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心理參照體係。

所謂參照體係就是對比物,這一點非常重要。從哲學上來說,我們知道“貧”與“富”、“賤”與“貴”的形成都是通過對比得來的,其中一方就是另一方的參照物,沒有了一個,另一個也就不複存在了。從物理學上來說,當你同時看見一輛跑得快的車和一輛跑的慢的車時,你會產生慢車在停止,快車在前行的錯覺。這是因為你把慢車當成了參照物,而在物理學上參照物是靜止的。同樣地,當一個窮人和一個錦衣華服的人站在一起的時候,窮人會覺得有房、有車、有漂亮衣服、有好吃的食物酒是幸福,自然而然就會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幸福感可言。這種對比會慢慢演變成很多方麵的比較,比如婚姻、教育等等。在比較的過程中,人們就會出現心理失衡的現象,原本存在的幸福感也可能蕩然無存。

實際上這種不幸福感往往是自己“造成”的,因為自我心理參照物沒有找正確。有句話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當然並不是說我們一定要找不如自己的人進行比較,而是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幸福標準,而不是盲目地與別人攀比。比如昨天你努力賺了8塊錢,如果你覺得明天賺10塊錢,你就會感到幸福,那麼昨天的8塊錢就是明天的10塊錢的自我心理參照物。

當然,還有更多的人已經把參照係上升到了另一個高度。比如,經常拿中國與外國相比,覺得國內醫療和養老水平沒有國外高,社會保障沒有國外健全等等,這種比較會使整個國民的幸福指數呈現下降趨勢。

2.自我價值的實現程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希望達到的目標,有人覺得能夠在短時間內找到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就是幸福,而有人覺得兩年後考上研究生就是幸福。如果能夠實現自己預設的目標,我們就能感受到幸福。如果在規定的期限內,我們沒有實現預設的目標,就會產生一種不自信的感覺,幸福感也會隨之下降。

3.安全程度。

所謂安全程度就是人們的安全感,安全感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麵:一方麵是身體上的安全感,另一方麵是心理上的安全感。身體的不安全感來自外界,比如動蕩的環境、潛在的危險等。而心理上的安全感則是來自情感方麵的,比如朋友、親人之間的信任感。如果連親人、朋友之間都缺乏信任,彼此之間處處戒備,幸福又從何談起呢?

其實,每個人的幸福觀念不同,如果想要衡量自己的幸福,應該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麵上考慮。具體點說,在改革開放以前,人們也許根本沒有心思來考慮自己的幸福,大家的思維永遠停留在為溫飽發愁的狀態中,更不知道幸福感為何物,或者覺得吃飽飯就是幸福。改革開放後,我國的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的經濟水平也比以前高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商品,現在大家都習以為常,相較於以前,人們的幸福感已經大大提升。但是,人們的生活卻又衍生出了新的問題。

34歲的李小平在一家比較著名的企業工作,在其他人眼裏,李小平是同齡人中比較優秀的,不僅在工作上小有成就,而且還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和幸福的家庭。但李小平並不這麼想,她常常覺得自己的忙碌沒有意義。她對朋友說:“幸福感好像不再出現在我的生活中了,小學的時候,媽媽給我1塊錢,我就覺得很幸福,可現在呢?就算手裏拿著5萬塊錢,也沒有當初的歡愉心情了。”

現在的社會中,會出現很多像李小平一樣的情況,他們對自己的現狀永遠不滿足。經濟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們為溫飽發愁,認為自己整天為金錢奮鬥,生活得非常不幸福;當他們終於實現自己的願望時,又開始想念曾經的生活,認為那才是自己想要的幸福。因此,有些人追逐一生,始終不理解幸福的真諦。

古時多有烽火連天的歲月,人們沒有安穩的環境,更沒有穩定的工作,饑一頓飽一頓更是常有的事情,所以他們不敢奢望幸福;現代的人們,每天在舒適的環境中做著舒適的工作,吃喝不愁,肆意揮霍,可他們還是感覺不到幸福。幸福似乎永遠離他們很遙遠。

其實這都是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在作怪。金錢並不代表著幸福,當人們的薪金收入提高時,人們首先滿足的往往是自己的物質需要,而忽略了情感上的需求。因此,才會造成情感上安全感的缺失,長此下去,就會缺乏幸福感。

很多時候,人們的不幸福感很難用語言表達,原因也比較複雜。不管是職場上的壓力,還是生活上的困惑,都參雜其中,麵對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人們也開始恐慌。這樣一來,不管是和以前的自己相比,還是和其他人相比,人們都不會覺得滿足,幸福感也隨之下降。

其實,幸福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必須在一定的現實條件支撐下才能存在。有一項調查顯示,二線城市中人們的幸福感反而高於一線城市。這讓很多人感到困惑,也讓更多的人們覺得,建立“幸福城市”有很大的必要性。

有人說:“幸福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通過一定的物質形態來表達,衣、食、住、行是民眾基本的生活需求。如果連起碼的生活需求都得不到滿足,那又何談幸福?”其實,想要建設“幸福城市”,就應該統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與人文發展目標,同時把焦點轉向人文環境建設。

不管是衡量一個人的幸福感,還是衡量一個城市的幸福感,我們都應該有自己的判斷幸福的標準,不應該總是局限在“幸福感應該被物化”之類的問題上。

任誌強曾說:“為什麼改革之前中國極度的貧困,但幸福指數卻比今天還高,而中國改革之後高速發展了、生活改善了,但幸福指數卻變得更低了呢?因為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中國人的預期,尤其是改變了未經曆過改革之前的痛苦的一代的預期。新的一代對生活質量的要求和精神追求的預期過度地提高了。”

雖然幸福是每個人的期望,但社會製度仍需要完善,人們錯誤的幸福觀念也需要得到糾正。人們應該明白,在朝著幸福不斷邁進的過程中,經濟和物質條件的提高隻是第一步。隻有精神上的需求能夠不斷被滿足,人們的幸福感指數才能真正得到提升。但這個過程需要時間,整個社會都在努力。

沒有經濟基礎的婚戀,你相信嗎

家庭穩定首先依賴於“家庭共有財產”這種物質性紐帶。

——強世功(北大社會科學部副部長、法學院教授)

80後和90後的新生代所追求的是一種自由的生活方式,對於愛情也是一樣。影視劇《裸婚時代》有句經典台詞:“無車無房無鑽戒,不辦婚禮不蜜月,沒有婚紗沒存款,裸婚,你願意嗎?”很多人總認為愛情是婚姻最大的基礎,如果有人把愛情或者婚姻與物質聯係在一起,就好像是侮辱了愛情和婚姻一樣。不過,還有相當一部分的新生代認可“婚姻必須有物質保障”這一觀點。這兩種觀點從本質上來講並沒有對錯之分,但婚姻確實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麼簡單。

現在80後的婚姻問題是大家的熱議話題,越來越多的電視劇開始演繹現代年輕人的婚姻與家庭。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在關注著這個問題。下麵我們從戀愛和結婚這兩個方麵來看看婚戀中的經濟學。

1.戀愛經濟學。

戀愛和婚姻是兩個概念,人們總是把愛情和婚姻混為一談,認為婚姻隻是愛情的“升級版”,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沒有結婚之前,感情是維係兩個人關係的紐帶,彼此也都會把自己最好的一麵展現給對方,比如有涵養、識大體等。戀愛中的人覺得,隻要我愛你,你愛我,好像什麼事情都能解決,想法確實很美好,但是戀愛、婚姻還是不能離開“經濟”這個詞。

一般情況下,在戀愛初期,男生會請女孩吃飯、看電影、誑街等等,這些“戀愛項目”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男方的經濟基礎上;戀愛中,男方往往還要靠“意外的驚喜”、節日的禮物等鞏固戀愛成果,這些也是建立在男方的經濟基礎上;等戀愛到了穩定、成熟的階段,女方偶爾會為男方買衣服、鞋子,男方也會為女方買一些實用性的東西,甚至雙方的錢都會放在一起,不分彼此,這時候所有的開銷也都建立在雙方共同的經濟基礎上。

當然,這種戀愛的過程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經曆,但是無論多麼聖潔的戀愛,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任何女孩都很難喜歡上一個吝嗇小氣的男生,因此,如果舍不得為愛情投資,男生便很難收獲一段甜蜜的愛情。

2.婚姻經濟學。

《裸婚時代》中的劉易陽和童佳倩因為愛情而結婚,家庭的阻力並沒有成為他們不在一起的理由,反而給了他們更堅定的決心。但最終,他們卻在現實的殘酷下選擇了離婚。的確,婚姻不可能用金錢架構,但離開了物質基礎的婚姻,也不可能抵擋現實的“風雪”。

李夢然是個非常平凡的女孩子,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能過上安穩、舒適的生活。但是,在結婚沒多久之後,她卻離婚了。對方曾經是她心目中最帥氣的白馬王子,一開始相處的時候,李夢然覺得自己非常有福氣,竟然能夠找到一個這麼帥氣又溫柔的老公。因此,盡管他沒有錢、沒有車,也沒有存款,盡管家人一再反對,她還是執意嫁給了他。

但是結婚還不到一年,兩人之間的矛盾就不斷升級,而吵架的因由往往是某一方對物質的要求激怒了另一方。夢然總以為他們能熬過去,能把婚姻維持下去,但現實卻比想象中要殘酷得多。沒有辦法,兩人隻好選擇離婚。經曆過這件事情以後,夢然再婚的條件之一便是要求對方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也許並不是故事中的女孩子太勢利,而是現實太殘酷,我們在婚姻中不得不麵對物質所帶來的煩惱。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大家都認為隻要有愛情,婚姻就會幸福。可事實上,婚姻並不是你情我儂就能長久,它更是一種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生活。在隻有感情而沒有物質基礎的婚姻中,感情就像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外表美麗,卻不實用。

最開始的兩個人因為愛情而結婚,可是結婚後,兩個人都有了責任——家庭的責任。柴米油鹽、生活必需品、人情禮儀這些都需要金錢,甚至將來有小孩需要撫養、教育,家中還有老人需要贍養等等,這些全都要經濟基礎來支撐。愛情固然很美好,但當一個人身上背負了太多的責任時,他往往就無暇顧及更多了。因為隻有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他才能在生活的重壓中撐下去。

民間有句俗語:“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句話把婚姻說得非常通透,沒有經濟作支撐,生活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金錢並不能買到所有東西,也無法讓人獲得最真切的幸福。可是,沒有金錢,也許連最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到。“花朵”和“麵包”的價值根本無法衡量、對比,這一點隻有親身經曆過婚姻中的種種困窘的人,才會有深刻的體會。

結婚是要過日子,這是比較現實的一個問題。當婚姻中的兩個人都沒有辦法解決經濟壓力的時候,就會出現像李夢然一樣的問題。雙方就會在無形中向對方施加壓力,讓感情在吵架的過程中“崩盤”,曾經山盟海誓的兩個人就會成為生命中的過客。很多人認為經濟基礎是對婚姻的一種褻瀆,但我們要麵對現實,沒有經濟基礎的婚姻就像危牆,一點風吹草動就可能坍塌。

很多人都在研究離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往往就是最簡單的問題:兩個人在物質上不能相互滿足。不管是房貸問題,還是因為生活質量達不到彼此的要求,這些有關經濟的問題都能在某個不被關注的時間成為爭吵的引爆點,於是,愛情就在 “經濟”的“衝擊波”下,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