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簡單生活就在我們心中。隻要我們盡可能將渴求的東西減少,不為紛繁世事所擾,我們就發現生活不是那麼的累。而是那麼的簡單、輕鬆和愉快!
兩點之間曲線最短
1502年,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來到弗洛倫撒,他要用一塊別人認為已經無法使用的石頭雕出手持彈弓的年輕的大衛。
工作進行了幾天後,索德利裏進入了工作室。他自以為自己是個行家,在仔細地“鑒賞”了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後,他站在這座大雕像的正下方說:“米開朗基羅,你的這件作品誠然很了不起,但他還是有一個缺陷,就是鼻子太大了。”
米開朗基羅知道索德利裏觀視角度不正確。他讓索德利裏隨他爬上支架,在雕像鼻子的部位開始輕輕敲打,讓手上的石灰一點點掉下去。表麵上,看起來他是在修飾,但實際上他並沒有對雕像的鼻子做任何的改動,經過幾分鍾後,他問:“現在怎麼樣啊?”
索德利裏回答:“現在才是最完美的。”
索德利裏是米開朗基羅的讚助人,米開朗基羅知道如果同他爭辯沒有任何益處,如果順從他而改變鼻子的形狀,很可能就會毀了這個藝術作品。對此,他的解決辦法是讓索德利裏走得近點,改變一下他的觀視角度,而不是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米開朗基羅找到了一個方法,就是不與索德利裏爭辯,而是采取了一個叫做“曲線”的戰術——默認自己的“缺陷”。這樣一來,表麵上他是走了彎路,結果是他很輕鬆地越過了橫亙在麵前的屏障:讓索德利裏相信是自己使雕像變得更完美的,滿足了他的虛榮,而自己輕鬆地贏得了讚助,保全了自己的藝術作品,同時自己的觀點也得到了證實。試想,如果米開朗基羅一味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即使他贏得了勝利,又有何益?
無獨有偶,清河人胡常和魯南人翟方進在一起研究經書。胡常先做了官,但名譽不如翟方進好,在心裏總是嫉妒翟方進的才能,和別人議論時,總是不說對方的好話。翟方進知道後,就想出了一個應付的辦法。
胡常經常召集門生講解經文,一到這時候,翟方進就派自己的門生到他那裏請教疑難問題,並一心一意,認認真真地做筆記。一來二去,時間長了,胡常明白了,這是翟方進在有意地推崇自己啊,於是心中十分不安。後來,在官僚中間,他再也不貶低而是讚揚翟方進了。
如果說米開朗基羅以“曲線”之術,保全了自己的藝術作品,又贏得了讚助,那麼翟方進則依此轉化了一個有可能給自己帶來殺生之禍的敵人。
就社會生活而言,積極奮鬥、努力進取、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行為,其價值和意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當麵對錯綜複雜形勢的時候,我們不僅需要慷慨陳詞,而且需要沉默不語;既需要窮追猛打,也需要退步自守;既要爭,也要讓。也就是說,適當的“走彎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好像我們站在一條河邊,當我們無法逾越時,往往隻需後退一小步,然後蓄勢向前一跳,也許就因為我們後退的那一小步,我們才得以輕鬆地跨過。暫時的後退看似遠離了終點,其實我們已經向成功靠近了一大步
一句話,在現實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捷徑往往不是數學上的兩點一線,在很多時候,曲線才是最短的,才是真正的捷徑。
一、推開另一扇窗子:
學會轉身
一個木匠丟了一塊手表,幾個熱心的鄰居一起幫他找,他們將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個口袋都翻爛了也沒有找到,結果卻讓一個孩子找到了。木匠很驚訝,問那孩子是怎麼找到的。孩子說,很簡單啊!你知道,手表是有聲音的,我隻是在你們都安靜下來的時候坐到刨花旁聽,然後沿著聲音的方向走過去,就找到了。
這雖然是一個笑話,卻體現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大多數人在做一件事情時,總習慣於“一根筋”,哪怕是被山牆撞得頭破血流,也不知道轉身。而事實上,在遇到困難時隻要稍稍轉個身,我們看到的就會是一個嶄新的天空,就像丟失在刨花裏的那塊表,大人們翻爛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沒能找到,而那個孩子隻是換了一個尋找的角度,即憑借手表指針“嘀嗒、嘀嗒”的走動聲就輕易地找到了。
卡耐基說,一個人要想讓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業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學會變通是很重要的。一次,愛迪生讓助手幫助自己測量一下一個梨形燈泡的容積。助手接過後,立即開始了工作,他一會兒拿遊標卡尺測量,一會兒在稿紙上計算,後來甚至還動用了一些複雜的數學公式。可幾個小時過去了,他忙得滿頭大汗,還是沒有算出結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學裏學過的知識,準備再一次計算燈泡的容積時,愛迪生進來了。愛迪生看到助手麵前擺滿了各種工具書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紙,立刻就明白了怎麼回事。於是,他拿起燈泡,朝裏麵倒滿水,遞給助手說:“你去把燈泡裏的水倒進量杯裏,就會得出我們所需要的答案。”
這時,忙得滿頭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複雜了。是的,他之所以在忙了幾個小時後沒能完成任務,關鍵就在於他不善於讓自己的思維轉身。
是的,我們很多人就像愛迪生的助手一樣,做事不知道變通,結果是花費了很多力氣,到頭來卻一事無成。遇到看似難解的問題,學會換一種思維,從不同角度看,這樣,“無法解決”的問題就變得簡單化了,而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1916年,美國猶他州的小鎮準備修建一座銀行。鎮長買好了地,備好了建築圖紙,可最後在磚頭上出現了問題。因為,從鹽湖城用火車運磚過來,每磅要2.5美元。這個價格遠遠超出了鎮裏的預算。後來,大家又想了許多種貨運方式,甚至包括空運都不行。就在人們束手無策的時候,不知誰說了句,郵寄磚啊!結果是,包裹每磅郵費是1.05美元,比火車便宜了一半多。
幾周內,郵寄磚的包裹源源不斷地湧入小鎮。每個包裹7塊,剛好不超重。這樣,小鎮的居民很驕傲地擁有了他們的第一家銀行。更為有趣的是,這個故事後來還被西點軍校作為案例選入了教材,用來詮釋一條校訓:要保持“頭腦簡單”,敢於去幹所謂“辦不到”的事情。
通過郵局郵寄貨物,這無疑是最常見的運輸方式,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常見、簡單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為什麼呢?他們就是將簡單問題複雜化了。把最複雜的變成最簡單的,才是最高明的(達芬奇語)。細想,我們生活中我們缺少的,不正是達芬奇說的這種將問題簡單化的思維嘛。
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樣的習慣思維去運作,肯定不會有新的改變。但若能改變一下固有的思維方式,轉個身,用不同的方法去開拓,自然會結出不同的碩果。
是啊,學會轉身,學會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從而把看似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你就會發現人生其實好簡單,成功其實離你也並不遠。
換一條路試試
誰都沒有想到,阿根廷和德國隊本屆杯賽的“火星撞地球”會是這樣的結果——開普敦綠點球場的比分牌上清楚地寫著“4:0”,進4個球的是阿根廷的宿敵德國隊。至於阿根廷主帥馬拉多拉,肯定沒有想到,自己史無前例第一回的“教練生涯”居然是如此結局,而這也是一個合情合理的結果局。
開場,老馬的首發陣容表麵上是攻守兼備的4-4-2,實際上這和前幾場攻擊性更強的4-3-3人員配置完全一樣。這本沒有什麼,畢竟老馬是前鋒出身,他自然會更注重進攻,但問題是,老馬現在麵對的是強大的德國隊,是更為犀利的鋒線組合,然而老馬卻不顧實際情況,依舊堅持自己的打法——一味地進攻。在大比分落時,許多教練都知道一條通用原則:拚了!想當年,捷克前任主教練布呂克納曾在本隊落後時換上4個前鋒。如今老馬做了什麼?他竟堅持自己的陣容不變,甚至在後來還換上了老弱的帕斯托雷和阿奎羅,這不但沒有壓製住對手,相反,大大的削弱了鋒線的進攻能力,更要命的是,直至終場,老馬竟沒有用完3個換人名額!
賽後,球評家說,本該防守反擊,老馬卻一味地進攻,本該加強進攻,他卻不聽他人勸告,依舊堅持自己的打法,失敗自然在所難免了。其實,如果在開場不順時,老馬采用防守反擊戰術,也許就不會過早失球,後麵的比賽也許會另一個方向發展……最終鹿死誰手也就未為可知了。
聽完老馬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沒錯,當你在一條路上走得不是很順暢,沒有獲得想要的成功時,不妨換一條路試試。中國有句古話怎麼說來著?對了,叫樹挪死,人挪活。我們且不說走錯了路,會南轅北轍,離成功越來越遠,即使走對了,如果不是那麼順暢,甚至可能會為此窮盡一生的精力,值嗎?
黃渤很小的時候就喜歡唱歌,而他也是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的。他先在一家卡拉OK廳駐唱,接著去廣州闖蕩,之後又去做北漂。那時無論南北,和他一起唱的都是知名歌手。在廣州是楊鈺瑩、毛寧,在北京有滿文軍、零點樂隊。然而數年後,昔日的同伴一個個走紅了,自己卻始終無法敲開唱片行業的大門。
在這條路上掙紮了那麼久,都沒有成功,還有必要堅持下去嗎?黃渤對自己之前的選擇產生了懷疑。
一個偶然的機會,好友高虎邀請他拍電視劇《上車,走吧》。他沒有猶豫,他義無反顧地趕過去客串了一回演員。
令他沒想有到的是,在拍攝完成之後,《上車,走吧》迅速獲得了眾多提名。多年堅持音樂之夢沒有讓他取得令自己滿意的成績,而第一次涉足影視就獲得了這樣的成功,這讓他看到了自己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