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的友誼,是在理解和讚揚聲中不斷成長的,不應該是粗魯的、庸俗的。該拒絕時不要遲疑。當然,幫助朋友是應該的,尤其是主動地和心甘情願地幫助需要你的朋友。但是,如果你是被某種心理上的壓力所迫,對一切都點頭答應,這實際上是在屈服於另一種性質的某些動機,那會失去自己做人的原則和方向。
不要懷著過度的功利心交往
王爾德曾說過:世人都疏遠了我,而他仍在我身邊,這樣的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人們自然喜歡結交現在看來就很有價值的朋友,但是,誰都不會知道明天的命運會怎樣。我們為人處世,還需要長遠眼光。今天的付出,往往到明天就會獲得收獲,凡事都要用平常心去麵對。
彼特是美國一個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因一念之差,投資的股票幾乎盡虧,在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收到一封信。信是一家公司總裁寫的:願意將公司30%的股權轉讓給他,並聘他為公司和其他兩家分公司的終身法人代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找上門去,總裁是個40開外的波蘭裔中年人。“還記得我嗎?”總裁問。彼特搖搖頭。總裁微微一笑,從碩大的辦公桌的抽屜裏拿出一張皺巴巴的5塊錢彙票,上麵夾著的名片印著彼特律師的地址、電話。
彼特後來才想起這麼一樁事情。原來10年前,那位總裁在移民局排隊辦工卡,排到他時,移民局已經快關門了。當時,他還少5美元申請費。如果那天拿不到工卡,雇主就會另雇他人了。正在他發愁的時候,是彼特從身後遞了5美元上來,他們還彼此交換了名片。
後來那位總裁有錢之後,第一件事就想把這張彙票寄出,但是一直沒有這樣做。因為他單槍匹馬來美國闖天下,經曆了許多冷遇和磨難。這5塊錢改變了他人生的態度,也改變了他的命運。因此它沒有隨隨便便就寄出這張5塊錢的彙票,因為這5塊錢不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了。
故事中的彼特以5塊錢買的原始股票,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所謂“投之以木瓜,報之以桃李”,當朋友有困難,或是因為某些特殊情況而暫不得勢時,我們不要用過度的功利心去交往,應以平和的心去麵對,也許我們獲得的不僅僅是友誼。
趙迪曾任某公司總經理,每年年底,禮物、賀卡就像雪片一般飛來。可是當趙迪退休之後,所收的禮物隻有一兩件,賀年卡一張也沒有收到。以往訪客往來不絕,而今年卻寥寥無幾。
正在他備感寂寞的時候,以前的一位下屬帶著禮物來看他。在任職期間,趙迪並不很重視這位職員,這個人的來訪,不覺使他感動得熱淚盈眶。
過了兩三年後,趙迪被原來公司聘為顧問,他很自然地就重用提拔這位職員。因為這個職員能在沒有利益關係的情況下,登門拜訪,因此給趙迪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在失意的時候還相互扶持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一個人失勢時,經常會遭到眾人的漠視,原來與他交往密切的人都離他而去,如果此時你伸出援助之手,與之交往,他就會心存感激,銘記一輩子。對失勢的人說一句暖心的話,就像對一個將倒的人輕輕扶一把,可以讓他得到支持和寬慰。
人們都有一些習慣,喜歡往一些優秀出色的人身邊靠攏。好像能與事業有成的人締結關係,便可以巧妙地利用對方那股氣勢。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交上的朋友,通常無法培育出可靠的人際關係。由於萬事順利、春風得意的人,人人都想與其結識,都想與其交上朋友,一方麵他也顧不過來,另一方麵他也不願與巴結他的人成為真正的朋友。
但是,如果與那些暫時不得勢的人交往,並成為好朋友,那就完全不同了,就像買股票一樣,買了最有價值的原始股,就像向“冷廟”燒香的道理一樣。一般人燒香都選香火鼎盛的廟,是認為這種廟比較靈驗,可以庇護自己各方麵順利如意。而越是香火鼎盛的廟,越是吸引香客。其實,人趨炎附勢的行為和燒香的行為是一樣的,總是向當權的人、當紅的人靠攏,同道的當然奉承巴結,不同道的也要想盡辦法拉上一點關係,就像人們走遍千山萬水也要到某個名寺燒一炷香一樣。
人世變化無常,人們不可能一帆風順,挫折、失勢是難免的。當人們落難的時候,正是對周圍的人,特別是對朋友的考驗。困難時離你而去的人可能從此成為路人,同情、幫助你渡過難關的人,可能讓人銘記一輩子。所謂莫逆之交、患難朋友,往往就是在困難時期產生的,這時形成的友誼是最有價值、最令人珍視的。
過度投資會讓友誼變了味
古人雲:君子之交淡如水。過度的物質投資會讓友情變了質。有時會讓人覺得那是種同情而非友情。因此,人際交往中一定要把握好物質投資的界限,切莫讓友誼變了味。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留有一定的界限,不要“過度投資”,好事幾乎都被做盡了,也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對一個有勞動能力、理智健全的人來說,獨立、付出都是內部的需要。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麼這種關係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在卡耐基成功人際交往思想中,很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則——這一原則是建立在人的各種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質的內容)的基礎上,即人際交往是滿足人們需要的活動。心理學家霍曼斯也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是一樣的,即人們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其實不止是得到的不能少於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令人們心理失去平衡。
朋友之間物質上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人害怕朋友送禮時的笑臉,尤其是重禮,因為那將意味著同情或者是深厚友情的暗示。如果禮物帶給朋友的是自卑、壓抑或無法回報的沉重,那麼友誼就應該采取“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態度。
小崔是一個在校的大學生,家裏非常富裕,花起錢來也總是大手大腳。她對人很熱情,尤其是跟同學交往花錢這方麵非常的大方。可是越是這樣,同學們與她的距離反而越來越遠。原來小崔喜歡把自己買回來又不喜歡的新衣服送給別人,每次都說:“這是新的,我都沒穿過,就是不喜歡了,這衣服買的時候可貴了呢”,你不要吧,她會說你瞧不起她,要了吧,三四百元的東西得欠多大的人情呀。這個人情還不回去,自己會覺得欠她點什麼,還了吧,對於一個在校生來說是無法承受的。因此同學們都懼怕與小崔過近的交往。
人際交往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事一次做盡”,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關係融洽、密切。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人不能一味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理會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也是為了使關係平衡的一種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時候,愧疚感就會讓受惠的一方選擇疏遠。留有餘地,好事不應一次做盡,這是平衡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我們做事時應當適當地保持距離,留有餘地,因為彼此心靈都需要一點空間。如果你想幫助別人,而且想和別人維持長久的關係,那麼不妨適當地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不至於因為內心的壓力而疏遠了雙方的關係。讓彼此自由暢快地呼吸,給對方喘息的機會,才不會讓對方的心靈窒息。
給人好處切莫自居
給人好處切莫自居,不要使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這樣會給朋友的心理造成一種壓力,兩個人的關係也會因此而產生變質的可能。
朋友之間就應該互相幫助。當對方有困難時,主動地伸出援助之手,會使對方備感溫暖。而有時候恰如其分地請求對方幫助,還會加深朋友之間的友情。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寬容的,有吝嗇的,有豪爽的,有狹隘的,但是,對於給別人一種小惠,卻人人都很樂意;而對於那些自稱不願求人的朋友,卻是人人都不喜愛的。
有的人有很強的虛榮心。為朋友做了事,送了人情,等到大功告成,他便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把簡單的說成複雜的,小事說成大事,生怕人家忘了。沒有朋友會因為你不說,就會忘記你送的人情,多說反倒無益。人家可能盡快地還你一個人情,之後便敬而遠之,即使你再有能耐,朋友亦會另請高明。所以,做足了人情,給足了麵子,但不要誇大其辭,最好不誇功,甚至不認賬,當然不認賬,隻是你不認,並不等於朋友不清楚。因為誰都不想一輩子欠別人的人情。但願意幫助別人的良好初衷,有時並不能帶來良好的結果。人情世故的微妙有時候很耐人尋味。有這樣一則故事,具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一個貧窮的農夫向村裏的首富借錢。恰好那天首富興致很高,便爽快地答應借給他銀子,末了還大方地說:拿去開銷吧,不用還了!農夫接過錢,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家裏趕。首富衝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還了!
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開院門,發現自家院內的積雪已被人掃過,連屋瓦也掃得幹幹淨淨。他讓人在村裏打聽後,得知這事是農夫幹的。這時首富明白了:給別人一份施舍,隻能將別人變成乞丐。於是他前去讓農夫寫了一份借契。
事實上農夫是在用掃雪的行動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首富向他討債極大地成全了他的尊嚴。在首富眼裏,世上無乞丐;在農夫心中,自己更不是乞丐。如果把“施恩”變成了“施舍”,一字之差,高低立見,效果卻大大的不同。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人,幫了別人的忙,就覺得有恩於人,於是心懷一種優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這種態度是很危險的,常常會引發反麵的效果,這就是費力不討好的表現。幫了別人的忙,卻沒有增加自己人情賬戶的收入,正是因為這種驕傲的態度,把這筆賬抵消了。
幫忙時的行為方式是最值得注意的,不要使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應該做得自自然然,也許在當時對方無法強烈的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體會出你對他的關心,能夠做到這一步是最理想的。當你幫忙時要高高興興,不可以心不甘、情不願的。如果對方也是一個能為別人考慮的人,你為他幫忙的種種好處,絕不會像射出去的子彈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會用別的方式來回報你。對於這種知恩圖報的人,應該經常給他些幫助。
總之,人際往來,幫忙是互相的,切不可像做生意一樣赤裸裸的,把每件事擺放得清清楚楚。忽視了感情的交流,會讓人興味索然,彼此的交情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有人為朋友做了事,送了人情,便時時掛在嘴邊,生怕人家忘了。這樣反而會破壞了前麵積下的人情。記住,沒有人會因為你不說,而忘記你送的人情,多說反倒無益。
沒有尊重就沒有友誼
卡耐基曾經說過:“你見到的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某個方麵比你高明,因此通向他心靈的可靠途徑就是用微妙的方式讓他感到你承認它是重要的,而且要誠心誠意的尊重他。”
在人們的交往中,自己待人的態度往往決定於別人對我們的態度,就像一個人站在鏡子前,你笑時,鏡子裏的人也笑;你皺眉,鏡子裏的人也皺眉;你對著鏡子大喊大叫,鏡子裏的人也衝你大喊大叫。所以,我們要獲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首先必須尊重他人。任何人的心底都有獲得尊重的渴望,受到尊重的人會變得寬容、友好、容易溝通。
一個小孩在學校交不到一個朋友,他不懂得朋友要友好團結,對待同學總是缺少禮貌,不尊重他人。但他自己卻沒有感覺到,聰明的老師為了矯正他這個缺點,把他領到一個山穀中,對這周圍的群山喊:“你好,你好。”山穀回應:“你好,你好。”老師又領著小孩喊:“我愛你,我愛你。”不用說,山穀也跟著喊道:“我愛你,我愛你。”小孩驚奇地問老師這是為什麼,老師告訴他:“朝天空吐唾沫的人,唾沫也會落在他的臉上;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他。因此,不管是時常見麵,還是遠隔千裏,都要處處尊敬別人。”小孩懵懵懂懂地明白了這個道理。
要做到尊重他人,首先必須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都有友愛和受尊敬的欲望,並且交友和受尊重的希望都非常強烈。人們渴望自立,成為家庭和社會中真正的一員,平等地同他人進行溝通。如果你能以平等的姿態與人溝通,對方會覺得受到尊重,而對你產生好感;相反地,如果你自覺高人一等、居高臨下、盛氣淩人地與人溝通,對方會感到自尊受到了傷害而拒絕與你交往。
我們都很清楚自己想從朋友那裏獲得什麼。可是從未考慮過自己是個什麼樣的朋友。你知道應該怎樣來提問自己,問題都是明擺著的,你是否體諒別人,你是否肯聽別人的話,你是不是個好朋友等等。然而,更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尊重朋友。
要想尊重別人就得從自己做起,隻有懂得自愛的人才會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但是自愛並不是說一見鏡子就照,也不是自我吹噓。自愛是說要愛自己,要了解自己,甚至連自己所謂的“缺陷”也要愛。因此它常常是自尊的另一種解釋。人們可能有感到自豪的時候,也許人們自愛是因為人們生活得充實、愉快和熱愛生活。歸根結底,人們自愛是因為他們活在這個世上,如此而已。人不自愛往住可以從他交朋友的情況反映出來。他很可能結識那種對自己有同樣看法的人,接著就出現連鎖反應,不以誠相待,相互背後說壞話,相互確認自己是失敗者,信任和愛的觀念對他們毫無作用,更不要談尊重了,這些共性把他們連在一起。
尊重在自尊自愛的基礎上才能誕生。如果你很自卑,也不必責備自己。隻要你願意上進,願意了解自己,這種情況最終是可以改變,甚至變好的。人們絕對不是要等到提高了自尊心之後才交朋友。這樣他們也許得永遠等下去!理解友誼,結交那些能反映自己長處的朋友,就能增強自愛。然後這種自愛又給予我們向朋友表達愛的勇氣。這是無限的循環往複運動,就像海浪衝上海岸又退回大海一樣。有了自尊自愛,也就懂得了尊重朋友,尤其是在你們出現意見分歧時。友情的價值就在於互相尊重對方,在於互不傷害各自的獨創性。沒有尊重就沒有友誼,猶如沒有基石不可能築起大廈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