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讓自己的人生更圓滿
一日與朋友君閑聊,君忽然問我:“人一旦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是不是就意味著老了,什麼事都幹不了了?”我問:“何出此言?”君輕輕歎了口氣:“我家老爺子自去年退休以來,要麼將自己藏在家裏看電視,要麼就一個人去公園裏呆坐,除此,什麼事都不願意去做。看著老爺子一副無所適從的樣子,我就勸他去市老年大學學書法(老爺子一直對書法感興趣,可苦於平時工作忙,一直未能如願。)沒想到老爺子一句話噎得我半天說不上話來——你當我還20啊?都大半截入土的人了,現在學這些還有什麼用?”
“學書法是否有用是兩碼事,但這至少可以充實自己的生活啊!”我說。
“可不是嘛,我也這麼說了,可老爺子就是聽不進去!”君一臉的無奈。
聽了君的話,我竟一時無語。是啊,君父親麵臨的問題,其實也是許多離退休老人麵臨的問題:他們不甘於寂寞,他們想做自己夢想的事,但就是害怕去嚐試。所以,最後隻好在自己的起居室裏坐著,度過餘生。可是,年齡真的不是問題,而心態才是醉主要的。
艾達斯·伊維特是美國一位74歲的老太太。一天,她在路口等綠燈亮起來的時候,透過車窗玻璃,看見一架飛機在天上飛,然後,就有東西從上麵掉了下來。原來,那是一個人,一個跳傘運動員。從飛機上往下跳,那該有多麼刺激啊!於是,她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地去了一所跳傘訓練學校學習跳傘。後來,她竟成功地從900米的高空跳了下來,完成了自己的心願。
“當我雙腳一觸地,我便就地一滾,然後站了起來。我非常興奮,好想再回去重新來一次。”她興奮地說:“我的故事後來上了報紙,我對這些反響驚訝不已。因為我相信,每個像我這樣的老人,隻要他們能走路、能說話,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
現在,艾達斯已經87歲了,還有風濕性關節炎,有時走路都很困難。但她說:“她還想去跳傘。隻是,下次我想從3000米的高空往下跳,這樣,我就可以看得更多、更遠了。”
這是多麼有趣的一位老太太啊!
我還在媒體上看過一位百歲老人參加“世界大師運動會”的故事,讀來令人感動。
在四年一度的“世界大師運動會”上,現年100歲的露絲·佛麗絲在萬人矚目下,顫顫巍巍地竟將一個重9磅(約4.08公斤)的鉛球推出了14英尺(約4.27米)遠!其實,她隻要隨便將手裏的鉛球扔出去,哪怕隻扔到比自己的腳尖稍遠的地方,她都能穩獲冠軍了。因為在100~104這個年齡組中,參加女子鉛球比賽的選手隻有她一個人。於是,整個體育館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因為許多年輕她數十歲的女子選手,也未必能將鉛球投得如此之遠。
賽後,露絲說:“我本來隻要出現在賽場上,就能獲得金牌,但對我而言這不夠好,我必須向每個人證明我仍然有拿冠軍的實力。”
是的,露絲之所以能活到這麼大的年紀,而且還能獲得這樣級別賽事的冠軍,這與她終身保持的良好生活習慣,終身熱愛體育鍛煉,而且一直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是分不開的。哪怕已經活到這樣的年紀,她無論去哪裏都依靠步行,並且每周堅持5天定時進行推舉杠鈴訓練。她推舉的杠鈴重達80磅(約36.29公斤)——對於一個百歲老人來說,這絕對稱得上是超負荷的“魔鬼訓練”了。
有記者問她:“您都這麼大年紀了,為什麼還要讓自己這麼辛苦呢?”露斯笑著說:“我可不認為這樣的訓練很辛苦,我反而覺得,隻有這樣才會讓我的生活更有趣,令我的人生更圓滿!”
其實,我們不必要像艾達斯那樣去跳傘,也不必非要像露絲那樣去參加什麼“世界大師運動會”,但我們可以去老年大學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也可以去參加社區的一些活動啊。在我們的一生中,總會有一些可以做的特別的事的。顧慮什麼呢?去做吧,然後,讓自己的人生更圓滿。
不同的態度
周末,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美國的喬舒亞·貝爾先生將在波斯頓音樂廳舉辦小提琴個人演奏會。廣告上說,貝爾先生將用一把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小提琴為大家獻藝。人們一下子驚呆了。貝爾先生的技藝本就出神入化了,如果再用一把昂貴的小提琴演奏,那將是怎樣的效果呢?
此時,距演奏會開幕還有半個小時,可為了一睹貝爾先生那把昂貴的樂器,聽一聽它天籟之音,眾多音樂愛好者紛紛向音樂廳趕去……
波斯頓音樂廳廣場上,一個一身牛仔打扮的小夥子正站在那裏入神地拉著小提琴。看得出,小夥子拉得很投入,尤其是拉到高音時,他的身體都彎成弓形了,從他手指傾瀉而出的樂聲一波一波地衝擊著人們的耳膜。小夥子拉得很不錯,但急於看貝爾的人們對他的演奏都熟視無睹。
在小夥子足足拉了數分鍾後,終於有人關注了:一位中年男子放慢了腳步;過了半分鍾,一名婦女往他的琴盒裏扔了一美元;6分鍾後,有人靠近他,並短暫地欣賞了一會他的演奏。此後情況沒有多大變化,在小夥子整個演奏的40分鍾時間裏,隻有27人給了他錢,其中大多數人是邊走邊扔給他的。其餘的人都是匆匆而過。
票價昂貴的波斯頓音樂廳,座無虛席。
果然,那把引人注目的小提琴發出的音樂異常美妙,令每一位聽眾如癡如醉……
一曲拉完,餘音繞梁。正當人們陶醉於貝爾手裏的那把寶貝的魅力時,貝爾突然轉身,將手裏的小提琴往椅背上一砸,那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小提琴頓時就粉碎了。
瞬間,四座皆驚!
音樂會的主持人立即跑了出來,宣布道:“各位,請安靜一下,剛才貝爾先生摔碎的隻是一把價值幾十美元的小提琴。下麵,貝爾先生將用一把真正價值百萬美元的小提琴為大家演奏。
貝爾再度登場。而這次,貝爾先生換了一身牛仔裝束。
怎麼換了這身裝束?
好像在哪見過?
……
人們議論紛紛,眾說紛紜。
“先生們,女士們!你們是不是覺得剛才那支曲子很耳熟?”貝爾說,“沒錯,我們剛剛在音樂廳前的廣場見過麵,這支曲子也是在那裏剛剛拉過,而且用的就是我現在手上的這把價值百萬美元的小提琴。是的,你們看出來了,廣場上那個藝人就是我。”
人們又是一陣嘩然。
貝爾接著說:“廣場上的那個40分鍾的演奏,是由《華盛頓郵報》特別安排的,目的是考察在日常背景下公眾對美的感受。很遺憾,同樣的音樂,隻不過是換了一個演奏場所,大家的心態卻是截然相反。其實,對演奏者來說,演奏的技藝是決定演奏效果的關鍵,他不會因為演出場所的改變而改變,也不會因為樂器價格的高低有所區別。而作為聽眾,我覺得欣賞演奏者的技藝才是最主要的。我的意思是,音樂大廳裏的是藝術,而廣場街頭同樣也有藝術。”
說完,和剛才差不多的美妙的音樂,再次從貝爾先生的指縫間悠然而起……
六.不要學別人背對門
不要讓別人的眼光累著自己
徐帆的父母是楚劇演員,她從小就是他們的觀眾。父母謝幕時,觀眾鼓掌的那一刻總是讓小小的她很崇拜。也許是受父母的影響,五六歲的時候,徐帆就有了當演員的想法。
可父母卻不希望徐帆將來當演員,作為“過來人”,他們深知學戲太苦,而且路子也窄,但這對一個從小就生活在舞台周圍的孩子來說是毫無說服力的。1979年,年僅11歲的徐帆瞞著父親考取了湖北省戲劇學校京劇科。母親雖然反對,但還是有點高興的,因為那畢竟是徐帆靠實力,過五關斬六將考取的。上學時,徐帆學的是青衣,表現也不錯,但就是沒有人看好她這個行當,包括她的父親。他們固執地認為,即使你演得再好,充其量也是一個“戲子”,而真正有誌的孩子應該走考大學這條路。可徐帆並不這麼認為,她覺得不管學什麼,隻要自己開心就好。
然而,僅僅學了三年半,徐帆所在的京劇科就莫名其妙地被解散了。“睡覺時,大家都在偷著練功,一條腿在下麵,一條腿在頭頂,成了一字型睡。”同學們那麼苦地練功,學校怎麼就不要我們了呢?徐帆想不明白。
那時,恰逢武漢話劇團公開招聘演員,不甘心的徐帆毫不猶豫地趕過去報考,並順利過關。當時劇團正排演莎士比亞的話劇《溫莎的風流娘們兒》,因為剛進劇團,沒有安排重要的角色給她,最終,徐帆隻好當了娘兒們的女兒。不過,徐帆並不在意演配角,相反,她為有機會繼續演藝事業而開心不已。
後來,直到1986年底,人藝演員楊立新到武漢演戲,徐帆才熬成女主角。1987年的春節,楊立新給徐帆寄了一張賀卡,裏麵夾著一張紙條,告訴她北京人藝和北京戲劇學院合辦了一個表演班,正在招插班生……
之前,徐帆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上大學,但由於她的堅持,她收到了一份意外的驚喜——她被北京人藝錄取了,並最終留在了北京。
成名前,徐帆穿著上一直很樸素,可成名後,她依舊不會穿得花枝招展,隻要不參加活動,她甚至連妝都不化。朋友們半真半假地笑她摳門。每當此時,徐帆總是一笑,“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一個沒心沒肺的人,所以我每天才活得很開心。”
馮小剛也說,“生活中的徐帆一直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待自己,因為她不物質、不虛榮。許多人走紅後,喜歡買品牌,講排場,而她對這些一點都提不起興趣,虛榮的那套你培養她也培養不出來。生活中是這樣,工作中的徐帆同樣也是喜歡我行我素。比如說角色的服裝,別人可能說,穿得好看就可以了,而她卻堅持自己的穿著要與戲中的人物吻合,哪怕穿得醜點也沒關係。”
確實,徐帆的性格好,演戲好,顧家,不買名牌,不亂花錢,不求名利。這麼多優點,我們是不是可以將“完美”這個詞送給她呢?
“我告訴你,我不會承認的,我可不想為了別人的眼光累著自己。”徐帆說。
縱觀徐帆的演藝之路,我們不難看出,率性的徐帆無論是小時候不顧別人異樣的眼光堅持自己的演藝之路,還是成名後繼續著我行我素的處事風格,她始終都是將“每天活得很開心”放在第一位的。或許,這正是她在演藝界和生活上都取得成功的秘訣吧。
是的,許多時候,我們總抱怨自己生活得太累,其實那是因為我們太在乎別人的眼光了。事實上,別人的眼光隻是代表了別人的觀點,而最終判定事物的好與壞,喜與樂,還得由我們自己來把握和承擔,因為“所有的一切,別人是代替不了的”。
不要學別人背對門
國外一個調查小組做過一個實驗。清晨,一位被測試者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和往常一樣去公司上班。公司在高層,需要乘坐電梯。可那天他上電梯後卻發現異常,他麵向門口站著,另兩位先生都背對著門,最後上來的一個人也背對門站。他覺得有點奇怪,尷尬地站在他們之間。他滿腹孤疑地看著四周,沒有什麼與平日不同啊,再看看其他人,也很正常,也沒有什麼異樣的表情。開始,他努力保持著自己的個性,但是後來越來越覺得尷尬,結果他用看表的方式來一點一點地往後轉……
這個實驗視頻裏,錄下了觀看者的笑聲。的確,被蒙在鼓裏的被測試者做出了奇怪的舉動,可是,如果被測試者是你,你是不是也會有一樣的反應呢?“學別人背對門”,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而且很多時候都是發生在我們不經意間的。
想起一個故事。祖衝之在幼年時,就跟他祖父的朋友、著名的天文學家何承天學習天文知識。一天,他在仔仔細細研究了何承天先生在公元445年製訂的《元嘉曆》後,忽然發現其中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於是,祖衝之就想聯係一些當時天文界一些重量級的人物一起做一個更準確的“大明曆”。可那些“泰鬥”在聽了他的想法後說,何先生的《元嘉曆》怎麼可能有錯呢,你就別瞎折騰了。然而,祖衝之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最終,祖衝之還是頂住了各種閑言碎語的壓力,經過認真的研究和科學的計算,創製出了更加準確的《大明曆》,並一直沿用了數百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