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科人篇(4)(3 / 3)

黃先生何許人也?全國第一批科技重獎僅僅四個人,黃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三位是錢學森、袁隆平和王選),他怎麼回答呢?

黃昆先生聽了問題,笑笑,很實在地回答說:“你給了我這一百萬,我能看到外國人跑到哪兒了,但是要追還是追不上的。你要是不給我這一百萬呢,我連外國人跑到哪兒都弄不清楚。”

黃先生的課題,最後還是批了,但也就是黃先生吧。換一個人,如果不寫上“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怕這次申請隻能告吹。

世界領先水平,可不是上下嘴唇一碰就能達到的,有時候明知這是要求過高,還不得不逼著自己胡說八道,這就不是純粹的學術問題了。

黃先生在朋友間說過,如果讓我來分配科研經費,我不按課題的。我就隻管選人,選一百個人,每人給他五萬經費,你就自己研究去吧,這樣,可能倒真的能出成果了。

黃先生在西南聯大時是長楊振寧兩歲的學長,楊振寧同班的同學中,還有一位,就是鄧稼先。

我問一位和鄧稼先一起工作過的老先生——鄧稼先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老先生沒有回答,卻開始上下打量我,弄得薩有點兒發毛。

您看我幹嗎?薩問。

答案讓我受寵若驚——

雞兔同籠

老先生的話是——你和鄧稼先有點像。

嚇了一跳,鄧稼先年輕時的照片我也看過,那叫風流倜儻,照照鏡子,很不自信。

幸好老先生後麵的話還不太離譜——臉型像,身材也像,不過他比你高一點。

方臉、寬肩、體格高大厚實,坐在沙發上思考時喜歡歪過頭來,將左手握成拳,虎口向自己抵在上頜上,大體就是鄧稼先當年的樣子。

回憶在鄧稼先身邊工作的日子,老先生印象中的他總是一身中山裝,精力充沛,數理化學部上上下下那麼多人和事,他這個秘書長正是各種矛盾的中心,而鄧稼先總能夠應付裕如。老先生猜測,以鄧稼先的特點,在真實的兩彈世界,鄧稼先的角色或許會更接近費米(或許老先生想說奧本海默,我推測),而不是愛因斯坦。

寫鄧稼先是很困難的事情。他在擔任數理化學部秘書長日子裏的工作,涉及很多恩怨矛盾,寫來不經意間就會傷人。

學者並不是超脫凡人的,一如英雄。王外馬甲寫過一段老兵的回憶,在上甘嶺寧死不屈的孤膽英雄,走下戰場後一樣會為了給孩子吃飽飯去偷老鄉的苞米。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是儒家出身,“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維習慣帶來一個不好的習慣。凡是提到“英雄”二字,便應該完美無缺。所以我們總是用放大鏡在被人們稱為“英雄”的人物身上尋找汙痕。其實,英雄和我們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拿破侖打得贏奧斯特裏茨戰役,也一樣會生牛皮癬。我的看法,正因為他們和我們的條件一樣,都隻有一雙手一顆頭,他們在我們無法做到的地方做到了,就可以被稱做英雄。

學者也一樣。

記得有這樣一件事情。

有位在科學院院部工作的老人對我講,新中國成立以後,“公”字當頭,結果引發某些人一個不好的毛病——人既然是公家的了,飯自然也要吃公家的。於是公款吃喝之類的事情無法禁絕,還理直氣壯。要說行政人員,有些這種毛病大家並不奇怪,曆次整風他們吃的苦頭也不小。然而,如果說當時的學者之中也有人以占這種便宜為樂,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因為他們似乎都應該是道德絕高的人。

不幸的是這卻是事實。

事情變得愈演愈烈以後,院部就給不少研究所的領導提醒了,結果糾正最快的是數學所。

數學所的老大是華羅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