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中有一些看似“小”的事情,往往會被人忽視,但小事實際上會起很大作用的,你要用心注意以下幾點:
(1)做客時要吃掉主人給你的水果。
王玉和同學李雪經人介紹去拜訪一位仰慕已久的老師。到了老師家裏,師母親切地招呼他們吃水果,並熱情地給他們一人拿了一個蘋果。因是初次上門,王玉有點不好意思,所以再三推辭後接過水果放在桌角。熱情的師母看了看他沒說什麼,不過卻同接過蘋果就吃的李雪聊起了家常。
吃掉主人的東西是對她熱情款待的這份心意的一種最好的肯定。其實像這樣的情景隨處可見,比如去朋友家做客,在咖啡店裏碰上別的朋友,他們會熱情地招呼你入座,然後請你吃東西。這時候最好別不好意思,不妨大大方方接過來吃,他們若是真心的,你接過來就表示你接納了他們的熱情,他們會自然地感到你的親切與隨和。
(2)不要讓你的客人孤獨的出門。
好友夏利加曾對我說她的初戀埋葬於對方的一個小細節。那天晚上她從男友家裏出來,男友說:“我送送你吧!”她推辭說不用了。男孩就沒有再送。在她走下第三級樓梯時,她聽到防盜門“咣當”一聲關上了,她的心倏地一片冰涼。後來任憑男孩再怎麼努力,她都義無反顧地離開了男孩。
送朋友下樓不僅是出於禮貌,它體現的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如果有朋友到你家做客,你就送朋友下樓。雖然朋友口中再三說不用相送,但是如果你陪他一起下樓,這一小小的細節會溫暖他回家時漫長的道路,你從此在他心裏會有很高的地位,甚至勝過其他的朋友。不過應注意的是,熱情不可過度,如果客人是一對正處於熱戀中的朋友,而他們也再三不要你相送,你隻需在看不見他們的身影時輕輕關上門就行了。
(3)友誼在留言條中加深。
有一段時間某單位的單身宿舍裝修,小王就借住在女友小花那裏。小花在報社工作,特別忙,常常深夜才回來。小王住進來後小花裁了普通的稿紙在門後做了個簡單的留言箱,她回來過的話就留言給小王,用下一張時將用過的紙放到最下層就好了。“晚上有活動不回來!”、“親愛的,周末愉快!”……忙時是寥寥幾句行動報告,有時間的話就寫下幾句祝福再勾勒出小人頭來。
雖然隻是一張小小的留言條,但是它確流露出人們內心深處的最深情感,它召喚出了人們內心渴望的聲音。現代人忙碌的身影背後是最真切的渴求。所以,不要吝嗇你的筆,它會讓你感到樂趣無窮。
(4)理解萬歲。
小港已經在單位工作兩年了,但單位一直沒為她辦調入手續。她對這種狀況很失望,一時對自己的價值產生了懷疑。所有的朋友都說她不知足,這工作多風光呀,誰不是畢業拖了幾年才找到工作的。這話無疑雪上加霜。後來有個校對員了解情況後安慰她:“其實你可以想想讀者啊,多少人都希望天天見到你的名字。我認識的好多人都說你的稿子寫得好呢。”
在細節處關心他人,盡量去理解你失意的朋友吧,如果你盡了力卻還是不能讓對方開心,那就陪他一起罵“可惡的人或事”,至少他會覺得有人和他有同感。更有可能的是你還沒罵夠他就反過來勸你了。現在的人們需要的不是物質上的高度滿足,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慰籍,他們需要的隻是一份理解的心意。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細節中往往包含著無限的溫情。當溫情成為現代人最真切的渴求後,讓我們從這些小細節中做起吧。
處理好人際關係中的層次差別
尊貴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每個人都是尊貴者,同時又有自己的尊從對象。交往對象不同,我們的位置會隨之變化。
人之所以有平常與尊貴之分,是因為人的學識、修養、經曆、地位不同。這是人際關係的層次差別,也是一種自然秩序。尊貴者雖然與我們不屬同一交往類別,有著一定的溝通障礙,但我們卻可以打破障礙與之正常交往,乃至發展友情。要想與尊貴者發展友情就要學會以下幾點:
1尊重對方,嚴謹有致
準確把握雙方關係才能與尊貴者發展友情,首先要給其以相應的位置,充分表現出對他的尊重恭謹。這是對雙方關係的確認和定位,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願望的滿足,必須嚴謹有致,不可苟且。
李梅很得一位行署教委領導的賞識。這位領導是教師出身,人也平易近人。他與李梅並未謀麵,但他讚賞李梅的才華,便約請李梅與他聊聊。李梅在領導麵前並沒有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言談舉止,都嚴謹得宜,很有分寸,注重距離。領導雖性情開朗,多次表示要李梅隨意些,但還是對李梅的舉動發自內心的高興,他覺得沒有看錯人。就這樣,李梅與那位領導逐步建立了友情。
2摒棄奉承,具備不卑不亢的心理
尊重是有原則的,它會在真情中體現出來。如果不顧原則,另有目的,人格淪喪,不知廉恥,對尊貴者就會表現出阿諛奉承來。這表麵上似是尊重對方,其實它與尊重是本質不同的。阿諛奉承,虛情假意,誇大其辭,別有用心,隻能讓尊貴者反感、嫌惡、痛恨。本來可以建立友情,但因雙方失去真情而無法發展下去。我們也不能排除個別尊貴者好大喜功,樂於聽奉承話、看媚態的。但這樣的尊貴者沒有必要與他發展友情。
3自然隨和,不必拘謹
尊貴者無論地位,還是閱曆、學識,都高我們一籌。與他們交往,常令我們肅然起敬,有時我們還有一種威壓感而噤若寒蟬。我們作為平常人,尤其是未見過世麵的青年人,在這種情勢下往往顯得動作走形,言語囁嚅,特別別扭、生硬。其實尊貴者也是我們平等的交際對象,也是一種自然的交往關係,我們一方麵要尊重對方,另一方麵也要守住方寸,保持本色,自然而正常地與對方交往,不必拘謹。這反倒能顯示自己的交際魅力,會贏得對方的認可和尊重,尊貴者會樂意與我們發展友情。
4巧托會配,不可狂妄
韋雷總希望展露才華,讓一位他最敬重的老人認可他。一次,老人在晚會上唱京劇,雖然唱得不算好,但還是贏得了掌聲,韋雷又想,自己亮亮嗓子必會讓老人有知音之感。於是一曲京劇唱得嘹亮高亢,老人卻在台上感到很不自然。韋雷雖是善意,但如此舉動,會讓老人覺得是在貶低他,當然就不會和他發展友情。
從交往的角色來說,尊貴者是交際的主角,而我們則是配角,處於次要地位。這是交際現狀,也是交際規律,是由彼此交往身份和交際能量決定的。我們要積極支持尊貴者,熱情配合尊貴者,鞍前馬後,服從需要,聽候調遣。這是合乎交際、現實的,這樣不僅不會損害自己的“身價”,而且會取得尊貴者的信任。而如不能擺正這層關係,不恰當地顯示自己的能耐,抖弄自己的才華,以至背棄、排擠尊貴者,這往往適得其反。
5主動真誠,表露姿態
機會是要主動爭取的。尊貴者的行為是要與自己身份、地位保持一致的。他們一般不會主動與我們交往,而作為平常人,身份在下,地位比他低,自然要主動積極,充滿真誠,先邁出一步,做出友好的姿態,這是尊長敬上的美德,也是交際的慣例。
於薇在一次會議上結識了一位有成就的作家,她十分珍惜這層關係,可她是個平常的人,又是小字輩,當然並沒有引起作家的注意。但於薇視之為自然,更沒有賭氣,她每逢節日必寄賀卡給這位作家。終於作家記住了於薇,並與她成為了莫逆之交。
6虛心求教,接受嗬護
龔睿對本校一位知名教師十分敬重,主動拜他為師,經常請教一些問題,求得幫助和扶掖。由於龔睿尊重他的作息習慣和癖好秉性,所以每次請教都會有收獲。而在這一次次的請教中,那位教師也對龔睿發生了濃厚興趣,並逐漸有了很深的友情。
尊貴者是力量的象征,在他麵前,我們顯得很弱小稚嫩。所以要接受並求得嗬護。這一則是我們與尊貴者交往所尋求和迫切需要得到的東西,二則作為尊貴者,他也會從中獲得施與和扶持之樂,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尋找嗬護一要尊重尊貴者的願望,二要適度得宜,不可仰仗、依附於尊貴者。這包括恰當的求助及一定程度上的求教。這會獲得尊貴者的認可,並圓滿獲取他的友情。
有“舍”才有“得”
舍得才能獲得;放下才能去爭取新的目標;忘記才能心寧;寬容才能得眾;反求諸己,做到無念無私,就是踏實自在。
人際關係的好壞對一個人事業的成就影響很大,而每個人也都希望能擁有良好、廣闊的人際關係。有位在商場上頗有成就的人在報上說,要建立良好、廣闊的人際關係,必須運用“舍得”的觀念,也就是,有“舍”才有“得”。不“舍”而想“得”,那種人際關係是相當有限的。因此要學會主動出擊,先去滿足對方的自我。
我想很多人都會認同他的話,因為每個人都曾接受過別人的“舍”,而成為別人的朋友。
要爭取到“得”就得先學會“舍”。人基本上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任何事都先想到“我”,都先從自己的方麵考慮。因此有時便會想:某人為什麼不先對“我”打招呼?某人為什麼不請“我”吃飯,而要請別人?某人為什麼不寄生日卡給“我”?某人為什麼和“我”有距離?
你這樣子想,別人也是這樣子想,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把“得”放在心上,掛在眼前,如果雙方都不願意先“舍”,那麼這份關係便不可能展開!既是如此,我們應當學會主動出擊,先去滿足對方的自我,為雙方關係的建立邁出第一步。
主動出擊就是“舍”的第一個步驟,也就是先“舍”掉你的矜持,“舍”掉你的武裝,向對方展露和平的姿態。接下來就要有實際的做法了。普通的日常寒暄和打招呼看來沒什麼,但如果能在普通談話中加入對對方的關心,那麼這人際關係便會慢慢發酵。當然,你的關心不可帶有刺探的意味,否則會引起對方的警戒,借題發揮最好,例如從工作談起,再擴展到家庭、休閑,慢慢地把對方的心窗打開。
但是,光是這樣還不夠,因為這隻能讓你建立一份普通的人際關係,你必須再加入某些成分,才能把這人際關係鞏固起來。要學會怎麼做很簡單,首先拋棄自我為中心的思想,為對方做些什麼!認真體會到下麵的內容,你就會明白。
(1)觀察、了解對方的需要,不等對方開口,你就先替他做,他不隻感謝,還會感到驚喜;例如甲君主動為乙君從國外帶回來一瓶“生發水”,雖然沒多大效用,但乙君仍然會非常地感動。
(2)共享你的資源,包括物質的、精神的以及人際的,例如你可介紹你的朋友給他認識,借他你的CD、送他你種的花或你收藏的書,反正隻要對方沒有而你有的,便可和他分享。
凡事以他人的利益為先,用你的誠心感動對方,這種“舍”,就會真的換到“得”。但是也不排除某些例外。因為人世間有很多不領情的人。但話又說回來,對這種人,不“舍”又怎可能“得”!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你不必去期待對方是否有善意的回應,但要相信,“舍”是種子,“得”則是收成,有些種子發芽得早,有些發芽得晚,但總是會發芽、會有收成的。總而言之,要建立人際關係,不能坐著等別人“送上門來”那樣就會連門都沒有!
人情賬戶很重要
人情就是財富。在人際交往中,見到給人幫忙的機會,要立馬撲上去,像一隻饑餓的狐狸撲向它久違的獵物一樣。這樣,你就在不知不覺中將你的“人情賬戶”新添了一個正數。
重視情意觀念可以擴充你的人脈,會為你日後的發展帶來意想不到的幫助。情意觀念要像金錢觀念一樣,多多益善,這樣才能左右逢源。求人幫忙是被動的,可如果別人欠了你的人情,求別人辦事自然會很容易,有時甚至不用自己開口。做人做得如此風光,大多與善於結交人情,樂善好施有關。積累人情這一無形資本是人情關係學中最基本的策略和手段,是開發利用人際關係資源最為穩妥的靈驗功夫。
錢鍾書先生一生日子過得比較平和,但困居上海孤島寫《圍城》的時候,也窘迫過一陣。辭退保姆後,由夫人楊絳操持家務,所謂“卷袖圍裙為口忙”。那時他的學術文稿沒人買,於是他寫小說的動機裏就多少摻進了掙錢養家的成分。一天 500字的精工細作,卻又絕對不是商業性的寫作速度。恰巧這時黃佐臨導演上演了楊絳的四幕喜劇《稱心如意》和五幕喜劇《弄假成真》,並及時支付了酬金,才使錢家渡過了難關。時隔多年,黃佐臨導演之女黃蜀芹之所以獨得錢鍾書親允,開拍電視連續劇《圍城》,實因她懷揣老爸一封親筆信的緣故。錢鍾書是個別人為他做了事他一輩子都記著的人,黃佐臨40多年前的義助,錢鍾書多年後仍然記在心裏。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要想人愛己,己須先愛人。諸位當時刻存有樂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心思,才能為自己多儲存些人情的債權。這就如同一個人為防不測,須養成“儲蓄”的習慣,這甚至會讓各位的子孫後代得到好處,正所謂“前世修來的福分”。黃佐臨導演在當時不會想得那麼遠、那麼功利。但後世之事卻給了他作為好施之人一個不小的回報。
結得人情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時候甚至是舉手之勞,並無一定之規。對於一個身陷困境的窮人,一枚銅板的幫助可能會使他握著這枚銅板忍一下極度的饑餓和困苦,或許還能幹番事業,闖出自己富有的天下。對於一個執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幫助可能會使他建立做人的尊嚴和自信,或許在懸崖前勒馬之後奔馳於希望的原野,成為一名勇士。就是在平和的日子裏,對一個正直的舉動送去一縷可信的眼神,這一眼神無形中可能就是正義強大的動力。對一種新穎的見解報以一陣讚同的掌聲,這一掌聲無意中可能就是對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就是對一個陌生人很隨意的一次幫助,可能也會使那個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難得和真情的可貴。說不定他看到有人遭到難處時,他會很快從自己曾經被人幫助的回憶中汲取勇氣和仁慈。
其實,人在旅途,既需要別人的幫助,又需要幫助別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幫人就是積善。
戰國時代有個名叫中山的小國。有一次,中山的國君設宴款待國內的名士。當時正巧羊肉羹不夠了,無法讓在場的人全都喝到。有一個沒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馬子期,此人懷恨在心,到楚國勸楚王攻打中山國。楚國是個強國,攻打中山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國王逃到國外。他逃走時發現有兩個人手拿武器跟隨他,便問:“你們來幹什麼?”兩個人回答:“從前有一個人曾因獲得您賜予的一壺食物而免於餓死,我們就是他的兒子。父親臨死前囑咐,中山有任何事變,我們必須竭盡全力,甚至不惜以死報效國王。”
中山國君聽後,感歎地說:“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國矣。”即給與不在乎數量多少,而在於別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別人的心。我因為一杯羊羹而亡國,卻由於一壺食物而得到兩位勇士。
這段話道出了人際關係的微妙。也許沒有比幫助別人這一善舉更能體現一個人寬廣的胸懷和慷慨的氣度了。不要小看對一個失意的人說一句暖心的話,對一個將倒的人輕輕扶一把,對一個無望的人賦予一片真摯的信任。也許自己什麼都沒失去,而對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來說,也許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寬慰。
相反,不肯幫助人,總是太看重自己絲絲縷縷的得失,這樣的人目光中不免閃爍著麻木的神色,心中也會不時地泛起一些陰暗的沉渣。別人的困難,他可當作自己得意的資本,別人的失敗,他可化作安慰自己的笑料;別人伸出求援的手,他會冷冷地推開;別人痛苦地呻吟,他卻無動於衷。至於路遇不平,更是不會拔刀相助,就是見死不救,也許他還會有十足的理由。自私,使這種人吝嗇到了連微弱的同情和絲毫的給予都拿不出來。
也許這樣的人沒有給人幫助倒是其次,可怕的是他不僅可能墮落成一個無情的人,而且還會淪落為一個可悲的人。因為他的心除了隻能容下一個可憐的自己,整個世界都無需關注和關心,其實,他也在一步步堵死自己所有可能的路,同時也在拒絕所有可能的幫助。因此一個人構建他的人情賬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個不可否認的明智之舉。
雪中送炭千金難買
人生在世,沒有一帆風順的,總會有許許多多的艱難與困苦。當你遇到斷崖險阻時,你需要的是幫助你架橋搭梯,雪中送炭的人。在這時幫助你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雪中送炭、錦上添花都可落得人情,但兩者之價值卻有天壤之別。雪中送炭可以把人拉出火坑,走出困境。也猶如你即將渴死在沙漠中,別人給你一口救命甘泉一樣。但就內心感受來說,給瀕臨餓死的人送一個饅頭和富貴的人送一座金山,是完全不一樣。有某種愛好的人遇到興趣相同的人則興奮不已,以為人生一大快樂。兩個人脾氣相投,就能交上朋友。所以要落人情,便應洞察此中三味。
三國爭霸之前,周瑜並不得意。他曾在軍閥袁術部下為官,被袁術任命當過一個小小的居巢長,一個小縣的縣令罷了。
這時候地方上發生了饑荒,年成既壞,兵亂間又損失不少,糧食問題日漸嚴峻起來。居巢的百姓沒有糧食吃,就吃樹皮、草根,活活餓死了不少人,軍隊也餓得失去了戰鬥力。周瑜作為父母官,看到這悲慘情形急得心慌意亂,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獻計,說附近有個樂善好施的財主魯肅,他家素來富裕,想必囤積了不少糧食,不如去問他借。
周瑜帶上人馬登門拜訪魯肅,剛剛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說:“不瞞老兄,小弟此次造訪,是想借點糧食。”
魯肅一看周瑜豐神俊朗,顯而易見是個才子,日後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現在隻是個小小的居巢長,哈哈大笑說:“此乃區區小事,我答應就是。”
魯肅親自帶周瑜去查看糧倉,這時魯家存有兩倉糧食,各三千擔,魯肅痛快地說:“也別提什麼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倉送與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聽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饑饉之年,糧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魯肅的言行深深感動了,倆人當下就交上了朋友。
後來周瑜發達了,當上了將軍,他牢記魯肅的恩德,將他推薦給孫權,魯肅終於得到了幹事業的機會。
人對雪中送炭之人總是懷有特殊的好感。某位小姐如此說:“我有一位朋友,我每次需要幫助的時候,他一定出現。例如:我有急事需要用車或上班遲到時需要用車,隻要我打個電話,他一定到,可以說每求必應。事情一過去,我們又各忙各的。到過年過節的時候,我總是忘不了給他寄一張賀卡,打電話給他拜個年。”
對身處困境中的人僅僅有同情之心是不夠的,應給以具體的幫助,使其渡過難關,這種雪中送炭,分憂解難的行為最易引起對方的感激之情,進而形成友情。
一個農民做生意賠了本,他向幾位朋友借錢,都遭回絕。後來他向一位平時交往不多的鄉民伸出求援之手,在他說明情況之後,對方毫不猶豫地借錢給他,使他渡過難關,他從內心裏感激。後來,他發達了,依然不忘這一借錢的交情,常常給對方以特別的關照。
在人際交往中,雪中送炭也應掌握一些方法,才能使你的碳送的更及時。下麵有幾點技巧可與各位分享:
(1)飲足井水者,往往離井而去,所以你應該適度地控製,讓他總是有點渴,以便使其對你產生依賴感。一旦他對你失去依賴心,或許就不再對你畢恭畢敬了。
(2)老板刺激下屬享受的欲望又不去全部滿足,而是一次一點,循序漸進,以使其保持幹勁、繼續努力。
(3)對人的恩情過重,會使對方自卑乃至討厭你,因為他一來無法報答;二來感到自己的無能,會產生消極的情緒。
黑臉開戲,紅臉收場
黑臉開戲,紅臉收場。這幾乎是中國古代傳統戲曲基本套路。但人際關係中的紅臉與黑臉,要想嫻熟的掌握卻不那麼容易,為人處世,各有其道,難求一律,紅與黑之間要相替得當,方能成為製勝之寶。
生氣發火,動怒泄憤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大忌。尤其是在長輩麵前,小輩們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切切不可有所冒犯,失晚輩之禮。但有時會遇到某些或有恃無恐或刁蠻耍橫的倚老賣老之人,一味地回避退讓忍辱負重,反而會使對方以為你軟弱可欺而得寸進尺。
1963年,因遺產問題,曾憲梓在遠在泰國的哥哥曾憲概的多次催促下,動身來到了泰國。曾憲梓的叔父曾桃發聞之以為曾憲梓定是與其哥哥聯手來對付他。於是便有了這麼一個場麵:
一天早上,三個笑容可掬的客家長輩來到了曾憲梓的小店鋪裏,執意要請曾憲梓去“喝喝茶、吃吃飯”。曾憲梓客氣了一番後隨他們來到了曾桃發的公司裏。待所有人嚴肅就位以後,叔父們便一改初始親切溫和之相,對曾憲梓紛紛大加指責:“你看你,像什麼話,一點道理也不懂。來了泰國這麼久,也不來拜見叔父、叔母。你這算什麼?真沒規矩!”
其實,曾憲梓來泰國的當天便執晚輩之禮拜見了叔父叔母。因此,叔公們的劈麵訓斥令曾憲梓一頭霧水。叔公們見曾憲梓無言以對,認為其真的是那麼大逆不道,毫不留情地把曾憲梓罵個“狗血淋頭”。原本極富自尊心且血氣方剛的曾憲梓終於忍耐不住,作了黑臉的莽漢,大發雷霆:“你們簡直是太不像話了!我本來應該尊重你們,因為你們是叔公,但是從你們這番血口噴人的話裏,從你們玩弄的這些騙人的把戲裏,你們就再也不配得到我的尊重。”曾憲梓指著剛好從他們麵前走過的一個小孩說道,“我這個人,對於講道理的人從來都是尊重的。就是這樣的小孩子,知道做人應該講道理,應該明白事理,我也會很尊重他。但對於像你們這樣的老前輩,一點道理都不懂,隻會嫌貧愛富,昧著良心拍有錢人的馬屁,你們這樣做,令我更加瞧不起你們,我也有理由不尊重你們!”
曾憲梓一番理正辭嚴的剛言相向,令原本氣勢洶洶的叔公們頓時氣萎勢縮,百口莫辯。但是,倘任其怒火信馬由韁,剛言怒語如決堤洪水一瀉不收,便有可能使原本已有的勝勢轉瞬即逝。於是,曾憲梓又是一番有理有據的擺事實,講道理,扮起了紅臉好人,不失時機地給叔公找台階,進入了收場的好戲。“叔父隻有憑著自己的勞動,憑著自己的智慧,才能一點一滴地建立像今天這樣龐大的事業。現在叔父有錢有勢,那不過是叔父的能耐,叔父的本事,我隻會從心裏感到佩服。叔父現在大可不必為了這些財產的事情絞盡腦汁,你是我叔父,你有話跟我說,喊一個小孩把我叫來就可以了。”
人們都希望別人能看到自己的優點,對他人的適度讚美,可使對方產生親和心理,為交往溝通提供前提。曾憲梓的叔父隻身一人於異國他鄉艱辛奮鬥而擁有今天的財富和名望,足以證明其不凡之處。曾憲梓這番讚美,既充分肯定了叔父於商場中之本事,又由衷地表明了自己對叔父的佩服之意。言不巧語不媚,不壞剛直不阿之節,不涉阿諛奉承之嫌,從而拉近了兩代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令叔父叔母激動得喃喃而語:“好侄子,好侄子!”原本劍拔弩張的氣氛已化為烏有。
曾憲梓在人際交往、家庭糾紛中所表現的人情操縱自如,紅黑臉相間恰當的深厚功夫,表明了他在商場中的出色作為絕非等閑得來,而是名副其實。
幫他人“打圓場”,為自己網絡人情
學會巧妙地轉移話題和分散別人的注意力。說錯了話或者做錯了什麼事,除了迅速承認錯誤之外,還要學會巧妙地轉移話題,把別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方麵。
每個人都有難言之隱,令人不恥之事,相信沒有人願意讓人傳揚,因此為他人貼金撲粉也是一大善舉。如果在交際中,注意為人遮蓋羞處,瞞住隱私,別人便會覺得你對他做了一件值得嘉許的“善事”,對你感激不盡,也就會在別的事上彌補你的人情。
張建偉在大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大學畢業後就取得一級建築師的資格,是一位有才幹的人。他身材高大,談話風趣幽默,因此受到女孩子的喜歡。他本人對這件事也從不隱瞞,得意揚揚地在眾人麵前誇耀。
某日,張建偉和兩位上司到委托設計的客戶那裏,對方除負責的一位董事外,還有兩位部長出席。當天是第一次見麵,目的是刺探客戶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