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乞丐麵前的行人在看到這塊牌子之後,頓時在內心湧起一種酸楚的滋味,紛紛施舍這位雙目失明的乞丐,乞丐也因詩人寫的那行字而博得了眾多人的同情與施舍。從這裏可以看出,這位詩人善於利用人們的“情態心理”,從而喚起了人們的態度體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是一句合乎情理的話語。對於人的全部心理活動,都離不開情感的伴隨,情感猶如強大的驅動力,主導著人們的行為。有這樣一個例子:蔣某學習一向優異,因父親生意失敗,欠下很多債,但父親仍想方設法借錢讓其讀書,蔣某很懂事,不想讀書了,以幫助父親減輕壓力。於是他的朋友知道後便對他說::“父親生意失敗,家裏困難,這是現實情況,但你父親在這麼困難的情況下仍送你來讀書,就是希望你能有出息,將來比他強,依我看,這是你父親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筆投資,如果你現在不讀了,我相信你父親一定會很傷心。”蔣某在聽了這番話語之後,很快振作起來,沒過多久又成了年級的佼佼者。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交場合也不例外。解決矛盾,一般都通過說服去解決,隻有經過長期說服無效,矛盾性質又日益激化,才采取一些非社交性質的強製手段,然而這仍然需要以說服作為輔助手段。說服不局限於思想教育工作,傳播知識、治療疾病、經濟談判等等,都離不開說服。即使誌同道合的摯友之間,也不可能永遠事事認識、見解完全一致;若想要取得一致,就要通過說服。說服工作是處處存在的,經常有,它的應用範圍也是十分廣泛的。
說服人家動搖、改變、放棄己見或信服、同意、采納你的主張,實質上是一場從精神上征服人心的戰鬥;但又不能使對方有絲毫被迫接受的感覺。一個人幾十年形成的思想觀點,一個民族千百年形成的風俗習慣、思維定勢,你休想通過三五次苦口婆心的說服,就輕易改變。一種嶄新的學說、理論、觀點、方法,即使已通過一定的實踐證明其正確性、科學性、合理性,但要深人人心,仍需經過長期、反複的宣傳和說服。說服需要耐心、韌性,打持久戰。但如遇到特殊情況,也需要集中力量打殲滅戰,速戰速決。有的說服,三言兩語,就說到了對方的心坎上,疙瘩迎刃而解;有的說服,越說對方越不服,結果不歡而散。這說明說服有一定的規律,是一門交談、對話的藝術。教師、醫師、律師、推銷員、宣傳員、外交官等,天天在做說服工作,一生以不斷說服人為己任,更有必要探討、研究說服的規律,掌握說服的藝術。
■大師點評:
在社會上,人們的能力是有高低之差別的,快速地了解他們,不妨看看他們的說服力。說服能力的高低,其主要表現的是說話的藝術。語言的力量能夠征服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人的心靈,通過這一媒介,不熟悉的人可以熟悉起來,長期形成的隔閡可以消除。若是語言運用不當,也可能導致交際失敗,甚至損害自身的形象。
渴望同情是人的天性,如果你想說服比較強大的對手時,不妨采用這種爭取同情的技巧,從而以弱克強,達到目的。
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而獲得智慧
生活是最嚴厲的老師。
人與人交往常愛用“一帆風順”,“萬事如意”之類的吉語互贈,這說明為人處世頗不容易 ,因而總企盼順利與如意。然而,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想辦成一件好事少有一帆風順之時,倒是艱難險阻常相伴,不如意事常八九。因此,生活中有了“好事多磨”的俗語。
例如,生活中結婚是一個人一生第一大幸事,馮先生與對象經過兩年多的馬拉鬆似的戀愛之後,終於決定登記結婚了。然而去登記時卻頗費了一些周折,來來回回折騰了好幾趟。他騎車第一次去鎮上登記那天剛下過雪,凜冽的北風刮得我隻能推著車子前行,到了鎮上找到民政員卻拿不出公章來,見馮先生氣喘籲籲十分焦急的樣子,民政員笑著說:“小夥子別著急,好事多磨嗎,你明天再來吧!”。當時辦事人員少,結婚登記需要跑民政、公安好幾個門,有時還真不好找人,就這樣為了登記來回二十多裏的路程民政員跑了五六趟,就是好事多磨的真實寫照!
生活中辦事總是一帆風順的少,失敗挫折的多。因此,糊塗學主張給辦事失敗挫折一個心理準備,放棄百分之百的成功期望。這樣你在生活中才能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如此一來反倒容易成功。
我國有一個運動員在體育大賽中多次獲得乒乓球單打冠軍,有乒乓球愛好者向他請教成功的秘密,出人預料,他竟告之“成功之前先要做好失敗的準備”。接著他進一步解釋說:在進入正式比賽前,事先承認不論怎樣做,你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做好這樣的思想準備就可以減少心理壓力,從而取得比賽的成功。他還舉例說,在一次全國乒乓球大賽中,他和另一位國手爭奪冠亞軍,國手確實厲害,一上場就先贏了他兩局,但由於他在進場前就做好了失敗的心理準備,所以沒有慌亂,完全放開來打,挺住了,最後反倒是他戰勝了國手而獲得成功。
生活中,辦事成功之前先做好失敗的準備,並非是放棄對成功的追求和向往,而是讓我們放鬆一下心情,保持平常的心態,無論得失都能坦然麵對。這是一種善待自己的糊塗智慧。
與學校書本教育的方式完全不同,生活的教育方式是:你得首先遭受挫折,然後從中汲取教訓。大多數人由於不知道如何犯錯誤和從錯誤中悟出道理,所以隻是一味地逃避錯誤,他們不知道,這種行為本身已鑄成大錯,還有一些人犯了錯誤卻沒能從中汲取教訓。這些就是為什麼有如此多的人總是循環往複地犯著自己以前曾經犯過的錯誤的原因。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在學校,你可能會因為沒犯錯誤而被認為是聰明的學生,而在生活中,你的智慧恰恰是因為你牙巳過錯誤,並且能從中汲取教訓。如果一個人真正從所犯的錯誤中吸取了教訓,那麼他的生活就會發生改變,他獲得的就不是經驗,而是智慧了。
犯了錯誤之後,絕對不要采取下麵的行動:
(1)說謊或否認,掩飾自己的行為。說謊的人總是說:“我沒做那件事”,“不,不,不,那不是我幹的”,“我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我發誓……”之類的話。還有一類人犯了錯誤後,習慣說:“噢,這沒什麼大不了的,情況會好起來的”,“出錯了嗎?哪裏出錯了”,“不要著急,事情會如你所願的。”
(2)指責別人,開脫自己的責任。這類人犯錯後往往會說:“這是你的錯,不是我的錯”,“如果我妻子花錢不大手大腳的話,我就不會落到如此的地步”,“如果沒有孩子拖累的話,我早就很富裕了”;他們也會說:“顧客隻是沒有注意到我的產品”,“我的雇員對我不忠實”,“他們說得不清楚”,“這是老板的錯”等等。還有些人會說:“因為我沒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我的事業不如意”,“如果再給我點時間的話,我會做好的”,“噢,我再不想變富了”,“人人都這樣,我為何不可……”
(3)半途而廢。半途而廢的人經常說的話是:“我早就告訴過你那樣做不管用。”或者“這件事太難了,不值得我投入這麼多的精力,還是換個簡單一點的吧”,“瞧,我都做了些什麼啊?我不想自找麻煩了。”假如一個人說:“我所得到的教訓就是再也不那樣做了”,那麼,這個人也許還沒有領悟到犯錯誤的重要性。如此多的人活在一個貧窮的世界裏,是因為他們不斷地對自己說:“我再也不那樣做了”,而不是說:“我很慶幸自己犯了錯誤,因為我從這次經曆中受益不淺。”避免犯錯誤或浪費犯錯誤機會的人,不能算具備較高的智慧,在事業上的成就也會受到限製。
■大師點評:
得來不易的東西,人加倍珍惜;舉手可得的獎品,拿到了也不覺稀奇;事物的價值多少,常決定在你所下的工夫和代價有多少。所以,好事多磨不必害怕,正因為多磨,你才會珍惜它那真正的“好”!
得意事不要掛嘴邊
在生活當中的許多時候,我們都習慣性地把自己充為強者,或者說是假裝堅強,感覺自己帶著堅強的光彩前行,這樣做人做事才會有充足的底氣。因而麵對學業的壓力,就業的殘酷,以及生活當中的各種困境,從前是“男兒有淚不輕彈”,現在是“男女有淚不輕彈”,不管心中有多苦多累,臉上總是要永遠掛上燦爛的笑容;不管腳步多沉重,人前卻依然要蹦蹦跳跳,若無其事。似乎隻有做到這樣才能獲得自身的尊嚴,當然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人們喜歡堅強的總是要多於軟弱。可是卻不知,壓製情感對於劇烈的心理落差隻能支撐短暫的一時,長此以往,總會有一天要崩潰的。畢竟二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有限的。那麼在這個時候就要學會示弱。
學會示弱,並不是要一個人用一種軟弱的人生態度麵對眼前的生活。而是要改變一貫的強者姿態,試著柔軟自己的心靈與大腦,去接受別人的關愛與幫助。要放低自己一貫高昂的頭,試著謙虛自己的言行與舉止,去讚美別人的成功,承認自己的脆弱。強者的生活可能多的是鮮花和掌聲,但背後浸滿孤獨;而弱者的生活可能平淡而簡單,但其後滿是溫暖與陽光。學會示弱,並不意味著你自己與強者無緣,而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你的示弱,身邊才會有無數雙帶著暖意的眼睛關注你,支持你,這樣你前進的步伐才會更加的輕鬆、有力,到最後出現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
麵對有風有雨的日子,對於學校裏的畢業生們一定要學會示弱,以一份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眼前的壓力,然後再作積極的努力。
其實,對於真正的天才,真正的強大最主要的是你是否懂得示弱,善於示弱。那種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感覺是不是更爽呢?說白了也就是:在你處於明顯優勢的情況下,淡化你的光芒。留點餘地給別人。充分地去尊重別人,這樣你得到的不僅僅是別人的認同與尊重,還能維持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最重要的是更有利於自己的進步。這種示弱是積極的,同時也是聰明的。是一種主動把握生活的自信與從容。然而在得到了成功的時候,也千萬不可過分的謙虛,那樣對手以為你在輕視他!
任何一種行為,在其背後都有一種心態的支撐。試想,一個人在生存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他(她)往往會對處於優勢的人產生一種嫉妒心理,甚至是報複心。言語上的挑釁,行為上的暴力。然而,如果處於優勢的人能夠放低你的優勢,淡化你的成就,是不是會對嫉妒你的人有點安慰呢?能得到成就又得到他人的尊重何樂不為呢?所以,有些時候我們不防適當的糊塗一下,示弱一下,這不能不算作一件好事啊!佛家有雲: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體會:打拳擊時,你是不是要把拳頭縮回來再伸出去才有力量呢?如果你就手直直的一味窮追猛打,那受傷的就必定是你。對於一個人的示弱也是這樣的道理。隻有你能夠收,才能夠展示出你更強的力量。
因此,如果你想當天才,那麼你就一定要先懂得示弱。
真正強大的人常常喜歡示弱。曾記得有這樣一位朋友,他走人文壇已30多年,童話、小說、散文都寫得很漂亮,獲了不少獎,30多歲就是市文化局副局長,後來又做了文聯主席。然而,這位長者與人為善,說話細聲細氣,對同行態度極其謙遜。圈子裏的人提起他;都說他是個好人。他為人處事的方法可概括為一句話:善於示弱,也就是在自己明顯占有優勢的情況下,淡化自己的光芒,不讓自己鋒芒畢露,充分地去尊重別人的感受。這種示弱並非真正的弱小,而是一種主動地去把握生活的自信與從容。
■大師點評:
需要指出一點的是,示弱並不隻限於在口頭上要暴露自己的弱點,展示有不如人之處,更重要的是表現在行動上。自己在事業上已經處於有利地位,而且還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麵,即使完全有條件和別人競爭,也要盡量回避退讓,也就是說,事業之外,平時對小名小利應淡薄疏遠些.
順應己心,淡泊名利
衛靈君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昏君,整日吃喝玩樂,對於國家大事絲毫不關心。王強是他朝中的一名小官,此人奸詐狡猾,一個心思想往上爬。他見皇帝整日吃喝玩樂,便苦思冥想,想出一條計策作為升官的途徑。他不知從哪裏找來一個江湖騙子,專門會變戲法。王強想到此計後,便成天做美夢,夢想著自己升官發財,甚至在睡覺的時候都會發出得意的笑聲。
一日早朝,衛靈君懶洋洋地坐在龍椅上。眾臣麵麵相覷,卻沒有一個人上前奏本。衛靈君正等得不耐煩時,王強出列,說道:“大王,微臣有本要奏。”
“哦,呈上來。”
衛靈君身旁的侍從將王強的奏折呈上,衛靈君打開一看,隻見上麵寫著:“陛下,臣有一稀奇玩意呈上,不知陛下可否移駕後宮?”衛靈君看罷,喜上眉頭,心裏一直在想那稀奇玩意是什麼,就迫不急待地說:“退朝,退朝,王強,你隨孤王到後宮來。”王強一聽,心裏樂開了花,表麵卻恭恭敬敬地說了一聲“是”。
到了後宮,王強立即趨前一步,給衛靈君磕頭。沒想到衛靈君卻不厭煩地說:“王愛卿呀,快起來吧。孤王問你,那稀奇玩意兒到底是什麼呀?”
看著衛靈君著急的樣子,王強急忙用柔和的語調說:“大王,您別著急,那稀奇玩意兒在殿外候著呢。”
“哦,那快傳他進來。”
衛靈君話音剛落,早有一個小侍從飛跑出去傳旨了。不一會兒,隻見那個小侍從氣喘籲籲地跑回來,一個道士跟在他的背後,白須飄飄,手拿一把拂塵。隻是他的眼睛泄露了秘密,此人絕非什麼善類。隻見他走上前來,深施一禮:“參見陛下。”
“哦,免禮。王愛卿,這分明是個道士嘛,哪有什麼稀奇玩意兒呀!”衛靈君不悅地說道。
“陛下,這稀奇玩意兒就在他身上。您別著急,往下看。”
隻見這道土來回掃了幾下拂塵,突然手上,多了個盤子,一顆鮮紅的大蜜桃在盤子裏放著。衛靈君的眼睛都直了,他的注意力不在桃子而是桃子從哪來的,等他反映過來,連忙從座位上站起來,大喊著:“仙人,仙人啊!”
王強一見,心中竊笑,表麵卻不動聲色,謙遜地說:“大王,他不是仙人,這隻是戲法,變著玩的。”弄清真相後,衛靈君驚異道士的手法之快。王強深知等到衛靈君的新鮮勁兒一過,他就不會在意了。於是,趕忙又趨前一步,說:“大王,這道士不但會變戲法,還會煉製長生不老的丹藥。”衛靈君的心病正被這句話切中,他正整日想著如何才能延長壽命呢。一聽此言,興高采烈,連忙說:“哦,仙師,這可是真的?”
那道土施禮答道:“大王,全國上下皆知您是位英明的君主,貧道長年鑽研,終於找到煉製丹藥之方,願意為我王親自煉製,願我王萬壽無疆。”衛靈君一聽此言喜不自禁,說道:“那就請仙師住在後宮,煉製丹藥吧。”
“貧道遵命。”
就這樣決定了這件事情。其實道士哪裏會煉製丹藥,這隻不過是王強的計策。反正需要很長時間煉製丹藥,有的是時機想對策。就這樣,道土在宮中住了下來,衛靈君煩悶時,他便變變戲法哄衛靈君開心,其餘時間,則假意在忙著煉製丹藥。而王強也自然因為“有功”而得到了重賞厚封。
此後,王強仗著衛靈君對自己的寵愛,胡作非為,朝中大臣對他都憤恨不已。一日,衛靈君乘車到山中遊獵,王強隨從左右。打獵的時候,經過一片桃樹林,滿樹都是又大又紅的桃子,令人饞涎欲滴。
王強跑過去,摘了一個,擦幹淨,就咬了一口,味道十分鮮美。他拿著那個桃子又跑了回來,雙手遞給皇帝說:“陛下,桃子十分好吃,請您嚐嚐。”
衛靈君也沒多想,於是拿著桃子就吃了一口,果然十分好吃。吃完了桃子之後,一行人進山打獵去了。
回宮以後,吃桃子的事在整個朝廷上下傳了開來。俗話說惡人自有惡人治,有些人拿這件事大做文章,說王強讓皇上吃自己吃剩下的東西,又說他出門坐著皇帝坐的那樣的車子。漸漸地,這些話讓皇上知道了,皇上聽後便開始對王強厭惡起來,畢竟皇上的威嚴被這些事觸犯了,衛靈君覺得臉上十分掛不住。後來,終於找了個借口把王強殺掉了。
這便是利欲薰心之人的下場。官場上的是是非非很多,最好是把一切看開、看透,不要讓一時的名利蒙住了眼睛而看不清事實,那樣對自身沒有益處。即使你是一時得誌,但並不保得一世得誌。一旦名利在心,負擔便會加重,生活會很煩悶。得不到名利,工作心灰意冷,這大可不必。有句歌詞唱得好:“熙熙攘攘為名利,何不開開心心過一生”。
在官場上當退則退,把名利看淡一些,這樣的人生才更有意義。
■大師點評:
名利在每個人麵前是公平的。它為人所困,為人所持。倚重名利是一種活法;淡泊名利也是一種活法,一種境界,一種高尚的處事方法。不為“名”所困,不為“利”所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是正確達到理想和事業頂峰的需要,更是人生的追求。
恩威並施,大事可成
所謂恩威並施,就是恩惠和懲罰同時使用,從古到今的很多政治家,統治者,大多都會使用這樣軟、硬兩種策略。你臣服於我,就施以恩惠,同時還用武力與懲罰的手段來對付叛逆行為。
三國時期的蜀國丞相諸葛亮就是一位十分擅於利用恩威並施這項策略的政治家。
在《三國演義》這個長篇小說裏就講了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就把他恩威並施、降服人心的策略描述得淋漓盡致而又出神人化。
劉備去世之後,蜀國丞相諸葛亮有了北伐中原的打算。當時的蜀國南部,就是雲南貴州交界處,少數民族的大酋長孟獲發動叛亂,諸葛亮決定親自領兵平息叛亂,先解除這一後顧之憂。在當時就有人對他提出了建議,派一員大將南下就足以能夠消滅孟獲,承相就不必考慮那“不毛之地”了。然而諸葛亮對此卻有更加長遠的考慮,他要對孟獲恩威並施,以收服人心。
當地很多個部落並不是如同鐵板塊一樣聯係在一起的,孟獲是叛亂的帶頭者,也是影響最大的酋長。諸葛亮很清楚,蜀國的大敵是北方的曹操。對於南方部族,不能采取趕盡殺絕的錯誤政策,而要分化瓦解,孤立孟獲,用計生擒孟獲。
孟獲被俘之後並不服氣,說諸葛亮靠詭計取勝並非真英雄。諸葛亮對此並沒有難為他,對他進行了當場釋放,讓他回去之後起兵再戰。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諸葛亮一次次生擒孟獲,又一次次將他釋放。直至第七次,諸葛亮不但生擒孟獲,俘虜了他的妻子和弟弟,還使得其他部落紛紛歸順自己,孟獲的部族也是眾叛親離。也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諸葛亮對孟獲一家人仍然尊重並以禮相待,終於使孟獲深受感動,發自內心地臣服於蜀國。這樣使得蜀國南部從此之後便平靜穩定了下來。
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應用的範圍極為廣泛。用美國人的話來說,就是“胡蘿卜加大棒”。一旦用在“賞罰嚴明”,“坦白從寬,抗拒從嚴”這樣的小事上,也都屬於軟硬兼施的兩手策略。
東漢時期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年輕時便守了寡,因此漢光武帝待她十分的優厚。曾經有一次湖陽公主的仆人在外麵殺了人,逃匿在公主的行宮中。負責追緝的捕快很快便到湖陽公主宮中進行談判,想要捉拿犯人。可是犯人藏在公主宮中,這個問題並不是一下子都能解決的,更不能闖進去拿人,捕快們都覺得這事情十分棘手。當時的洛陽令董宣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便想出了一個主意,趁這個仆人陪同湖陽公主外出的時候,把仆人從車上拉下來打死。公主看了很生氣,馬上就到漢光武帝麵前告狀,漢光武帝看到自己十分敬愛的姐姐遭受這種待遇,頗為憤怒,立刻下詔召見董宣,準備處死。董宣來到殿前,不慌不忙地辯解道:“皇上,你饒恕了罪證確鑿的犯人,如何向天下昭示法律的尊嚴呢?不過微臣也知道對公主無禮,應該賠罪,不用皇上來處置,微臣現在就以死謝罪。”
說得雖然慢些,然而做起來卻是十分迅速的,董宣立即就把自己的腦袋撞到了宮殿的柱石。皇上聽董宣說得十分有理,主要礙於在湖陽公主麵前不好交代,正不知該怎麼辦是好。突然想到一個主意,馬上叫左右侍從壓住董宣的頭,讓他向湖陽公主賠不是,以便了結此事。
然而與之相反的是董宣卻把左右侍從兩個人的手按在石柱上,寧死也不肯把血淋淋的頭低下來向公主賠罪,硬是挺直脊梁,把自己弄得滿臉通紅。此時的漢光武帝也是無可奈何,隻好說了一聲:“董卿的頸子真硬。”隨即命令董宣退下去,在其內心裏卻為董宣的剛直和節操持肯定態度,而且還給了他三萬錢來獎賞他。
從這個案例當中我們可以看得出,漢光武帝一下處在了“公共關係”的兩難之間,進退兩難。一邊麵對的是親情所係的自己敬愛的姐姐;而另一邊麵對的是為維護其本國統治而秉公執法的大臣。在特殊的背景條件下,作為皇帝的光武帝,以“明罰暗賞”的謀略技巧來處理此事,的確不失其高明之處。這既給了湖陽公主麵子,從而也維護了姐弟之情,又挽救了大臣的一條命,並通過“暗賞”施恩於受委屈的部下,以特殊的媒介“三萬錢”,無聲傳遞著一種讚許或歉意。
■大師點評:
“以恩結之”的謀略,貫穿著“攻心為上”的精神。古人曰:“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為將之道,可以奪心。
同時,在戰爭紛擾的古代,人們需養成這種豁然達觀的處世態度,在現在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如此,淡化利欲之心,積極人世,超然出世。有些人往往做事把結果擺在第一位,隻重結果,不重過程。而結果一旦不如人意,便沮喪頹唐,猶如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