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商業社會,經濟亢奮,物欲橫流,競爭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許多人心急火燎,浮躁妄圖、急功近利,整天隻知道“伸”、“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開拓、進取、拚搏、爭鬥,而忽略了“屈”和“退”的作用,忽略了凡天地萬物伸則易斷,剛則易折,強則易敗,“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人生在世不可能不去求人,俗話說,“求人三分矮”,你想求人首先就一定要委屈自己,放下架子,你如果認為自己臉皮薄不肯“屈”:那你就可能永遠也成不了事。臉皮的厚薄隻是自己一時心理的感受,能辦成事才是目的,何況臉皮也是可以由薄變厚的。李宗吾是個厚黑大師,他說過:“起初的臉皮像一張紙,由分而寸,由尺而丈,就厚如城牆了。”還說,“臉皮一厚,就是走到了山窮水盡當乞丐的時候,討口飯,也比別人討多點。”“人不要臉,鬼都害怕”。
人生在世,就像江河行水,不可能直奔向前,直通大海,一定要彎彎曲曲,七扭八拐的,根據地勢形貌而行,才能通暢流動,歸納大海。因此,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屈”是為了伸的道理,隻想伸的人,是伸不久也是伸不長的,最終隻能是一無所有。為人處事,隻有先屈後才會有伸,這是千古不變的天道。
■大師點評:
“和而不同”是我們自處的一種很高的素質,也是與人相處的一種大境界,而達到這一境界的途徑是“外圓內方”。唐朝名相李泌七歲時,與唐代宗對對聯。上聯是“方若棋盤圓若棋子”,李泌對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這或許是對“外圓內方”人格意蘊的最好注釋。
外圓內方,和而不同,這種處事的哲理性不是中庸之道,也不是虛偽的圓滑,而是中國幾千年優良傳統積澱的人文精粹,是中國最具社會良知的傑出代表的一種人格的體現。從諸葛亮、魯迅、周恩來、鄧小平的身上,我們都見到了這種偉大人格的光芒。真正的強者總是善於隱藏自己的鋒芒,成大事應該掌握一種外圓內方,綿裏藏針的處事技巧。這就是成功的秘訣——方圓合二為一。
方與圓贏得人心
從古至今,中國就是一個禮儀之邦,方與圓贏得人心,更是我們做人的基礎。
方與圓包括:誠實、誠懇、信用、信任。也就是一言一語,不偽裝、不虛假,說話、辦事要根據事實情況。誠與信二者有著密切的聯係,誠是信的思想基礎,信是誠的外在表現,隻有內心誠實,待人誠懇真摯,在做事情的時候才會講信用、有信譽。
在社會交往中,誠實方與圓表現著一種道德情感,古人說過這樣的話,自立於社會要有三個條件:信、知、勇也。“信”排在了第一位,可想而知,“誠信”在這個社會中有多麼的重要。
在生活中,不管我們對他人許下的諾言,還是對別人說過的話,一定要如實的做到。如果狀況發生了變化,應該及時溝通,表示歉意,對合乎意義的諾言一定要守時、守信、守約。
在錯綜複雜的商品世界中,是什麼拉近了你和商家之間的距離?在變化無端的交際世界中,是什麼拉近了你和朋友之間的距離?在世事難料的現代世界中,是什麼拉近了你和社會之間的距離?對,那就是“方圓處世”!在經商中隻有方圓處世,才會得到顧客的青睞;隻有誠信坦白,才會得到朋友的理解;隻有誠信做人,才會得到社會的認可。
當你被人找了假幣,受了別人的欺騙,你應該做的並不是去罵他們,也並非去報複他們,更不是去欺騙別人,再用假幣。你所應該做的是去提醒別人,去教育別人,去感化別人。隻有做到了這些,_你才會發現原來在這錯綜複雜的商品世界中,隻要有一顆寬大的心、純潔的心、誠信的心,就會覺得世界是那樣的寬大,這都需要一個原則—隻要你誠信對人。
當你被朋友批評,被朋友誤解了,你應該做的是去理解朋友、體諒朋友、寬容朋友。用一顆真心誠意的心去坦釋一切。隻要你做到了這些,就會發現原來在這變化萬千的交際世界中,如果擁有一顆理解的心、真誠的心、誠信的心,所有一切的誤會將是如此不屑,心靈如此的美好—隻要你誠信對人。
在你向他人說謊,最後被拆穿了,你應該做的並不是去罵拆穿你的那個人,不是去抓別人的小辮子,也不是千方百計地給自己“橙清”,說別人誣陷自己。你應該做的是向別人坦白你的一切,向別人認錯,自我反省,並且改過自新。隻要你做到了這些,你會發現原來在這世事難料的:現代世界中,隻要你有一顆知錯改過的心、誠信的心,所有一切的事情都會隨著你的誠信而有所改觀,社會如此的寬容,隻要你誠信對人。
對於做生意的人來說,在他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金子,而有樣東西卻比金子更為可貴,那就是“誠信”。要想得到金子是在誠信的基礎之上的。
對於朋友來說,這個世界中最為珍貴的東西是“理解”,而有樣東西卻比理解更可貴,那就是“誠信”。因為獲得理解是以誠信為基礎的。
對於做人來說,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就是社會的認可,而有樣東西卻更可貴,那就是“誠信”。因為得到社會的認可是在誠信的前提下的。
假如經商人都不講誠信,那麼整個世界就不會安寧,不管是在社會中的某一個角落都會聽到人們的抱怨;恰恰相反,世界上的商人如果都誠信,那麼整個世界就會變得非常的安寧,到處都可以看到誠信的笑臉。
世界上的友人假如都不誠信,那麼整個世界將會無友善的點頭,到處可以感到猜疑的心;恰恰相反,世界上的友人如果都誠信,那麼整個世界將會充滿友誼的歌聲,到處都可以感到有一顆心在理解著你。
世界上的人們假如都不誠信,那麼整個世界將會無諒解的身影,到處都可以聽到欺騙的事情;恰恰相反,整個世界上的人們如果都講誠信,那麼整個世界將會充滿讚揚的詩,到處都可以看到表揚的笑臉。_
隻因為有一顆誠信的心,一個誠信的笑,就可以帶給商人很多的利益,就可以帶給朋友;更多的理解,就可以帶給人們更多社會的認可。我們何樂而不為呢?隻要我們有誠信、講誠信,誠信處世,每件事情都會變得那樣的美好!
■大師點評:
列寧曾說:“我們應當說真話,因為這是我們的力量所在。”奧斯特洛夫斯基也說:“人的美並不在於外貌、衣服和發式,而在於他的心。要是沒有內心的美,我們常常會厭惡他漂亮的外表。”周恩來也曾這麼說:“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是沒有好下場的。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最老實的人,因為隻有老實人才能經得起曆史的考驗。”這些名言名句都證明了方與圓是做人最起碼、最基本的品質,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要具備這種品質。
以不變應萬變乃方圓真諦
何謂方圓處世?
這是一個不難回答的問題。稍通人世的人都明白,方圓處世往往能夠一順百順,如果做不到,就會事事難辦,直至窮途末路。可見,“方圓”之間存在有莫大的智慧。
這也就是以不變應萬變乃方圓真諦.
學過曆史的人都知道,武王伐紂後封天下諸侯;薑尚封於齊,改革舊製,變易風俗,剛過半年就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而周公之子伯禽到魯地上任,政令繁瑣,無意改革,三年政局初定。明眼的周公聞此歎曰:魯國日後服北麵事齊。果然齊國躋身春秋五霸。這從另外一個方麵對“方圓”做了最好的注釋。
其實,想要方圓處世,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和而不同”。《論語》裏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說,作為君子,要善於調和各種矛盾,要善於跟別人和諧相處;但與此同時,當自己的意見不同於別人的意見時,要尊重別人的意見。
“和”如五味的調和,一定要有醬、醋、糖、鹽等各種不同的佐料,才能調和滋味。“和”也如八音的合奏,一定要有高下、長短、疾緩等各種不同的音調,才能使樂曲和諧。
而所謂“不同”,就是說“不苟同”,有自己獨立而不移的中心思想,並且能夠溝通調和左右矛盾的意見。
如果人生想要方圓處事,“和而不同”的觀念是一定要存在的。孔子最先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觀點,作為處世之祖,他認為:“君子,既要善於與人相處,又要有不同於別人的獨立見解。”孔子的思想,在中國的文化結構中是根深蒂固的,中國的曆史上,“和而不同”的例子不勝枚舉。也許曹雪琴筆下的人物能夠給我們代表性的答案。看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林黛玉生性多愁,憤世厭俗,不屑於世間的俗套,始終堅持她忠貞不渝的愛情,但卻不能“和而不同”,她與世間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賈府的下人們很少有人喜歡她。最終,她鬱鬱而終,被後人稱之為紅顏薄命。
相反的,能夠“和而不同”的寶釵做的就非常好。雖然,好的命運算不上好,但是她在賈家的人緣卻非常不錯,得到老太太的寵愛,做了賈家的媳婦。同時,也惹得眾多讀者都喜歡她的溫柔嫻淑。
拿古喻今,現代社會上的林黛玉們當然不在少數,他們或隨波逐流、或一任己為,與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已經嚴重脫節,他們當然不可能成為成功的人士。
生活中,如果不能做到“和而不同”,就會被“人人喊防”,從而事事不順,痛苦的隻會是自己。在多數人都關心的職場中,如果不能夠做到“和而不同”,後果可能會更加嚴重,一定會被上司以大局為重,把你逼到無“立足之地”,走人了之。
其實,“和而不同”存在於每時每刻間、其思想隨處可見。世界最大型的超級市場——美國沃爾瑪連鎖超市曾經就做了一個這樣的決策:把啤酒與嬰兒尿片放到同一貨架售賣。這個把飲用食品與生活用品放於同一地方的做法在世界所有超市中實屬首例。結果,啤酒與嬰兒尿片的銷量同步上升,惹得同行經營者的羨妒與不解。其實,原因很簡單,沃爾瑪的營銷人員用一年時間做了份調查,很多美國媽媽經常會叫丈夫下班後去買嬰兒尿片,把尿片放在丈夫們必然記得買的啤酒旁邊,二者的銷量能不上升嗎?不用大肆宣傳,不用和同行打價格大戰,避免導致惡性競爭,“和而不同”的思想,令這所全世界最大型的超級市場在優勝劣汰中處於不敗之地。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多少人說他文章空洞無文,多少導師要他“不寫三歲小孩的玩意”,他都以一笑而報之。終於,他的散文集《花未眠》轟動了世界,淺淺的一句:“淩晨四點鍾,發現海棠花未眠。”感動了多少心靈。
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社會當中,我們需要“和而不同”,更需要做到“和而不同”。這就要求我們要有自己的主見,在遇到一些事情時,應該積極而認真地去思考、去分析,去以方圓以不變應萬變。在最關鍵的時候,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自己的路,完成好自己應該做的。
■大師點評:
名利在每個人麵前是公平的。它為人所困,為人所持。倚重名利是一種活法;淡泊名利也是一種活法,一種境界,一種高尚的處事方法。不為“名”所困,不為“利”所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是正確達到理想和事業頂峰的需要,更是人生的追求。
讓“不可能”變成"可能"是方圓之境
人生自在方圓中.
“亦方亦圓”是一句古老的口頭禪,那麼何為“方”,何為“圓”?’自然形成的那就是圓的,人為修飾的就是方的。萬木迎春是自然,禁摘花草則為方;漫天飛雪是自然,冰雕雪刻則為方;駕車休閑是自然,交通法規則為方;氣質性情是自然,道德約束則為方;個人意誌是自然,規章製度則為方;兩情相悅是自然,婚姻法典則為方;謀取利益是自然,稅法征收則為方……動為方,靜為圓;剛為方,柔為圓。以不變應萬變是方,以萬變應不變是圓。凡事都在圓中預,方中立,這是古人謀事的原則,也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世間事物都在這方圓之中,而方圓也是曆史和哲學的辯證。
方為動,圓為靜,方是原則,圓是機變,方是以不變應萬變,圓是以萬變應不變。外表要圓——大智若愚,內心要方——清靜明誌。對己要方——嚴以律己,對人要圓——寬以待人。有圓無方則不立,有方無圓則滯泥。所以,交際時也要亦方亦圓,方中,有圓,圓內容方。社會交際中,如果能把圓和方的智慧有機的結合在起來,做到該方就方,該圓就圓,方到什麼程度,圓到什麼程度,都要恰到好處,才能左右逢源。
人活在世上,無非是麵對兩大世界,身外的大幹世界和自己的內心世界。人,一輩子無非是做兩件事——做事和做人。
做人一定要圓。這個圓不是圓滑世故,更不是平庸無能,這種圓是圓通,是一種寬厚、融洽,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是居高臨下、明察秋毫之後,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要洞察別人的弱點而咄咄逼人,不要因為自己比別人高明而盛氣淩人,任何時候也不要因為堅持自己的個性和主張讓人感到壓迫和懼怕,任何情況都不會隨波逐流,要潛移默化別人而又絕不會讓人感到是強加於人……這需要極高的素質,很高的悟性和技巧,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圓的壓力是最小的,但張力卻是最大的,圓的可塑性也非常的強。這圓好做又不好做。好做是因為如果人真正有大智慧、大胸襟,真正能自強自信,心態平和,心地善良,凡事都往好的一麵想,凡事都能站在對方的立場為他人著想,人的弱點皆能原諒,即便是遇見惡魔也堅信自己能道高一丈,如真能那樣,人還有什麼做不好呢?做人圓,那也會有犧牲。有時要犧牲小我;有時要忍辱負重,忍氣吞聲;更多的時候需要承受一些屈辱、誤解。
小的犧牲能換來小成功,大犧牲就會換來大的成功。能做到“方”“圓”的,同時並沒有感到那是一種犧牲、痛苦的才是大成功、大境界;能為了“方”“圓”去承受犧牲的是小成功、小境界;不願犧牲也做不到“方”“圓”的是不成功。如果截然相反,那麼做事是圓,還有利,你就不擇手段,什麼都敢幹;做人一定要方,如果做得刁鑽古怪,心狠手辣的話,這個人不能容於天下了。
做事一定要方,就是做事要遵循一定的規矩,遵循法則,絕不可亂來,絕不可越雷池一步,這個理在中國好像已流傳了上千年。中國人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所不為才可有所為”,就是“方”這個道理。
辦事就重在原則,還要看站的立場。對人要圓,對己要方。
當圓則圓,當方則方,引申到法和理的範疇,同樣也是如此:法就是方的,理就是要圓。在一部電視劇中,包拯說:“律是硬的,情是軟的。”比如戲劇中的《鍘美案》,陳世美按律當斬。可是殺了他,皇姑就成了小寡婦;陳世美是一名狀元,天下隻有一個,從保護人才的角度來說也可以赦免他。這是“理”,摻人了很大的“人情”成分,無奈法是方的,所謂“王子犯法與民同罪”。盡管赦免有赦免的理由,但是斬首更有斬首的依據。因此,法的權威性和公正性就在於它的“方”,惟有這種不講人情,按理處事是不近常理的。“方”才會成就法的尊嚴。
由此便可以想到《古史輯要》裏有過這樣的一段記載,元朝的英宗皇帝問宰相拜住:“今有魏征乎?”拜住曰:“盤圓水圓,盤方水方。”這話的意思是,容器是什麼形狀,水就是什麼形狀。魏征也不是什麼時代都有的,也不是什麼君主都能得到的,主明臣直,關鍵要看君主有沒有唐太宗那樣從諫如流的風度。當然,這些話是說給手握重權的主宰和官吏們聽的,一個地方能否治理出一個好環境,能否帶出一支好隊伍,首先在於領導者能否以身作則。如果決策者清正廉潔、愛崗敬業,那麼就很難想象到那些阿諛奉承、投機取巧的人會有他們生存市場。
縱觀人的一生,青少年時代總是剛氣露於外,動則怒火中燒,待人處事幾多失誤。後來教訓多了,碰壁多了,苦痛多了,終悟出道理,因此到了中老年,十有八九的人都會變得像個太極拳,那外露的鋒芒也不見了。
■大師點評:
從此來看,“方”也好,“圓”也罷,都要有一個尺度,也都有一個界限。二者各有千秋,各有短長。太“方”則不柔,太“圓”則無剛。我們既可以在方中安身,也可以在圓中立命。所以,無論做事還是做人,無論對人還是對己,都要圓內有方,方中有圓;因此,人都要方中做人,圓中歸真。
人生就是一條蜿蜒崎嶇的漫漫的長路。旅途中既有平淡無奇,也有波瀾壯闊;既有春風徐來,也有失意落寞。人生於世,既要熟諸“方”與“圓”,又要通曉計謀。如此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才能瀟灑行走於世間。