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讓生活的詞典裏沒有“悲觀”(3 / 3)

如果羅斯福是一個好高自大、不能忍受絲毫侮辱的人,他接到這封回信一定會勃然大怒,絕對不會再向那得罪他的獵師請教了。但他當然不會這樣做。他打了一個電報去,請那位獵師立刻動身前來。

羅斯福深知那位粗魯但愛講老實話的獵師,比一些隻知諂媚奉承、對於自己的話言出必從的人好得多。

一個人受了嘲笑,不要窘態畢露,無地自容,更不必去計較它,正因為嘲笑中有真實性,事實愈真實,刺激也更厲害,因此,就像康農一樣,立刻承認。而這些無關大體的小弱點,正表白了你自己誠恪忠實的性格,自己的缺點,本是想努力改進的事,哪裏怕人家道破呢?

頭腦清晰的人,絕不以完人自居,他自知有許多缺點須待改進,而別人的嘲笑,正可把這些不自知的缺點揭露出來。我們的臉皮,也不可太薄,一受嘲笑,言中你的缺點,便神經過敏,而不能鎮定,這是缺點;但如果臉皮太厚,漠然無動於衷,而不接受別人的指責,改進自己的缺點,這也是不對的。

如果我們擁有強大的力量,我們就必須為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負責。主宰自己的生活,在必要時說“不”表達你的真實感情,不要讓別人視你如敝屣。不要責怪別人,增加你的力量,自在地過你朝氣蓬勃的日子。一般人,總以為嘲笑自己的,是仇敵;而奉承自己的,是好友。心性懦弱的人,會被嘲笑的力量壓彎了原來挺拔的脊梁;而心性剛強的人,則會把別人的嘲笑視作一種完善自我的力量。

[精讀細品]

1.為什麼說,嘲笑自己的未必是仇敵、奉承自己的未必是朋友?能夠正確迎接嘲笑的人,具有什麼樣的素質?

2.當你因為一時的失誤而被人嘲笑時,你是用坦然一笑麵對它,還是懷著仇恨報複它?想一想,這前後兩種態度反映了兩種什麼樣的心態?

不必讓每個人都說好

有位青年畫家想努力提高自己的畫技,畫一幅人人都喜愛的畫,為此他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把自己認為最滿意的一幅作品的複製品拿到市場上,旁邊放上一支筆,請觀眾們把不足之處給指點出來。

集市上人來人往,畫家的態度又十分誠懇,許多人就真誠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到晚上回來,畫家發現,畫麵上所有的地方都標上了指責的記號。也就是說,這幅畫簡直一無是處。

這個結果對青年畫家的打擊太大了,他萎靡不振,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繪畫的才能。他的老師見他前不久還雄心勃勃,此時卻如此情緒消沉,不明就裏,待問清原委後哈哈大笑,叫他不必就此下結論,換一個方法再試試看。

第二天,畫家把同一幅畫的又一個複製品拿到集市上,旁邊放上了一支筆。所不同的是,這次是讓大家把覺得精彩的地方給指出來。到晚上回來,畫麵上同樣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各種記號。

“哦!”畫家不無感慨地說道,“我現在發現一個奧妙,那就是:我們不管幹什麼,隻要能使一部分人滿意就夠了;因為,在有些人看來是醜惡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裏恰恰是美好的。”

青年畫家從此大徹大悟,以後在畫壇上有了一番成就。

眾口難調,你永遠無法滿足所有人的胃口。高明的廚師會引導大家跟著自己的感覺走,而不是讓自己跟著別人走。所以,不要為了迎合別人而放棄自己的想法和才華,按照自己的方式努力做下去,這樣才能在你奮鬥的領域中獨樹一幟。

[精讀細品]

1.“不必讓每個人都說好”,這句話包括著什麼哲理?對我們為人處世有什麼指導作用?

2.當我們做完一件事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評價?假如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我們該如何對待?

不要把手縮進袋裏

貝蕾年輕的時候,她的爸爸說了這樣意味深長的話:“不要讓外界告訴你你能做什麼。手縮進袋裏,你永遠爬不上成功的梯子。”貝蕾的手有殘疾。

高中時貝蕾想學打字,被拒絕隻為了不拖全班的進度。爸爸告訴她:“時光易逝,你不能就那樣被阻擋,還有好多障礙等著呢。”於是,她借了朋友的打字機開始自學。

貝蕾永遠難忘自己的明星夢。但她又發現了更為吸引她的東西:新聞。是校刊和年冊啟發了她。她要做記者,到電視台工作便成了她的理想。可貝蕾明白,機會於自己微乎其微。瞧電視上那些女士多麼“完美”!她隻得把目標對準廣播電台。

她選了些有關廣播電視的課程,然後將錄音帶寄給全國各地幾家電台。她的第一個工作是通過電話在堪薩斯市立電台找到的。但當節目主持見到她時他緊盯著她的手,懷疑她怎能操縱得了演播台上的按鈕,而那不過是最簡單的手工活。無需多言,貝蕾已覺察到他的猶豫。於是她就做了一直努力練習的動作,讓他看。以後4年,貝蕾便一直從事心愛的電台工作,從堪薩斯到紐約,最後到聖地亞哥。

貝蕾依然深知,電視的夢想成真之前她不能完全滿足。她決定孤注一擲。先是一次次失敗,幾乎讓人心灰意冷。一些電視台隻是輕率回絕,不講任何原因。另一些電視編導則搖著頭,說:“遺憾!你的手分散觀眾注意力。”

可貝蕾從未放棄過,她不停地求職於聖地亞哥一個又一個電視台。花了一年半時間轉了個大圈,最後“KG”電視台的新聞主持倫·邁爾恩先生讓她成了消費者專欄的記者。她知道他們沒有先例讓有缺陷的人上鏡,用自己隻是嚐試。

三周後,貝蕾開始感到不安。在KG電視節目中首次亮相,她戴著仿指手套。它看起來幾乎可以亂真,但貝蕾卻覺得非常虛假。“我豈不成了木偶。”屏幕上她的身體語言又僵硬又呆板。

爸爸及時提醒她:“不要抱怨。你必須懂得在電視上報道新聞的機會可是介於零和無限之間的。”她沒有抱怨,但她的新聞主持人察覺到了她的不安。

“是這手套,”貝蕾告訴他,“讓我覺得好像戴著麵具。”

他說:“摘下它吧。到鏡頭前去,讓我們看看又會怎樣。”

她感到寬慰,更感到驚慌。她想:“我的電視生涯就在此一舉了。觀眾否定的信和電話將永遠刺破我的夢想。”

那天晚上5點播新聞,貝蕾赤手出現在屏幕上。接下來,便是等待。

電視台電話交換機的指示燈亮了。信,雪片般飛來。每個電話和每封信都肯定了她。許多人讚歎貝蕾顯現出真實的自我;更有甚者,根本沒留意她的手,對她的表現慷慨地給予了“自然”的評價。

貝蕾很快成為了美國CBS電視台最著名的節目主持人之一。

人生的意義在理想的光輝中閃爍,生命的價值在創造的生活中閃現。充滿信心地伸出你的雙手,在創造和奮鬥中享受生活的樂趣吧。

(雨 漾)

[精讀細品]

1.貝蕾沒有把殘疾的手縮進袋裏,也沒有因為她的手而難堪,但她獲得了成功。這是為什麼?

2.“許多人讚歎貝蕾顯現出真實的自我;更有甚者,根本沒留意她的手,對她的表現慷慨地給予了‘自然’的評價。”這件事說明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