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無疑是使人服從的有效手段之一。有一點必須注意,說服時,應該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動用“權力”。
②金錢。我們說:“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軟。”一旦接受別人的賄賂就很難再拒絕別人,所以有時候也需要小小賄賂別人一下,以達到說服的目的。當然,這隻是輔助手段之一,隻能偶爾為之,否則可能會讓自己破產。
③道德。每個時代都有它的道德標準,這些道德標準潛移默化地成為我們的生活準則。因此,當我們用一些倫理道德的約束施加於人的時候,能夠起到很好的說服效果。比如說我們去要求一個人孝敬父母,沒有人會反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標準有可能不同,因此,同樣的話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並不能產生相同的效果。因為,不同背景、不同環境中成長的人會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評價標準,因此他們必然會對此產生不同的反應。比如說一個基督教徒與穆斯林教徒的某些價值觀就會大相徑庭。因此,千萬不要因為你有什麼樣的價值觀,什麼樣的倫理道德標準,就武斷地要求別人也遵循這一標準。對不同的人,你必須學會去從他們的價值體係中解讀他們。
④利益。有時,即使你的論據非常充分,內容也非常準確,這一切都讓對方無可辯駁,但是隻要對方覺得結論對他不利,他還是不能信服你。很多廣告便是通過向人們描述這種產品帶來的好處,通過這種方法來說服顧客購買。事實上,顧客也不會關心產品生產的科學描述,他們隻對效果感興趣。
1543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得以出版。一直以來,人們都堅信太陽是圍繞地球旋轉的,地球是整個宇宙的中心。在《天體運行論》中,哥白尼明確地提出了日心說,他向人們大膽地向人們宣布,是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他的理論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盡管哥白尼的理論堅實有力,沒有其他任何有力的反駁來推翻他的理論。但在當時,對這個觀念感興趣並繼續研究的人並不多,因為不論他們接受不接受,都不會使他們的日常生活受到影響。
直到後來,人們發現了哥白尼的理論確實非常有用。因為這個理論證明了地球是圓的,再也不必擔心出海遠航之後回不了家鄉,饑餓的人們可以去發掘新的土地、新的資源,將外麵的財富帶回家鄉,從而走出困境。
於是,很多人改變了意願,他們接受了這個事實。如果你想說服別人,那麼必須從符合他們的需求出發,向他們分析可能獲得的價值和利益。
⑤友誼。如果自己的好朋友有難,即使自己稍微有點力不從心,也會鼎力相助。關係特別要好的朋友甚至會說“隻要你說一句話,小弟我當然義不容辭。”這時候的說服就很容易了。如果對方平時就特別討厭你,即使你的建議再正確、再具有建設性,對方也會因為情緒上的對立而不一定會接受你的勸說。
人人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在人們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逆反心理。
——弗洛伊德
3.說服需要堅持不懈
在說服他人時,如果對方聽了你的話,立刻點頭叫好,改弦易轍,並稱讚你“一言驚醒夢中人”,這自然是最妙不過的。可是這種情況並不多見。別人的看法、想法、做法,不是一天形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對方改變看法也決非一日之功。
因此,你要有長期做說服工作的準備。逐步解釋一些細節和要點,日積月累,成見就會漸漸消除了。
當你不能說服對方的時候,你不能心急,不要生對方的氣,更不能生自己的氣。“算了,管這閑事幹什麼?”這種想法是不應該有的。
即使對方當時表示了心悅誠服,你也不能就此停止。因為積習難改,當麵服了,回去細想可能還會出現反複。另外,每個人的身後都存在著龐大的力量,被人慫恿幾句,思想又會有波動,所以,你麵對的可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因此,你需要及時擴大你的陣線,從各方麵增加自己的力量。如你可以給對方介紹一些有益的書籍,看一部好電影,也可以找一些與你見解相同的人一起幫你作說服工作。
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是一位擅長使用堅持不懈的力量進行說服工作的人。卡特總統不擅言辭,有人曾經打趣地說:“如果要卡特對著火爐說話,那麼爐中的火焰立即就會熄滅。”如果和他相處15分鍾以上的時間,他那乏味的語言會使你覺得像吃了安眠藥似的昏昏欲睡。
1978年9月,戴維營再一次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在卡特總統的主持下,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在戴維營舉行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12天和平會談,並且達成了舉世聞名,對中東和平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的“戴維營和平協議”。
戴維營是一個到處都有蒼鬆勁柏的寧靜農場,在那兒最大的享受就是大自然的寧靜。這兒惟一的交通工具是兩輛腳踏車,夜晚的娛樂方式隻有看電影,而且隻有3部索然無味的影片可供觀看。這種刻意的安排使每個人都覺得在這兒度過的12天是多麼的枯燥而漫長。
這些都是卡特總統的精心安排,他就是想促成雙方達成一個“最基本的共識。”
每天早晨8點,卡特都以相同的腔調,敲著兩位領袖的門說道:“早上好,我是吉米·卡特。對於今天冗長煩悶的10小時準備好了嗎?”13天如出一轍的煩悶過程,任何人都會迫不及待地在任何合約上簽字以求解脫。可以說,在戴維營簽訂的合約,是卡特總統運用堅持不懈說服力量的經典之作。
有時,堅持不懈的說服會被人看成“無賴”的行為,這不要緊,我們要的是結果,即對方被說服。
1946年4月,日本的土光敏夫被推舉為石心島芝浦透平公司總經理。當時,日本大戰新敗,百姓生計窘迫,企業的發展更是困難重重。土光擔任總經理不久,生產資金的來源就擱淺了。為了籌措資金,土光不得不每天去走訪銀行。
一天,士光端著盒飯來到第一銀行總行,與營業部部長長穀川(後升為行長)商議貸款事項。長穀川認為愛莫能助,拒絕了貸款的要求。
士光擺出一副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姿態,堅持要求得到貸款。下班時間到了,疲倦的長穀川想要離開,土光便慢條斯理地拿出了帶來的飯盒,說:“讓我們邊吃邊談吧,談到天亮也行。”硬是不讓長穀川與營業員走開。長穀川隻好服輸,最終借給了他所希望的款項。
土光的說服對方的成功之處在於:不怕挫折,不至於一見到“釘子”就縮回頭;明確地表達了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表麵上是軟磨硬泡的無理性,實際上是以真誠感動了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