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交友禁忌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良知的踐行。鼓勵自已的最好方法,就是鼓勵別人。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持功能而失信。深知,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交往之道在於以心換心。因此要想贏得友誼和感情,我們必須首先抱有付出而不是接受的態度。沒有忠誠,友誼就不會長久
忠誠是為人處事的第一原則。不管你身處何處,涉世未深還是曆經世事變遷、滄海桑田,相信忠誠,保持忠誠,堅守忠誠,就能守住你心靈的契約,贏得做人的尊嚴。
子曰:“與人謀而不忠乎?與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習且不論,忠和信是交友時自當切實奉行的。以忠換忠,以信換信,此為人生之大理。忠誠是友誼的源泉。對待朋友以誠相待,以真心換真意,就可以在自己同朋友之間架起心靈之橋,並在此基礎上合作共事。相反,朋友之間沒有忠誠,友誼也不會長久。
兩個男人結伴穿越森林,突然,一隻大熊從叢林中衝他們跳出來。其中一個男人為了自己的安全爬上了一棵樹。另一個因一人無力同野獸搏鬥,便倒在地上一動不動地躺著,像是死了似的。他曾聽說熊是不碰屍體的,這肯定是真實的,因為那頭熊隻在他頭上嗅了一嗅,便像對他是死的感到很不滿似的走開了。爬在樹上的那個男人從樹上跳下來。“那頭熊好像在你耳邊說了什麼,”他說,“它告訴你什麼來著?”另一個男人回答道:“它說,和一個在危險時刻拋棄朋友的人做伴是愚蠢的。”
這是伊索寓言中一個故事,它告訴我們,患難時刻見真情。那個拋棄朋友的人就不配得到友誼。誰要是找到了忠誠的朋友,就相當於找到了珍寶。友誼是不能買賣的,更不能用金錢來衡量朋友的價值。
忠誠是人們之間架起的心靈橋梁,通過這座橋梁,打開對方心靈的大門,並在此基礎上並肩攜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誠實在,表露真心,對方會感到你信任他,從而卸下猜疑、戒備心理,把你作為知心朋友,樂意向你訴說一切。其實,每個人的思想深處都有內隱閉鎖的一麵,同時,又有開放的一麵,希望獲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開放是定向的,即向自己信得過的人開放。以一個開放的心靈換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幫助自己的朋友,這就是用忠誠換來忠誠。
亞遜斯有一次來到阿爾卑斯山下,遇到了幾位天神,天神說:“亞遜斯,你有過朋友嗎?”亞遜斯回答說:“有,他愛我勝過愛你們。”這句話激怒了天神們,他們決心殺掉亞遜斯的朋友,便詢問這位朋友是誰。亞遜斯看出了天神們的用意,就閉口不談。天神們拿出了各自的寶貝引誘亞遜斯,許諾他將有一位美貌無比的妻子,成為一個威嚴無比的國王,等等。這一切都沒有打動亞遜斯的心。但神通無比的天神們還是抓到了亞遜斯的朋友,隻是沒有立刻殺死他,對亞遜斯的話,他們並不十分相信,於是以同樣的手段去引誘亞遜斯的朋友,隻要他同意背叛亞遜斯,他將得到他所要的一切:美色、財富、權勢。哪知這位朋友也和亞遜斯一樣,絲毫未動心。天神們既羨慕又慚愧,卻沒有一位天神去殺他們,並悄悄地將他們放下了山。亞遜斯說:“我們彼此忠誠、信任,沒有什麼比我們的友誼更重要。”
他們忠誠的友誼震驚了天神,為世人傳頌。而忠誠是友誼的標誌。對朋友的忠誠說明你對自己交友的正確認識,你對朋友的忠誠必然能換回朋友對你的傾心報答。具有數千年曆史的中國,這方麵的例子也很多。
李維中與杜鈺是好朋友,倆人同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的主考官知道李維中出身望族,文才皆上品,十分賞識,有意取他為狀元。但又嫌他與貧寒的杜鈺交往甚密,有些猶豫,便暗中派人去勸說,暗示他:“隻要你不再同杜鈺來往,就取你為狀元。”李維中聽罷,皺起了眉頭,沒有答話。
恰好這時杜鈺來訪,家人把他打發走了。李維中得知,當場大發雷霆,立即把杜鈺追了回來,如實地將情況告訴他,並說:“狀元有什麼稀罕的,怎麼也不能不要朋友呀!”說畢,命家人擺起酒宴,與杜鈺開懷暢飲。
說客看在眼裏,氣在心裏,回去便一五一十地向主考官彙報,並在一旁慫恿道:“這小子放不下杜鈺,咱們也別給他狀元。”誰知主考官一反初衷,既取了李維中,又取了杜鈺。原來李維中寧要朋友不要狀元的精神,感化了主考官那顆浸透了世俗偏見之心。
友誼之花需要滋養,忠誠是友誼的生命源泉。對待朋友一定要坦誠相待,以心換心、將心比心,才可以在自己同朋友之間架起心靈之橋。在利益麵前,很多人喪失了對朋友的忠誠,也就拋棄了更珍貴的友誼。出於貪圖利益和好處的心態去對待友誼,朋友之間就不會有忠誠可言,更不會持久。充滿世俗的友誼忽冷忽熱,不是為了撈取好處,就是為了貪圖享受。這樣的友誼會因互相之間缺乏穩定的好感而很容易斷絕,一旦當他們相互之間既得不到享受,也得不到利益時,他們就不再擁有友誼了。因此要想得到真正的朋友,就要敞開自己的心扉,隻有這樣才能換回來真摯的友誼。
忌濫交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所接觸人物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他給別人留下的最初印象。
朋友是你人生中影響最大的人之一,如果你的朋友是能幹而忠實的人,那麼你可能就會學到明智,因為你知道怎樣去認識一個能者,從中學到益處,必要時又能讓他們給你提供幫助。如果你的朋友是既沒本事又遊手好閑之輩,不但你會惹上一身惡習,旁人也不會對你這個人有好印象,因為他們覺得整天跟狐朋狗友混在一起的人必定不是好東西,哪怕你沒有那種狐朋狗友的惡習,人們也會這樣看你,因為你當初選擇朋友就給自己訂下了一個不好的位置。
你要想知道一個朋友是否值得相處,就要有一個永遠不會失誤的標準,那就是:當你遇到麻煩時,那種想到他自己的利益永遠比想到你的利益多,而且不管做什麼事,總是在尋求他個人的好處,這種人你要遠離,他不可能適合做朋友,特別是真心長久的朋友。你永遠不要信賴他,因為一個真正的朋友在你遇到危難之時絕不應想到他自己,而應以朋友為重。
朋友講求以心換心,某些時候你要用心去爭取真心的朋友。你應時刻替你的那些潛在的朋友著想,尊重他,在他需要幫助時勇敢無私地伸出援助之手,讓他看到你是一個值得信賴、值得深交的人。當你們達到這一步時,你們的友誼就會良性地發展下去,因為彼此有一個互相信任的開始。
對待那些交往後會給我們帶來害處的人,要謹慎與他結交,就像對待愛情一樣要慎重,這時候要學會拒絕的藝術,有時口氣要決絕果斷,以免給將來帶來長遠的麻煩。有時還要經得起誘惑,連他們給你的那些表麵上的好處也要回絕,千萬不要抱這種思想:“一起玩玩嘛!吃頓飯、跳跳舞有什麼大礙?”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裏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試想,如果幼時的孟子身處一群整天隻知道頑皮胡鬧的小朋友中間,即使他有上進之心,周圍的環境也會給他帶來諸多不利的影響。
交到一個真心的朋友就要懂得努力維護雙方的友誼,給友誼之樹澆水施肥,使它長青不老。有時我們會犯下一些錯誤:我們根據自己對不同朋友的滿意程度,在自己心目中增加或者減少他們的優點;在自己心中給他們排位置,誰親疏誰遠近;我們按照他們與我們一起生活的方式而非他本人的實質來判斷各人的價值;我們很容易原諒我們朋友中那些不損害我們利益的缺點,但我們有時輕易地抱怨我們的朋友,為我們自己的錯誤辯護。
交到知心的朋友,就要以誠相對。不信任朋友則是最忌諱的事情,你的一次不信任會讓你的朋友感到受了傷害,可能因此他再也不會信任你,你為此付出的代價,事後你為此做出的種種挽回局麵的努力都等於零,這樣你也就永遠失去了一個朋友。
交友要謹慎,對待朋友要真誠,這並不是一個互相矛盾的事,這需要你擦亮自己的眼睛,同時又要敞開自己的胸懷。隻要你對值得結交的朋友信任,又彼此互愛互助,那麼朋友將是你人生路上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不要義氣用事
凡事都要有個度,朋友之間的義氣也一樣,過分的強調就會適得其反,最終的結果往往會害人害己。
江湖義氣是古代俠士們引以為榮的做人準則,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行事原則都要以法律為準,如果還抱著江湖義氣不放,就隻能做回幾百年以前的古人了。
通常情況下,朋友之間互相幫助並沒有什麼不可以,但如果其中摻入“義氣”兩字,就會發生危險。有的人麵對問題時,可以清醒、理智地去對待,那麼當互幫互助和原則問題發生衝突時,他就能以遵守法律為重;相反如果一味以義氣為重,那就可能冒犯法律而尊重義氣,到頭來是害了自己。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三個年輕人是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其中一個人提出想讓他們到下塘幫忙辦件事,因為那人前些日子與某家飯店的老板發生衝突,事後越想越不服氣,於是想出一口惡氣。講哥們義氣的年輕人當即應允下來,去下塘砸那家飯店,替兄弟出口氣。於是第二天,這三個年輕人各持一把鐵錘突然衝進那家飯店內,將飯店砸爛後快速鑽進停放在不遠處的一輛紅色轎車內逃離。總將兄弟義氣掛在嘴邊的三個年輕人,最終因為替朋友施行報複,而被快速出擊的警方擒獲。他們因為義氣用事兒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迎接他們的將是牢獄的生活。
還有一個例子。
一個老實的農民,平時安分守己,但卻因為講哥們兒義氣,將兒時同學偷盜來的贓款藏在了自己的被褥下。他以為能幫就幫朋友一把,對自己也沒有害處,誰知竟稀裏糊塗地變成了窩藏犯,結果可想而知。
司馬遷說,人情莫不念父母、顧妻子。人在很多時候都會自然而然地因情感的砝碼將公正的天平偏向自己更在意更關心的人,就像俗話所說的“胳膊肘哪能朝外拐”。一個年輕的女職員在她本該擁有幸福家庭、擁有燦爛前途之時卻因貪汙公款被投入監獄,當人們問她為什麼要做這種傻事時,她的回答隻有三個字:“為了愛。”有時“愛”也是一種義氣的體現。人們所犯的錯誤,小到考試時幫助作弊,大到殺人放火,有的隻是一時的情不自禁,美好的情感卻真的成了佛家所說的“情劫”。
要把義氣之害減到最低程度,首要的任務是要學法,把法律牢牢地記在心頭。當你衝動的時候,它會及時澆水滅火,讓你害怕,讓你去清醒、理智地麵對問題。
我們為人處世的原則有兩條,一是以做好事為標準,二是以處好人為標準。有人把前者作為最終目標,而有人卻以後者為目標。如果以後者為目標,那麼他的一切將以討好別人為出發點,以情麵為準則,這種人是肯定做不了好事的。光憑義氣行事的人就是以處好人作為他畢生的目標,似乎一輩子有許多哥兒們朋友誇他夠義氣,他就會心滿意足了。這是很不足取的心態。
對朋友的過錯勿耿耿於懷
“人情反複,世路崎嶇。行去不遠,需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遠,務加讓三分之功。”以寬厚之心對待朋友。此話是朋友相處的至理名言。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朋友也不例外。當朋友損害了你的利益時,應該以一顆寬容之心對待他,這樣,你自己的心靈不但能得到解脫,同時你的寬容也能拯救朋友墮落的靈魂。
迪斯由於好友魯克在自己的公司電腦上做了手腳,使他損失了幾十萬美元,心中一直憤憤不平,盡管迪斯委托律師將魯克送進了牢房,但他還覺得不夠。出獄後,魯克覺得對不起迪斯,幾次打電話向迪斯道歉。迪斯一聽是魯克的聲音,不容分說立刻將電話掛斷。
迪斯的妻子知道後,數次勸他應該寬宏大量,何況魯克是電腦專家,對他的生意很有幫助。迪斯經過深思,覺得妻子說的有道理,可是每次拿起電話來他心中就想起那幾十萬美元,又想起魯克曾像隻老鼠似的偷盜過那些錢,使他的生意差點垮掉,於是又放下電話,長歎一口氣。
一個多月過去了,迪斯總是處於這種矛盾中,一會兒覺得應該原諒魯克,畢竟他是個電腦專家,曾經幫助過自己;一會兒又想,難道你要原諒傷害過你的人嗎?不,不行。直到一位心理醫生告訴他:“你形成了一種心理障礙,這種障礙不僅會妨礙你與魯克的關係,也會妨礙你與他人的交往,你必須積極地清除它。”
迪斯終於鼓起勇氣,給魯克打了一個電話,告訴魯克明天可以到辦公室見他。第二天,他們談得很順利,迪斯還決定再次聘請魯克到公司工作,他對魯克說:“我相信你不會再辜負我。”
後來,魯克對迪斯的公司盡心盡責,使公司的生意越來越紅火,而他和迪斯的友誼也越來越牢固,倆人成了真心的知己。若朋友未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有什麼過錯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切不可懷恨在心。因為怨恨不僅會加深朋友間的誤會,影響友情,而且還會擾亂正常的思維,引起急躁情緒。凡事要換個角度想想,這樣或許能夠理解朋友的所作所為,《菜根譚》中有句話:“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嚐。此是涉世的極樂法。”在道路狹窄之處,應該停下來讓別人先行一步。隻要心中常有這種想法,那麼人生就會快樂安詳。因此走不過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讓對方先過,就是寬闊的道路也要給別人三分便利。有禮也要讓三分。
劉寬是我國漢朝時代的人,為人仁慈寬厚。在南陽當太守時,小吏、老百姓幹了錯事,他隻是讓差役用蒲鞭責打,表示羞辱。他的夫人為了試探他是否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仁厚,便讓婢女在他和下屬集會辦公的時候捧出肉湯,把肉湯潑在他的官服上,結果劉寬不僅沒發脾氣,反而問婢女:“肉羹湯燙了你的手嗎?”還有一次,有人曾經錯認了他的駕車的牛,硬說這牛是他的,劉寬什麼也沒說,叫車夫把牛解下給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後來,那人找到自己的牛,便把牛送給劉寬,並且向他賠禮道歉,劉寬反而安慰那人,並與那人成為了朋友。
劉寬寬宏的度量不僅避免了一場紛爭,更讓他交到了朋友。他感化了別人,贏得了人心,對待一般人是這樣,對待朋友更是這樣。原諒一個人有時候是使之再生,對其心靈會造成多莫大的震撼。寬容需要有一顆博大的心,它可以使自己最大限度地減少麻煩,不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因此我們更不要把朋友之間的怨恨常記心頭,這不僅帶給對方心靈上折磨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痛苦,使自己活在怨恨的影子裏無法自拔。寬容地待人,是做人應該具有的品德。用我心換你心,始相知情深。心靈上的問題隻有用心靈來解決,作為有良知的人在本質上還是向善的,以理解待人,以寬容待人,才是與人溝通的最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