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高升泰稱帝後始終努力恢複段氏的威信,並在臨終前告誡兒子高泰明——“段氏不振,國人推我,我不得已從之,今其子已長,可還其故物,爾後人勿效尤也。”高泰明遂還皇位於段氏,此時繼位的,就是《天龍八部》中的風流鎮南王——段正淳,而高泰明自己則甘當臣子。
由這段描述,推斷高升泰所說“國人推我,我不得已從之”似乎並非純粹的托詞。
對於這段曆史,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高氏是高明的陰謀家,真正的大奸臣,大理的嶽不群;也有人認為高秉性正直忠厚,有自己的原則。或認為兩者兼而有之。
我個人比較推崇後一種觀點,至少認為兩者兼而有之。大理當時是一個相對比較單純的社會,而且高升泰治政輕徭薄賦,是對民眾有益的。我們可能比較容易接受陰謀說,因為這和社會現實比較接近。但是,我總是相信人世間存在著君子、正直和忠誠這類東西的,隻是我們把它們拋棄得太久,以至於無法信任它們的存在。
大理段氏複國後不久,烏蠻再反,高泰明率軍平叛,高升泰的孫子高明清戰死。
自高量成(高升泰侄)起,高氏不幹朝政,退居封地,愛護百姓,被人稱做“彝中君子”。
蒙古興起後,高升泰後代高禾率軍抵抗,戰死靈關,南宋曾派人吊唁。
忽必烈進攻大理,相國高泰祥率軍於金沙江與蒙古軍相持。元軍繞道吐蕃直逼大理國都,高泰祥回軍保護國王段興智,和蒙古軍交戰失利被俘,堅強不屈,被斬於大理國都五華樓下。傳說當時時值正午,風和日麗,突然風雷大作,忽必烈大驚,歎道:“真是忠臣啊!”以厚禮相葬。
高氏世代都可說是對得起段氏,對得起大理的。
當然也會有朋友認為他們是世代的野心家和陰謀家,這種可能也不是不存在。
忽然說起了高升泰,有些突兀。原因是有日中午采訪兩位入緬遠征軍後人,其中一位女士態度溫和,知無不言,其父在遠征軍期間所作詩詞,單憑記憶就可寫出。中間吃飯時方知其為少數民族,是雲南彝族出身的。新奇之餘隨口問道:“您的父親當時也習漢詩嗎?”
對方隨口吟道:“鐵血三千灑桃花,英雄半屬女兒家”,接著問道,“您可知道這是誰的詩?”
隱約可以猜出是女子的筆觸,但這文字端的不凡,氣魄可比遼後蕭觀音的“靈怪大千俱破膽,哪教猛虎不投降”了。
但誰寫的卻漫無記憶,隻好承認。
“那就是我們彝族人寫的啊。”女士微笑。
原來,這首詩寫於抗戰期間,作詩的是永勝土司高長欽之女高玉柱。永勝高氏就是善闡侯高升泰的後代,在當地擔任土司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曆史了。
高玉柱,生於1906年,因排行第二,民間稱她“高二小姐”。玉柱美麗多才,自幼智力超群,博覽群書,善琵琶洞簫,喜騎馬打獵,被稱做“滇西才女”。1930年龍雲的兒子龍繩武從永勝路過,看到高玉柱驚為天人,請他父親出麵作伐。卻不料撞了南牆。玉柱辭以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對龍“未見英雄”。龍繩武出身講武堂,是武元甲的同學,也是法國聖西爾軍校騎兵科的畢業生,這樣的人物“未見英雄”,讓很多人瞠目結舌。
然而高的確眼界甚高,走遍昆明南京,竟然終生未嫁。
在南京,由於高玉柱精彩的演講,出色的學識,引起中央政府看重,任命她為彝族駐京代表。
1937年抗戰爆發,高玉柱感於亡國之危,主動請纓,前往西南安撫各地土司,鼓勵他們出錢出人支持抗日。由於她的才華和土司女兒身份,高玉柱的工作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為了表彰她的功績,國民政府授予她陸軍少將的軍銜,擔任“西南邊疆宣慰團”團長。
“鐵血三千灑桃花,英雄半屬女兒家”就是在此期間她寫下的一首長詩中的兩句。
1942年,高玉柱不幸因在個舊深入深山險地做抗日動員,患上急病,而當地醫療條件差,竟至瞑目,為國捐軀。
這樣一位才華卓絕的少數民族女將軍,竟然從不曾耳聞,真令人一歎,因此忍不住寫下了這篇文章,紀念一下這位善闡侯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