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台灣朋友說老蔣
20世紀90年代初,薩在機場工作,當時來了個台灣商人林先生做生意,推銷工裝夾具,雙方很是談了一段時間。
其實,現在看來林先生是個小商人,他的企業沒有多少人,連工具的演示都是他親自動手。不過因為他是來自台灣,那時上下都挺重視的。倒不是和政治有多大關係,這麼說,和今天哈韓一樣,那一段國內也頗有一批人哈過“台”的,從台灣回來的朋友帶來了一些久違的傳統和禮儀,讓人深感親切和新鮮。
和林先生談判,對薩這樣的“棒槌”來說,簡直是一種享受,無論是開口“兄弟”如何如何,還是閉口管俺們處長叫“大哥”,都使當時還流行“同誌”相稱的機場同仁間不時發出笑聲,有一位外號李大眼的工程師說每次和林先生見麵都跟看電影似的,老想起《紅日》裏麵的國軍來,特有滄桑感。
今天看到Made In Taiwan往往感覺是中低檔貨,然而20世紀90年代初大陸可不這樣看,覺得台灣的東西的確很不錯,精巧耐用。這樣說並不是拍“台灣貨”的馬屁。咱們有三十來年工業上受蘇聯影響太大,弄出來的東西粗糙笨重,現在想來挺丟中國人的臉也和中國人細膩的性格很不相符。所以林先生帶來的產品,在我們看來,是很有可借鑒的地方的。雙方的合作也頗為愉快。
不過,和林先生在一起,更喜歡茶餘飯後的閑談,雙方都能把對方侃得目瞪口呆。這裏麵的典型之一就是談蔣介石。
可不是嗎?好容易來一個在“蔣委員長”治下呆過的標本,我們這些隻在書本上見過老蔣的年輕人自然想聽聽直接的觀感,而處長以上的幹部們多由陸軍轉空軍,空軍轉民航的經曆,潛意識裏還是把林先生當成國軍的人,也很想聽聽對麵的人怎麼評價——其實林先生祖輩賣甘蔗的,和國軍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林先生就說了,雖然是避重就輕,求同存異,依然讓當時大陸人覺得這觀感真是天壤之別。原來,在很多台灣人眼裏,蔣介石是“老總統”,是一個風格樸素富有威望的人。當然,這一點在一幫打過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的機場幹部看來簡直近似“反動”,隻是礙於改革開放的大局,不好說什麼罷了。
其實,林先生說的好多後來都證明並不是謊話,比如他說老蔣在台灣搞“土改”,這邊都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土改不是共產黨的活兒嗎?國民黨怎麼會幹這個呢?他們要幹這個,農民們怎麼會用小車推出一個淮海大捷來?事實上老蔣到台灣後痛定思痛,認為土改是共產黨勝利的法寶之一,也是國民黨此時收攏民心最重要的事情,於是在台灣大力推行減租減息和土改。說來也很無奈,國民黨在大陸不是看不到這一點,但是不能做。因為國民黨官員和地主是穿一條褲子的,土改,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根本無法貫徹。然而到了台灣它倒能改了,因為台灣的地主和國民黨沒有那麼深的聯係,不怕得罪人了。
要是我們知道台灣具體負責土改的就是這邊認定的大戰犯陳誠,恐怕還要更加驚訝呢。可陳誠這個在林彪麵前完全不會打仗的將軍,就是因為做了如此德政,今天還被一些台灣老年人稱為“陳誠伯伯”。
但是當時我們的看法,按照從小的教育,老蔣就是一個獨夫民賊啊。雙方沒有共同語言,一時有些冷場。
林先生也覺察到了這種異樣,人家到底是商人,犯不著跟政治較勁的,沉默了半晌,就開始順著這幫老小共軍說老蔣腐敗、暴虐、無道……反正隻要你買我的鉗子,大不了回去給老蔣燒炷香客氣一下。國軍大員變紅的那麼多,一個比一個名氣大,一個比一個本領高,蔣公有靈,也犯不著跟他一個賣鉗子的過不去吧。
這邊馬上來了興趣,有人就問了——您舉個例子好嗎?
林先生倒是一愣,想啊想的期期艾艾,忽然眼光一亮,說有啊,我就知道這樣一件事。他說,60年代,台北有個理發師傅技術很好,不少當地人排隊請他理發。傳出了名聲,有一次老蔣也去他那裏理發了,果然覺得很好。結果,他就把這個理發師帶到陽明官邸去了,專門給他理發。
說到這兒,林先生就打住了。
您接著往下說啊。
說完了,就是這樣啊。
這……也算腐敗、無道?老蔣沒有把理發師傅槍斃了或者搶了他老婆?
這個……倒沒有聽說過。嗯,這當然是腐敗、無道啦。他把這個很好的理發師帶去給他專門理發,大家就沒法找這位先生理發了。——說到這兒,看看大家臉色,林先生又補了一句——大家都非常氣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