螞蟻尋找出路,渡過難關。雖然這是螞蟻社會長期演化的結果,但這一科學發現卻凸顯了懶螞蟻生存的智慧與存在的價值:相對而言,在蟻群中“懶螞蟻”更重要;在企業中,能夠注意觀察市場、研究市場、分析市場、把握市場的人更重要,這就是所謂的“懶螞蟻效應”。
“懶螞蟻效應”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勤與懶相輔相成,勤有勤的原因,懶有懶的道理,“懶”未必不是一種生存的智慧。懶於雜務,才能勤於思考。在激烈的競爭中,一個組織分工要合理,如同戰場上,需要有人馳騁沙場,也需要有人運籌帷幄,千萬不能因為追逐短期利潤而忽視那些“懶螞蟻”的作用。業興於勤,亦興於“懶”
蟻群中的“懶”螞蟻,是整個螞蟻王國的思想者和領導者,它們在蟻群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推物及人,當我們聯想我們生存的環境,就會發現,現實情況也是如此。你的同事中,有的就像“懶螞蟻”,看上去十分自由散漫,但卻成績斐然;有的就像“勤勞螞蟻”,整天忙忙碌碌,到年終總結時卻無功可言。由此可以看出,“懶”其實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小林是一個平麵設計員,是個絕對的電腦高手,最能顯示他水平的就是,即便最忙時他也能有機會偷個懶。 特別是在製作一些大的圖片時,隻見他鼠標飛快,左手在鍵盤上一陣狂按,然後身子往後一靠,順手拿起杯茶,悠閑地看著電腦自行處理一些東西。
其實,小林悠閑的後麵,也有很多技巧,他使用的電腦,有很多常用的設置都是按自己最順手的方式,而且他已經記熟了幾乎所有的快捷鍵,別人要按好幾下鼠標的活兒,他隻要輕輕按一下快捷鍵就能解決。其實,小林“懶”的背麵是效率。一位研究者曾把各行各業優秀工人的勞動動作拍成影片,觀察他們完成一種工作的動作數量,結果他發現:最優秀的工人毫無例外地全是“懶漢”,“懶”得連一個多餘動作都不肯做。有句話叫“會者不忙,忙者不會”,正是如此。
但是“懶”,也要懶得有智慧。有些人似乎顯得慵懶了一些,鬆散了一些,但是這樣的懶並不是拖遝、沒有效率、好逸惡勞,而是一種快樂、放鬆、高質量的生活方式。我們想一想,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可能正是由於某些人懶得自己洗衣服,所以才發明了洗衣機;懶得做飯,所以才發明了方便食品;懶得搞衛生,所以才發明了吸塵器;懶得走路,所以才發明了汽車……
懶於雜務,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如何獲得成功。很多時候,一個人的收入與待遇不取決於他每天忙到幾點,做了多少事,而取決於他做什麼事情,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做事。那些不會思考、隻知埋頭苦幹的人是不會有出路的,他們的工作可以被機器、軟件來代替。
其實,勤於懶相輔相成,我們既要做一隻腳踏實地的“勤螞蟻”,也要做一隻對大事大方向有清晰判斷的“懶螞蟻”。
〖〗帕金森時間定律
——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1958年,英國曆史學家、政治學家諾斯科特·帕金森出版了《帕金森定律》一書。帕金森經過多年的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非常之大,比如,一個人可以在10分鍾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上半天;一個忙人20分鍾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花上足足一整天的時間:找明信片一個鍾頭,尋眼鏡一個鍾頭,查地址半個鍾頭,寫問候的話一個鍾頭零一刻鍾……
具體來說,“帕金森定律”是指,一個人在時間上如果沒有自律性的話,那麼他做某件事的時間就會自動地膨脹並占滿所有可用的時間。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帕金森定律指出,工作會自動地膨脹並占滿所有可用的時間。要想成為一名高效能人士,你就必須為每一項任務規定完成的最後期限。如果你給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時間,你便會放慢你的節奏以便用掉所有分配的時間。
一個做事迅捷、工作效率高的人,即使同時應對幾件事也能愉快勝任;而一個行動遲緩、推三阻四的人,也許一天下來連一件事也做不好。兩個人的區別就在於前者已經養成了習慣,而且掌握了做事最簡捷的方法。而後者,隻是學會了拖延,他的事情總是完不成,所以時間也總是不夠用。學生向老師抱怨說:“我的時間總是不夠用。”
於是,老師找來一隻箱子,裏麵放了些大石頭,此時箱子看來是滿了。但老師又讓學生將一些彈珠放進去,石頭的縫隙中竟可以放下許多彈珠。這樣一來,似乎箱子又滿了。但是老師又要學生倒入一桶細沙,等細沙也塞不下時,居然還可以再倒入一盆水。
最後老師對學生說:“你看箱子滿了,但卻仍然可以再放入東西。你似乎覺得時間已排得滿滿的,但其中一定還有一些閑散的時光可以再利用。”帕金森的結論是:“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資源與工作本身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一件事情被膨脹出來的重要性和複雜性,與完成這件事所花的時間成正比。”你以為給自己很多很多的時間完成一件事就可以提高工作的質量,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時間太多反而容易使你變得懶散、缺乏緊迫感,且效率低下。
要想真正地做自己時間的主人,就要嚐試下麵的方法:
第一,樹立“凡事預則立”的觀念,事先謹慎地製定一個時間表。設定期限是管理時間的重要標誌,做事應該有個期限,有期限才有緊迫感,也才能珍惜時間。如果能夠製定一個科學的時間表,那麼你就一定能充分地利用時間。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你的時間定得太鬆,也不要太緊,應該留點適當的時間來應付無可避免的幹擾。
第二,把時間分成一段一段利用。要求自己在規定的時間裏隻想一件事、隻做好一件事。你的工作才會有效率,你也才會更樂於工作,而且更容易取得成功。
第三,始終做最重要的事。時間管理的精髓在於分清輕重緩急,設立優先原則。成功人士都是用分清主次的辦法來統籌時間的,要把時間用在最有“生產力”的地方。
〖〗套裁效應
——巧妙利用零碎時間
北宋真宗祥符年間,京都汴梁的皇宮內遭到大火,宮殿焚毀。宰相丁渭受宋真宗之命修複。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要在如此緊迫的時間內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很不容易。
丁渭想出了一個一舉三得的方案。他先命人把皇宮前的大街挖成一條溝河,利用挖出來的土燒製成磚瓦,然後把京城附近的汴河水引入溝河,用船把大批的建築材料直接運到宮前。新宮建成以後,把廢墟及建築廢料填入溝河,修複原來的大街。
一舉解決了取土、運輸和清理廢料三個問題,不僅節省了時間,而且省下了費用。皇帝大為讚賞,丁渭也就更受重用。
丁渭在修複皇宮的過程中所運用的,就是“套裁效應”的係統思想。
所謂“套裁效應”,就是指:用一塊布料裁製兩件以上的服裝時,需要做合理的安排,以盡量減少浪費。用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就是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各種矛盾,以求得到最合理的收益。
我們都知道,在任何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有一個主要矛盾。這個主要矛盾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並規定或影響其存在與發展。次要矛盾也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但其影響卻受到主要矛盾發展的製約。所以,我們一定善於抓住重點,“好鋼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同時又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巧妙利用零碎時間
所謂零碎時間,是指不連續的時間。這些時間往往容易為人們所忽略。其實,零碎時間雖短,但日複一日地積累起來,其總和也是相當可觀的。凡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幾乎都是能巧妙利用零碎時間的人。1934年的一天,有一位朋友從柏林趕來看望愛因斯坦。天空下著蒙蒙細雨,路上幾乎沒有行人,朋友看見愛因斯坦在橋上慢慢地來回踱步,低頭沉思。隻見他毫不理會清風細雨,手拿鉛筆,不時在一張紙上寫著什麼東西。
愛因斯坦的朋友走上前去問:“您在這幹什麼呢?”愛因斯坦說:“我應約在等一個學生,但他遲到了。”
那位朋友有些生氣地說:“現在的學生怎麼能這樣呢?您一定很無聊吧?”
愛因斯坦搖了搖頭說:“不,我過得很有意思。剛才,我有了一個出色的想法。”說完這句話,愛因斯坦小心翼翼地把被雨淋濕的小字條疊好,放進背心口袋。等待的人失約,這是令許多人難以忍受的事情,他們會抱怨正在等的人浪費了他們的時間。但是,愛因斯坦卻能將這段時間過得很有意思,而且頗有收獲。思考是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的,愛因斯坦就利用等人的時間,使零碎時間發揮了大用處。
生物學家達爾文說過:“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時間。”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雷曼的體會更加深刻,他說:“每天不浪費剩餘的那一點時間,即使隻有五六分鍾,如果利用起來,也一樣可以產生很大的價值。”把時間積零為整,精心使用,這正是古今中外很多成功者取得輝煌成就的訣竅之一,也非常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1964年,華羅庚寫的《統籌方法平話》中有一個很經典的例子:有一個人為了招待朋友,準備燒水泡茶。這個工作有5道工序,它們分別是:燒開水,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沏茶。各道工序用時分別是:15分鍾、2分鍾、1分鍾、1分鍾、1分鍾。
第一種方法:
第一步:燒水;第二步:水燒開後,洗茶壺、茶杯;第三步:沏茶。
第二種方法:
第一步:燒水;第二步:燒水過程中,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第三步:水燒開後沏茶。
用第一種方法所花的時間為20分鍾,用第二種方法所花的時間僅為16分鍾。一樣的條件,運用的方案不同,所花的時間相差很大,其實這就是對時間的“套裁”。隻要根據任務之間的不同要求,對時間進行運籌安排,巧妙利用零碎時間,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好零碎時間,重在一個“巧”字,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善於利用節假日的時間。節假日加上周末,每個人一年大約會有130天左右的假期,如果你把這段時間巧妙地加以利用,也會有一定的收獲。
第二,善於利用路途上的時間。人生有很大一部分的時間是在路上。假如你開車,利用好你車內的MP3、CD以及卡帶,經常播放一些你感興趣的有聲資料,現在很多書籍、教程都做成了有聲版本,可以充分利用。假如你坐地鐵,你就不光可以用聽覺來學習,甚至可能騰出單手和眼睛,準備一些適合在路上閱讀的文檔或書籍,找一個合適的站位,中長途地鐵是極佳的閱讀室,隻需注意:別坐過站。假如你步行,還是可以利用有聲讀物來學習,需要注意的是:過馬路時候的過往車輛。
第三,等人或等車的時候。生活中最大的浪費就是等待的時候卻沒事做。所以出門前準備一些想看的文檔、一本書都是很好的習慣。
第四,同時做好幾件事。對於一些不需要付出太多精力的常規性事情,我們完全可以在同一時間內完成。比如在刷牙和洗臉洗澡的同時聽收音機,在上廁所的時候瀏覽雜誌,邊整理衣物邊看電視,或者教寶寶說幾個與衣服相關的英語單詞……所有這些,都是對時間進行套裁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