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戴羅的妻子正懷著第一個孩子。為了鼓舞自己和妻子,同時也是為了給那些艱難的日子帶來希望,在失業期間,他竭盡所能將自己手中的每一點資源變成便宜的玩具,供家人娛樂消遣。
一天,妻子說她很想去新澤西州的大西洋城走走。這令他很為難。兒時的他經常跟隨家人去那裏度假,他也非常珍惜和懷念那些在海灘邊的木板道上散步,但現在經濟大蕭條帶來的拮據使他無法幫妻子實現這一原本並不算奢望的想法。後來,戴羅還是想出了一個補償的辦法:他按照大西洋的街道布局設計了一種遊戲。他給這種遊戲起名叫“強手”。遊戲內容是關於怎樣賺錢,如何花錢,而這也恰好是大蕭條時期人人想做的事情。戴羅第一個強手遊戲是用廢木料和廢紙板做成的。具體是用一張圓形油布當做棋盤,用料木樁刻出微型房屋和旅館。
戴羅與妻子玩強手遊戲的時候,仿佛自己成了有錢人——在遊戲中,他們用假想的貨幣買進賣出,談笑著打發時光;在遊戲中,原本狹小的生活空間也不那麼狹小了,原本難熬的日子似乎也過得快了許多。於是,戴羅又將他的遊戲推薦給跟他一樣失業的朋友。沒想到,朋友們無一不喜歡,直到後來,費城附近的百貨商店也都紛紛想要得到戴羅的遊戲摹本。也就是在那時候,戴羅開始在家裏自製強手棋,並以毎副4美元的價格出售。
沒多久,戴羅自製的強手棋就供不應求了。於是,看到希望的戴羅寫信給帕克兄弟公司,詢問他們是否願意經營他的強手棋。然而,帕克兄弟在指出遊戲中的52個設計錯誤後,一口回絕了戴羅。
當然,帕克兄弟一個簡單的回絕並沒有讓戴羅止步。戴羅在仔細斟酌了帕克兄弟指出的那52條設計錯誤後,他設法加以改進,然後又設法籌集資金,印刷了相當數量的強手棋,交給費城的百貨公司代售。很快,強手棋就風靡費城。數年後,戴羅的強手棋成了美國銷量最好的棋盤遊戲。而戴羅本人也因此成為有史以來遊戲設計師中的第一個百萬富翁。
如今,強手棋已被翻譯成包括盲文在內的26中語言,在全球80多個國家獲準銷售,成了一種風靡世界的消遣方式。戴羅也隨之成為全世界家喻戶曉的人物。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問戴羅成功的秘籍。戴羅笑了,說:“說起來你們也許不信,我當初設計強手棋的目的單純而簡單,就是為了幫助自己和妻子打發因失業帶來的難熬的時光。至於後來成為百萬富翁,那是我當初想都不敢想的。當然,如果你非要讓我總結一個經驗的話。我想,那就是每天我都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一個微笑。”
是的,一個微笑固然微不足道,但其中卻蘊含著太多的美好和希望。戴羅的成功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中並不缺乏機會,我們缺乏的是發現機會的心態。如果我們心中有了希望,臉上有了微笑,那些原本容易被我們棄之一旁的東西,就可以成為我們發現和挖掘機會的工具,從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做了一回孝順“兒”
那天,去市裏參加一個朋友舉辦的晚宴,下午4點多鍾在車站買票時,碰到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太。老太問我:“你也是去市裏嗎?”我說:“是啊。”這時,她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說:“那太好了,我不識字,正愁路上沒個伴呢。”
車上,與老人閑聊,老人說,她兒子在市裏打工,看看天冷了,她急趕著為3歲的孫子縫製了一套棉衣,這次去市裏就是給孫子送棉衣的。我問她經常去嗎?她回答說,還是第一次呢,不過她知道兒子的單位。兒子說,他會去車站接她的。
冬日,白天短。與老人走出車站,天已經黑透了,而此時,北風正緊,像一片片閃著寒光的刀子在天上亂飛。老人拉拉衣領,四處逡巡著,我知道她是在找她的兒子。我問老人:“您沒與兒子說好接站時間?”老人搖搖頭說:“我真是老糊塗了,我忘了給他說了。”“要不,給您兒子打個電話?”我說。老人這才從懷裏掏出手機,但她沒有撥號,而是直接將手機遞給了我,說:“你幫我打一個,好嗎?我隻會接電話,不會打的。”我問:“那您兒子號碼多少?”她說:“手機裏就一個號碼,是兒子的。麻煩你了!”我試著撥通了電話,但一直是忙音。我有點詫異:“怎麼會這樣呢?”老人說:“不會吧?”我又試著打了幾次,依然是忙音。看看時間已經不早了,我說:“您兒子單位在哪兒?”我的意思是如果與我同路,我就帶她一起走。老人說:“好像是某某服裝廠吧。”聽老人這麼一說,我不禁傻了,據我所知,老人說的某某服裝廠在市區有兩個分廠,一個在城東,一個在城西,那麼,老人所說的那個服裝廠會是哪邊呢?
正當我們一籌莫展的時候,老人的手機響了,是老人兒子打來的。老人兒子說他手機剛才沒電了,在充電。現在單位有人,一時又走不開,他讓老人自己坐車去。正說著,不知從哪兒冒出一幫人來,有蹬三輪的,有跑出租的,也有拉客住旅館的。老人問其中一個三輪車夫去某某服裝廠多少錢?那人也不客氣,說10元。老人說,哪有這麼貴?我兒子說,5元錢足夠了……
本來,我是打算等老人與兒子聯係上後,就走的,可當我看到老人被一幫人七嘴八舌忽悠得沒了主張的時候,我便改變了主意。
再次撥通老人兒子的電話,在問清具體地址後,我叫上一輛出租,一直將老人送到她兒子的宿舍……
趕到酒店,酒宴已經開始半個多小時了。朋友有點不高興,說本來還指望你幫我招呼客人呢,你倒好……我趕忙將送老人的經過說給他聽。朋友聽了忍不住笑道:“真有你的,你還夠‘孝順’的啊!”我不知道朋友這句話中是否隱含著其他什麼,但我沒有往深了去想,也不願去想。
其實,我們誰都有父母,對自己的父母盡孝也許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那麼我們對那些需要幫助的老人盡一回“孝”又何嚐不可呢!
這樣,台階就會矮一些
今天下雪了,是新年裏的第一場雪。這場雪雖然下得不算小,但馬路上除了幾汪積水外,如果不是房頂上那一層耀眼的白,我還真看不到一絲雪的痕跡。
傍晚時分,我辦完事回來,想寫點有關雪的故事,卻一直無從下筆。於是,我幹脆立起身,站在陽台上,透過窗戶看路上的行人解悶。說是解悶,其實,也不完全是,潛意識裏,我是在等一個人,不,是兩個人——兩個看上去有70多歲的老人。
每天傍晚的時候,我都能透過窗子看到一位滿頭銀發的老者推著一輛殘疾車從窗前經過,而車上也總是坐著一位也是滿頭銀發的老太。我一直在想,他們一定是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妻吧?每次看著他們進入我的視線,然後,又從我的視線裏消失,我的心底都會生出一份莫名的感動!
今天是個雪天,天氣冷,地上又潮濕,我想他們也許不會再出門散步了吧。可就在我準備坐回電腦前的時候,那輛殘疾車再次撞入我的眼簾:隻見那位老者推著車,一路走著,一路俯首與老太說著什麼,而老太卻一直低著頭,似乎對老者的話無動於衷……正瞅著,忽然,我發現老者在這樣的天氣,在這樣潮濕的路麵上,竟然還穿著一雙老式大嘴巴布棉鞋。難道老人沒有皮棉鞋?他們的子女呢?我有點疑惑。但從老者的衣著來看,也不像生活在一個困難的家庭啊!我有點不理解,也有點想不通。
這兩位老人是我們小區的,這一點,我可以確定,但到底是哪一棟樓、哪一家的,我就搞不清了。就這樣,我在窗口傻傻的站著、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