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求人辦事有乾坤——求人辦事關係學
人生在世免不了求人辦事。要想把事辦成就得通曉辦事的乾坤。用心利用辦事的敲門磚,要有放低姿態的良好心態,和事無巨細的做事風範。善於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才能達到最終的目標。做人處事要有低姿態
以低姿態出現隻是一種表象,是為了讓對方從心理上感到一種滿足,使他願意合作。學會在適當的時候,保持適當的低姿態,絕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一種智慧。
“萬事不求人”隻能顯示你內心的脆弱,你求人幫助時表現低姿態隻是向對方說明在這件事情上,你的實力不如對方,你需要對方的幫助,與你的尊嚴無關。
自古以來,凡成功者都懂得放低姿態。周文王棄王車陪薑太公釣魚,滅商建周成為一代君王;劉備三顧茅廬拜得諸葛亮為軍師,促成三國鼎立。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如果沒有文王及劉備的低姿態哪能求得赫赫成績,從而流芳百世。
有一位博士在找工作時,被許多家公司拒之門外,萬般無奈之下,博士決定換一種方法試試。他收起所有的學位證明,以一種最低的身份再去求職。不久,他被一家電腦公司錄用,做一名最基層的程序錄入員。沒過多久,上司就發現他才華出眾,竟然能指出程序中的錯誤,這絕非一般錄入員所能比的,這時,博士亮出了自己的學士證書,老板於是給他調換了一個與本科畢業生對口的工作。過了一段時間,老板發現他在新的崗位上也遊刃有餘,能提出不少有價值的建議,這比一般大學生高明,這時博士亮出自己的碩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有了前兩次的事情,老板也比較注意觀察他,發現他還是比碩士有水平,就再次找他談話。這時博士拿出博士學位證明,並說明了自己這樣做的原因,老板恍然大悟,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
在社會對人低頭,有時是你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中的一種。它與你的道德和氣節毫無關係。當你遇到一個很低的門的時候,你昂首挺胸地過去,肯定要給腦袋碰出一個包來,明智的做法隻能是彎一下腰,低一下頭,讓很低的門顯得比你高就成了。
你需要找工作,需要調動工作,需要開拓更廣泛的人際關係。在這所有的活動之中,你可能都處於一種求人的地位,處於一種必須表現低姿態的格局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首先學會低姿態。許多人放低姿態後就老想著別人可能會很傲慢地對待你,會輕視你,會對你視而不見,甚至會侮辱你,把你趕出門去……這樣你就退縮了,就喪失了勇氣。正因為如此,你可能就打出了“萬事不求人”的招牌,寧可忍受不辦事的後果,忍受不辦事的麻煩,把事情擱置起來,也不去求助於人。這說明你是脆弱的;你怎樣看待你自己是一回事,別人怎樣看待你是另一回事。你應該把別人怎樣看待你和你自身的價值分開。
當你求助於人的時候,你內心的精神支柱應是你內在的尊嚴,而內在的尊嚴是完全擺脫他人對你的看法和評價而獨立存在的。內在的尊嚴是你對你自己生命價值的肯定,它和別人的看法無關。
你去求助於別人,並不說明別人比你更有價值,或說明別人比你更有尊嚴。它隻說明:在你要辦的這件事上,別人由於種種原因比你有更多的主動權。因為主動權操之於人,所以你要表現低姿態,你表現低姿態隻是向對方說明在這件事情上,你的實力不如對方,你需要對方的幫助,並不說明你的人格低賤。
你有你自己的優勢,而在你實力不足的領域之中,你就需要求別人辦事以解決自己的問題。正如你找醫生看病要付錢一樣,你找別人辦事就要付出一定的外在麵子——這是你向對方顯示低姿態的一種具體的代價。
如果你想把事情做成,就得以一種低姿態出現在對方麵前,表現得謙虛、平和、樸實、憨厚,甚至愚笨、畢恭畢敬,使對方感到自己受人尊重,比別人聰明,那麼在談事時他就會放鬆警惕。當事情明顯有利於你的時候,對方也會不自覺地以一種高姿態來對待你。
其實,你以低姿態出現隻是一種表象,是為了讓對方從心理上感到一種滿足,使他願意合作。實際上越是表麵謙虛的人,越是非常聰明的人,越是工作認真的人。當你表現出大智若愚來,使對方陶醉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氣氛中時,你就已經受益匪淺,並已經完成了工作中很重要的那一半了。
你謙虛時顯得他高大;你樸實和氣,他就願意與你相處,認為你親切、可靠;你恭敬順從,他的指揮欲得到滿足,認為與你很合得來;你愚笨,他就願意幫助你,這種心理狀態對你非常有利。相反,你若以高姿態出現,處處高於對方,咄咄逼人,對方心裏會感到緊張,做事就沒數了,而且會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因此,為了把事情辦成,不妨常以低姿態出現在別人麵前。
學會在適當的時候,保持適當的低姿態,絕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一種智慧。放低姿態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作為,學習謙恭,學習禮讓,學習盤旋著上升,這既是人生的一種品位也是境界,讓我們腳踏實地地攀上成功的高峰。
讚美他人是助己成事的良策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最好工具,尤其是讚美的語言是人際關係和諧不可或缺的潤滑劑。
在這個社會上,會說讚美話的人,肯定比較吃香,辦事兒順利也就順理成章了。當一個人聽到別人的讚美時,心中總是非常高興,臉上堆滿笑容,口裏連說:“哪裏,我沒那麼好,你真是很會講話!”即使事後回想,明知對方所講的可能是恭維話,卻還是沒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悅。
因為,愛聽溢美之辭是人的天性,虛榮心是人性的弱點。當你聽到對方的吹捧和讚揚時,心中會產生一種莫大的優越感和滿足感,自然也就會高高興興地聽取對方的建議。
某人到私人商攤處買過衣服,在試衣時,賣主驚歎道:“啊!真漂亮!穿起來非常合身,樸素、大方、有風度。你比以前年輕了幾歲。”那人聽了非常高興,本來是不想買那件衣服的,卻買回來了。
要想在辦事時求人順利,首先就要澄清自我的主觀意識,盡快地養成隨時都能讚美別人的習慣。俗話說“習慣成自然”,當讚美別人已經變成你的習慣時,你的辦事能力就會相應提高。
法國作家伏爾森的好友豐特奈爾是一位有名的科學家和文學家,他97歲時還談笑自若。一日,他在社交場合遇到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他對那位女子說了很多恭維話,片刻之後,他再次經過那位女子麵前時卻沒看她一眼。於是那女子對豐特奈爾說:“我該怎麼看待你的殷勤呢?你連一眼也沒看我。”豐特奈爾不慌不忙地回答:“我若看你一眼隻怕就走不過去了。”
對上級來說也是如此,你求他辦事兒,讚美他是理所當然的。你讚美了他,他也會反過來重視你,得到恭維的人是不會放著對方的難題不管的。
因此,要想求領導辦事,就必須掌握會說讚美話這一條。會說話同辦事兒是相輔相成的。話說得好聽,說得到位,領導便易於接受你提出的條件和要求,否則即便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也很容易辦砸,所以要學會說讚美的話,就必須學會順情說好話。要想把事情辦成功,總得撿對方愛聽的話說,才有利於解決事情。所以,要學會說讚美的話。
有一點應當明確,讚美不等於奉承,欣賞不等於諂媚。恭維與欣賞領導的某個特點,意味著肯定這個特點。隻要是優點、是長處,對集體有利,你就可以毫無顧忌地表達你的讚美之情。領導也需要從別人的評價中,了解自己的成就以及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當受到稱讚時,他的自尊心會得到滿足,並對稱讚者產生好感。你的聰明才智需要得到賞識,但在他麵前故意顯示自己,則不免有做作之嫌。領導會因此認為你是一個自大狂,恃才傲慢,盛氣淩人,而在心理上覺得難以相處,彼此間缺乏一種默契。學會說讚美的話,當你托人辦事時,你將會領悟到其中的妙用。讚美是人際交往的助推器,好好地運用它,一定會令你事半功倍。
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要了解辦事對象
鬼穀子曾經說過:“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辯,與辯者言依於事,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豪,與貧者言依於利,與戰者言依於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
有病不能亂投醫,求人辦事之前,一定要對辦事對象的情況作客觀的了解。隻有知己知彼才能針對不同的對手,采取不同的會談技巧。辦事時要見什麼人說什麼話,說話不看對象就達不到求人辦事的目的,就不能順利地把事情辦好。因此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各種人的身份地位、性格愛好和其心理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並把握分寸,才能把事情辦好。
有個叫許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鄉人。魏明帝察覺之後,便派人去抓他。他的妻子在他即將被帶走時,趕出來告誡他說:“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讓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於哀情求饒。因為,依皇帝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隨便以情斷事的,皇帝以國為大,以公為重,隻有以理斷事和以理說話,才能維護好國家利益和作為一國之主的身份地位。
於是,當魏明帝審訊許允的時候,許允直率地回答說:“陛下規定的用人原則是‘唯賢是舉’,我的同鄉我最了解,請陛下考察他們是否合格,如果不稱職,臣願處罰。”魏明帝派人考察許允提拔的同鄉,他們倒都很稱職,於是將許允釋放了,還賞了他一套新衣服。
說話要考慮對方的身份地位,許允提拔同鄉,根據的是朝廷製定的薦舉製度。不管此舉妥不妥當,它都合乎皇帝在其身份地位上所認可的“理”。許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難於求情,卻可以“理”相爭,於是叮囑許允以“舉爾所知”和用人稱職之“理”,來規避提拔同鄉、結黨營私之嫌。
求人辦事,除了要考慮對方的身份以外,還要注意觀察對方的性格。一般說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往往通過自身的言談舉止、表情等流露出來,如:那些快言快語、舉止簡捷、眼神鋒利、情緒易衝動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熱情、活潑好動、反應迅速、喜歡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開朗的人;那些表情細膩、眼神穩定、說話慢條斯理、舉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穩重的人;那些安靜、抑鬱、不苟言笑、喜歡獨處、不善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的人;那些口出狂言,自吹自擂,好為人師的人,往往是驕傲自負的人;那些懂禮貌、講信義、實事求是、心平氣和、尊重別人的人,往往是謙虛謹慎的人。對於這些不同性格的對話對象,一定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
《三國演義》中,馬超率兵攻打葭萌關的時候,諸葛亮私下對劉備說:“隻有張飛、趙雲二位將軍,方可對敵馬超。”這時,張飛聽說馬超前來攻關,主動請求出戰。諸葛亮佯裝沒聽見,對劉備說:“馬超智勇雙全,無人可敵,除非往荊州喚雲長來,方能對敵。”張飛說:“軍師為什麼小瞧我!我曾單獨抗拒曹操百萬大軍,難道還怕馬超這個匹夫!”諸葛亮說:“馬超英勇無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渭橋六戰,把曹操殺得割須棄袍,差一點喪命,絕非等閑之輩,就是雲長來也未必能戰勝他。”張飛說:“我今天就去,如戰勝不了馬超,甘願受罰!”諸葛亮看“激將”法起了作用,便順水推舟地說:“既然你肯立軍令狀,便可以為先鋒!”
性格有時會影響做事的效果。諸葛亮針對張飛脾氣暴躁的性格,常常采用“激將法”來說服他。每當遇到重要戰事,先說他擔當不了此任,或說怕他貪杯酒後誤事,激他立下軍令狀,增強他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激發他的鬥誌和勇氣,掃除他的輕敵思想。
我們在辦事時,雖然被求者的情況有種種不同,如對方的興趣、愛好、長處、弱點、情緒、思想觀念等,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內容,但身份與性格無論如何是很重要的“情況”,不得不優先注意。因此,我們在求人辦事之前,一定要對辦事對象的情況作客觀的了解。
比如,知識高深的對象,對知識性的東西抱有極大的興趣,不屑聽膚淺、通俗的話,應充分顯示你的博學多才,多作抽象推理、致力於對各種問題之間內在聯係的探討。
從語言了解對方,是取得勝利的關鍵。我們可以從對方言談的微妙之處觀察其性格特征和內心活動。在談吐中常說出“果然”的人,自以為是,強調個人主張。經常使用“其實”的人,希望別人注意自己,他們任性、倔強、自負。經常使用“最後怎麼怎麼”一類詞彙的人,大多是其潛在的欲求未能得到滿足。
說話前還要揣摸對方的心理。通過對手無意中顯露出來的態度及姿態,了解他的心理,有時能捕捉到比語言表露更真實、更微妙的思想。例如,對方抱著胳膊,表示在思考問題;抱著頭,表明一籌莫展;低頭走路,步履沉重,說明他心灰氣餒;昂首挺胸,高聲交談,是自信的流露;女性一言不發,揉搓手帕,說明她心中有話,卻不知從何說起;真正自信而有實力的人,反而會謙虛地聽取別人的講話;抖動雙腿常常是內心不安、苦思對策的舉動,若是輕微顫動,就可能是心緒悠閑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