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處 世 禁 忌
成功的處世之道在於人的胸襟廣闊,氣度雍容。為人不驕不躁,謙恭而不張揚,處事不驚不慌,冷靜而不失措。對小人的嘲諷謾罵,不慍不餒;要有一顆平凡之心,擁有大庸大俗的豪放與粗獷,方能行效君子之美行。人至察則無友,做人不能太較真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做人不能太較真,這正是有人活得瀟灑,有人活得太累的原因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但也不能太較真,認死理。太認真了,就會對什麼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鏡子看上去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巒;肉眼看很幹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試想,如果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毛病,恐怕許多人都會被看成罪不可恕、無可救藥的了。
孔子帶眾弟子東遊,走累了,肚子又餓,看到一酒家,孔子吩咐一弟子去向老板要點吃的,這個弟子走到酒家跟老板說:我是孔子的學生,我們和老師走累了,給點吃的吧。老板說:既然你是孔子的弟子,我寫個字,如果你認識的話,隨便吃。於是寫了個“真”字,孔子的弟子想都沒想就說:這個字太簡單了,“真”字誰不認識啊,這是個真字。老板大笑:連這個字都不認識還冒充孔子的學生。吩咐夥計將之趕出酒家,孔子看到弟子兩手空空垂頭喪氣地回來,問後得知原委,就親自去酒家,對老板說:我是孔子,走累了,想要點吃的。老板說,既然你說你是孔子,那麼我寫個字如果你認識,你們隨便吃。於是又寫了個“真”字,孔子看了看,說這個字念“直八”,老板大笑:果然是孔子,你們隨便吃,弟子不服,問孔子:這明明是“真”嘛,為什麼念“直八”?孔子說:“這是個認不得‘真’的時代,你非要認‘真’,焉不碰壁?處世之道,你還得學啊。”
這雖是個杜撰的故事,但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做人不能太較真。在工作中,不是你把所有的事情做好了就是認真,有時候事情沒做好,在領導的眼裏也是認真,因為你認真地揣摩了領導的需要而且盡可能地配合了領導的需要。認真不是較真,為什麼很多兢兢業業工作的人沒有得到晉升,而工作並不出色的人反而得到提升,因為前者多較真,而後者是認真;前者多被領導表揚,但和領導走得遠,後者多被領導批評卻和領導行得近。你說誰更認真?糊塗是外人看到的糊塗,鄭板橋說“難得糊塗”,大概也是這個道理吧。
有位同事總抱怨他們家附近小店賣醬油的售貨員態度不好,像誰欠了她巨款似的。後來同事的妻子打聽到了女售貨員的身世,她丈夫有外遇,和她離了婚,老母癱瘓在床,上小學的女兒患哮喘病,每月隻能開四五百元工資,一家人住在一間15平方米的平房裏。難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這位同事從此再不計較她的態度了,甚至還建議大家都幫她一把,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公共場所遇到不順心的事,實在不值得過度較真生氣。有時素不相識的人冒犯你,其中肯定是另有原因,不知哪些煩心事使他此時情緒惡劣,行為失控,正巧讓你趕上了,隻要不是惡語傷人、侮辱人格,我們就應寬大為懷,以柔克剛,曉之以理。
沒有必要與原本與你無仇無怨的人瞪著眼睛較勁。假如較起真來,大動肝火,槍對槍、刀對刀地幹起來,再釀出個什麼嚴重後果來,那就太劃不來了。與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較真,實在不是聰明人做的事。假如對方沒有文化,與其較真就等於把自己降低到對方的水平,很沒麵子。另外,從某種意義上說,對方的觸犯是發泄和轉嫁他心中的痛苦,雖說我們沒有義務分攤他的痛苦,但確實可以你的寬容去幫助他,使你無形之中做了件善事。這樣一想,也就會容忍他了。
但是,如果要求一個人真正做到不較真、能容人,也不是簡單的事,首先需要有良好的修養、善解人意的思維方法,並且需要經常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和處理問題,多一些體諒和理解,就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和諧,多一些友誼。
踏實處世,忌急功近利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做人做事還需忍耐,步步為營。凡是成大事者,都力戒“浮躁”二字。隻有踏踏實實的行動才可開創成功的人生局麵。急躁會使你失去清醒的頭腦,在你奮鬥的過程中,浮躁占據著你的思維,使你不能正確地製定方針、策略而穩步前進。
任何一位試圖成大事的人都要扼製住浮躁的心態,隻有專心做事,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古代有個叫養由基的人精於射箭,且有百步穿楊的本領。據說連動物都知曉他的本領。一次,兩個猴子抱著柱子,爬上爬下,玩得很開心。楚王張弓搭箭要去射它們,猴子毫不慌張,還對人做鬼臉,仍舊蹦跳自如。這時,養由基走過來,接過了楚王的弓箭,於是,猴子便哭叫著抱在一塊,害怕得發起抖來。
有一個人很仰慕養由基的射術,決心要拜養由基為師,經幾次三番的請求,養由基終於同意了。收他為徒後,養由基交給他一根很細的針,要他放在離眼睛幾尺遠的地方,整天盯著看針眼,看了兩三天,這個學生有點疑惑,問老師說:“我是來學射箭的,老師為什麼要我幹這莫名其妙的事,什麼時候教我學射術呀?”養由基說:“這就是在學射術,你繼續看吧。”這個學生開始表現還好,能繼續看下去,可過了幾天,他便有些煩了。他心想,我是來學射術的,看針眼能看出什麼來呢?這個老師不會是敷衍我吧?
養由基教他練臂力的辦法,讓他一天到晚在掌上平端一塊石頭,伸直手臂。這樣做很苦,那個徒弟又想不通了,他想,我隻學他的射術,他讓我端這石頭做什麼?於是很不服氣,不願再練。養由基看他不行,就由他去了。後來這個人又跟別的老師學藝,最終沒有學到射術,空走了很多地方。
其實,如果他能腳踏實地,不好高騖遠,甘於從一點一滴做起,他的射術肯定會很精湛,但是他並沒有堅持下去,而是抱著急功近利的態度,導致最後一事無成的結果。事實證明,想要成為一個成功人士,就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從最基礎的事情做起,為自己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就像建造房子一樣,隻有把基礎打紮實了,發展才會迅速,大樓才會蓋得既牢固又高大。
兩隻天鵝和一隻青蛙是要好的朋友。有一年鬧幹旱,天鵝必須飛到有水的地方才能生活,可青蛙怎麼辦呢?於是,青蛙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它找來一跟繩子,讓兩隻天鵝各咬一頭,它咬著繩中間,這樣天鵝就可以帶著它飛了。
一路上,動物們聽到這件事後,覺得這個辦法好。並問:“是誰想出來的好主意”。小狗說:“肯定是天鵝想的辦法”。小豬說:“那麼我們應該選天鵝為最聰明的動物”。青蛙一聽,急得大喊:“這是我的功勞”。由於它張嘴一喊,一下子從繩子上掉了下來,頓時摔得昏過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青蛙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反害了自己。是你的終歸是你的,如果一味的追求,過分貪圖反而會適得其反,弄巧成拙。最終一事無成,因此做人還是要踏實些。
一位年輕的律師花了一筆資金裝修他的事務所。他買了一架豪華的電話機,作最終的裝飾。現在這架電話機正漂亮地擺在寫字桌上亮相。秘書報告一個顧客來訪,對於首位顧客,年輕律師按規矩讓他在候客室等了一刻鍾。而後讓顧客進來時,律師拿起了電話筒,為了給客人更深的印象,他假裝回答一通極為重要的電話:“可敬的總經理,我已對他說了,我們隻是彼此浪費時間罷了……當然,我知道,好的……如果您一定要堅持的話……可是您要明白,低於兩千萬我不能接受……好,我同意……以後再聯絡,再見。”他終於掛上了電話,麵對那位顧客。而在門口站著不動的顧客,好像非常尷尬。“請問您有什麼事?”律師微笑著問這位局促不安的客人。客人猶豫了半響,低聲說:“我是技術工人,公司派我來給你接電話線。”
這個荒唐可笑的笑話告訴我們做事急功近利,弄虛作假沒有任何實際作用。再大的氣球也飛不上月球,浮華的表麵是很容易被捅破的,內心的充實才是永遠的財富。隻有不斷地充實自己,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成功的天平才會向你傾斜。
惡語傷人六月寒,良言一句三冬暖
“一句話能把人說跳,一句話也能把人說笑。”言語是思想的衣裳,談吐是行動的羽翼。它可以表現一個人的高雅,也可以表現一個人的粗俗。言談高雅即行動之穩健;說話輕浮即行動之草率。
大家知道,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我們不難看出,相聲正是很好地利用了語言這種交流工具,巧妙地調動聽者的情緒,讓聽者興奮起來,大聲笑出來,它足以說明善說與不善說的區別,很難想像一個人想什麼就直接說什麼會演好相聲。話說得合適,不僅能體現出自身修養的高雅,也能夠讓別人很舒服地接受你的觀點或意見,使人願意接近你,沒有誰喜歡那種經常用惡語傷人的人。
有一位老年顧客,拿著一隻酒瓶請營業員打黃酒,在營業員接酒瓶時,酒瓶忽然掉下來摔破了。那位營業員馬上道歉說:“老同誌,對不起!是我沒有接好,這是我的過失。”說完,他立即掏出錢來要賠償。老年顧客見營業員連聲賠禮,不但沒有發火,反而自責說:“不要緊,是我沒有遞好!我回去重新拿一隻來就是了。”就這樣,一件很容易引發爭吵的事,比較圓滿地解決了。
還有一個事例。
有一位業務素質很好的同事,因為與某位上司意見不合,在公司改組過程中,被精減到車間。他很消沉。許多人勸他說:“這樣對你不公平,還是跳槽吧。”在別人慫恿下,他打好辭職報告,準備遞交。但是,有一位老友卻對他說:“世上沒有過不去的坎,我相信你會東山再起的。”這句話對他幫助很大,他覺得隻要自己不放棄,自己在公司裏還有機會。他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在車間裏仍然好評如潮。過了一年,那位上司調走了。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他理所當然地被抽調到公司經營部門。現在,他已是公司的副總經理了。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以這位營業員為例,他主動道歉,短短幾句話便使顧客心裏暖烘烘的。這並不表示他比顧客低一等,相反,正是從這樣的小事中,體現出他的講話的智慧,化解了可能的糾紛。而那位同事的老友則用鼓勵的語言化解了他內心的疙瘩。這就提醒我們說話時要注意分寸,多講良言。
古時候,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時至黃昏,住處還沒著落,忽見前麵來了一老農,他便在馬上高聲喊道:“喂,老頭兒,離旅店還有多遠?”老人回答:“五裏!”年輕人策馬飛奔,向前馳去。結果一跑十多裏,仍不見人煙。他暗想,這老頭真可惡!非得回去整治他不可。並自言自語道:“五裏,五裏,什麼五裏!”
猛然,他醒悟過來,這“五裏”不是“無理”的諧音嗎?於是撥轉馬頭往回趕。見那位老農還在路邊等候,他急忙翻身下馬,親熱地叫了一聲:“老大爺”。話沒說完,老人說:“你已經錯過了路頭,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一住。”
俗話說,“一句話能把人說跳,一句話也能把人說笑。”言語是思想的衣裳,談吐是行動的羽翼。它可以表現一個人的高雅,也可以表現一個人的粗俗。言談高雅即行動之穩健;說話輕浮即行動之草率。年輕的朋友,如果你要接通情感的熱線,使交際暢通無阻,就應得體地運用禮貌語、稱呼語。談話中,習慣用禮貌語言,就會讓人感到“良言一句三冬暖”,使感情頓時親切融洽起來。說話要分場合、要看“人頭”、要有分寸,最關鍵的是要得體。不卑不亢的說話態度,優雅的肢體語言,活潑俏皮的幽默語言……這些都屬於語言的藝術。嫻熟地使用這些語言藝術,你的人生會更成功!
死要麵子活受罪
人們常說“人為一口氣,佛為一炷香”。麵子既不能不要,也不能都要。我們一定要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否則,自己為了要麵子,而實際上往往是丟了麵子,丟了麵子是小事,但是為了麵子而活受罪則實在是不劃算的。
與人交往不能不給麵子,不能扯破臉,更不能顏麵掃地。顯而易見,麵子是交往中不可回避的重中之重。
有個書生家裏很窮,卻很愛麵子。一天晚上,小偷來到他家中,搜尋之後,沒有發現值得一偷的東西,便跺腳歎道:“晦氣,我算碰到了真正的窮鬼!”書生聽了,趕緊從床頭摸出僅有的幾文錢,塞給小偷,說:“您來的不巧,請您就把這點錢帶上。但在他人麵前,希望您不要張揚,給我留點麵子啊!”
這個書生是一個死要麵子的人,這樣的人在生活中很多。從古至今,我們做的很多事都是為了麵子。隻不過有時是為了自己的麵子,有時則是為了別人的麵子。甚至男人為了麵子寧願選擇死亡的例子也有很多。古語中有句話:士可殺不可辱這句話。在古代戰爭中,每位將士被俘虜後遭到敵人的戲弄時最喜歡說的正是士可殺不可辱。你要麼就殺了我,要麼就不要玩我。如果你玩我,那麼我活著沒麵子,還不如死去。俘虜們為了麵子而選擇死亡,這種行為是高貴的,比什麼都值錢。一代英雄項羽的烏江自刎就是個為了麵子而死的典型例子。他打了敗仗後跑到烏江,本來他是可以乘坐漁船逃回江東的,但他放棄了。因為他覺得沒有麵子回去麵對他的鄉親父老了,結果他選擇了自刎。他的死成全了他的麵子,成全了一代英雄的氣節。
如今,生活中愛麵子的人很多。例如朱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
一日朱先生和侄兒去購物,見著需要的東西,大家都想買。侄兒剛參加工作,連吃飯尚還緊張,自然沒錢可掏了,朱先生亦不想再做冤大頭,就沒有如昔般積極付賬。售貨員機警:“一看你就是有錢,有地位,講義氣的人,那點小錢你還在意”一句話噎得朱先生半天喘不過氣來,盡管要花朱先生500多元錢,但為顯示自己有義氣,也隻好把手緩緩地伸向錢包。有時朋友相聚,朱先生一向不勝酒力,但朋友一句“這點麵子也不給嗎?”使他一杯下肚;幾輪下來,稍有推辭就被說成是沒有酒品,這多失麵子呀,於是乎,他牙一咬,心一橫,又是一個底朝天,那樣子就如英雄含笑赴刑場般大現凜然之氣,回家後卻頭重腳輕,痛苦不堪。
朋友有事相求,朱先生明知出於自己能力之外,但一句“咱倆什麼交情,這點麵子你能不給”,便殺頭成仁,舍身取義。四處奔走,求爺爺、告奶奶,事一辦成,人也輕鬆大半。在複雜的社會人際關係中,“麵子”的含義不一而足。你敬我一尺,我還你一丈,人情就是麵子。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關係就是麵子。
據說翻蓋手機在中國流行的原因就與中國人愛麵子有關係。對翻蓋式手機尤其是韓國三星、中國的TCL的凶猛攻勢,直板式手機的集大成者諾基亞,直到2004年下半年才推出了翻蓋手機。西方的手機廠商不明白,為什麼翻蓋手機在中國流行,而在西方的接受程度卻非常低。後來,一位手機經銷商揭開了這個秘密——翻蓋式手機在開合時會發出一聲脆響,容易引起旁人的關注,所以更有麵子。
愛麵子的人很奇妙,可以吃悶虧,可以吃暗虧,但就是不能吃“沒有麵子”的虧,所以在人性叢林裏求生存,必須了解到這一點,這也就是很多善於運用糊塗智慧的人不輕易在公開場合說一句批評別人的話的原因,寧可高帽子一頂頂地送,既保住別人的麵子,別人也會如法炮製,給你麵子,彼此心照不宣,盡歡而散。
行不可至極處,言不可稱絕對
《周易》曰:物極必反,否去泰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行不可至極處,至極則無路可續行;言不可稱絕對,稱絕則無理可續言。做任何事,進一步,也應讓三分。古人雲:“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人生一世,萬不可使某一事物沿著某一固定的方向發展到極端,而應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認識其各種可能性,以便有足夠的條件和回旋餘地采取機動的應付措施。留餘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絕,不把事情做到極點,於情不偏激,於理不過頭。這樣,才會使自己得以最完美無損的保全。
據說李世民當了皇帝後,長孫氏被冊封為皇後。當了皇後,地位變了,她的考慮更多了。她深知作為“國母”,其行為舉止對皇上的影響相當大。因此,她處處注意約束自己,處處做嬪妃們的典範,從不把事情做過頭。她不尚奢侈,吃穿用度,除了宮中按例發放的,不再有什麼要求。她的兒子承乾被立為太子,有好幾次,太子的乳母向她反映,東宮供應的東西太少,不夠用,希望能增加一些。她從不把資財任情揮霍,從不搞特殊化,對東宮的要求堅決沒有答應。她說:“作太子最發愁的是德不立,名不揚,哪能光想著宮中缺什麼東西呢?”她不幹預朝中政事,尤其害怕她的親戚以她的名義結成團夥,威脅李唐王朝的安全。李世民很敬重她,朝中賞罰大臣的事常跟她商量,但她從不表態,從不把自己看得特別重要。皇上要委她哥哥以重任,她堅決不同意。李世民不聽,讓長孫皇後的哥哥長孫無忌做了吏部尚書,皇後派人做哥哥工作,讓他上書辭職。李世民不得已,便答應授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皇後這才放了心。此後的朝政官任中,長孫無忌也經常受到皇後的教導,成為一代忠良。
長孫皇後得意時不把各種好處占全,不把所有功名占滿,實在是很好地堅持了為自己留餘地的天規。這樣,不但不會使自己招至損害,而且還使自己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進退有據,上下自如。集處世經驗之大成的《菜根譚》說:“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留人寬綽,於己寬綽;與人方便,於己方便。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處世秘訣。
讓三分,留餘地,字麵上包含兩方麵意思,一是給自己留餘地,使自己行不至於絕處,言不至於極端,有進有退,措置裕如,以便日後更能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社會問題。二是給別人留餘地,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也不要把別人推向絕路,萬不可逼人於死地,迫使對方做出極端的反抗,這樣一來,事情的結果對彼此都沒有好處。
人能生時定要求生,有百條生存之路可行,鬥爭中給他斷去99條,留一條與他行,他也不會提著自家腦袋來拚命。倘若連他最後一條路也斷了去,那麼,他一定會揭竿而起,拚命反抗。想一想,世界之大,人事之繁,何必逼人無奈、激人至此呢?
給別人留餘地,實質上也是給自己留餘地。斷盡別人的路徑,自己路徑亦危;敲碎別人的飯碗,自己飯碗也脆。不讓別人為難,不於自己為難,讓別人活得輕鬆,讓自己活得闊綽,這就是讓三分,留餘地的妙處,是處世交往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