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1]第七章 來一場心靈瑜伽(1 / 3)

[BT1]第七章 來一場心靈瑜伽

[HTK][GK6]快樂、幸福與物質有關,更與心靈有關。我們必須學會過濾心的雜蕪,照顧好自己的心靈。

[JY]——傑克·坎菲爾德[HT][HK]

[BT2]學會與自己做朋友

每一天,從睜開雙眼開始,我們就在與人打交道,家人、朋友、同事、汽車上的售票員、商店裏的店員、客戶甚至陌生人,從早到晚,日複一日。人生就被這樣的社會關係充斥著。仔細想一想,我們是否曾留下一些時間給自己呢?我們有時間和自己相處嗎?

不妨在腦中構思一下這樣的場景:我一個人靜靜地坐著,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做,就是享受這一刻的愜意和舒適,放鬆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昨日的憂愁煩惱和明日的不安都不去想,品味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溫暖的陽光隔著紗幔從巨大的落地窗上照射進來,暖暖地灑在身上,全身都會充滿平靜和喜悅。放一首悠揚輕快的音樂,拿一本好書在手上,配上一杯清香的綠茶或是香醇的咖啡,融入那和諧美妙的環境中,你會發現自己原來也可以這樣輕鬆快樂。

在繁忙社會中奔波的男女,很多人都忙著和他人相處,為了工作、為了前程,卻從不曾停下來想一想,我這樣忙碌究竟是為了什麼。日子如白駒過隙般匆匆滑過,如果人生就在稀裏糊塗的忙碌中逝去,那該是何等的可惜。不如多留一些時間給自己,學會和自己友好地相處,做自己的知心好友。隻有在這樣平靜的狀態下,人才能體會到生命的真諦。

和自己相處是一種狀態,隻要心中有自己,麵對自己的那份心靈,你就是在和自己相處、和自己對話。和自己相處,可以不受時間及空間的限製。你可以在烈日當空下閉目遐想,也可以在如豆孤燈旁靜坐參禪;你可以置身於熙攘繁華的鬧市中左顧右盼,也可以在鳥聲啾啾的幽林中陶冶心靈;你可以在急速行走中回味生活,當然也可以在閉目養神中享受清閑。

和自己相處不是孤獨寂寞的代名詞,孤獨寂寞裏滋生出來的無助和悲涼也不是與自己相處該有的心境。相反,與自己相處是與寧靜、溫暖、舒適共舞,享一段愉悅的愜意時光。

和自己做朋友,既是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坦誠、公正、誠實地看待自己,也平心靜氣客觀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培養自己淡定從容的耐性和品格。我們必須騰出時間和自己相處,因為它給了我們繁忙生活中一份難得的閑暇,給了我們浮躁的心靈一份真摯的沉澱,也給了我們忙碌的心靈一次反省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和自己真心相處,便學會了和自己相伴,也享受了翱翔於心靈世界的那一份輕靈。

弗朗克軍士畢業於聞名世界的西點軍校。在一次軍事學習中,手榴彈炸傷了他的左小腿,醫生不得不把他的小腿截掉。退伍幾乎成了不可避免的結局,更讓他傷心的是失去了昔日在棒球場上的勇猛勁頭。在以後的球賽裏,弗朗克隻能用棒擊球,而由別人替他跑壘。於是,他想用自己的勇氣來改變這一缺陷。

有一天,在他將球擊出後,他推開了替他跑壘的隊友,忍著疼痛,一瘸一拐地跑了起來。當跑到第一壘和第二壘中間時,他看到對方已經接到球向守第二壘的人扔過去,他就閉上眼睛,頭朝前地滑入第三壘。裁判員喊出“安全”的口令時,弗朗克露出了勝利的微笑。幾個月後,他向上級請戰,帶領一個中隊到一個地形複雜的地方演戲,並圓滿完成了任務。他知道,盡管自己身上有著不可克服的生理缺陷,但他再也用不著離開自己所熱愛的部隊了。

後來,弗朗克升為四星上將,而且還能跑步。聽到他創造的奇跡後,新聞記者都來采訪他。他說:“失去一條腿,教會了我一個真理,那就是一個人受自己生理缺陷的限製是可大可小的,這取決於你自己如何看待和處理它。關鍵是應該注意發揮你所具有的長處,而不是老記著自己的缺陷。”

從弗朗克將軍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自己對自己的鼓勵是最重要的。你相信自己能行,那就一定能成功。

學會與自己做朋友,就是客觀地看待自己遇到的困難和處境,麵對自己的弱點和缺陷不要自卑,要像一個最貼心的好朋友一樣,安撫自己所受到的傷害,然後直麵痛苦勇敢地站起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遇到困難,他人再多的鼓勵和安慰都無濟於事,痛苦並不能減少一分,而自己一旦想開了,困難就會迎刃而解,天空也豁然開朗。

自我的慰藉和鼓勵是最有效的精神食糧,和自己做好朋友,經常給自己鼓勵打氣,精神狀態好了,人生自然精彩。

[BT2]編一本自己的心理詞典

人們常說“心態決定命運”,很多人都懷著改變人生、改變世界等偉大的夢想,但卻不願意改變自己看問題的心態。心態決定人的命運,不要因為心態而使自己成為一個失敗者。隻要心態是積極向上的,世界自然是光明美好的。

心態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我們知道堅強、自信、勇敢、果斷、自信……這些向上的字眼是能帶給人勇氣的,那麼,我們心裏是否有這些詞彙存在呢?在麵對困境的時候,我們是否會讓這些詞彙給我們的內心注入強大的力量?

每個人都有一本屬於自己的心理詞典,這本詞典裏包含了人在內心深處對生活、人格、人生等重要品質的定義和認識。有些人的詞典裏寫滿了積極向上的詞彙,如自信、堅強、熱情、獨立、協作等;另一些人的詞典中則充滿了消極和悲觀,如懷疑、厭倦、焦慮、疲憊、壓抑等。每個人在生活中給自己的詞典裏收集著詞彙,對這些詞彙涵義的理解,就決定了每個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格言說:“播下一種心態,收獲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思想、行為、習慣、性格、命運都取決於他的心態。在生活中,很多人遇到挫折和失敗等不如意的事情時,就怨天尤人,抱怨社會不公、命運不佳,認為社會有問題、同事有問題、領導有問題,全社會都有問題,都對不起自己,唯有自己是最無辜的。還有一些人,總喜歡為自己的失敗找一些堂而皇之的借口:假如我有錢……假如我從小就……假如我現在是20歲……假如……

遺憾的是,所有的抱怨和假設都沒有用,事實就擺在那裏,由不得你掩耳盜鈴、裝聾作啞。智者選擇用積極的心態麵對現實,不推諉自己的責任,也不否定暫時的失敗。他在接受事實的同時,會認真地反省自己,積極勇敢地承擔責任、總結經驗教訓,並相信自己下一次一定會成功。他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你的詞典裏有哪些詞彙呢?你願意樂觀積極地生活呢,還是每天唉聲歎氣與悲觀相隨?相信所有的人都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前者,那就從現在開始建立一本全新的心理詞典吧。把堅強、信心、勇氣、友愛、獨立、善良、樂觀、責任等美好的詞彙放入你的心理詞典,用這些詞彙來加強自己內心深處對生活、人生重要品格的見解和認識。

對於那些想全麵提高自己的人格品質和心理素質的人來說,編一本積極向上、內容明確的心理詞典是一種極為有效的心理訓練方式。其過程如下: 首先,選擇一些能夠提高自身人格、心理品質或生活中重要品質的詞彙,如自信、樂觀、果敢、熱情、創新等,寫在一個本子上,寫下自己對這些詞彙的理解,並對自己的行為方式進行調整。 其次,在生活中,通過自己的實踐,對這些詞彙不斷地進行修訂,並結合實際情況,記下自己的感受,給那些詞彙找一個自己最滿意的注解。這些滲透著你的智慧的詞語,彙集起來,就成為一本屬於你自己的積極心態的心理詞典,它漸漸地就會成為指導你日常行為的指南針,為你的心理健康指明方向。

[BT2]用忙碌驅逐憂慮

蕭伯納說:“讓人愁苦的秘密就是有空閑的時間來想想自己到底快不快樂。”哥倫比亞師範學院的教育學教授詹姆斯·墨塞爾說:“憂慮最能傷害你的時候,不是在你有所行動的時候,而是在你無事可做的時候。”

仔細地思考一下,我們會發現,人在忙碌充實的狀態下是很難感到憂慮和不快的。隻有當你閑下來無事可做的時候,那些混亂的思想、不安的情緒才有可能趁虛而入。這樣一來,忙碌就成了驅逐憂慮的一劑良方,不停地忙碌就沒有時間憂慮。因為一個人無論多麼聰明,他的思想都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想一件以上的事情。所以,消除憂慮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自己忙起來,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戴爾·卡耐基曾經講過他的學生馬利安·道格拉斯的故事。馬利安·道格拉斯的家裏連續兩次遭遇到了巨大的不幸:第一次,他失去了他五歲大的女兒,一個他非常喜歡的孩子;十個月後,上帝又賜給了他們另外一個小女兒,而她隻活了五天就死了。

這接二連三的打擊,重得讓人幾乎無法承受。“我承受不了,”身為人父的道格拉斯說,“我睡不著,我吃不下,我也無法休息或是放鬆。我的精神受到致命的打擊,信心盡失。”最後他去看醫生,一個醫生建議他吃安眠藥,另外一個則建議他去旅行。他兩個方法都試過了,可是一點作用都沒有。他說:“我的身體像是被夾在一把大鉗子裏,而這把鉗子正在越夾越緊。”如果有人曾經因悲哀而感覺麻木的話,應該能體會到這種悲哀給他帶來的壓力有多麼深重了。

“不過感謝上帝,我還有一個孩子——一個四歲大的兒子,他教我們得到解決的辦法。有一天下午,我呆坐在那裏為自己感到難過悲傷的時候,他問我:‘爸爸,你肯不肯為我造一條船?’我實在沒有興致去造條船,事實上,我根本沒有興致去做任何事情。可是,我的孩子是個很會纏人的小家夥,我不得不順從他的意思去幫他造條船。造那條玩具船大概花了我三個小時的時間,等到船造好以後,我發現忙著造船的那三個小時,是我這麼多個月以來第一次有機會放鬆我的心情的時間。

“這個大發現使我從昏睡中清醒過來。它使我想了很多,這是幾個月來我第一次學會了思考問題。我發現,當你忙著去做一些需要計劃和思考的事情的時候,就很難再有心思去憂慮了。對我來說,造那條船就把我的憂慮整個擊垮了。所以,我決定讓自己不斷地忙碌。第二天晚上,我巡視屋子裏的每個房間,把所有該做的事情列成一個清單。有好些小東西需要整理,比方說書架、樓梯、窗簾、門鈕、門鎖、漏水的水龍頭等。叫人想不到的是,在兩個禮拜內,我列出了242件需要做的事情。

“在過去的兩年裏,那些事情大部分都已經完成。此外,也使得我的生活裏充滿了啟發性的活動:每個禮拜,我有兩個晚上要到紐約市參加成人教育班,並參加了鎮上的一些小活動。我現在是校董事會的主席,參加很多的會議,並協助紅十字會和其他的社會福利機構募捐。我現在簡直忙得沒有時間去憂慮。”

忙碌是驅逐憂慮和煩惱的一劑良藥。當你感到自己正在為什麼事情而憂慮的時候,那就找點事情做:一方麵可以轉移你的注意力,讓你不再專注於那些惱人的事情;另一方麵,忙碌能讓人的身體疲累,累了就會渴望休息,沒有時間去煩惱,睡眠質量也會比較好。

忙碌能讓人覺得充實。當夜幕來臨的時候,回想剛剛逝去的一天,我會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了些什麼。我沒有虛度光陰,我有我存在的價值。當這樣的感受浸滿你的內心時,你會感到由衷的幸福和滿足。

[BT2]與壓力共舞

在生活中,很多人害怕壓力,視壓力為心理戰場上的敵人。的確,壓力有時候會像一塊巨石壓得你難以喘息,你可能會因此而產生消極墮落的心理。壓力迫使你去做某些事情,逼迫你努力學習、發奮工。壓力是人類前進的動力,在壓力的驅使下人才會有所成就。設想一下,如果沒有了壓力,你還會勤勤懇懇地上班嗎?你的事業能發展到現在的水平嗎?你是否會因為喪失了壓力的推動而變得懶惰、拖拉、碌碌無為?

許多事情都是因為壓力的存在才得以實現的。在壓力的驅使下,人會產生強大的爆發力,就是這種爆發力讓我們完成了一個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創造了多姿多彩的現代生活。

沒有壓力,飛機怎麼航行?雄鷹怎麼展翅?

沒有壓力,船帆怎麼會鼓得勁滿、輪船怎麼破浪前進?

沒有高溫與巨大的壓力,石墨怎麼能變成鑽石?

壓力使我們不能鬆懈怠慢,壓力使我們渾身充滿張力,壓力讓我們鼓起勇氣向前奮鬥,有壓力的人生才有希望。

在管理學上有一個“鯰魚效應”,這個概念來自挪威。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在水產市場上,沙丁魚很走俏,活的沙丁魚賣價很高,是死魚的好幾倍。為了賺得更多的錢財,漁民們總是千方百計地想辦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但沙丁魚是一種生性喜歡安靜,追求平穩的魚類,對麵臨的危險沒有清醒的認識,它們隻是一味地安逸於現有的日子,在缺氧的魚艙裏一動不動,直到窒息而亡。這樣,漁民們辛辛苦苦打撈上來的沙丁魚還沒靠近海港就死亡大半了,這件事讓漁民們很傷神。

奇怪的是,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但是,他們的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裏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鯰魚的追逐,激發了沙丁魚的內部活力,一條條沙丁魚歡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個有趣的現象被稱為“鯰魚效應”,意思是在壓力的刺激下,員工、企業、市場的活躍性會不斷增強,爆發出強勁的生命力。

沒有壓力的人生是沒有激情和活力的。我們要學會不把壓力當敵人,與壓力和諧共處。在有壓力的情況下,努力去適應壓力,不斷提升自己。在與壓力共舞的過程中,我們自己也會得到真正的成長。來看一個上帝創造鯊魚的故事:

上帝創造了一群魚。這些魚種類多樣,大小各異。為了讓它們具有生存本領,上帝把它們的身體做成流線型,而且十分光滑,這樣遊動起來可以大大減少水的阻力。上帝使每種魚擁有短而有力的鰭,使魚能在大海中自由自在地遊動。?

待上帝把這些魚們放到大海中的時候,忽然想起一個問題,魚的身體比重大於水。這樣,魚一旦停下來,它就會向海底沉下去,沉到一定深度,就會被水的壓力壓死。於是,上帝趕緊找到這些魚,又給它們一個法寶,那就是魚鰾。魚鰾可以自己控製氣囊,魚可以用增大縮小氣囊的辦法來調節沉浮。魚有了氣囊,不但可以隨意沉浮,還可以停在某地休息。魚鰾對於魚來講,實在是太有用了。?

出乎上帝意料的是,他沒有找到鯊魚。鯊魚是個調皮的家夥,它一入海,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上帝想,這也許是天意吧。既然找不到鯊魚,那麼隻好由它去了。上帝想,這對於鯊魚來講實在是太不公平了,它會由於缺少鰾很快就淪為海洋中的弱者,最後被淘汰。為此,上帝感到很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