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不是方法的方法——最後的4條忠告
在你看完和領悟前麵的章節以後,你已經獲得了說服他人的能力,你的生活將會發生巨大的改變。而在你看完本章的幾條忠告之後,你可以因為你的說服能力而隨心所欲地獲得你想要的一切。
因此,這幾條忠告你一定要看。
1.說服是讓被說服人自己說服自己
有些人認為,說服人隻是我說你服的單軌行為。美國也曾盛行過人際關係中的“槍彈理論”:說服人的人是舉槍打靶者,被說服的人就是槍靶,槍舉靶落“砰”的一聲,對方應聲倒下。後來證明這種理論是荒唐的。
說服必須“使人心服”,如果隻是考慮結果而迫使對方就範,這不是成功的說服。這也正是說服的不易之處。說服必須能夠激起對方的自發意誌,使其內心湧起幹勁。就好像父母在嚐試說服孩子而孩子不認同時,就可能會使盡各種手段使孩子屈服就範,服從自己,這就不是說服。如果無法使孩子心服口服,就隻能稱之為說教。
在說服時不考慮對方,隻單方麵談論自己的事,不但無法打動對方,反會顯得疏遠。因為從感情與理性兩方麵來說,強迫性的做法會使對方在感情上產生不悅,而脫離要點會使對方在理性上無法理解。任何人都希望站在說服者的立場,不喜歡被人說服,更有甚者認為讓別人說服是一種恥辱,所以在說服時應努力消除其壓迫感,否則說服就無法成功。說服高手通常會問一些問題啟發對方,或是在適當的時候提出建議,而讓對方自己判斷,他們不是去強迫對方,更多的是讓被說服人自己說服自己。
小楊是一家服裝店的優秀員工,與其他人不一樣的是,她並不會在顧客進門後就主動上前推銷,而是靜靜的等待顧客挑選。在顧客挑了好幾件,左看右看不知該如何決定時,小楊才微笑著走過來,拿出其中的一件說:“這件應該很適合你的感覺。”
這時顧客能常會說:“那我就買這件好了。”
“謝謝。”小楊又說了一句:“你的眼光真不錯。”
“哪裏,哪裏,如果不是你幫我挑,我還真不知要選哪一件。”
“但最終還是由您決定的。”
小楊很會做生意。當顧客開始選衣服時,她並不急著推銷,等發現顧客在猶豫時,才上前提供自己的意見,而且還將有眼光的“功勞”歸於顧客,這樣,顧客付錢時心情一定很愉快。
俄國十月革命剛剛勝利的時候,許多農民懷著對沙皇的刻骨仇恨,堅決要求燒掉沙皇住過的宮殿。別人作了多少次工作,農民都置之不理,非燒不可。最後,隻好由列寧親自出麵做說服工作。列寧對農民說:“燒房子可以,在燒房子之前,讓我講幾句話,可以不可以?”
農民說:“可以。”
列寧問道:“沙皇住的房子是誰造的?”
農民說:“是我們造的”。
列寧又問:“我們自己造的房子,不讓沙皇住,讓我們自己的代表住好不好?”
農民齊聲回答:“好!”
列寧再問:“那麼這房子還要不要燒呢?”
農民覺得列寧講得好,同意不燒房子了。
列寧並沒有采取強迫的方法,而是通過提出問題,啟發農民從對沙皇的仇恨中解脫了出來,同時也放棄了原來的想法。
真正有效的說服不在於你認為自己是如何的正確,而在於對方是否認為你所說的正確。因此,光是自認為理由充足可不行,還要掌握住對方的心理特點,使對方心甘情願聽你的,一切都由你做主。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
2.充分重視說服背後的力量
說服並不完全依靠口才,在某些程度上還需要一些口才之外的力量。如果不具備這種力量,那麼,你就會感到無能為力。人們常說的“弱國無外交”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公元前656年,以齊國為首的八國集團攻打楚國,楚成王一邊集合大軍準備迎戰,同時也決定派大夫屈完前去質問齊國。屈完來到齊營,見過齊桓公後問道:“齊楚兩國相距遙遠,不知大王帶著部隊到我國的國土上來有何事?”
齊桓公語塞,管仲代為回答說:“你們楚國為什麼這段時間不按時向周王進貢,而且,周昭王南征時死在漢水,聽說也與你們楚國有關係。現在,我們前來就是要討個說法。”
屈完說:“沒有朝貢,這是因為周王室已經衰弱,天下諸侯都這樣,不隻是我們楚國。至於昭王南征死在漢水,責任在漢水,你們去向漢水討說法吧。”
桓公見屈完的口氣強硬,感到楚國已有準備,便讓軍隊駐紮在陘地,並邀請屈完參觀齊軍的威勢。在車上,齊桓公對屈完說:“我們此行不是為了攻打楚國,而是想同你們修好。”
屈完也十分客氣地答道:“托您的福,若寬容我君,這正是我們的願望。”
桓公又指著諸侯的軍隊說:“寡人有這樣的軍隊,用這樣強大的軍隊去打仗,誰能抵擋?”
屈完見桓公在炫耀武力,說道:“君之所以能成為諸侯的盟主,是因為能以德服諸侯。您若用德義來安撫諸侯,誰敢不服?如果您用武力來威脅我們,我們楚國人就會把方城山當作城垣,把漢水當作護城河,這麼高的城垣,這樣深的護城河,您的兵雖多也派不上用場。”
屈完這番不卑不亢、剛柔相濟的回答,使齊桓公感到不能用強力使楚國屈服。第二天送走屈完後,八國集團便撤退了。
在這場交鋒中,屈完能使諸侯軍隊自動退去,固然有屈完的善於雄辯的原因,另一方麵也是楚國當時國力強大,兵強馬壯,使齊國不敢輕舉妄動。
說服需要力量,這種力量包括權力、金錢、道德、利益等。
①權力。人們對權力往往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反抗心態,但同時也有在權力麵前脆弱的一麵。如有些商業廣告會請某些名人做產品代言人,就是想通過這些名人的“權力”影響民眾。
那天,在公園散步時,看到一對小姐弟正在玩。弟弟用手去挖地上的泥巴,姐姐立即前往阻止,弟弟充耳不聞,結果那位姐姐生氣地說:“你如果再挖泥巴,我就要去告訴媽媽了。”這一招可真靈,弟弟馬上就站了起來,以一副略帶諂媚的表情說道:“姐姐,你不要告訴媽媽,我馬上去洗手好不好?”看了這一幕,不禁令人失笑。可見我們從小就懂得“服從權力”。
地位差距越懸殊,就更容易說服。例如,當有公司董事長視察下屬企業時,並針對工作上的某些問題向某位員工提出勸告時,想必那位員工一定會對此“感恩不盡”,因為,董事長親自指導他的工作,對他來說無疑是一份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