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 敘(1 / 2)

一、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識詞解字】

弟子:徒弟,學生。規:言行規範。聖人訓:指孔子的教誨。弟:通“悌”,敬重。謹:謹慎。信:講食用。

【文話白說】

《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一部生活規範,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和輔修的一門課。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為要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

【微言大義】

孔子是“聖人”,是製訂道德準則的“祖師爺”,幾千年來,古人一直以孔子的教誨為處世做事的原則。從現代文明的要求來說,雖然孔子倡導的道德標準有其糟粕的成分,但大部分準則反應了中國的傳統美德,至今仍有繼承價值。如“孝悌”,如“謹信”,等等,仍然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永遠不會過時。

【延伸故事】

卓恕交友守信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名士卓恕,是浙江上虞人,為人誠實,重信譽。他答應別人今天辦的事,決不拖到明天。他與人約會,縱然遇到暴風驟雨,也守約必到,因此,受到人們的尊敬。

有一次,他要從建業(今南京)回老家上虞,特向好友諸葛恪辭行。

“你何時能回來呢?”

“我將於某日回來,那時再到府上看望您。”

到了歸期那天,諸葛恪準備了酒宴,還要請了許多客人,要與卓恕痛飲一番。客人們都到起了,酒宴也都備好了,但仍不見卓恕的身影。

“兩地相隔1000多裏地,期間江湖阻隔,或許遇到什麼風險,很難準時回來。”客人們不免議論紛紛。

一會兒,隻見卓恕風塵仆仆地趕來,諸葛恪高興地出門迎接。

在客人們讚揚卓恕的守約精神的熱烈氣氛中,酒宴如期舉行。

評點:卓恕千裏如期赴約,反映了他對朋友的高度負責精神。人們交友,喜歡結交誠實有信、說一不二的朋友,不喜歡結交朝三暮四、陽奉陰違的朋友。因為誠實最可靠,誠實最有人品,處誠實朋友,幹什麼都放心。

【知識鏈接】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後經賈存仁修訂改編而成為弟子規。其內容取自《論語·學而篇》中的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及朱熹《小學》中的重點為基礎。《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學的。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識詞解字】

愛眾:博愛大眾。親仁:親近有仁德的人。學文:學習文化知識。

【文話白說】

和大眾交往到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