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讓生活的詞典裏沒有“悲觀”(1 / 3)

5.讓生活的詞典裏沒有“悲觀”

看待同一件事物,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樂觀的態度和積極的態度。既然事實已不能改變,我們為什麼不用樂觀的心態去看待它呢?悲觀是失望的代名詞。一個持悲觀態度的人,沒有愉快的心情,喪失積極進取的信心,生活也不會發生轉機的希望。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把“悲觀”的詞語從自己的詞典裏刪掉,永遠保持樂觀的態度呢?

想象的困難

有位名叫莎麗的新聞記者,極為羞怯怕生。有一天,上司叫她去訪問大法官布蘭代斯,莎麗大吃一驚,說道:“我怎麼能要求單獨訪問他?布蘭代斯不認識我,他怎麼肯接見我呢?”

在場的一個記者立刻拿起電話打到布蘭代斯的辦公室,和大法官的秘書講話。他說:“我是《明星報》的莎麗,我奉命訪問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見我幾分鍾?”隻見聽了會兒對方答話,然後說:“謝謝你,1點15分,我按時到。”他把電話放下,對莎麗說:“你的約會安排好了。”

事隔多年,莎麗對這事仍然念念不忘,她說:“從那時起,我學會了單刀直入的辦法,做來不易,卻很有用。第一次克服了心中的畏怯,下次就比較容易一點。”

[精讀細品]

1.在莎麗看來,采訪大法官是不可能的事,而換了另一個記者,則馬上就替她約好了采訪的時間。想想看,為什麼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處理結果呢?

2.為什麼莎麗的所謂“困難”是她想象出來的?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發生過類似的情況?你該如何對待?

做自己的主人

1943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期。此時,整個英國的校園裏彌漫著戰爭的氣息。學生們不可避免地為打敗德國法西斯而從事著種種激動人心的活動,學習就成了次要的任務。但這沒有動搖撒切爾·瑪格麗特上牛津大學的決心。還是在瑪格麗特剛滿17歲的時候,有一天,她走進新來的女校長古麗斯小姐的辦公室說:“校長,我想現在就去報考牛津大學的薩默維爾學院。”

女校長皺著眉頭說:“什麼?你現在連一節課的拉丁語都沒有學過,怎麼去考牛津?”

“拉丁語我可以學嘛!”

“你才17歲,而且還差一年才能畢業,你必須畢業後再考慮這件事。”

“我可以申請跳級!”

“絕對不可以。”

“你在阻撓我的理想!”瑪格麗特頭也不回地衝出了校長辦公室。

回家後,瑪格麗特耐心說服父親支持她的想法,開始了艱苦的複習和備考。由於從小受化學老師影響很大,同時又想到大學學習化學專業的女孩子幾乎比其他任何學科都少得多,這樣,瑪格麗特選擇了化學專業。在提前幾個月得到高年級學校的合格證書後,她參加了大學考試。經過耐心的等待,她終於等到了牛津大學的入學通知書。

[精讀細品]

1.瑪格麗特堅持己見,說明她具有什麼的心態?

2.瑪格麗特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上仍然矢誌於牛津大學,與她的個性有什麼關係?

一切都還在

有好多天了,慧能小和尚獨坐寺內,悶悶不語。

師父看出了其中的玄機,也不語,微笑著領著弟子走出寺門。

門外,是一片大好的春光。

師父依舊不語,懷抱春光,打坐於萬頃溫暖的柔波裏。

放眼望去,天地之間彌漫著清新,半綠的草芽,斜飛的小鳥,動情的小河。慧能小和尚深深地吸了口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安祥地打坐在山坡上,心中空無一物。

小和尚有些納悶,不知師父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麼藥。

過了晌午,師父才起來,還是不說一句話,不打一個手勢,領著弟子回到寺內。

剛到寺門,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上兩扇木門,把小和尚關在寺門外。

小和尚不明白師父的意旨,徑自坐在門前,半天納悶不語。很快,天色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崗,樹林、小溪、小鳥也漸漸變得不明朗起來。

這時,師父在寺內朗聲叫他的名字,進去後,師父問:“外邊怎麼樣了呢?”

慧能答:“全黑了。”

“還有什麼嗎?”

“什麼也沒了。”慧能又回答說。

“不,外邊還有清風、綠草、鮮花、小鳥,一切都還在。”

慧能頓悟,明白了師父的苦心,這些天籠罩在心頭的陰霾一掃而空。

[精讀細品]

1.天雖然黑了,但外邊還有清風、綠草、鮮花、小鳥,一切都還在。“一切都還在”包含著什麼哲理?

2.有的人活得很暗淡,並不是因為他的生活中缺乏陽光,而是悲觀的心態早已把所有朝向陽光的窗戶緊緊關上了。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自我欣賞

安妮是一位從小就患腦性麻痹的女孩。她沒有肢體平衡感,缺乏發聲能力,基本不會說話。而且,由於長期受疾病困擾,舉止極為不方便、不得體。她有時會揮舞著她的雙手;有時仰著頭,脖子伸得好長好長,與她尖尖的下巴連成一條直線;偶爾,她口中也會咿咿呀呀,不知在說些什麼;她的聽力很好,隻要對方猜中並且說出她的意思,她就會樂得大叫一聲,伸出右手,用兩個指頭指著你,或者拍著手,甚至會歪歪斜斜地向你走來,送你一張她用自己的畫製成的明信片。

這樣的女孩,她的成長必然充滿艱辛。誰能想象得到在這種情況下,她依然保持一顆自信的心,憑借自己的奮鬥,獲得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藝術博士學位呢?

一次,有一個學生小聲問她:“請問安妮博士,你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你怎麼看你自己?你沒有過怨恨嗎?”

安妮用粉筆在黑板上重重地寫下了這樣幾個字——我怎麼看自己。然後停下筆來,歪著頭,回頭看了看那位發問的同學,她嫣然一笑,又回過頭來,在黑板上龍飛鳳舞地寫下了以下的內容:

1.我好可愛!

2.我的腿很美!

3.爸爸媽媽這麼愛我!

4.上帝這麼愛我!

5.我會畫畫!我會寫稿!

6.我有隻可愛的貓!

7.還有……

教室裏立刻一片寂靜,鴉雀無聲,再沒有人講話。她堅定地看著大家,最後在黑板上寫下了她的結論一我隻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

掌聲馬上響起。安妮則傾斜著身子站在台上,滿足地微笑著,她的臉上呈現出一種永遠不被命運擊敗的自信。

[精讀細品]

1.普魯塔克說過,“衡量一個人,應以他在不幸之下保持勇氣、信心的方式為準。”你是怎麼評價文中的安妮博士的?

2.安妮在回答提問時列舉的幾條內容,具有什麼共性?反應了她的哪種人生態度?

每個人都有兩份履曆

父親的病加重,縣醫院的朋友看我憂心忡忡的樣子,建議我帶父親去市裏最好的醫院治療,說那兒有位醫生曾是他的同事,讓我找他幫忙。

朋友說,這位姓梁的醫生1983年衛校畢業,想留在市醫院,因學曆低未能如願。1986年初次主刀,把手術器械縫在了病人的肚子裏,挨了處分。1990年,又把病人的一個健康器官當腫瘤割掉了,挨了病人家屬的痛打。2002年,和原所在醫院的院長關係鬧僵了,背井離鄉來到市裏這家醫院。混成這個樣子,大家都很同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