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方圓立世,飛黃騰達(2 / 3)

孟獲回去以後,重整旗鼓,又一次氣勢洶洶地進攻蜀軍.結果又被捉了起來。諸葛亮勸降不成,又一次把孟獲送出大營。孟獲還是那個強脾氣,回去又率人來攻並同時改變進攻策略,或堅守渡口,或退守山地,不管他怎樣也都擺脫不了諸葛亮的控製。一次又一次遭擒,一次又一次被放。到了第七次被擒,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肯走了,他含著淚說:“丞相對我孟獲七擒七縱,可以說是仁至義盡,我打心眼裏佩服,從今以後,我絕不再提反叛之事。”

孟獲回去以後,說服各個叛亂部落讓他們投降,南中地區重新歸屬蜀漢控製。自此,蜀國的大後方變得穩定,南方各族人民也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常言道,事不過三。忍讓一次兩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會按捺不住。可是諸葛亮卻為了自己後方的穩定而對孟獲捉了放,放了捉,忍著自己的性子,並沒有因為孟獲的行為而放棄。諸葛亮這樣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獲心悅誠服,決心不再叛亂。這就能夠使自己獲得一個穩固安定的大後方,使國內人民免受戰爭之苦,同時也能逐漸積蓄力量以對付魏、吳的覬覦和侵略。如果諸葛亮對孟獲的傲慢失禮和不識時務無法忍耐,抓住以後必是把他殺死,那也隻能出他一時的氣,反將會激起其他族人的敵憤。所以忍與不忍的區別在於,不忍隻會發眼前之氣,忍卻有長遠利益的回報。

■大師點評:

生活中離不開忍,英雄等待出頭之日,而要忍,別人打你耳光需要忍,甚至連夫妻生活也需要忍。忍中具有道德、智能,忍中具有真善美。在忍中不覺得苦,不覺得累。所以,忍是一個人生存的第一能力,能屈能伸方為大丈夫本色!生活中,我們都需要忍,都要學會忍。

那麼,怎樣去忍呢?答案就是學會彎曲的做人藝術。山路十八彎,水路十八盤,人生之路也必定充滿了荊棘坎坷,這就決定了我們在人生旅途上不僅要有挑戰困難的決心,更應具有一顆學會彎曲的心。

以方圓克服人性弱點

孔子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易係辭》),宋朝朱熹更認為“屈伸消長”是“萬古不易之理”。他提出,在時機未到之際,要“退自循養,與時皆晦”,要學會“遵養時晦”,要靜待時機,待機而動,卷土重來,方可成就大業。

人不是神,不可能什麼都行、事事皆通,就是會七十二變的孫悟空也難逃如來佛的五指山,人總有其局限性,何況幸運之神也不會永遠跟著你。所以,一個人順利時應揚長避短,能伸能屈,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低潮、困難、逆境、失敗、倒黴落難時應收起鋒芒,委曲求全,韜光養晦,等待機會,用不變應萬變,以圖東山再起,千萬不可急躁妄為。也就是說凡人欲成其事,隻有先屈方能後伸,就和出手打人那樣,你必須先向後彎屈手臂才能伸手打得出去。屈是為了伸,以屈求伸,以退為進,也是很好的策略。

我們常說,“好漢不吃眼前虧”,其實應該是“好漢要吃眼前虧”,眼前小虧不吃可能要吃更大的虧,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假如是麵對亡命之徒頂在腰間的利刀槍口向你要錢包,除了你不要命,否則破財消災吃點小虧以屈求全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一味強調“伸”,有的時候就會連生命都保不住,還有什麼資格和本錢來談事業、理想和未來?試想,當年韓信麵對一幫惡徒,如果不願委屈自己甘受胯下之辱,一頓拳腳,打不死他也可能隻會剩下半條命,哪來日後的統領雄兵,叱吒風雲?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兵敗被俘,假如不能忍辱求生,臥薪嚐膽,甘心為奴“身執於戈為吳王洗馬”,甚至親口嚐糞,如果不這樣怎麼可能得到吳王夫差的同情被釋放回國,最後起兵殺死夫差報仇雪恨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為達到這些目標、取得更大的利益,麵對野蠻霸道,強權政治,甘受寂寞,甘受白眼,甚至甘願被社會和親人的誤解,都是應該也是值得的,自己的人格並沒有喪失,而是在更高層次上顯示你的人格力量,更重要的是今天你甘願忍受某些人不公平的對待,明天你必定會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敬仰,盡可能委屈自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伸長自己和發展自己。

南宋時期,嶽飛的部將董先奉命去迎擊南侵的金兵。金兵有上萬人,而嶽家卻隻有幾千人。怎樣以寡擊眾,以少勝多呢?董先忽然想出一個決妙的妙計。

他首先縱兵深入,但一和金兵交戰就全身而退,一日退百裏,連退三日,手下的兵士越退越少。有些部將極不滿意,說與其現在接連退卻,還不如死在戰場上。一直到第三天,董先眼看大家的憤慨之情都已被激發起來,這才對大家說到拚死作戰的時候了。於是,全軍上下齊心協力,一鼓作氣打反擊,壓迫敵人步步後退。當潰不成軍的金兵退到唐州的牛蹄、白石二地的時候,正想放下兵器吃飯,誰知董先兩天前縱兵深入時埋伏在此地的軍隊猛然地殺了出來,大敗金軍。這又是個以退為進,以忍為攻的典型例證。

張良曾給劉邦籌劃過許多關係大業成敗的重要謀略,在這當中以弱製強、剛柔並用的例子頗多。如:當秦軍主力與項羽會戰之時,劉邦決定由南陽人武關攻秦,張良反對硬拚,勸劉邦以重金招降秦將賈豎。而在當賈豎同意投降時,張良又恐士卒不從,乘敵懈怠之機,一舉破之。結果直下鹹陽,擒秦王子嬰。到了後來楚漢相爭,漢弱楚強,張良勸劉邦處處退讓,以柔製剛,不但避開了鴻門宴的生命危險,而且從這裏還奪取了漢中、巴蜀之地。緊接著,又火燒棧道,使項羽屢屢上當。劉邦轉弱為強,終於以布衣取天下。張良的高明謀略,據說來自黃石公所授的三略。三略並不是一味隻講以弱製強,而強調剛柔強弱都要得當,從而做到“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製其宜。”

對於一個人理想性格的最佳狀態就是要能夠做到剛柔並濟,然而要想做到剛柔適度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為人處世上要立於不敗之地,又必須學會能剛且柔。

關於牙齒沒了,舌頭還在是“因為舌頭的軟所以存在,而由於牙齒的硬所以沒有。”是啊,“柔”的東西反而能夠生存,而“剛”的東西卻易夭折。在狂風來臨的時候,“柔弱”的小草俯首帖耳得以生存,而“剛強”的大樹負隅抵抗終遭摧殘。“柔亦是剛,剛亦是柔”。“物過剛易折”。因此一時的“柔”就是為了以後的“剛”。“亦柔亦剛”。也就如同一種“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味道。自然界中的水,有一種神秘的力量。柔時乎平靜靜,“靜水深流”,很自然安詳;剛的時候翻江倒海,滾滾巨浪,好像擁有一種摧毀一切的能力。“柔不是不剛,剛不是不柔”。

我們大家都知道“勾踐滅吳”這個曆史故事。在越王勾踐失敗以後,到吳國做奴仆,吳王夫差故意在眾人麵前冷嘲熱諷:“越王勾踐是我的馬夫。”勾踐俯首帖耳裝作未聞。吳王病,勾踐還親自嚐吳王的大便,說辨屎味得知大王病馬上就好。吳王特別感動,待病好就放勾踐回國。於是勾踐臥薪嚐膽整治軍隊,終於滅掉吳國。勾踐品德高尚,性格柔軟,該柔則柔,該剛則剛,因此傳為千古美談。

在當今的這個社會當中,學會尊重別人,是人們常常強調的,然而,人與人之間的確需要做到互相尊重,對於這可以稱作為“剛”與“剛”之間的尊重。

■大師點評:

在傳統觀念上,武將都可稱得上是剛強的男子漢,大丈夫,似乎與“柔”根本不沾邊。有的人講“柔能克剛”。其實所有的這些都是片麵的,隻能說明一個方麵。諸葛亮曾指出:“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說得極為確切,一員將領,該剛時要堅強無比;該柔時,可以委曲求全。要依據其自身的需要靈活地做到該剛則剛,該柔則柔,麵對情境應付自如。諸葛亮的結論是:“不柔不剛,合道之常。”確實很有見地,是符合辯證法的真知灼見。

要想真正做到剛柔適度是很不容易的,要做到善於審時度勢,恰當應對。可是,一員良將,甚至一個普通人,為人處世,要想立於一種不敗的地位,就一定要學會須柔時則柔,逢剛時即剛。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現代都市精英的處世之道是張弛有度,進退自如。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講一個“度”,對於自己的所有東西不可能都被共享,尤其是自己心愛的東西。而且,慷慨多半是在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才有的行為。

不管是做人也好,做事也罷,講究一個“度”是必須的。凡事離開“度”,便會引來眾人的譏笑和嘲諷。因此,無論是在做人或者是做事方麵,隻做你該做的,也就是說,你認為對的,那麼你就不受動搖地去做,而不是看別人的臉色行事。人才管理要張弛有度人才競爭是市場競爭最主要的,誰擁有了最優秀的人才就意味著誰將決勝於市場。因此,為了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很多企業給予人才優厚的待遇及施展才能的舞台。

生命苦短,有所舍才會有所得,如果得到,張狂了就必將大失,失到恰當必有應得。因此,修養是天下的經營者們所必然需要的,需要一種超越生意的追求。爭強鬥狠是一生,節製謙和也是一生。清新節欲可以營造出一種張弛有度進退自如的節奏感——因為商業的本質是一種交易,而交易的本質是一種妥協,而妥協就是一種適時進退的策略。

因此,生意在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必須適時放下而不是把它緊緊抱在懷裏。遊離到生意之外,像靈魂一樣站在高處看自己,看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看自己清心寡欲。

讓重大決策擺脫情緒影響可以用清新,讓自己不放縱而避開風險可以用寡欲;謙和可以最大限度的培養愛心和服務意識;節製會讓你杜絕非理性的盲目擴張。生老病死要坦然的麵對,平靜地對待錢多錢少。知道“分一杯羹給天下人”,知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知道天外有天,知道還有比事業和金錢更加重要的東西——讓更多人想花錢時有錢花!

這也許是有錢人的終極追求。如,一位公司經理在開業慶典上發表即興演講,他這樣強調紀律的重要性:“公司是統一的整體,它有嚴格的規章製度,這是鐵的紀律,這是每一個員工都必須自覺遵守的。上班遲到、早退、閑聊、亂逛、辦事推諉、拖遝、消極、懈怠,這些行為都違反紀律了。這些現象我們允許存在——就等於允許有人拆公司的台,我們能夠這樣做嗎?”這位經理有很強的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當他意識到自己把本來想說的“這些現象我們決不允許存在”一句話中“決不”二字漏掉之後,裝作不知,馬上循著語言表達的邏輯思路,續補了一句揭示其後果的話,同時結束的時候用了一個反問句,增強了演講的啟發性和警示力。這樣的續接補救,真可謂順理成章,天衣無縫。

古賢說,“君子能伸能屈”。其實,就是像熱脹冷縮一樣,能伸能屈也是人的本能,不一定就非君子所能做的。問題是,什麼時候該伸什麼時候該屈,該怎麼伸怎麼屈,要伸多長要屈多久,這可就有學問了,而且還很深奧。如果把握得透,運用得好,敢伸能屈,敢伸敢屈,那就是君子了,至少也能如魚得水,遊刃有餘於人生。

世間一切生命,幾乎都是先屈後伸,你看草本植物在萌芽之前,不是都屈卷著身子?所有動物在胎腹中在蛋殼裏不也都有是屈卷著身子?就連人在母腹中也都是屈卷著身體而生長的。可見,如果沒屈就不可能會有伸,先屈後伸是生命的天性,更是冥冥之中不能抗拒的。

現代商業社會,經濟亢奮,物欲橫流,競爭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許多人心急火燎,浮躁妄圖、急功近利,整天隻知道“伸”、“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開拓、進取、拚搏、爭鬥,而忽略了“屈”和“退”的作用,忽略了凡天地萬物伸則易斷,剛則易折,強則易敗,“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人生在世不可能不去求人,俗話說,“求人三分矮”,你想求人首先就一定要委屈自己,放下架子,你如果認為自己臉皮薄不肯“屈”:那你就可能永遠也成不了事。臉皮的厚薄隻是自己一時心理的感受,能辦成事才是目的,何況臉皮也是可以由薄變厚的。李宗吾是個厚黑大師,他說過:“起初的臉皮像一張紙,由分而寸,由尺而丈,就厚如城牆了。”還說,“臉皮一厚,就是走到了山窮水盡當乞丐的時候,討口飯,也比別人討多點。”“人不要臉,鬼都害怕”。

人生在世,就像江河行水,不可能直奔向前,直通大海,一定要彎彎曲曲,七扭八拐的,根據地勢形貌而行,才能通暢流動,歸納大海。因此,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屈”是為了伸的道理,隻想伸的人,是伸不久也是伸不長的,最終隻能是一無所有。為人處事,隻有先屈後才會有伸,這是千古不變的天道。

■大師點評:

如果一個人有好的人緣,他的胸懷一定是寬廣的。世界的多樣性決定了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多元的,也決定了矛盾的無處不在。學會與人相處,就需要善於化解矛盾,消除隔閡,不僅要容人之短,還要容人之長;不但要容人之過,還要容人之功。在生活中,有的人心胸狹窄,斤斤計較,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還有的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強,看到身邊有人超過自己,就產生妒忌的心理,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就會傷害與別人之間感情,影響到內部團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要有容人的氣度,度大才能聚朋。禮讓,讓出的常常是友誼。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永存於心!我們要牢記:“天空可以包容一切,而人心可以包容天空。”

內聖外王,達者天下

莎士比亞說:“假使我們自己比於泥土,那我們就將真的成為被踐踏的泥土了”。又說:“沒有自尊心的人,即等於自卑。”在人際交往中要維護自己的尊嚴,也要維護對方的尊嚴。自尊和自大並沒有什麼關聯,隻有自卑和自大,才是聯在一起的。有人比喻說:“自卑感與自大狂,乃一手的兩麵,好似刀片,兩邊都有傷人的鋒刃。”這個鋒刃不僅傷人,還能傷自身。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最忌諱的是自作聰明,自以為英雄,好為人師。以平常心待人,不卑不亢,這是交際中的規矩。如果離開了這一點那根本就談不到方圓了。

孟子說過:“規矩,方圓之至也。”人生的方圓就如同終生研究不完的大學問。何時該方?何時該圓?“方”與“圓”這一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結合體,它包含著一種為人處世的哲學,是每一個人終生都需要思索的永恒的命題。

“方”就是做人一定要正氣正直;要“圓”就是處世圓通練達;年少時棱角分明可謂為“方”,年長後凝神斂氣可謂為“圓”。智謀是方圓的外表,方圓是智謀的內因。方圓無礙者快意人生,方周無度者跋涉艱難,所以,智欲圓而行欲方。

為人貴在正直,立身之道則恰好相反。文章須要放蕩,做人須剛正,不趨炎附勢,不巧言令色。“脅肩諂,病如夏畦。”金錢美色引誘不得,權貴勢力淫威不得。方是品德,“圓”是智慧。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主張:“治事要合乎至德。”所.謂“至德”就是“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智圓行方”已經被古人當作境界極高的一種人生道德和智慧,許多人以此為治家之道。黃炎培曾給兒子寫過四句話:“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這“外圓”就是“和若春風”的智慧;“內方”就是“肅若秋霜”的原則。

古賢說,“君子能伸能屈”。其實,就是像熱脹冷縮一樣,能伸能屈也是人的本能,不一定就非君子所能做的。問題是,什麼時候該伸什麼時候該屈,該怎麼伸怎麼屈,要伸多長要屈多久,這可就有學問了,而且還很深奧。如果把握得透,運用得好,敢伸能屈,敢伸敢屈,那就是君子了,至少也能如魚得水,遊刃有餘於人生。

世間一切生命,幾乎都是先屈後伸,你看草本植物在萌芽之前,不是都屈卷著身子?所有動物在胎腹中在蛋殼裏不也都有是屈卷著身子?就連人在母腹中也都是屈卷著身體而生長的。可見,如果沒屈就不可能會有伸,先屈後伸是生命的天性,更是冥冥之中不能抗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