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把話說得滴水不漏——語言裏的關係學(3 / 3)

以下的狀況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首先、在做事方麵:對別人的請托可以答應接受,但不要“保證”,應代以“我盡量,我試試看”的字眼。

上級交辦的事當然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代以“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之類的字眼。這是為了萬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後路,而這樣說事實上也無損你的誠意,反而更顯出你的謹慎,別人會因此更信賴你,即便事沒做好,也不會責怪你!

其次、在做人方麵:與人交惡,不要口出惡言,更不要說出“勢不兩立”之類的話,不管誰對誰錯,最好是閉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攜手合作時還有“麵子”!

對人不要太早下評斷,像“這個人完蛋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屬於蓋棺定論的話最好不要說,人一輩子很長,變化很多呢!

說話不留餘地等於不留退路,要麼成功,要麼失敗的簡單邏輯不適合複雜多變的社會。為此付出的代價有時是你無法承受的,與其與自己較勁兒,不如多用“是……不過……如果……”之類的話語方式。

用不確定的詞句一般都可以降低人們的期望值,你若不能順利地完成任務,人們因對你期望不高而能用諒解來代替不滿,有時他們還會因此而看到你的努力,不會全部抹煞你的成績;你若能出色地完成任務,他們往往喜出望外,這種增值的喜悅會給你帶來很多好處。

把話說得太滿,並不能與自信劃上等號。話說七分滿,反而是一種謙虛的人生哲學。從一個人說話的態度,可以看出他的自信,真正有自信的人,懂得謙卑,不會把話說得太滿。不要把話講得太滿,進可攻,退可守,這才是成功地做人之道。

用巧妙的方式說“不”

拒絕的藝術,無疑是讓我們多一份含蓄,多一份理解。如果人人都可以接受拒絕的藝術,那麼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會減少更多的爭執與仇恨。

說話要講究語言的藝術,而拒絕恰恰體現出語言藝術的最高境界。拒絕既要有力度又要不傷人,是很難讓人把握的。因此對人說“不”的時候,意思一定要明確,防止不必要的誤解。至於方式大可靈活些,點透即可。

當我們想拒絕別人時,心裏總是想:“不,不行,不能這樣做,不能答應!”等等,可是,嘴上卻含糊不清地說:“這個……好吧……可是……”。這種做法,一方麵怕得罪人;另一方麵,過於直率地拒絕每一個問題,永遠說“不”,也不利於待人接物。因此說“不”也有竅門。

1用沉默表示“不”

當別人問:“你喜歡某某嗎?”你心裏並不喜歡,這時,你可以不表態,或者一笑置之,別人即會明白。一位不大熟識的朋友邀請你參加晚會,送來請帖,你可以不予回複。它本身說明,你不願參加這樣的活動。

2用拖延表示你的拒絕

一位女友想和你約會。她在電話裏問你:“今天晚上八點鍾去跳舞,好嗎?”你可以回答:“再約吧,到時候我給你去電話。”

一位客人請求你替他換個房間,你可以說:“對不起,這得值班經理決定,他現在不在。”

你和妻子一塊上街,妻子看到一件漂亮的連衣裙,很想買。你可以拍拍衣袋:“糟糕,我忘了帶錢包。”

有人想找你談話,你看看表:“對不起,我還要參加一個會,改天行嗎?”

4用回避表示“不”

你和朋友去看了一部拙劣的武打片,出影院後,朋友問“這部片子怎麼樣”?你可以回答:“我更喜歡抒情點的片子。”

你正發燒,但不想告訴朋友,以免引起擔心。朋友關心地問:“你試試體溫吧?”你說:“不要緊,今天天氣不太好。”

5用反問語表示你的意見

你和別人一起談論國事。當對方問:“你是否認為物價增長過快?”你可以回答:“那麼你認為增長太慢了嗎?”

你的戀人問:“你喜歡我嗎?”你可以回答:“你認為我喜歡你嗎?”

6用客氣表示拒絕

當別人送禮品給你,而你又不能接受的情況下,你可以客氣地回絕:一是說客氣話;二是表示受寵若驚,不敢領受;三是強調對方留著它會有更多的用途等。

7用外交辭令說“不”

外交官們在遇到他們不想回答或不願回答的問題時,總是用一句話來搪塞:“無可奉告。”生活中,當我們暫時無法說“是與不是”時,也可用這句話。還有一些話可以用來搪塞:“天知道。”“事實會告訴你的。”“這個嘛……難說。”等等。

學會委婉的拒絕,恰當地說“不”並不是一件難事。隻要理解了上麵方法,用最理想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否定想法,並把它融入到你的實際生活中,一定會對你的人際交往有所幫助。希望這藝術流傳到每個人的心裏。

辦事要有迂回問話的技巧

言談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解救危機,打開通往坦途的順利之門;它甚至可以叱吒風雲,一句話抵得上千軍萬馬,可以翻江倒海、氣魄無窮。

萬事開頭難,開口托人辦事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但如果掌握了技巧和分寸,難事也就變得容易了。

1用虛話套實話

為人的一條準則,就是老實人說老實話,但直炮筒子未必處處受歡迎,特別有時連自己也不明白要說的是不是實話,那該怎麼辦呢?

李言托好友趙局長為自己辦件事,忽然聽說他被捕“進去了”,又不知真假,就到趙局長家探望。確實隻有局長夫人在家,滿臉愁容。李言開口道:“老趙怎麼沒在家呀?”果然趙夫人長歎一聲:“唉!心髒病又犯了,昨天送進醫院了……”

原來如此!如果李言實話詢問趙局長是否真的被捕了,那場麵一定會很尷尬。李言是這樣設想的:如果趙局長真的被捕了,其夫人自然會實情相告。虛虛實實,就可轉換自如,一點也不唐突。

2用輕鬆幽默的玩笑話說實事

話題的選擇是一個很關鍵性的問題。輕鬆幽默的話題,往往能引起感情上的愉悅;莊重嚴肅的話題會使人緊張慎重。隻要有可能,最好能把莊重嚴肅的話題用輕鬆幽默的形式說出來,這樣對方可能更容易接受。

一個剛剛畢業的年輕人在一家外資企業打工,在較短的時間內,連續兩次提出合理化建議,使生產成本分別下降20%和10%。外企老板對他非常的滿意,對他說:“小夥子,好好幹,我不會虧待你的。”

年輕人當然知道這句話承諾的含量有多少。可能意義重大,也可能一文不值。他想得到確切的答複,便輕鬆一笑,說:“我想你會把這句話放到我的薪水袋裏。”外企老板會心一笑,爽快應道:“會的,一定會的。”不久他就獲得了一個大紅包和加薪獎勵!

麵對老板的鼓勵,年輕人如果不是這樣俏皮,而是坐下來認真嚴肅地提出加薪要求,並擺出理由若幹條,豈不太煞風景,甚至適得其反。

3說話要有繞彎子的藝術

有時,一些話自己說出來顯得尷尬,這時,誘導對方先開口無疑是上上之策。

華語準備借助於好友李綱的路子做筆生意,在他將一筆巨款交給李綱的第二天,李綱暴病身亡。華語立即陷入了兩難境地:若開口追款,太刺激李綱的未亡人;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麵很難支撐。

幫忙料理完後事,華語是這樣對李綱的夫人說的:“真沒想到李哥走得這麼早,我們的合作才開始呢。這樣吧嫂子,李哥的那些關係戶你也認識,你就出麵把這筆生意繼續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時候盡管說,吃苦花力氣的事情我不怕。”

這樣一來李綱的妻子反過來安慰他道:“這次出事讓你生意上受損失了,我也沒法幹下去,你還是把錢拿回去再找機會吧。”

這樣一來,絲毫沒有追款的意思,還豪氣衝天,義氣感人,其實他明知李綱的妻子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思幹下去。話中又加上巧妙的提醒:我隻能跑腿花力氣,卻不熟悉那些門路;困難不小還又時不我待。

4說話客氣是辦事的前提

托人辦事既然有求於人,因此開口說話就需要客氣一些,那麼把握怎樣的分寸與人說話才算客氣呢?

用商量的口氣把要辦的事說出來,如:“能不能快點把這事給辦一下?”裝作自己沒把握,把請求、建議等表達出來,給對方和自己留下充分的退路。例如:“你可能不願意接受,不過我還是想讓你考慮一下。”

在別人或者向別人提出建議時,如果在話語中表示人家可能不具備有關條件或意願,那就不會強人所難,自己也顯得很有分寸。先提出部分要求,以便對方順利接受,然後再步步深入。我們會經常發現,人們在提出某些請求時往往會把大事說小,這並不是哄騙對方,而是適當減輕給別人帶來的心理壓力,同時也使自己便於啟齒。

謙遜便是禮貌,通過抬高對方、貶低自己的方法把有關請求等表達出來,顯得彬彬有禮、十分恭敬。例如:“您老就不要推辭了,弟子們都在恭候呢!”

請求別人幫助,最為傳統有效的做法是盡量表示虔誠,使人家感到備受尊重,樂於從命。有時辦事要先把問題的難度說出來,讓人覺得你是不得已而為之,明知自己知道不該說但還得說。例如:“真不該在這時候打攪您,但是實在沒有辦法,隻好麻煩您一下。”“我知道你手頭也不寬裕,不過實在沒辦法,隻好向你借一借。”

現實中的辦事隻需要那麼一點小小的藝術,能說會道、打動人心的藝術。生活中,我們需要求人,需要說服人,需要維係人與人之間融洽的關係。有些人不會說話,結果總讓自己活在進退不能自如的緊張和壓迫之中,每天氣喘籲籲,驚懼不安。有些人懂得說話的藝術,有一張好嘴巴,如果他們本來平庸,這張好嘴巴能讓他們出類拔萃,如果他們本來優秀,這張好嘴巴令他們更加錦上添花。一樣的話不同的說

現實生活中需要有這樣的智慧,一樣的話可以有兩樣的說法。兩種說法,結果往往大相徑庭。

一樣的話兩樣說,這決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是一門藝術。而問話恰是這門藝術的最好體現。問話更需要口才。利害場合,問話問得巧,就等於取得了主動權,相反如果問得過於直白不僅很容易遭到拒絕,而且還會處於被動的趨勢。因此說話提問的方式是否有技巧,有時會決定一個人做事是成功還是失敗,這是一件不可否認的事實。

據說在某國的教堂內,有一天,一位教士在做禮拜時,忽然熬不住煙癮,便問他的上司:“我在祈禱時可以抽煙嗎?”結果,遭到了上司的斥責。然後又有一位教士,他也犯了煙癮,卻換了一種口氣問道:“我吸煙時可以祈禱嗎?”上司竟莞爾一笑,答應了他的請求。

在開會時我們經常聽到主持者這樣發問:“不知各位對此有何高見?”雖然從表麵上看,這種問話很好聽,但效果並不是很好。因為,誰敢肯定自己的見解就高人一等呢?就算是高見,也不好意思先開口。如果換成“各位有什麼想法呢?”這種問法一定會被很多人接受,效果一定會大相徑庭。

提問要講究一定的方法,提問過於唐突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這是不可忽視的。假如在大庭廣眾之下問對方:“你有什麼理由可說?”“你晚來了半小時,上哪兒混去了?”如此唐突的問法,令人難以下台,人家一定會不高興的。

怎樣才能問得巧,首先要選擇恰當的提問形式。提問形式有多種:

1限製型提問

這是一種目的性很強的提問技巧,它能幫助提問者獲得較為理想的回答,減少被提問者說出拒絕的或提問者不願接受的回答。

據說,香港一般茶室因為有些客人在喝可可時要放個雞蛋,所以,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時都會問一句:“要不要放雞蛋?”心理學家建議,侍者不要問“要不要放雞蛋”,而要問“放一個還是兩個雞蛋”,這樣提問就縮小了對方的選擇範圍。這種問話,顯然可以多做雞蛋的生意。

2選擇型提問

這種提問方式多用於朋友之間,同時也表明提問者並不在乎對方的抉擇。例如,你的朋友來你家做客,你留他吃飯,但不知他的口味。於是問他:“今天咱們吃什麼?牛排還是火腿?”

3婉轉型提問

這種提問的意圖是為了避免對方拒絕而出現尷尬局麵。例如,一位先生愛上了一個女孩子,但他並不知道女孩子是否愛他,此話又不能直說,於是他試探地問:“我可以陪你走走嗎?”如女方不願交往,她的拒絕就不會使對方很難堪。

4協商型提問

如果你想要別人按照你的意圖去做事,應該用商量的口吻向對方提出。如你要秘書起草一份文件,把意圖講清之後,應該問一問:“你看這樣是否妥當?”

提問要講究方式,才能提高提問水平。話題的選擇是一個關鍵的問題,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要使對方樂於答話,應該挑他擅長的來說,這樣他才會對你的提問感興趣。

例如,一個人乒乓球打得好,就可先問:“聽說你打乒乓球很拿手,是嗎?”提問正像打乒乓球的發球,你以對方的特長發問,就像特意發了個使對方容易接的球,對方當然樂於接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