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把話說得滴水不漏——語言裏的關係學(2 / 3)

俗話說得好,“佛要金裝,人要衣裝”。商品要有新穎的包裝才會吸引顧客,女人要有漂亮的衣裳才能更顯現出她的美麗風姿。而說話也要像商品和衣服一樣,需要經過良好的包裝才能讓人接受和信服。這就是包裝的魅力。

1難以啟口的話,要用機智與笑話的包裝起來

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必須講一些難以啟口的話的時候。這種時候,如果直接說“實在很傷腦筋”“很麻煩”,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或者讓對方產生不快。如果把想說的話用機智與笑話來傳達。以這種委婉的方式,對方就會一笑置之,既不傷害到對方,說的人心理也不會有很重的負擔。

2警告別人時不要指出缺點,而要強調如果糾正過來會更好

有位公司經理慨歎糾正別人實在難,稍微提醒一下部屬,部屬不是置之不理,就是越變越壞。這位經理隻是指出對方的缺點加以批評而已。他如果換一種方式,強調矯正過來會更好,那就會是另一種情況。

有位足球教練在糾正選手時,不說“不對,不對”而說“大致上不錯,但如果再糾正一下……結果會更好”。他並非否定選手,而是先加以肯定再修正。也就是說先滿足對方的自尊心,然後再把目標提高。如果隻是糾正、警告的話,隻會徒然引起選手的反感,不會有何效果可言。

3傳達壞消息時,要附加一句“令人無法相信”

傳達壞消息,心情總是沉重的。所以,這種時候正需要一些思考,否則甚至可能演變成人的生死問題。

直接說“你有如何如何的謠言”,前麵加一句“雖然我不相信……”那麼對方所受到的衝擊就會輕很多。有一位初中教師,他對成績退步的學生說:“實在難以置信,你考這樣的分數。”如果老師能換一種方式說話,那位同學下次成績一定會提高。倘若隻是傳達事實的話,機器人也辦得到,但效果卻不會令人十分的滿意。但是,“令人難以置信”這句話顯示出的則是機械所不具備的機靈。

4不小心提到對方的缺點時,要加上讚美的話

想必每個人都曾有過不小心說話傷到對方或對對方不禮貌的時候。話一旦說出來就無法收回,當場氣氛就不好了。這種情形大多數人會連忙辯解,或者換上溫和一點的措辭,這實在不是好方法,因為對方認為你心裏這麼想才會出言不遜。這種時候不要去否定剛才說出來的話,要盡量沉著,若無其事地附帶說道:“這就是你吸引我的地方,但是,你也有什麼什麼優點,所以表麵上的缺點更顯得有人性。”人對於別人說過的話總是對最後的結論印象最深刻,附加讚美的話,對方便認為結論是讚美的,即使前麵說過令人不愉快的話,也就不會計較了。

5假托第三者傳達對對方的批評可以一石二鳥

某企業的經理說,他的公司有幾位兼職的女職員言談很不高雅,甚至對他這個上司說起話來像對待朋友一樣。有一天,他告訴一個已經任職兩三年的女職員:“最近的年輕人說話有點隨便,請你代我轉告一下好嗎?”結果卻很令人意外。那幾個兼職的女職員談吐多少有所改善,而那個負責轉告的女職員對自己的談吐最為小心翼翼。恐怕是“最近的年輕人”這句話讓那個女職員覺得自己也包括在內。

這個女職員的情形,連主管也意想不到。這也可以用做批評別人時的方法,也就是說托諸“第三者”而不要直接批評,如此一來,對方就會虛心接受而不太會產生反感。但是這種托諸“第三者”的批評,要掌握好尺度,不要太過明顯,讓人覺得像“指桑罵槐”就不好了,這一點應當多加注意。

語中要害最關鍵

美國名人戴爾·卡耐基也說過:“一個人的成功,約有10%取決於知識和技術,85%取決於人類工程——發表自己意見的能力和激發他人熱忱的能力。”可見語言表達能力很重要。

一句捧場的話,可以使人飛黃騰達,一句進讒的話,也可以使人折戟沉沙。可見語言多麼具有號召力。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白門樓斬呂布”的故事。呂布被曹操所擒,曹操考慮到呂布的本領高強,有心饒其不死,留下為己所用。為此,他征求劉備的意見。劉備擔心呂布歸順曹操後,不利於日後自己稱雄天下,希望曹操處死呂布。這時,劉備本可以列舉呂布的很多劣跡惡行,但他僅選擇了呂布心狠手辣、恩將仇報、親手殺死義父的典型事例來說服曹操。劉備隻說了句:“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一句話,提醒曹操想到呂布反複無常,很難成為心腹,弄不好就成為呂布的刀下鬼。於是,曹操下決心,立斬呂布。

呂布曾有恩於劉備,呂布被斬之前,也曾提醒劉備:“君不記轅門射戟之事乎。”然而劉備卻不予理會,隻用一句提示性的話,就堅定了曹操的決心,立刻就要了呂布的性命。

凡是小事如果處置不當,萬急之中也會釀成禍害。此時能不能說話,善不善於說話,可真是性命攸關的大事了。話要說到點子上才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所以話並不是說得越多才越有說服力,要抓住談論的要害,才能事半功倍。因此要想要想在人際交往中處於不敗之地,就要有個好口才,這就像我們辯論一樣,抓不住對方的論點要害,永遠也不會把對方擊敗。

漢武帝好巡遊,一次在鼎湖病後到甘泉視察,發現甘泉官道坎坷難行,事先未及整治,不禁惱怒從心而起:“難道義縱覺得我必定駕崩鼎湖。連甘泉也來不了了嗎?”

這件事本是義縱的疏忽,但情急之中義縱竟難以置辯。不久,漢武帝就找借口殺了義縱。

同樣是這個漢武帝,好騎馬遊獵,一次大病之後,猛然發現宮中禦馬竟比以前瘦了許多。他喝令叫來管馬的上官桀,罵道:“你是不是以為我該病死,連禦馬也看不到了?”說罷便要治罪。

上官桀非常機智,急忙申辯說:“臣萬死不辭,唯知陛下聖體欠安,臣日夜憂慮,無心喂馬。臣確實已失職,陛下願殺願罰,都請自便,隻要陛下聖體健康,臣死而無憾!”言未畢,泣不成聲。

沒有養好馬與沒有修好官道一樣,都是不盡職,但是上官桀卻很高明地將失職轉成盡忠的表現。言語之間,使漢武帝覺得他極為忠誠。結果,上官桀不僅沒有被殺頭,反而受到重用,累官至騎都尉。可見說話能言善辯,語中要害最關鍵,在危急時刻不僅能扭轉形勢,還能保住自己的一條性命。

看來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有舉足重輕的作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已將語言表達提高到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德國詩人海涅也曾經說過:“言語之力,大到可以從墳墓喚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變成巨人,把巨人徹底打跨。”21世紀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社會的發展是高度的發展經濟信息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信息的迅速膨脹,以勢不可擋的勢頭擺在我們麵前。由於世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時代對於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現代化的信息社會裏,時代對於人才素質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較強的交流信息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國四個現代化的宏偉事業,需要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具備適應市場經濟的交際能力。因此,未來的事業對人才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善於說話。“能言善辯”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增強競爭能力的重要工具。各個領域、各個階層人士的交往越來越頻繁,語言交際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語言交流作為社會交際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視。這是誰也回避不了的事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比寫更實際、更為人們迫切需要。”因此,我們要有出色的語言組織能力,善於總結自己的觀點,凡事語中要害,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直言也應有分寸

人際交往中的分寸感是一種智慧和能力,需要不斷修煉。古人雲:“得意便思有矜辭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無論得意時還是失意時,都需要不斷自我反思與修煉。

說話尺度就是分寸感中最難掌握的,有些人不懂得說話時掌握分寸,因此常常得罪人,不利於人際交往。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愛說大實話的人,什麼事情他都照實說,所以,不管他到哪兒,總是被人趕走。這樣,他變得一貧如洗,無處棲身。

最後,他來到一座修道院,指望著能被收容進去。修道院長見過他問明了原因以後,認為應該尊重那些熱愛真理,說實話的人。於是,把他留在修道院裏安頓下來。修道院裏有幾頭牲口已經不中用了,修道院長想把它們賣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什麼人到集市去,怕他們把賣牲口的錢私藏腰包。於是,他就叫這個人把兩頭驢和一頭騾子牽到集市上去賣。

這人在買主麵前隻講實話說:“尾巴斷了的這頭驢很懶,喜歡躺在稀泥裏。有一次,長工們想把它從泥裏拽起來,一用勁,拽斷了尾巴;這頭禿驢特別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們就抽它,因為抽得太多,毛都禿了;這頭騾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幹得了活兒,修道院長幹嗎要把它們賣掉啊?”

結果買主們聽了這些話就走了。這些話在集市上一傳開,誰也不來買這些牲口了。於是,這人到晚上又把它們趕回了修道院。

修道院長發著火對這人說:“朋友,那些把你趕走的人是對的。不應該留你這樣的人!我雖然喜歡實話,可是,我卻不喜歡那些跟我的腰包做對的實話!所以,老兄,你滾開吧!你愛上哪兒就上就上哪兒去吧!”就這樣,這人又從修道院裏被趕走了。

其實,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並不是偶然的,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類似的例子。

聖誕節,學校舉行慶祝大會,老師一邊分糖果、蛋糕,一邊說:“看啊,小朋友們,聖誕老人替你們帶來什麼禮物?”凱蒂馬上站起來,嚴肅地說:“世界上根本沒有聖誕老人。”老師雖然很生氣,但還是壓住心中的怒火,改口說:“相信聖誕老人的乖女孩才能得到糖果。”凱地回答:“我才不稀罕糖果。”老師勃然大怒,處罰凱蒂坐到前麵的地板上。

人無論處在何種地位,也無論是在哪種情況下,都喜歡聽好聽的話,喜歡受到別人的讚揚。畢竟工作很辛苦,雖然能力有大有小,但都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當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會的承認,這也是人之常情。

一個善於說話的人,做事時一定會避其鋒芒,即使覺得某人幹得不好,也不會直言相對。那些忠直的人,此時也許要實話實說,這就讓人覺得他們太過魯莽,鋒芒畢露了。有鋒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場合顯示一下自己的鋒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過,不僅會刺傷別人,也會損傷自己。

要想理解真話不被肯定的現象,換一個角度就會看到,個體行為的一個基本規律是趨利而避害。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的人對人總是以誠相待,直言不諱,人們一定會認定他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好人,所以樂於與他深交,並在人前人後誇讚他,這樣他自己也會感自豪。也就是說,用真誠贏得了報償,帶來了利處,何樂而不為啊!

如果情況與此大相徑庭,比如某人認為同事的衣服難看,便馬上對她說:“腿短而粗的人不適合穿這種裙子。”結果,同事必定會臉一沉,然後扭頭便走。實話固然是實話,但時間長了別人就會對他產生質疑,認為他慣於在人前打擊別人,抬高自己,這樣就不是什麼明智之舉。

並不是所有的話題,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適合拿來公開談論,直言不諱。要塑造成功的人生,就須懂得掌握說話,做事的分寸。說話時的動作,表情,舉手投足都要有分寸,過於直言會讓人產生厭煩的感覺,會對日後的人際交往產生很大的阻礙。言不可稱絕對,不要把話講的太滿

杯子留有空間,就不會因加進其他液體而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便不會因再灌一些空氣而爆炸;人說話留有空間,便不會因為“意外”而下不了台,因而可以從容轉身。

說話留有空間,這是處理好人際關係的一種策略。

某公司新研發了一個項目,老板將此事交給了下屬劉玉,問他:“有沒有問題?”劉玉拍著胸脯回答說:“沒問題,放心吧!”過了三天,沒有任何動靜。老板問他進度如何,他才老實說:“不如想像中那麼簡單!”雖然老板同意他繼續努力,但對他的拍胸脯已有些反感。

這是把話說得太滿而給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把話說得太滿就像把杯子倒滿了水,再滴就溢出來了;也像把氣球灌飽了氣,再灌就要爆炸了。當然,也有人話說得很滿,而且也做得到。不過凡事總有意外,使得事情產生變化,而這些意外並不是人人能預料的,話不要說得太滿,就是為了容納這個“意外”!

小麗的小孩要上初中,想進一所好學校,小徐在與小麗的閑談中知道了這件事之後,主動請戰,他說認識教委的人,和他們很熟,而且話說得很堅決。還告訴小麗不要再找別人了,他隻定能辦成。於是,小麗就把寶都壓在了他的身上。誰知道都要開學了,小徐也沒把事情辦成。小徐把話說得太滿,不給自己也不給他人留有餘地,結果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所以,很多人在麵對記者的詢問時,都偏愛用這些字眼,諸如:可能、盡量、或許、研究、考慮、評估、征詢各方意見……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留一點兒空間好容納“意外”;否則一下子把話說死了,結果事與願違,那不是很難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